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_第1页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_第2页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_第3页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_第4页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点工作方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发现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未得到彻底的控制,非洲脑膜炎地带以及亚洲的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发生,每年仍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严性大流行,并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80年代初,我国A流脑发病率均在1/10万以下,属较低水平。流行菌型以A群为主。1、掌握我省流脑发病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2、掌握我省流脑菌群分布特征及变迁趋势,完善流脑预测、预警机制。,识别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加强预防控制工作。所有流脑疑似病例都要作为流脑监测病例进行报告。1、疑似病例:冬春季节发病,1周内有流脑病人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以上病例均作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同时实验室检测符合下述两项: (1)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2)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3、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 (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见到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 (2)血清、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三、监测内容 (一)流行病学监测1、病例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要求,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脑监测病例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病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流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时,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有关程序逐级上报。2、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派人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情况、流脑疫苗接种史等(见附件1流脑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同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工作。在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发生索等。同时开展流行因素调出现爆发疫情时,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4小时内开展流、分析暴发原因或流行因素,追踪可能的传播线路。3、流脑疫苗接种率监测(附件5)按照《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定期逐级上报流脑疫苗的常规接种情况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应急接种时,应将流脑疫苗的应急接种4、主动监测 上流脑病例疫情时,应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主动搜索工作。出现上述疫情后,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确定监测范围和时限,立即开展主动监测和搜索工作。实行“零病例”和日报告制度,即医院每天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报告所发现的不明原因的突然发热、头痛或/和出现瘀点/瘀斑等症状的病例,如果未发现流脑病例,则报告“零”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对辖区内所有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对发生疫情的学校,会同教育部门实施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了解缺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对教育部门流脑疾病相关防控知识的培训。同时做好对学生的流脑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生因病缺课或医疗机构学生集中就诊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做好病人隔离治疗和密切接触者管理,并加强督导检查工作,防止疫情蔓延。对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疾病控制机构要协助用工单位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掌握本工地流动人员情况,对务工人员健康状况开展监测。防性服药、密切接触者管理、疫点消毒和区域联防等疫情处理工作。5、流脑监测点监测工作我省夹江县和雨城区作为省级流脑监测点,每年流行季节前(9、10月份)开展健康人: 采集标本同时填写采样登记表(附件3),与标本一同上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养所获得的Nm菌株分纯鉴定合格后,将其纯培养物的菌苔刮到3~5支灭菌的脱脂牛奶菌种管中,置-20℃冰箱保存,菌株和血液(血清)应及时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所进一步鉴定分析。 (二)实验室监测展检测工作要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及检验方法见附件2。1、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1)医疗机构内标本采集和检测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脑脊液:采集1毫升脑脊液,进行涂片检测、培养分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血液:抽取病人全血4毫升,其中1毫升用于分离血清进行抗体测定,其余全雪进行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瘀点(斑)组织液标本: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瘀点(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分别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应开展涂片检测、病原培养分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另1份立即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1份标本,并立即报告或将标本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标本阳性分离物及其原始标本应及时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脑膜炎双球菌 抗体的血清标本应冷藏运送。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本检测抗体测定。对首例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在其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监测点所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所有流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集咽拭子标本。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填写标本送检单,立即(不超过48小时)将标本和填写标本送检单(附件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对于部分具备上述检测能力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其人员、设备和技术达到条件,直接送四川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已经检测过的标本或不能开展检测工作的市(州),直接将标本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信息系统。2、耐药性监测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菌株或分离到菌株后3天内应完成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方法可使用肉汤稀释法,其他有条件的医院也应开展此项工作。耐药性检测结果统一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附件6)。四、监测系统的评价 为了解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时,要对监测系统开展定期评价。监测评价指标如下:医疗单位病例及时报告率100%病例24小时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率1000%首例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率100%死亡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核实率100%聚集性病例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率100%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100%国家级监测点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100%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8小时标本送达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比例100%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标本检测7天内完成、反馈率100%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菌株药物敏感性3天内完成、反馈率100%省级实验室分离菌株后30天内送达国家实验室率≥80%附件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个案调查表 调查单位:病例调查者:调查日期:年月日□□□□□□□□标本采集者:采集日期:年月日□□□□□□□□年月日□□□□□□□□一、基本情况 1.患者姓名: 2.性别:⑴男⑵女□日□□□□□□□□4.如无出生日期,年龄:岁月□□□单位: 6.户籍地: 7.家庭现住址:省地(市)县(区)乡 (镇、街道)村(居委会) 8.居住情况:⑴散居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⑶流动人口⑷其他⑸不祥□9.家长姓名:联系电话:报告日期:年月日□□□□/□□/□□11.发病地点:日11.发病地点:12.初诊医疗机构:月12.初诊医疗机构:13.收治医疗机构:13.收治医疗机构:14.诊断医疗机构:14.诊断医疗机构:17.流脑疫苗免疫史:⑴无⑵有⑶不详17.2.接种依据⑴接种卡⑵接种证⑶回忆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18.同类(流脑)病人接触史18.1.发病地点近期是否有同类(流脑)病人:⑴有⑵无⑶不详18.2.发病前一周与同类(流脑)病人接触史:⑴有⑵无⑶不详同单位18.4.家庭内同类(流脑)病人:⑴有⑵无⑶不详□□□□/□□/□□□□□□/□□/□□□□□□/□□/□□□□□□/□□/□□□□□□/□□/□□□□□□/□□/□□□□□□□/□□/□□□□□□/□□/□□□□□□/□□/□□□□□□/□□/□□□□□□/□□/□□⑸其它□ 18.5.如周边(同宿舍、同班、同校)有同类(流脑)病人,根据情况填写下表:与患者关系与患者关系发病情况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二、临床表现1.主要症状:1.1.起病:⑴急⑵缓⑶不详1.2.发热:⑴有⑵无⑶不详1.3.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⑴有⑵无⑶不详1.4.头痛:⑴剧烈⑵轻微⑶无⑷不详1.5.恶心:⑴有⑵否⑶不详1.6.呕吐:⑴有⑵否⑶不详1.7.抽风:⑴有⑵否⑶不详⑴有⑵否⑶不详1.9.神志:⑴清楚⑵嗜睡⑶烦躁⑷昏迷⑸不详 1.10.其它症状: 2.主要体征:2.1.体温:℃2.2.面部、唇周色泽⑴苍白⑵发绀⑶正常2.3.皮肤出血点⑴较多⑵较少⑶无⑷不详2.5.皮肤瘀点、瘀斑⑴较多⑵较少⑶无⑷不详2.6.颈项强直:⑴有⑵否⑶不详⑶不详⑶不详2.9.前卤隆起:⑴有⑵无⑶不详2.10.克氏征:⑴有⑵无⑶不详⑶不详3.诊疗情况3.1病人隔离⑴有⑵无⑶不详3.2如有隔离,隔离地点:⑴医疗机构⑵在家⑶其它:□3.3使用抗生素类药物:⑴有⑵无⑶不详用药物名称:3.5使用效果:⑴有效⑵效果不明显⑶无效3.6转归:⑴痊愈⑵好转⑶未好转⑷恶化⑸死亡□□□□□□□□□□□□□□□□□□□□□□□□ 三、实验室检验结果1.血常规:⑴有⑵无□□/□□/□□ 1.2.血液白细胞总数个/L; 1.3.中性粒细胞% 2.脑脊液常规:⑴有⑵无□2.1.脑脊液标本采集日期:年月日□□□□/□□/□□2.2.检□□□□/□□/□□2.3.外观⑴清晰⑵微混⑶混浊□2.4.脑脊液蛋白质g/L(正常值<0.45g/L)⑴正常⑵增高□2.5.白细胞个/μL(正常值0-15/μL)⑴正常⑵增多□2.6.葡萄糖mmol/L⑴正常⑵减少⑶增高□2.7.氯化物mmol/L⑴正常⑵减少⑶增高□3.病原培养:⑴有⑵无□3.1.脑脊液⑴有⑵无□3.1.1Nm培养结果⑴阳性血清群⑵阴性⑶未查□3.1.2Nm特异抗原检查⑴阳性血清群⑵阴性⑶未查□3.1.3Nm特异DNAPCR⑴阳性血清群⑵阴性⑶未查□3.2.血液或出血点⑴有⑵无□3.2.1标本采集日期:年月日□□□□/□□/□□3.2.2Nm培养结果⑴阳性血清群⑵阴性⑶未查3.2.3Nm特异抗原检查⑴阳性血清群⑵阴性⑶未查3.2.4Nm特异DNA检查⑴阳性血清群⑵阴性⑶未查□3.3.咽试子⑴有⑵无3.3.1标本采集日期:年月日□□□□/□□/□□□3.3.2Nm培养结果⑴阳性血清群⑵阴性3.4.尿液⑴有⑵无3.4.1标本采集日期:年月日⑶未查□□□□/□□/□□□□3.4.2Nm特异抗原检查⑴阳性血清群⑵阴性⑶未查□3.4.3Nm特异DNAPCR⑴阳性血清群⑵阴性⑶未查□4.血清学检测:第一份血清:⑴有⑵无4.1.1标本采集日期:年月日X4.1.3血清分群⑴A群⑵C群4.2.第二份血清:⑴有⑵无□□□□/□□/□□□□□ 4.2.1标本采集日期:年月日 4.2.3血清分群⑴A群⑵C群⑵无□□□□/□□/□□□□5.1.A群敏感药品:⑴⑵⑶⑷⑸5.2.C群敏感药品:⑴⑵⑶⑷四、病例分类1.最终病例诊断结果⑴疑似⑵临床诊断⑶实验室确诊□五、与该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调查登记表与该病例接触情与该病例接触情况同住同单位邻居疫苗接种史住址性别年龄备注姓名职业 附件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样品采集和运送适宜的检测样品为脑脊液、血液、皮肤粘膜出血点挤出液、血清及鼻咽拭子等。病例的脑脊液、血液、皮肤粘膜出血点挤出液中检出脑膜炎奈瑟菌可直接作为确诊依据。一、样品采集:1.咽拭子:用长柄棉拭子采咽后壁两侧分泌物,立即接种于卵黄双抗培养基(EPV)或巧克力血平板,也可将咽拭子放入液体双抗增菌管内,增菌8-12小时以后分离培养。3.血液:无菌手续抽取发热期病人全血3-5毫升,立即加于50毫升的葡萄糖肉汤中增菌后再分离培养;无菌棉签蘸取先接种含双抗的葡萄糖增菌肉汤管中增菌8-12小时后分离培养或直接接种荧光检查。5.血清:采集病人发病早期和恢复期(1-3周内)双份血清,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高。二、样品的处理和运送若无可能则应再最短的时间内送至实验室进行接种培养。温度过低或过高均可导致菌株死亡。在 运送样品或培养物时,应保持样品处于20℃-36℃之间,切记不能低温运送(检测抗体的血清标本除外)。要求每份血液标本不少于3毫升,分离血清后低温(<-20℃)保存,待检测流脑抗体测菌分离与鉴定。 附件2-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诊断方法A1病原体(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riameningitidis)分离从疑似流脑患者采集CSF或急性期血液分离Nm。A1.1标本的采集A1.1.1CSF:无菌操作,吸出CSF2mL,立即放到无菌试管内离心(2000~A1.1.2血液:采取病人急性期静脉血液6mL,无菌操作,向盛有30mL增菌用葡萄糖肉汤的三角瓶内注入4mL血液(余下的2mL血液离心后吸出血清,供检测Nm特异A1.2接种和菌种鉴定A1.2.2菌落:Nm接种于巧克力色琼脂平皿上,5%二氧化碳,37℃培养24h后,其菌落直径约1mm,表面突起、光滑、湿润、圆整、略带灰白色、半透明、不溶血、。不分解蔗糖、果糖和乳糖。过氧化酶和氧化酶阳性。Nm新分离菌株具有下列主要抗原:血清群特异性荚膜多糖,主要外膜蛋白- 以上的病例是由A、B和C群Nm引起的。根据2/3类OMP可将B群与C群Nm分成分对流脑发病与流行及其菌苗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附件2-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清学诊断方法B1玻片凝集试验B1.1目的应用玻片凝集试验对Nm病原菌株或带菌者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B1.2材料B.2.1待检的Nm菌株纯培养物。B洁净载玻片。B生理盐水。B1.3试验方法B1.3.1先将诊断血清按说明书稀释成所需的浓度,滴一滴在洁净的玻片上。B1.3.2用白金耳刮取菌苔少许,在玻片上沾取少量血清,在一旁研磨均匀,再与B1.3.3轻轻摇动玻片数次,在1~2min内出现明显凝集者,即为阳性。B1.3.4检查从病人分离的疑似Nm时,先试A群血清,若不与其发生凝集,则试用B或C群血清,仍不凝集时,则试用多价Ⅱ或多价Ⅲ血清。若发生凝集,再用单价血清定群。从病人分离的疑似Nm对现有诊断血清皆不凝集者则送研究单位进一步鉴定。B.5在玻片上与各群诊断血清、盐水或正常兔血清皆发生凝集者,即定为自凝B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B3杀菌力试验B3.1目的应用微量杀菌力试验(TTC法)测定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对Nm的杀菌抗体水平。此方法也可用于健康人群的血清抗体测定。B3.2材料B3.2.1靶菌:对补体的自然杀菌作用具有耐受性,但对杀菌抗体反应敏感的B.2.2稀释液:Dulbeccos磷酸盐缓冲盐水ANaClgKClgNaHPOg磷CMgClHOg00mL。min备用。需用时按A液8份,B液和C单位或硫酸抗敌霉素5000单位。稀释液盛于小瓶中,置4℃备用,可存放2周。B3.2.3滴定板:底部呈“U”形的96孔有机玻璃微滴板,并备用同样大小的普37℃烤干后同上于80℃干烤。滴定板使用一段时间后或遇到杂菌污染较严重时,可用热水杀死靶菌并冲洗干净;在比较稀的硫酸重铬酸钾清洁液内浸泡4h,冲洗干净后同上处理备用。B3.2.4兔补体:可以购买成品。 B3.2.5氯化三苯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TTC)琼脂培养基B3.2.5.1TTC琼脂配方:牛肉膏0.5%,氯化钠0.5%,日本蛋白胨3.0%,可溶性淀粉0.2%,以蒸馏水配B3.2.5.2TTC琼脂制作B3.2.5.3阳性参考血清B3.3杀菌抗体测定步骤B3.3.1靶菌液的制备BABCNm℃二氧B3.3.1.2用Nm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进行玻片凝集及显微镜检查,以核实菌种。B3.3.1.3菌种被确证以后,取其菌苔,混匀于2mL灭菌脱脂牛奶管中,制成浓B3.3.1.4需用靶菌时,取出一支上述牛奶菌种管,熔化后立即转种并放在4℃冰箱内保存,供每日分离靶菌制作菌悬液,可备用2周。在测定抗体的过程中,每次所用靶菌传种的代数保持一致。B/4巧克力色 琼脂平皿,37℃烛缸培养4~6h,刮取菌苔,于盛有3.5mL左右稀释液的试管壁上用白金耳将其充分研磨,制成轻度混浊的均匀菌悬液,其光密度值相当于0.1。B3.3.1.6取出上述菌悬液2mL加到0.5cm的比色杯内,在波长为540nm的分计上测其光密度值。B3.3.1.7稀释液用量按式(B1)计算:BXmL按照式(B1)计算稀释液用量,然后往里加入0.1mL靶菌悬液,此时相当于光密度值为0.1的靶菌液作了10倍稀释。吹吸均匀后,由其开始再连续作10倍稀释至10-5稀释度,以菌液的最终浓度为每毫升含4000个菌落形成单位为宜。B3.3.1.8稀释好的靶菌悬液在1h内用完。B3.3.2杀菌抗体的测定B3.3.2.1先在微滴板每孔内加1滴相当于25μL的稀释液。B3.3.2.2用移液器从每排第一孔内加25μL经56℃30min灭活的待检血清,吹吸5~10次后吸出25μL至下一孔,如此作连续倍比稀释至最后一孔。每份血清分别用一支移液枪头。B3.3.2.3从低温冰箱内取出补体,于37℃温水中摇动将其速溶,每孔加一滴。B3.3.2.4每孔加一滴稀释成合适浓度的靶菌菌液,微滴板置微型振荡器上中速振B左右的TTC琼脂后,微滴板置37℃烛缸内培养15~20h后观察结果。B3.3.2.6每次试验需做下列对照: 阳性参考血清对照;4孔补体对照(稀释液、补体、菌液各一滴,检查补体自然杀菌活性);4孔细菌生长对照(稀释液、灭活补体和靶菌菌液各1滴)。每次检测时至少每5块微滴板中应有一组上述三种对照试验。B3.3.2.7往各孔滴完靶菌菌液之后,应将该菌液两滴分别滴加到一个巧克力色琼脂平皿的一端,沿着划好的两条线倾斜下流,于37℃烛缸内同时培养,次日检查每滴靶菌B3.3.2.8判断结果时,先检查上述三种对照试验的结果:补体的和细菌生长对照来确定的杀菌滴度。若所试各孔中红色点状菌落数目明显地少于补体对照孔或不出现红色点状菌落时,则判断为杀菌阳性;如果所试孔中的菌落数目接近补体对照孔的一半或更多时,则判断为杀菌阴性。B3.3.2.9根据红色点状菌落数目的多少,以符号“+”记录试验结果。若补体及当为杀菌抗体的最高滴度。 附件2-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胶乳凝集试验C1目的应用胶乳凝集试验测定病人CSF、急性期血清和尿中Nm群特异抗原,辅助流脑临床C2材料可购买成品胶乳检测试剂,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C3.2以胶乳凝集试验检测疑似流脑病人标本内Nm群特异性抗原。液将其溶解,同前离心,小心地吸取上清液待测,不要吸取尿中不溶解的沉渣。C3.2.8在上述病人标本中只要有一种标本与抗任何一群Nm的IgG所致敏的Lx发生附件2-D标本及疑似菌株PCR辅助鉴定对于不能用血清学分群的脑膜炎奈瑟菌疑似菌株或无法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的脑脊液、血液、血清标本可采用PCR方法进行DNA扩增辅助检测鉴定。W135、Y等五个常见流脑血清群。CrgA及orf-2基因:可作为流脑奈瑟菌属的特异性基因。3.2寡聚核苷酸引物序列crgAF:5’-gctggcgccgctggcaacaaaattc-3’,R:5’-cttctgcagattgcggcgtgccgt-3’Orf-2(A)F:5’-cgcaataggtgtatatattcttcc-3,R:5’-cgtaatagtttcgtatgccttctt-3’SiaD(B)F:5-ggatcatttcagtgttttccacca-3’R:5’-gcatgctggaggaataagcattaa-3’SiaD(C)F:5-tcaaatgagtttgcgaatagaaggt-3’R:5’-caatcacgatttgcccaattgac-3’SiaD(Y)F:5-ctcaaagcgaaggctttggtta-3,’R:5’-ctgaagcgttttcattataattgctaa-3’SiaD(W135)F:5-cagaaagtgagggatttccata-3’R:5’-cacaaccattttcattatagttactgt-3’3.3样品处理可采用目前市售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样品DNA。也可采取直接煮沸方法,将样品煮沸30分钟,离心,取上清作为扩增样品。3.4扩增及检测条件附件3省市县乡村人群流脑免疫水平和带菌状况检测结果登记表填表人:编号(9位,前6位为国性别标码,后三姓名(1.男;位为对象编2.女)号)职业年龄(编码(岁)见填表说明)接种疫苗种类 (1.A;2.A+C;4.未种;5.不祥)接种次数最后一次接种日期(月/日/年)抗体滴度(1:X)A群B群C群Y群咽拭子培养结果 (1.A;2.B;备注3.C;4.Y;5.W-135;6.其他;7.未分)填表说明:各省监测点所在县在开展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带菌监测时,填写此表,并录入数据库,传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号:为9位,前6位为国标码,后三位为对象编号。职业编码: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大中小学);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及不详 脑膜炎奈瑟氏菌菌种登记表填表人:生生化反应葡麦蔗果乳萄芽糖糖糖糖糖药敏试验青氯SD霉霉素素生长试验普通22℃琼脂菌株分离来源(病人/密接/健康人)血清凝集盐水凝集菌种保存方法菌体染色及形态分离地区分离日期标本名称菌种编号鉴定结果检定结果原编号日期其它来源菌种反应凝集填表说明:各省向中国疾控中心送检菌株时,须同时登记此表,并传送至中国疾控中心。原编号为病例编号,密接填写所接触病例编号,健康人群不填此栏。填脑脊液、血液。凝集反应、生化反应、生长试验若为阳性填+,若为阴性填-。 鉴定结果填菌株具体鉴定分群结果。 附件5年月省级流脑疫苗报告接种情况统计汇总报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 (县) (县)数A群疫苗应种人数基础加强1212A群疫苗受种人数基础加强1212A+C群疫苗受种人数第1剂第2剂应急接种人数A群疫A+C群苗疫苗接种年龄接种人群 实际报出人数:年月日单位负责人(签章):制表人(签章):附件6流脑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青霉氨苄美洛头孢头孢氯霉米诺阿奇利福环丙左氧氟复方新其序号菌株编号来源(1.病人;2.密接;3.健康人群)素西林培南曲松噻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