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_第1页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_第2页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_第3页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_第4页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越生死之门的选择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个关于曾子的故事所体现的善终理念是:(

A:道德意义上的善终

B:作为五福之一的善终

C:身体完整、德行圆满的善终

D:尊严意义上的善终

答案:C关于死亡的恐惧,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恐惧死亡、谈死色变是人类的共性

B:美国是死亡教育发源地,美国人已经不再谈死色变

C:恐惧死亡,忌讳谈论死亡是华人文化特色

D:英国人推广安宁疗护事业多年,已经不再谈死色变

答案:A下面不属于安宁疗护主张的做法是:(

A: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比延长病人的生命长度更重要

B:病人生命末期的生活应该是一场有人情味的家庭告别剧,因此发现病人罹患癌症后就不应再进行治疗。

C:不使用,或者尽量减少使用创伤性治疗

D:既要照顾病人,也要“治疗”家庭

答案:B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福观念包括寿、富、康宁、攸好德和考终命,其中考终命就是指善终。

B:认为医学不能战胜死亡,是对现代医学的贬低。

C:虽然说人要优生,要优活,更要优死,但其实所有的死亡都不会好,因此优死是不存在的。

D:所谓新的健康观念是“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其中死得快就是指要安乐死合法化。

答案:A下面关于安乐死与杀人行为的区别中,表述错误的是:(

A:安乐死不具有主观恶意,而杀人行为有主观恶意。

B:安乐死是人道主义的善行,而杀人行为是一种恶行。

C:安乐死结束的是痛苦的终末期病人的生命,而杀人行为结束的是普通人的生命。

D:目的不同,安乐死是为了解除病人痛苦,而杀人行为是为了结束人的生命。

答案:C生死迷思以死观生,先行到死的意思是(

A:为了理解生命,要先死亡一次

B:预先模拟或者体验生命终点的人生情形,再返回头来思考人生应该怎样活

C:去看一个死去的人,想象他(她)活着时的样子

D:看看人死亡时的样子,体悟生命的美好

答案:B人的死亡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A:受神的暗示产生的

B:死亡之后就会产生

C:人生来就有的

D:后天在生活事件或阅历的影响下产生

答案:D“死亡意识”这个概念主要指(

A:人有了死亡的冲动

B:人有了想死的意念

C:人们认识到“人终有一死的事实”

D:人对死亡有了认知

答案:C蒙田说“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先思考自由。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会做奴隶。”他的意思是:(

A:预先思考死亡的人懂得如何生活

B:预先思考死亡的人不会去侍奉他人

C:预先思考死亡的人就不可能被出卖

D:预先思考死亡的人不会屈服于他人

答案:A“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是谁的名言:(

A:毕达哥拉斯

B:柏拉图

C:海德格尔

D:苏格拉底

答案:D热爱生命,拒绝自杀阿尔贝·加缪认为,面对人生的荒诞,人们可以有三个态度,它们是(

A:生理上的自杀、哲学上的自杀、投降

B:哲学上的自杀、思想上的自杀、反抗

C:生理上的自杀、哲学上的自杀、反抗

D:生理上的自杀、哲学上的自杀、思想上的自杀

答案:C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来自我国古代的典籍(

A:《易经》

B:《诗经》

C:《礼记》

D:《道德经》

答案:A中国平均每天自杀的大学生数量超过(

A:2名

B:3名

C:4名

D:1名

答案:D下面不属于导致大学生自杀主要原因的是:(

A:失恋

B:与父母关系失和

C:学业压力大

D:经济困难

答案:B你重要,因为你是你。这句来自英国安宁疗护创始人西塞莉·桑德斯博士的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他不是别人。

B: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只属于他自己。

C: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

D: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答案:D永生的诱惑根本上来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所表达的其实是(

A:人们建立在严肃科学基础上的一种预测

B: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C:人们的一种永生梦想

D:人们对死后世界的一种迷信

答案:C《道德经》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种思想认为,永生(

)。

A:是可能的

B:不知道是否可能

C:是可能的,但是天地并不喜欢永生

D:是不可能的

答案:D海弗利克极限意味着(

A:海弗利克是人类的边界

B:海弗利克的生命有一个极限值

C:人类的身高不可能无限增长

D:人类死亡的机制是先天就确定的

答案:D作为一种长生思想,修炼成仙,这是哪个学派的理想?(

A:道家

B:墨家

C:佛家

D:儒家

答案:A下面文献及礼仪中不能说明中国古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选项是

A:古代葬礼中的沐浴、饭含、袭尸之礼。

B:《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

C:《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D:《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答案:D第一章测试拥有死亡意识,并不意味着(

A:懂得生命的有限性

B: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有一天会死亡

C:知道人生无常

D:接纳死亡为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

答案:B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不包括(

A:唤起人们的死亡意识

B:帮助人们征服死亡恐惧,获得心灵安顿

C:教会人们认识死亡,了解死亡

D:教给人们深邃的死亡哲学智慧

答案:D下面哪一个不是死亡教育的主题?(

A:我是谁?

B:活在当下,如何安身立命、自我实现

C: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D:怎样为来世做好准备?

答案:D死亡学的创始人是(

A:荷蒙·菲菲尔

B:罗伯特·富尔顿

C:罗斯维尔·帕克

D:梅欣尼可夫

答案:D1963年,(

)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课程

A:荷蒙·菲菲尔

B:罗伯特·富尔顿

C:库布勒·罗斯

D:西塞莉·桑德斯

答案:B“未知生,焉知死?”是谁的名言?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老子

答案:C“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吕氏春秋》中这段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生命是一次性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宝贵

B:当天子,生命就会变得宝贵

C:只有富贵之人的生命才是宝贵的

D:拥有财富,生命才会变得宝贵

答案:A美国外科医生舍温﹒努兰为什么不敢在死亡证明上写上‘死因:年老’?

A:现代医学拒斥死亡

B:写上“年老”的死因是不科学的做法

C:他害怕被扣上“诊断错误”的帽子

D:确实没有人因为年老而死

答案:A现代社会中病人死在医院而不是死在家里的现象造成了

A:人们关于死亡的知识的增加

B:人们更多地接受死亡教育

C:人们更容易接纳死亡

D:人们对死亡的无知

答案:D关于信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宗教才叫做信仰

B:所有的信仰都是正面的、积极的

C:有坚定人生信仰的人不会随波逐流

D:为自己树立一个信仰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战胜超自然力量

答案:C下面表达人生无常的诗句有

A: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B: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C: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D: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答案:ABC以下属于不尊重生命的行为的是

A:黑社会街头火并

B:见义勇为

C:抵抗外族入侵

D:酒驾

答案:AD死亡教育要处理的议题有

A:恰当的人生观与死亡观

B:关于珍爱生命

C:关于死亡的知识

D:怎样征服死亡带来的恐惧与悲伤

答案:ABCD死亡教育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体验。

A:错

B:对

答案:B1963年,荷蒙·菲菲尔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课程。

A:错

B:对

答案:A落实于体验的死亡教育课程侧重于让受教育者对与死亡相关的现象感同身受,并对于这些现象进行思考,重感受反思。

A:错

B:对

答案:B第二章测试下面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不属于神造论的是(

A:盘古开天

B:进化论

C:女娲造人

D:上帝造人

答案:B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来源于(

A:地球的演化

B:父母性交后精子竞赛的偶然结果

C:猿猴的进化

D:上帝的创造

答案:B为什么要讨论生命的意义?(

A: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世俗的和超越的支持

B:现代社会生活

C:论证人是否为上帝所造

D:了解生命秘密的需要

答案:A讨论生命的意义不包括下面哪个方面?(

A:生命对于创造生命的神的意义

B: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外的他人、社会的意义

C:生命对于所在星球、宇宙的意义

D: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的意义

答案:A毕淑敏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她又说:我们要创造一个意义出来。这说明毕淑敏主张生命是否有意义完全在于个人是否愿意去创造它。(

A:对

B:错

答案:A下面关于个体命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命运会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是更多地取决于个人努力

B:个人的努力对于改变命运毫无作用

C:个人的命运是被先天注定了的

D:人的命运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所控制的

答案:A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的意义是

A:生命应该给予别人,也就是所谓的“付出”。

B: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有先验的意义。

C: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幸福。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发展愿景。生命就是实现这种幸福和愿景的基础。

D:生命对生命所有者其实并无意义。

答案:C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上层社会、富裕之家,那么他基本上可能一生衣食无忧。这表明

A:人的命运是被决定的,个人努力毫无意义

B:生命其实没有意义,因为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总无法与命运对抗

C:富二代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D:人的命运中有一部分的确是被决定的,与个人努力无关

答案:D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表达了与拉马克思想不同的进化论学说,其思想包括

A: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

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人类都是由猿猴进化而来

D:上帝创造物种,遵循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答案:AB关于人类生命受孕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A:在到达子宫颈之前,还会有五分之一精子死去。

B:一般来说,最后仅有一个精子能够顺利地与卵子结合,完成授精过程。

C:实际上真正能够到达子宫的精子不过几百个。

D:在男性射精后,有五分之一的精子会因为女性阴道的酸性环境而立即死去。

答案:ABCD苏格拉底教导我们: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A:我们必须经常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以便据此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

B:人的命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里

C:不反思自己生活的人应该结束自己的生命

D:个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答案:ABD追寻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要为生命存在提供一种支持。

A:对

B:错

答案:A个人努力对于改善命运毫无意义。

A:错

B:对

答案:A第三章测试蒙田说: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先思考自由。蒙田的意思是(

A:天天想着自己有一天会死,会让自己失去束缚,获得自由。

B:拥有死亡意识,就不会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C:拥有死亡意识就会变得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可以在生活中随心所欲。

D:在死亡之前先对死亡思考一下,生活中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答案:B死亡无所不在的事实要求我们(

A:拥有死亡意识,反思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B:每时每刻都要准备好和死亡的决斗

C:在自己生活中不可以太放肆,要谨防死神的报复

D:生活需要小心谨慎,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答案:A皈依宗教作为超越死亡的一条路径,其合理性在于(

A:正如各宗教所宣扬的那样,世界是神创造的

B:只有宗教才能拯救人类

C:相信宗教的来世之合乎心理卫生,可以缓解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紧张

D:宗教比一般的迷信更加具有科学性

答案:C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实际上揭示了主人公产生(

)的过程和状态。

A:死亡焦虑

B:死亡痛苦

C:死亡幻觉

D:死亡意义

答案:A下面(

)表达了对于人生是向死而生这样一个事实的认识。

A: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一活。

B:卢梭: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

C:托尔斯泰: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思考的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

D:柏拉图: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监狱而获得解放。

答案:C说死亡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主要指

A:死亡没有任何奇特之处。

B:人们对死亡没有任何好奇之心。

C:死亡是人类社会中很常见的现象。

D:人类已经掌握了全部关于死亡的知识。

答案:C一些人生来就相信自己会永生,这是

A:理性幻觉

B:天生幻觉

C:非理性幻觉

D:终极幻觉

答案:B“德黑兰死神”的故事所揭示的人的本性是:

A:好生恶死

B:贪财好色

C:追名逐利

D:好逸恶劳

答案:A死亡这件事必须一个人亲历亲为,他人无法代劳。这说明死亡意味着

A:世界的毁灭

B:孤独和隔离

C:失去其全部财富

D:肉体的痛苦

答案:B“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种超越死亡的路径属于

A:求神拜鬼

B:自我了断

C:哲学反思

D:皈依宗教

答案:C死亡的意义这个议题所包括的两种含义是

A:精神死亡意味着什么。

B:某一个体的死亡这件具体的事情的意义。

C:肉体死亡意味着什么。

D:“有死”的意义,也就是人会死亡这件事的意义。

答案:BD以下属于通过哲学反思的路径超越死亡的是

A: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日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B:朝闻道,夕死可矣。

C: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监狱而获得解放。

D: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答案:ABC宗教是人们为了解决人们的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而专门制造出来的。

A:错

B:对

答案:B死亡焦虑,是指人类个体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或者人必有死的事实所产生的不安、纠结、恐惧等心理和情绪。

A:错

B:对

答案:B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A:错

B:对

答案:A第四章测试濒死体验是(

)向人们报告的主观体验。

A:休克后苏醒的病人

B:终末期病人

C:已经死了的人

D: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

答案:D《lifeafterlife》的是(

)从搜集的上千案例中精选了一百五十个左右写成的濒死体验报告集。

A:雷蒙德·穆迪

B:乔治·里奇

C:库布勒·罗斯

D:阿尔伯特·哈伊姆

答案:A我们从濒死体验研究中所获得的启示是(

A:人死后仍然会以其他生命形式继续生活

B:濒死体验为人们征服死亡提供了一个心理支柱:死亡并不可怕,而且某种意义上,那是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

C:濒死体验是终末期病人的梦幻意识,终末期病人应该得到恰当的心理治疗

D:人类是有灵魂的

答案:B“濒死体验”这个概念是(

)提出的。

A: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

B:雷蒙德﹒穆迪

C:阿尔伯特·哈伊姆

D:莫里斯·罗林斯

答案:B中国濒死体验研究者(

)曾经发表关于中国唐山大地震中经历濒死体验者的研究成果。

A:钮则诚

B:刘建勋

C:王云岭

D:傅伟勋

答案:B近代最早的濒死体验探索者是

A:波察

B:希斯洛普

C:阿尔伯特·哈伊姆

D:库布·勒罗斯

答案:C濒死体验的研究者报告大约有多大比例的濒死体验是负面的,如堕入地狱,承受烈火煎熬等等?

A:5%

B:10%

C:20%

D:15%

答案:BNear-DeathExperience这一概念的首先使用者是:

A:雷蒙德·穆迪

B:柏拉图

C:库布勒·罗斯

D:阿尔伯特·哈伊姆

答案:A中国最著名的濒死体验研究者是

A:冯志颖

B:王云岭

C:郑晓江

D:钮则诚

答案:A以下符合濒死体验事实的是

A:能够说出濒死体验的人并没有真正死亡。

B:濒死体验者的报告带有主观色彩。

C:濒死体验的内容常常受到报告者所处文化的严重影响。

D:濒死体验的存在证明人死可以复生。

答案:ABC导致罗斯医生在早年相信灵魂观念和死后世界的原因和经历包括

A:她的一个已经去世的病人斯瓦兹太太居然“回访”了她。

B:她发现病人在临死前会极为放松,感到宁静平和毫无痛苦。

C:她的丈夫同她离婚。

D:她发现病人的临终幻觉里面包括了刚刚死去的人,而病人并不知道他已经死去。

答案:ABD可以用来描述穆迪医生对待濒死体验态度的词有

A:谨慎

B:迷信

C:认真

D:

鄙夷

答案:AC能够说出濒死体验的人都曾经被医生认为已经死亡。

A:对

B:错

答案:A濒死体验通常都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说明那是报告者个人随意编造的故事。

A:对

B:错

答案:B濒死体验根本上来说是不科学的,因此是虚假的。

A:错

B:对

答案:A第五章测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自杀是(

)人群的首位死因。

A:51至65岁

B:35至50岁

C:8至15岁

D:15岁至34岁

答案:D世界卫生组织自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

)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A:8月21日

B:9月10日

C:12月9日

D:10月15日

答案:B家庭主妇的自杀率较高,主要是因为(

)。

A:生活太痛苦,没有幸福感

B:生活太单调,没有挑战性

C:没有安全感

D:没有社会归属感

答案:B下面(

)不是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人格障碍。

A:抑郁

B:自卑

C:悲观

D:焦虑

答案:D下面(

)不属于自杀的征兆。

A: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

B: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C: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D:向好朋友或者亲近的人诉说自己的烦恼,请他们宽慰自己

答案:D历史上第一个对自杀做出严肃学术研究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A:孔德

B:布尔迪厄

C:帕森斯

D:杜尔克姆

答案:D许多人认为中国自杀率很高,这主要是受哪位学者的研究影响?

A:费立鹏

B:景军

C:张杰

D:杜尔克姆

答案:A关于是否应该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下面看法中错误的是

A: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会勾起其自杀的愿望。

B:故意避免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会使自杀者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最终无法走出自杀的泥潭。

C: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是一种解决困难的契机。

D:受自杀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讨论自杀问题。

答案:A准自杀的特征包括:

A:没有行为先兆

B:通常经过了认真思考

C:行动决策出于报复性的心理;或者为了达到让对方迅速屈服的目的

D:一般没有前驱症状

答案:ACD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出现了大批农村女性从乡村到城市的劳动力迁移。这使得农村女性自杀率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女性的迁移规避了三种自杀风险,它们是

A:对原有家庭纠纷的规避

B:对原有从属地位的规避

C:对糟糕经济状况的规避

D:对农药作为自杀工具的规避

答案:ABD以下关于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有

A:有未能及时解决的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自杀倾向大。

B:有外控个性的青少年自杀倾向大。

C:学业压力大的青少年自杀倾向大。

D:家庭存在危机的青少年自杀倾向大。

答案:ABCD自杀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中国15岁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A:对

B:错

答案:A在我国,用精神疾病来解释自杀原因,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自杀者,而不能解释全部自杀现象。

A:错

B:对

答案:B自杀无规律可循

A:错

B:对

答案:A第六章测试提出ICU病人形象这个概念的目的是(

)。

A:指出一种现代医学条件下无奈结束生命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终末期病人未能得到家庭的温暖

B:控诉现代医学的不人道

C:抵制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

D:提醒人们不可陷入现代医学造就的陷阱

答案:A对“尊严”概念持抛弃论之所以错误是因为(

A:“尊严”概念等同于自主性

B:“尊严”概念涵义模糊

C:“尊严”概念有明晰的涵义

D:“尊严”概念极为有用

答案:D“人要死得像个样子”是指(

)。

A:人死之时应该给予某种装扮,让他(或她)看起来像是个有地位的人物

B:人死之时应该坦然而且没有恐惧、悲叹、绝望等负面情绪

C: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死之时都应该穿戴体面

D:人死之时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B病人的意志选择要受到尊重是指(

)。

A:对终末期病人是否进行医疗干预,以及进行何种医疗干预,应该倾听病人的意见

B:医师应该根据终末期病人的指示行动

C:终末期病人的家人应该时刻听命于终末期病人的指示

D:终末期病人无论想要什么怎样,都应该予以满足

答案:A终末期病人道德义务“豁免说”是指(

A:终末期病人因其疾病而不再承担道德义务

B:政府通常会豁免终末期病人的道德义务

C:医生替病人申请免除其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D:社会准许终末期病人不再履行道德义务

答案:D现代社会尊严思想的最重要来源是

A:康德的尊严思想

B:苏格拉底的尊严思想

C:孔子的尊严思想

D:卢梭的尊严思想

答案:A下面哪一个不是“尊严疗法”的作用?

A:帮助患者和家属达到生死两安

B:提升病人的社会地位

C:提升患者对生命意义的认知

D:提升终末期患者的生命质量

答案:B以下不符合尊严死亡理念的是

A:安乐死

B:缓和医疗

C:医助自杀

D:对终末期病人实施侵入性治疗

答案:D可能涉及尊严死亡议题的情景有

A:一位长期处于植物人状态的病人使用鼻饲管维持营养。

B:一位癌症晚期病人在重症监护室内正在使用呼吸机。

C:正在进行心脏移植的病人使用了体外循环装置。

D:一位遭遇车祸的病人做完截肢手术后被推进重症监护室。

答案:AB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缓和医疗三原则,它们是

A:必要时帮助病人离开世界

B: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C: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D: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答案:BCD尊严死亡理念的启示有

A:医学科技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只要在医学上能做到的,就是对病人应该做的。

B:长寿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死得轰轰烈烈更重要。

C:尊严死亡理念让我们懂得了死亡有好死和坏死,我们应该选择好死。

D:医学不应只是简单地追求人的生存或者存在,而是必须要问:“这是什么样的生存?这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答案:ACD尊严死亡议题最先出现在中国。

A:错

B:对

答案:A在现代医学情境中,让人享有尊严,就是在医学行动中将这个人视为目的,而不是仅仅视为工具或手段。

A:对

B:错

答案:A“尊严死亡”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哲学命题。

A:错

B:对

答案:A第七章测试现代安宁疗护的奠基人和倡导者是(

)。

A:库布勒·罗斯

B:弗罗伦萨·南丁格尔

C:雷蒙德·穆迪

D:西塞莉·桑德斯

答案:D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现代安宁疗护机构是(

)。

A:威林安宁疗护院

B:松堂关怀医院

C:圣克里斯托弗安宁疗护院

D:拉合塔安宁疗护院

答案:C下面不属于安宁疗护观念的是(

)。

A:尊重晚期病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

B:活着就是一切

C:接纳死亡

D:生命的质量重于生命的数量

答案:B下面(

)不能证明安宁疗护的重要性。

A:人类需要保持生命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

B: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导致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C:安宁疗护是人的常态死亡方式中的最佳选择

D:对于终末期病人来说,早一天结束生命就意味着早一天结束痛苦

答案:D说安宁疗护是医学人道主义的重要发展,是因为(

)。

A:安宁疗护可以满足病人的生存需求

B:安宁疗护把病人当作一个有权利、有尊严的整全的社会个体来对待

C:安宁疗护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时间

D:安宁疗护让病人充分享受现代医疗技术的成果,给病人力所能及的治疗

答案:B安宁疗护强调“四全照顾”理念,这是指

A:全身、全心、全意、全力

B:全医院、全体医生、全体护士、全体社工

C:全家、全医院、全社区、全社会

D:全人、全家、全程、全队

答案:D以下关于安宁疗护说法错误的是

A:安宁疗护不注重生命的延长,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B:安宁疗护要帮助病人没有痛苦地逝世。

C:安宁疗护把死亡看作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主张既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D:安宁疗护淡化治疗观念,是因为生命的质量重于生命的数量。

答案:A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营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善、医学技术的进步共同促进了人类寿命的延长

B:老年人口中慢性疾病患病率极高,他们迫切需要安宁疗护服务。

C:今天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主要是传染病,因此传染病患者是最需要安宁疗护的群体

D: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老龄化社会

答案:C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推荐了止痛法,认为按时用癌痛药治疗,90%以上的癌症病人可以得到缓解,从而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这种止痛法叫做

A:五联止痛法

B:三联止痛法

C:三阶梯止痛法

D:五阶梯止痛法

答案:C以下属于安宁疗护所秉承理念的是

A:尊重生命

B:接纳死亡

C:协助病人安详、有尊严地离世

D:生命的质量重于数量

答案:ABCD之所以说安宁疗护优化了人的死亡方式是因为

A:尽全力治疗的现代医学主张使得病人没有机会与家人共享生离死别的时刻。

B:是否接受安宁疗护服务,不是在抢救生命与放弃生命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痛苦死亡与安详无痛苦死亡之间进行选择。

C:生物医学模式下坚持对病人治疗到底的做法,常常让病人受尽折磨。

D:让病人接受安宁疗护服务意味着对病人生命的放弃,这样可以节约卫生资源。

答案:ABC安宁疗护要做的工作有

A:对临终者进行灵性照顾。

B:对临终者的心理治疗,也就是缓解临终者的恐惧、压抑心理,充分肯定自己。

C:对病人家属进行照顾与悲伤辅导。

D:减轻临终者的病痛,也就是躯体的照顾。

答案:ABCD现代安宁疗护的思想起源于美国

A:错

B:对

答案:A1967年,圣·克里斯多弗安宁疗护院在伦敦成立,掀起了现代安宁疗护运动。

A:对

B:错

答案:A临终病人的心理会严格按照心理发展五阶段论所揭示的那样发展,依次经历各个发展阶段。

A:错

B:对

答案:A第八章测试安乐死的特征不包括(

)。

A:安乐死的对象必须是在目前医学条件下身体品质无法复原的绝症患者

B:安乐死必须是由病人或家属自己提出要求,才可以实施

C:病人在安乐死的过程中必须体验到欣快的感觉

D:安乐死必须由医务人员参与

答案:C“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也。”这样一种类似安乐死的思想出自我国古代的(

A:《本草纲目》

B:《万病回春》

C:《黄帝内经》

D:《千金方》

答案:C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

A:荷兰

B:美国

C:日本

D:比利时

答案:A在支持安乐死的观点中,医学人道主义的观点是指(

)。

A:帮助病人安乐死就是帮助病人解脱痛苦,因此是人道主义的做法

B:帮助病人安乐死就剥夺了病人被治愈的机会,因此是不人道的做法

C:帮助病人安乐死就意味着杀死这个病人,因此违反了人道主义

D:帮助病人安乐死就意味着帮助病人实现死亡的权利,因此是人道主义的做法

答案:A反对安乐死的人说自愿安乐死中的“自愿”值得怀疑,这是指(

)。

A:自愿安乐死的人是在疾病的折磨下不得已的“自愿”

B:自愿安乐死的人其实是受到了他人的胁迫

C:自愿安乐死的人的自愿是假装的

D:自愿安乐死的人其实是因经济条件所迫而不得已“自愿”

答案:A安乐死的对象必须是

A:目前医学条件下身体品质无法复原的绝症患者

B:身患癌症的人

C:慢性病病人

D:处于植物状态的病人

答案:A在中国,1986年的安乐死事件发生于

A:山东济南

B:广东佛山

C:陕西汉中

D:河南平顶山

答案:C有人担心如果允许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出现医生与病人家属合谋杀死病人的现象。这是一种可能的

A:道德风险

B:政治风险

C:法律风险

D:经济风险

答案:A二战后美国的安乐死运动分成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是

A:尊严死亡运动阶段

B:死亡权利运动阶段

C:缓和医疗运动阶段

D:安宁疗护运动阶段

答案:AB荷兰安乐死合法化的经验有:

A:荷兰的安乐死合法化问题经过了长期讨论。

B:荷兰的医患关系和谐。

C:荷兰医生的职业品格过硬。

D:荷兰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缓和医疗普及。

答案:ABCD以下属于反对安乐死的观点有

A:医生关于病人处于终末期的诊断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正确。

B: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总是错误的行为。

C:希波克拉底传统认为医生只能救助生命,而不能伤害病人。

D: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是对上帝的僭越。

答案:ABCD安乐死(Euthanasia)这个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主要强调加速一个人的死亡,以减少死亡过程中的痛苦。

A:错

B:对

答案:B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的区别在于是否由病人主动申请了安乐死。

A:错

B:对

答案:A希波克拉底是安乐死的坚定支持者。

A:对

B:错

答案:B第九章测试殡葬文化指人类在处理死亡事件的殡葬活动中所产生的(

)的总和。

A:规范、实物和礼仪

B:观念、实物和操作活动

C:丧具、礼仪和坟墓

D:观念、规范和实物

答案:B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此可知,根据儒家文化,殡葬其实是(

)。

A:对待死者的一整套规范

B:对死者的礼遇,是孝的体现

C:对待死者的礼仪

D:对待死者的一种礼貌方式

答案:B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在别处还说:“所重:民、食、丧、祭。”这表明儒家在殡葬文化中坚持(

)的观点。

A:远鬼神而重丧祭

B:重现实社会生活而轻殡葬活动

C:先事人而后事鬼

D:轻现实社会生活而重殡葬活动

答案:A《论语·阳货》记载,宰我询问三年之丧时间太长,可否减为一年,孔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淮南子·汜论训》说“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礼记》里又记载了子游问丧具的故事,孔子回答说:“称家之有亡(无)。”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孔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判断在殡葬问题上,孔子的观点是(

)。

A:简丧薄葬

B:轻内容而重形式,即好的葬礼、葬具更能表达对死者的尊重

C:隆丧厚葬

D:轻形式而重内容,即更重视表达内心的哀悼之情

答案:D葬礼的社会意义不包括(

)。

A:作为安慰生者的一种心理暗示,使之确信死者已经通过某种庄重的仪式安然地从生过渡到死

B:向社会宣告死者的社会性死亡

C:协调人们的丧事活动,使此类活动有规可循

D:可以增强人们对来世生活的信心,从而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答案:D词源学的角度来说,“葬”的最早含义应该是

A:“葬也者,藏也。”,表示把死者埋在野草中,指对尸体的盛殓或者处置

B:从“草”,从“死”,指把尸体放在草中烧掉

C:从“死”,指人失去生命

D:同“脏”,指人死后的遗体不卫生,必须处理一下

答案:A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说明孔子

A:尊重人,而蔑视鬼神。

B:强调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把现实生活置于鬼神之事的前面

C:虽然承认有鬼神存在,但是存而不论,敬而远之。

D:不承认有鬼神存在

答案:B现在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要求简单办理丧事,今天死,明天埋,甚至当天死当天埋,这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这种做法虽然节省时间,节约人力物力,但是不利于彰显国家形象。

B:这种做法过于简单、草率,不利于我国礼仪传统的发扬。

C:殡葬并不只是简单地对亲人遗体的埋葬,它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D:这种做法掩盖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符合当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C属于殡葬活动中产生的观念的有

A:怎样看待葬礼

B:为国尽忠与为父母尽孝何者应该居先

C:应该给予死者怎样的地位和待遇

D:关于灵魂的看法

答案:ACD孔子从心态到行为都十分重视丧祭之礼。以下能表明孔子这一点的文献记载有

A:“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B:“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C:“吾不与祭,如不祭。”

D: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答案:ABCD传统讣告的文化含义有

A:邀请亲友前来襄助丧事

B:让亲友邻居前来,含有死亡“验定”的意思

C:邀请生者前来与死者“见最后一面”

D:宣传死者的生平事迹,展示其辉煌人生

答案:ABC灵魂观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传统文化中。

A:错

B:对

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