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集锦15篇)_第1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集锦15篇)_第2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集锦15篇)_第3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集锦15篇)_第4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集锦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八年级物理教案(集锦15篇)八年级物理教案1根本信息课题名称机械效率授课类型新授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展简单的计算。〔3〕通过实验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上下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和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机械效率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阅读法自学法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投影,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老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老师:他为什么聪明呢?〔二〕导学达标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方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老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老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老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老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老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老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老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2.机械效率①机械效率的引出【分组讨论】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老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老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老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公式:η=W有用/W总②机械效率的特点老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老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一样。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进步机械的效率?〔学生讨论交流总结〕老师:机械效率的上下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老师:根据刚刚所学试一试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老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一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老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一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老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间隔S、高度h老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老师:实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老师:测量过程中应注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老师:如何读数?投影学生分组探究,老师巡回指导,理解学情,调节教学。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2-3组代表〕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全班交流实验结论:次数钩码所受重力G/N提升高度h/m拉力F/N绳端挪动的间隔s/m有用功W有用/J总功W总/J机械效率η1?2?3?〔三〕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四〕课堂练习考虑答复学生:这位宰相很聪明。学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伙计。学生乙:他让伙计浪费了好多力气。学生丙:伙计们做了很多无用功。考虑答复学生: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学生:对沙做功。学生:对桶做功。学生:对动滑轮做功。学生:对人和口袋做功。学生: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学生: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学生: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学生:改良构造,使之更合理、更轻巧。学生:经常保养,定时光滑。〔学生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学生:W有用=Gh;W总=FS学生: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及时记录数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分析才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才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才能培养学生探究才能和总结概括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才能培养学生探究才能和交流协作才能培养学生探究才能培养学生探究才能进步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才能。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才能。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测,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根底上,猜测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拟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八年级物理教案2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3.常识性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才能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和分析概括才能.情感目的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教学建议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根本知识点.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说明人类和温度的亲密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详细讲解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构造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详细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的关系.在课本的引言局部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根本知识.详细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拟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例如温度计课题温度计教学目的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3.常识性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教学重点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教学难点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教具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知识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引言局部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二、引入新课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亲密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三、实验用温度计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四、摄氏温度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五、热力学温度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六、体温计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构造及用法七、小结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八、作业P46—1、2、3老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老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展观察.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观察细节,并提问探究活动【课题】人类的“热”现象的探究和利用【组织形式】学生小组【参考题材】1.热力学开展的历史.2.我国古代对热的认识.3.温度计的类型和开展.4。生活中的热现象.【评价】1.所查阅的资料.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的丰富性.3.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如绝对零度的理解.八年级物理教案3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才能目的:1,观察和实验才能:初步理解物理实验的根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才能: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考虑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的:1,教育学生保护仪器设备,培养保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屡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严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考虑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那么,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意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才能.教学设计例如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那么,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展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表达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那么.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严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考虑: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消费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考虑,看看是否可以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考虑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那么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教学设计例如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那么,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展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表达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那么.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严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考虑: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消费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考虑,看看是否可以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考虑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那么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作业本长作业本宽课本长课本宽线圈长度线圈圈数细铜丝的直径【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组织形式】学生小组【辅导】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3、测量工具的特点4、来提供:图书馆、网络等【评价】1、自我评价2、根据来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八年级物理教案4学习目的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学生展示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一样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一样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一样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一样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程度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间隔。〔填“一样”或“不同”〕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程度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那么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假设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那么此人做功又是多少?二、目的定向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程度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挪动了一段间隔。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可以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亲密的联络,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可以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三、学生自学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二、阅读课本,答复以下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针对练习1、以下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B、在程度路面上奔驰的小轿车C、正在下坠的桩锤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F、高山上的石头G、三峡水库中的水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I、跑百米的运发动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答复以下几个问题: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课堂作业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2、关于能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C、只要物体可以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3、如下图,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间隔,放在同一程度面上一样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答复以下问题〔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牛约600约0、5约75中学生约50约6约900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例题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例1、以下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1〕在程度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_〔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_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答复以下问题: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一样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一样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5〕根据日常生活经历,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好。五、答疑解惑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六、反响评价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假设以一样的速度行驶,那么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一样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拟,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平直路面上洒水,那么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3、跳水运发动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5、以下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6、以下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发动C、江河中的流水D、空中静止的飞机7、空中沿程度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七、知识整合1、物体可以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3、质量一样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一样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八、课外作业1、练习册每天1练。2、教材课后经典习题。中考宝典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八年级物理教案5教学目的:1、知识和技能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根本构造。2、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的科学规律解释详细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才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开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构造原理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与透镜的间隔为25cm时,成物体与透镜的间隔为15cm时,成物体与透镜的间隔为5cm时,成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展新课:1、显微镜:〔1〕、显微镜的构造:各局部的作用……目镜:物镜:反光镜:〔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作光路图说明〕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2、望远镜:图3.5-2示各局部的作用……目镜:物镜:反光镜:〔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作光路图说明〕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完成课本练习。2、我还想知道……?教学后记: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展,最后总结它们的构造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八年级物理教案6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和初步分析概括才能以及实际动手操作才能。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二、弹力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a、钢尺压弯反弹;b、拉伸或压缩弹簧。小结: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三、测力计及其使用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敏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d、读数:数值+单位四、互相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五、课堂练习八年级物理教案7学习目的: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3、利用实验去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2课时教材分析:1、本节是理解性常识,而且比拟简单,学生根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根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老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1、音调:声音的上下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课本如图示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学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声音的强弱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课本如图示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间隔有关〔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色表示什么?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的,强调重、难点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五、教后记本节内容比拟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考虑题?八年级物理教案8〔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l〕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展简单计算。〔三〕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四〕教学过程一、进展新课1.力学中的“功”〔1〕引言: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场学习有关功的知识。板书:“第十四章功一、功”〔2〕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参看图1及图注。提问并由学生答复讨论以下问题:①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要求答复: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间隔,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②分析图1,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挪动通过了一段间隔?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要求答复:货物在竖直向上的举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间隔,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铁塔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间隔,直升飞机的拉力对铁塔做了功。火箭在竖直向上的燃烧的气体压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起飞通过了一段间隔,燃烧的气体的压力对火箭做了功。原木在沿程度向前的拉力作用下,沿程度向前通过了一段间隔,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③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3〕老师总结并板书:“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间隔”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间隔,即假如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4—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假如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程度方向上通过了间隔,但并没有程度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程度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①放在程度木板上的小车,在程度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间隔,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③用沿程度的拉力拉动小车在程度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间隔,在这段间隔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2.功的计算引:功的大小如何计算?〔1〕演示,画板图如图1并加以分析。放在程度面上的小车,在程度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间隔,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间隔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间隔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间隔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挪动的间隔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间隔成正比。〔2〕总结,并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间隔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间隔的乘积。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间隔,那么功的公式可写成:W=FS。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间隔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1焦=1牛·米”〔3〕几点说明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4〕例题:课本图14—3,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标准化。W=F·s=50牛×10米=500焦。追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答复,老师小结。二、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稳固1.要求学生填写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1,然后由学生说出填写内容。2.讨论本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三、布置作业:本节后的练习1、2、3。八年级物理教案9●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连接电路的根本技能。3.通过实验,训练正确识记、使用电压表的技能。二、才能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进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才能。2.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才能和动手操作的实验才能。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才能。三、德育目的1.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2.通过同学们共同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具准备电池组、小灯泡〔带座〕、开关、导线假设干、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熟悉的.串联电路图。学生画图,老师巡视,选出较好的图,用投影仪放大。[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画出的串联电路图。考虑:你已经理解了串联电路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生]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生]电流表工作的时候必须串联在电路中。[生]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处处相等吗?〔提出问题〕二、进展新课[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测,你认为会是什么呢?[猜测或假设][生]我认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应该和电流的关系一样,也是处处相等。[生]我们认为电压应该从电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越来越小。因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某种“力量”,力量会越用越小。[生]我们认为灯泡大的地方电压大,灯泡小的地方电压就小。[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串联电路各点的电压之和也应该等于两点间的总电压。…[师]同学们作出了各种猜测,各样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求证。大家先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学生讨论,老师巡视理解〕[师]各组可以简单说明你们的设计方案。第一组:我们方案用三节电池,选择两只完全一样的灯泡,分别测出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只灯的总电压进展比拟。第二组:我们组选择两只不同的灯泡,选三块电压表,同时测量每只灯泡和两只灯泡的电压,比拟结果。第三组:我们组选择三只差异较大的灯泡,分别测量每只灯泡的电压,每两只灯泡的电压和三只灯泡的总电压。第四组:我们方案选四只灯泡,两只一组,先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分别测每只灯泡的电压和两只灯泡总电压。然后再换上另外两只灯再次测量。〔通过投影展示〕这是我们的实验电路,这是我们设计的实验数据表格。第五组:我们想选择两只灯泡,一块电压表,像测电流那样分别测出A、B、C各点的电压,然后进展比拟。[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设计都很好。不过要提醒大家一点,你的设计一定要有书面的内容,你要怎么做〔同学们刚刚已谈到的〕,你是怎么做的〔要按电路图测量〕,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要有实验记录〕。以便于自己检查和与别人交流做更好的改良。各组同学补充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数据表格。[师]电压表应该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生]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压的两端。[生]我们知道了,测电压不能像测电流那样将电流表接在某一点,测该点电流。应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点间,测出来的是“两”点间的电压。[师]很好!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可以进展实验。建议大家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进展重复测量,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进展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标准性。特别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适宜,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分析和论证][师]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你原来的猜测一致吗?[生]我们用的是两只完全一样的小灯泡,测出每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每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与测出的两只灯泡的总电压几乎相等。[生]我们用两只不同的灯泡串联,测出每只灯泡的电压不同,但两只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电电压。[生]我们用的是三只差异较大的小灯泡,测出来每只灯泡的电压都不同,但每两只灯泡电压的和都和直接测得的这两只灯泡的总电压相等,三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等于电电压。[生]我们先用两只小灯泡测,然后又换了两只不同的小灯泡测。尽管测出的四只小灯泡的电压都不一样,但前一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与第二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相等,且都差不多等于电电压。[生]做完串联,我们还将两只小灯泡并联起来,分别测它们的电压,结果电压表指针指的是同一个位置。[生]我们也测并联了,一样的两只小灯泡电压一样,不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也一样。[生]我们从两只灯泡并联开场,一直增加到四只小灯泡并联,测出来的结果几乎不变。[生]我们在原来两只小灯泡串联的根底上给其中的一只灯泡并联了第三只小灯泡,结果并联的两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师]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究的精神非常好,归纳大家的实验,可以得到一般结论吗?[生]不管怎样选择灯泡,不管如何进展测量,尽管测出的数据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一个串联电路中各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这几个灯泡两端的总电压且等于电电压。[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结论: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局部电路的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各支路电压相等。[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配合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祝贺同学们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不过,对同学们来讲获得结论的过程更重要。请大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进展回忆,认真分析、考虑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评估][生]我开场将电压表连接错了。如今我知道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必须连接正确,否那么一接通电,指针反偏,并且速度很快,很容易将电压表指针打弯。[生]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也很重要。假如选择的量程太大,指示值很小,几乎不能读数。假如选择的量程太小,指针偏出了刻度盘外。[生]我们连电压表的时候,先不接死,合上开关,迅速“试触”一下,大概估计好量程再连接,很省事,一次就差不多能选对。[生]读数也很重要。我第一次读数,读出一只小灯泡的电压值比电电压还大,原来电压表接的是小量程,我是按大量程的刻度读出来的。[生]我将电压表接在了一根导线两端,结果灯都亮了,可是电压表读数是零,为什么呢?[生]我不小心将电压表串联在了电路中,灯全不亮,电压表却有指示值,和电电压几乎一样大。[生]我们是将电路连接正确了,电压表也有指示,就是灯不亮,换了另外一个灯泡还是不亮。用手按住才亮起来。[生]我们组开场做时,有一只灯亮,另一只灯不亮,测电压时,亮着的灯有指示值,不亮的灯两端电压为零。…[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一定是很认真地去做了。养成好的习惯要比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重要,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努力。刚刚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老师巡视并参加同学们的讨论〕[生]电压表接在一根导线的两端,中间没有用电器,相当于“一”点,所以电压表示数为零。[生]将灯泡用手按着才能亮,我觉得是因为没有接触好,另外的问题我不知道。[师]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注意到许多同学都用了“几乎相等”这个词,而不是说“相等”,为什么呢?[生]因为它们相差很小,但又不完全相等。[师]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生]因为读数或用表测量的过程中有一些偏〔误〕差。[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如今需要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学生完成探究报告,老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三、小结通过我们这次的探究活动,同学们理解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同学们一起总结〕提出问题——猜测或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进展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实验同学们还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彩灯是串联的,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局部电路的电压之和。所以,根据题意有:36Vn=220V,n==6.至少要串联6个这样的灯泡。建议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彩灯。如用36V额定电压的灯泡,可以串联6个或7个,分别点亮比拟它们的亮度,也可以用5个灯泡串联,但点亮时要注意平安。假如家里有用过的彩灯串,可以利用起来。再给你制作的彩灯串连接一个日光灯上用的起辉器,看看有什么效果。2.〔1〕可以用“试触”的方法来判断水果电池的极性。测量电压时,因水果电池电压不会很高,应注意选择电压表的小量程测量。〔2〕选择其他的水果可以用桔子、柚子、苹果等,土豆也可以。选择的金属还可以是锌片、铝丝等。五、板书设计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局部电路的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测或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进展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八年级物理教案10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绘物体的浮沉条件;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消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认识浮力知识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严密联络;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络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开展积极探究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根底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好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络亲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才能,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根底,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展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拟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才能,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三、教学策略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展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拟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到达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四、教学资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八年级物理教案11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重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究新器件的才能。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二、教学重难点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究边考虑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究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根底。三、教学策略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历的挖掘,表达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才能。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考前须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才能。四、教学资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八年级物理教案12〔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2、复习稳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二〕教具每组装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假设干条。〔三〕教学过程1、复习〔答略〕1题。U=IR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老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根底上画好电路图,按标准化要求求解。〕2、引入新课〔1〕请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所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本节学习的内容。〔2〕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I1+I2。〉〔4〕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5〕几个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3、进展新课〔1〕实验: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R1、R2进展比拟。3、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10欧和1欧的两个电阻并联的电阻小于多少欧?〔答:小于1欧。〕〔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老师边讲边板书〕R1、R2;R1、R2并联的总电阻是RI1=U1/R1,I2=U2/R2,I=U/R,I=I1+I2,U/R=U1/R1+U2/R2。U=U1=U2,1/R=1/R1+1/R2。〔R1=5欧,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学生演练,一名学生板演,老师讲评,指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3〕练习1:请学生答复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答复略〕nR=R'/n1中:R′=10千欧,n=2,所以:R=10千欧/2=5千欧。2、在图8—1所示电路中,电的电压是36伏,灯泡L1的电阻是20欧,L2的电阻是60欧,求两个灯泡同时工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里的电流。〔出示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L1和L2是并联的。〔解答电路问题,首先要认清电路的连接情况〕。在电路图中标明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解题要写出、求、解和答。〔过程略〕U1/U2=R1/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局部,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此题中,L1、L2中电流之比是多少?答:〔略〕I1/I2=R2/R1。〉4、小结5、布置作业1、2;本章末习题9、10。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构造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四〕说明1、关于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教学大纲上未做要求,建议对根底较差的班级不增加这局部教学内容。2、在课时安排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增加一节复习题。总结第4—8章所学内容,并做适当的练习。八年级物理教案13教学目的: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才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考虑: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1、演示试验:物距:物体到透镜的间隔,用U表示。像距:像到透镜的间隔,用V表示。焦距:用f表示2倍焦距:用2f表示考前须知: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明晰的像。结果:间隔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间隔有什么关系?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展总结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照电脑模拟〕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u>2fu=2ff八年级物理教案14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从信息中理解超声的特点,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从信息中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教学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2、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