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学目的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难点1.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以下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进步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详细经历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阅读课文,考虑课后练习的问题。二、导入1.作者简介。2导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理论动手才能。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三、正课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确认: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局部来列提纲。第一局部(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局部(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举例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如今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第三局部: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问题研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⑴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科学?确认:要有格物致知精神。⑵.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确认:“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⑶.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确认: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⑷.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确认: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⑸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确认: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⑹.提问:第4段举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确认: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如今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⑺.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3.讨论归纳(学生答复交流)⑴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是怎样的?⑵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⑶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