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改写作文_第1页
隆中对改写作文_第2页
隆中对改写作文_第3页
隆中对改写作文_第4页
隆中对改写作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隆中对改写作文【篇一:隆中对的总结】《隆中对》的知识点◆文言知识点:㈠通假字1.信:通“伸”伸张2.已:通“以”以来㈡词类活用(临时改变词性)12.名词作动词箪:用竹筐盛壶:用壶盛㈢一词多义1.信①确实、的确:谓为信然②“伸”伸张:信大义于天下③讲信用:信义著于四海/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因:①于是、因此、就:因屏人曰//因以为号焉余因得遍观群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凭借:(就着,根据)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罔不因势象形3.遂①于是,就:先主遂诣亮/后遂无问津者②终于,最终:然操遂能克绍/遂迷,不复得路4.诚①如果,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②的确,实在: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5.而①并列:名微而众寡/国险而民附②顺接:挟天子以令诸侯③转接:而智术浅短/而其主不能守/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6、之:①代词:时人莫之许也/岂愿见之/枉驾顾之②的:此用武之国/帝室之胄/智能之士③主谓之间,无实意:孤之有孔明/鱼之有水7、许:(1)拟声词:曳屋许许声(2)赞同,同意:时人莫之许也。/杂然相许。(3)答应: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4)地方,处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上下、左右: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8、然:?正确、对:吴广以为然?这样,如此:虽然,受地于天王/谓为信然?转折连词:但是然足下卜之鬼乎/然操遂能克绍???的样子:屋舍俨然/秦王怫然怒9、已:①停止:然志犹未已②已经:已历三世/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③通“以”,以来:自董卓已来1.宜:应该将军宜枉驾顾之。/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度:估计孤不度德量力(度已失期)3.若:如果若跨有荆、益(若有作奸犯科/若士必怒)4.岂是否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5、身亲自将军身被坚执锐将军身率益州之众㈤成语:1.出自本课的成语:箪食壶浆挟天子以令诸侯如鱼得水度德量力2.组成语积累:度:(估计)审时度势审己度人身:(亲自)身经百战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体力行犹:(还、仍)记忆犹新困兽犹斗意犹未尽欲(想)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为所欲为箪(饭篮)箪食壶浆箪食瓢饮诚(确实、的确)诚心诚意诚惶诚恐好(喜欢)好大喜功好为人师叶公好龙好逸恶劳贤(贤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已(停止)迫不得已不能自已死而后已◆分析课文一、文章整体脉络问:文章的核心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各节内容:1。诸葛亮年轻时期的抱负(1段)2.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2段)3.刘备问计和诸葛亮的对策(3—5段)4.刘备以比喻说明诸葛亮对他的重要性(6段)“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待到时机成熟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为刘备设计了政治蓝图。五.这番对策表现了诸葛亮和刘备怎样的才能?诸葛亮:(对话、侧面烘托)(1)有雄才大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2)能审时度势,有天才的预见能力。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态度诚恳。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七、其他的几个问题:1.第一段写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有何作用?表明诸葛亮年轻时具有远大抱负,为下文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铺垫。2.第二段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才能。3.刘备用“鱼之有水”打比方的目的?说明诸葛亮对自己的重要性,也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八、重点句子: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译: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不同意这件事。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译: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见他?”③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译: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亲自去拜访他。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译: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但是自己才智见识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⑤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然而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⑥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译: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实在是不能同他争强的。⑦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译: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已经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士都被他所用,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⑧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译:这是个用兵之地,但是刘表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⑩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译:如果真能这样,那么大业就能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九、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罗贯中1、刘备:宽厚仁爱,礼贤下士是仁君的象征故事:三顾茅庐隆中对2、诸葛亮:足智多谋,忠诚蜀汉,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故事: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3、关羽:讲义气(义薄云天),豪爽忠君,武艺高强故事:华容道私放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4、张飞:粗鲁豪爽,艺高胆大,讲义气故事:喝断当阳桥,三英战吕布5、曹操:阴险狡诈,多疑不义,是奸臣的象征6、周瑜:少年英才,有军事指挥才能,但心胸狭窄。【篇二:《隆中对》读后感】《隆中对》读后感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着名的《隆中对》。《隆中对》讲的是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西工大附小三年级:崔皓为【篇三:《隆中对》(含答案)】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隆中对》一填空题1本文作者,字,所著的与、、并称为“四史”。2本文选自,作者,朝人,家。二解释下列词语1亮躬耕陇亩()2好为《梁父吟》()3时人莫之许也()4谓为信然()()5时先主屯新野()6先主器之()7谓先主曰()8此人可就见()9不可屈致也()10将军宜枉驾顾之()()11由是先主遂诣亮()12凡三往()13因屏人日()()14汉室倾颓()15奸臣窃命()16孤不度德力()()()17遂用猖獗()18欲信大义于天大()19然志犹未已()()20君谓计将安出()()21自董卓已来()2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23则名微而众寡()25抑亦人谋也()26挟天子而令诸侯()27此诚不可与争锋()()28利尽南海()()2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31将军既帝室之胄()32总揽英雄()33保其岩阻()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5出于秦川()3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37隆中对()三问答题1文章开头点明诸葛亮的志趣的句子是2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时人莫之许也”?3“时人莫之许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一句有何作用?5你怎样看待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又自比管仲、乐毅这一行为?6“先主器之”、“遂诣亮,凡三往”表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7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的中心,通过对话你能看出两个人的思想性格吗?8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9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规划了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10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11文末写“关羽、张飞等不悦”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12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13文中提到的“管仲”,是春秋时著名的谋臣,你能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14请写出与徐庶有关的一个歇后语。15请写出与张飞有关的两个故事情节。16在小说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出现。请写出三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17写出四个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情节。18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但他隐居待主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否是上策?谈谈你的看法。19文章对曹操的刻画虽不过寥寥几处,却使曹操的形象跃然纸上。请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并写出《三国演义》中三个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20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完成下列对联上联:千古奇谋隆中决策下联:【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本文作者陈寿,字承祚,所著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朝人,史学家。二解释下列词语1亮躬耕陇亩(田地)2好为《梁父吟》(喜欢)3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4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5时先主屯新野(驻扎)6先主器之(器重、重视)7谓先主曰(对------说,告诉)8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9不可屈致也(招致、引来)10将军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11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12凡三往(总共)13因屏人日(于是、就此)(命人退避)14汉室倾颓(崩溃、衰败)15奸臣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16孤不度德力(古代王侯的自称)(衡量)(估计)17遂用猖獗(失败)18欲信大义于天大(通伸,伸张)19然志犹未已(仍、还)(止)20君谓计将安出(计策)(产生)21自董卓已来(已通以)2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3则名微而众寡(人少)24非惟天时(不仅)25抑亦人谋也(而且)2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27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争强、(资助、给予)3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31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32总揽英雄(招致)33保其岩阻(险阻)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35出于秦川(平野)3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37隆中对(回答、应对)三问答题1文章开头点明诸葛亮的志趣的句子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2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时人莫之许也”?当时诸葛亮正在“躬耕陇亩”之时,一介村夫竟如此自大,当然不被时人的舆论所赞许。是因为时人对诸葛亮的不了解或有眼不识泰山。3“时人莫之许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不被时人的舆论所赞许,形成主观、客观的反差和矛盾,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悬念,引起下文。4“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一句有何作用?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干,为下文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5你怎样看待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又自比管仲、乐毅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