2021年高中历史 二轮复习热点15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业)_第1页
2021年高中历史 二轮复习热点15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业)_第2页
2021年高中历史 二轮复习热点15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业)_第3页
2021年高中历史 二轮复习热点15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业)_第4页
2021年高中历史 二轮复习热点15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15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此结论A.正确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B.是鉴于欧美列强历史发展经验认识C.是基于近代国情与特殊使命的认识D.是对中国民主革命历程的正确反思2.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③①②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3.19世纪中叶,英国驻华领事密乐迪曾评论说:“在所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里,中国人是革命最少而造反最多的。”他指出,中国直至20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反而无革命”的国家。他旨在强调中国A.适合实行君主立宪制B.缺乏革命的社会条件C.政治体制革新较缓慢D.旧文明制约社会发展4.1849年,两广总督徐广谱利用民勇阻止英国侵略者进入广州城,迫使港督文翰签署带有“不入城”条款的《广东通商专约》,并出示晓谕英商。1856年,英人再次欲执《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进入广州城,时任两广总督叶名琛便“执《广东通商专约》不许之”。据此可以说明A.晚清地方督抚与清政府分庭抗礼B.侵略者无法真正获取条约权益C.国人利用近代外交方法维护主权D.近代民主法治的思想深入民心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D.要理性看待近代中国历史进程6.1920年,我国著名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如图为公司在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其要求与希望反映出当时A.开启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C.为洋务企业发展培养人才D.国家之间商业竞争激烈7.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数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A.清末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B.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C.清末士大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D.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民主传统8.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作为一个大系统,其中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开眼看世界”思潮,农民革命派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变革意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的“舶来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尝试,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科学与民主”并行。这些思潮和主张A.借鉴了西学思想的内涵B.传承了传统的文化意识C.体现了时代变迁的特征D.反映了学习方向的改变9.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演讲时强调,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国将积极实施“非洲人才计划”,加强对非洲技术转让和经验共享。此后,培养人才、技术共享成为中国对非援助的重要形式。这反映出中国A.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B.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正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中心D.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0.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该学者强调A.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B.革命的整体考察C.坚持人民革命的必要性D.革命的多元竞争11.19世紀60年代以前,清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移民,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1877年,清廷任命当地华侨领袖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并于1893年正式解除了“华侨海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A.对地方控制能力不断下降B.受制于列强政治裹挟C.对华侨经济实力有所考量D.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12.黄文雄在《辛亥民国一百骗》中指出:“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如果没有日本在幕末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这说明A.中日文化同根同源B.中国现代文明源自日本C.文化移植是中国文化现代代化的主要方式D.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较于日本有所滞后13.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A.追求平均主义,建立天朝上国B.借鉴苏俄经验,践行马克思主义C.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D.抵抗西方侵略,推进中国近代化二、材料分析题14.“宪政”又称“立宪主义”,发源于英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开始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取代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使用的宪政概念,以及标志着资产阶级法治和政体概念的宪政概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前,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西方宪政思想被看作能够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局面的良药开始为中国人所日益重视。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体”的影响,把宪政理解为民权与君权的结合;后期倡导“民权主义”,强调政权和治权分离。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五权宪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宪政主张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往往将西方的宪政制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寻求西方宪政制度的理论支点和历史论据。如康有为在论述中国开设国会的必要性时强调:“盖吾国君民,久皆在法治之中……今各国所行,实得吾先圣之经义,故以至强。”孙中山则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但这一时期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真正的宪政核心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摘编自李小康:《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与反思》材料二五四的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他们在不妥协地反传统、抛弃“托古改制”的模式,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摘编自陈家刚:《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材料三中国近代宪政运动中的宪法文本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当政者为应对时局被迫制宪以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的产物,最典型的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二是革命者为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而进行制宪的产物,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是当政者为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而主动进行制宪的产物,如袁世凯时期制订的《中华民国约法》。四是民主派的长期制宪势力和当政者欺骗舆论二者结合的产物,如蒋介石1947年为敷衍国内外民主进步力量而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摘编自孙振庆:《传统文化对近代宪政观念的影响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宪政运动出现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的宪政探索。三、论述题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于“近代中国”始于何时有很多争论,有代表性的三种,如下表:时间依据代表明清两代交替时期(1600年前后)欧洲探险家、传教士东来,从南面向上推进;俄国从北向下挺进,形成钳形势态直指中国的心脏北京;满洲兴起,清朝建立。传统的中国史学家19世纪鸦片战争(1839—1842)西方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与中国革命的演进。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折衷方案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也需要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西方入侵被视作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徐中约——整理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起点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热点15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以《中国近代史大纲》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近代化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C项近代国情指的是中国面临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不断努力,该项的范围覆盖较广,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根据这一矛盾,条件过于单一,不能得出近代化的结论,排除;

B项只是借鉴列强的发展,条件过于单一,也不能得出近代化的结论,排除;D项中国民主革命历程总结,如果不结合当时的国情,也不能得出近代化的观点,排除。2.C【解析】③是“康乾时之中国”,此时中国主权完整,经济世界第一,西方国家不敢藐视。②是“咸(丰)同(治)时之中国”,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入侵中国。④是“现在之中国”,即1911年的中国,遭到列强瓜分。①是革命党人所担忧的“将来之中国”,面临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的危险。故选择C项。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属于建立近代共和体制范畴,造反属于传统的农民起义范畴,因此材料“中国直至20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反而无革命’的国家”体现的是英国驻华领事密乐迪认为中国政治体制革新较缓慢,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4.C【解析】根据材料“签署带有‘不入城’条款的《广东通商专约》,并出示晓谕英商”“时任两广总督叶名琛便“执《广东通商专约》不许之”等内容可知,面对英国执《南京条约》进入广州城的不合理要求时,国人用《广州通商专约》来制止英国入城,说明国人利用近代外交方法维护主权,C项正确;材料未谈及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无法得出晚清地方督抚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这时期国人利用近代外交方法维护国家主权,没有体现侵略者无法真正获得条约权益的内容,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国人面对英国无理要求,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不代表近代民主法治思想深入民心,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5.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陈旭麓认为资本主义扩张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故D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旨在强调西方侵略的影响而非动机,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并未单指鸦片战争的影响,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并未强调中西方社会差距,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6.B【解析】通过题干中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这都体现为国家富强,促进我国商业发展的目标,这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想。故答案为B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开启我国教育的近代化,排除A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随着甲午战败而破产,排除C项;题干信息反映的主旨并不是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排除D项。7.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黄克武认为士大夫之所以能借鉴西方民主制,不是由于西方民主制有多优越,而是因为西方民主制与士大夫多年追求的政治理想产生共鸣,即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故B正确;明清进步思潮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本质是不同的,A错误;CD两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应排除。8.C【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上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思潮中,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A项不正确;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绝对否定传统文化,B项不符合题意;以上思潮大体上都向西方学习,主体方向未发生改革,排除D项。9.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非援助以技术和人才培养为主,意在帮助非洲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外交原则以及中国在外交上的地位,排除;D项,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原则,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10.B【解析】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可知材料主旨:作者强调中国革命是一场连续的、递进的革命。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而不是强调不同救国派别、不同救国路线的多元竞争,故B正确,D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建立统一战线、坚持人民革命等主题,排除A、C。11.C【解析】清廷由禁止移民海外到任命华侨领袖为领事,并解除“华侨海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清政府意识到了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故C正确;地方控制能力和材料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解除“华侨海禁”和列强政治裹挟无关,故B错误;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不是原因,故D错误。12.D【解析】根据“如果没有日本在幕末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可知,中国现代化进程滞后,落后于日本,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方式是文化移殖,排除C。13.D【解析】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的三个环节的时间是1840-1919年,可知这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合所学,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和不断学习西方,寻找救国真理,推进中国近代化一直是主题,故D正确;太平天国追求平均主义,建立天朝上国,只符合第一个时间环节1840-1864年,不符合1864-1901年、1901-1919年,故A排除;1917年十月革命后,我国才借鉴苏俄经验,践行马克思主义,不符合1840-1864年、1864-1901年两个环节,排除B;发展资本主义不是1840-1864这段时间环节的主题,排除C。14.(1)特点:①效法西方宪政的模式;②以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③受时局影响不断深化;④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推进;⑤过分强调宪政的工具作用(或国家利益),忽视宪政的真正精神(或个人权利);⑥宪政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2)变化:①由重仿效西方宪政制度转向重宣传西方宪政精神;②由“托古改制”转向西方文化“移植”。原因: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②激进民主主义者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等宪政努力失败的反思;③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3)评价:①近代中国的宪政探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②近代中国的宪政多为政治目的所绑架,违背了民主的精神实质;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仿效或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注定不可能成功。【解析】(1)根据材料一“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体”的影响…往往将西方的宪政制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从效仿西方、主要目的、受时代影响、借助传统、宪政的工具意义及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阐述。(2)一问根据材料“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可从宣传宪政精神及移植西方文化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经济阶级基础、政治运动影响及西方启蒙思想传播进行回答。(3)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政治民主化历程、政治目的性及实质以及最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