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垃圾哪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垃圾哪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垃圾哪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垃圾哪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垃圾哪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垃圾哪里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山人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第一课《垃圾带来的烦恼》的第一课时《垃圾哪里来》主题内容分析:“垃圾带来的烦恼”包括“垃圾哪里来”“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三个主题活动,教科书之所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是从垃圾存在的现状及危害这一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垃圾。本主题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垃圾的来源,体会到由于垃圾产量很大,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激发学生为消除垃圾而投身环保的情绪体验。课标分析:我们的社区生活:11了解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到处堆满垃圾的场面,就因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课前给学生发了调查表,学生通过查、看、听、问,调查垃圾是从哪里来,了解我国目前垃圾的现状,从思想上认识到垃圾是我们人为产生的,并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意识到要想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就要减少制造垃圾。活动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2、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知识:1、知道生活中的垃圾来自不同的领域2、知道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不同的方法。能力与方法:1、培养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并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垃圾的来源,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难点:知道要尽量要减少垃圾,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尝试用观察、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好学生做的垃圾调查表。教师:有关本节课内容的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链接生活1、谈话方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几位同学们结伴出游,他们将出游的所见所感编成了三句半要给同学们展示一下,看他们来了。2、请四位同学展示三句半《济南美》四小花旦走上台,啦啦家乡人人爱,您要问我哪里来,济南(方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灵秀来水有情,地灵!千佛山上齐烟盛,趵突泉水喷薄涌,大明湖畔听雨荷,美景!百花争艳园博园,东荷西柳奥体展,高楼林立新城美,壮观!阿胶玫瑰明湖藕,小米香稻章丘葱,济南特产真不少,还有!芙蓉街上小吃多,锅贴包子加油旋,大米干饭把子肉,解馋!欢迎大家来济南,深情厚谊紧相连,期盼大家来做客,再见(留恋)!欣赏济南美景:课件出示大明湖风景图片逐渐转入有垃圾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学生谈感受师总结并出示课题:垃圾哪里来【设计意图】: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学生和家长们出游的机会大增,联系学生生活,将学生出游的所见所感编成三句半展示激发学生了解济南的兴趣。多维互动体验生活小小调查员(垃圾知多少)小组内交流汇报调查的情况。(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调查情况)派代表汇报并进行分类生活垃圾:菜梗、剩饭菜、塑料袋、易拉罐……学校垃圾:废纸、铅笔头、粉笔头……医疗垃圾:废针管、废药瓶、废纱布……建筑垃圾:砖块、灰、沙……工业垃圾:臭水、废铁、废玻璃…… ……教师将学生想到的垃圾板贴师总结【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环节了解到我们身边产生了很多垃圾,而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通过问、看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垃圾产量(1)想一想自己学习生活中制造过的垃圾指名学生回答。(2)计算废纸垃圾产量。课件出示:以“废纸垃圾”为例,算一下我们学校废纸垃圾的产量。每人每天按产生2张废纸垃圾计算(计算每班每天、学校每天、学校一个月学生产生废纸的数量)师总结:我们一个小小的学校都能产生那么多废纸垃圾,作为旅游胜地的北京、海南会产生多少垃圾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初步感知我们的一个小小行为就可以产生很多垃圾。(3)了解旅游胜地北京、海南垃圾产量课件播放(4)通过资料了解我国垃圾的产量(A)课件出示文字资料。(B)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总结【设计意图】:由学校到城市再到全国,通过各种资料,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现在垃圾产量非常大。三、体验内化感悟生活“金点子”学生思考减少垃圾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师总结:老师能够感受到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是爱护环境的好孩子。【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思考想到减少垃圾的方法,从而从根源上更好的治理垃圾污染,做生活的有心人。四、践行生活,实现发展1、小小设计师同学们不仅我们要有环保的意识,还要倡导我们身边所有的人都保护环境。指名学生回答方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行动起来(1)课件出示制作要求(2)组织学生设计(3)进行展评。(在学生设计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不仅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还要号召大家一起行动,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共同作出贡献。五、情感升华1、我行动我快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4月22日我们将迎来第46个世界地球日,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见证下,让我们一起作出承诺: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我们承诺认真书写减少纸张浪费;我们承诺爱惜粮食,不随意倒剩余饭菜汤汁;我们承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我们承诺积极参加绿化,爱护花草树木;我们承诺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我们承诺带动亲朋好友参与环保行动,一起共创美好家园!师总结:同学们为了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努力【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对环保行动的总结,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不仅有想法,如果付出行动会更好!六、板书设计:垃圾哪里来医疗垃圾学校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学校垃圾生活垃圾废针管废药瓶废纱布……废针管废药瓶废纱布……废纸、铅笔头、粉笔头……剩饭菜奶盒果皮塑料袋……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臭水,废铁……臭水,废铁……剩余的砖、沙子渣土……. ……七、拓展作业:1、每周由一组(4—5人)同学到附近的小区、广场、市场等公共场所采用喜欢的方式,号召大家参与到环保的队伍中,并做好记录2、每个小组活动结束后,要将本次活动进行资料整理,包括: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照片以及活动后的感受3、学期末将本项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垃圾哪里来》学情分析《垃圾哪里来》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垃圾带来的烦恼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其实,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到处堆满垃圾的场面,就因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课前给学生发了调查表,学生通过查、看、听、问,调查垃圾是从哪里来,而且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他们了解到我们的家庭、街道、小区、学校、工厂、工地、医院等地方都会产生垃圾,比如:废纸、塑料袋、饮料瓶、食品包装袋……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很多垃圾都是我们人为产生的,从而更好的从源头上治理垃圾污染,而且使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我们不知不觉的也在制造垃圾,有些学生认为这样一个小小的行为可能不算什么,但是通过计算我们自己产生的废纸垃圾,了解旅游胜地北京、海南垃圾产量和我国目前垃圾的现状,意识到要想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就要减少制造垃圾,并自己思考减少垃圾有哪些方法。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仅仅是我们付出行动还不够,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根据生活经验想到号召大家参与的方式可能是宣传牌、宣传标语、公益广告、手抄报等,而且我们不仅要有意识,更重要的是付出行动!因此,品社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垃圾哪里来》效果分析《垃圾哪里来》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垃圾带来的烦恼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这个主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垃圾的来源,体会到由于垃圾产量很大,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激发学生为消除垃圾而投身环保的情绪体验。首先,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到垃圾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学校、医院、工地、工厂等很多不同的领域。视频和文字资料的展示,并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和习惯,“金点子”这个环节使学生体会到,如果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如果注意一下就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不仅是我们自己,还可以通过宣传活动如:宣传标语、警示牌、公益广告、手抄报等形式号召我们身边的人都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小学生也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其次,课下的拓展练习是为了将学生的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使他们意识到我们不仅是想,更重要的是做,如果我们都付出行动,效果会更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并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垃圾哪里来》教材分析本册教学内容涉及到“在集体中成长”、“我们生活的地方”和“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由学生集体生活扩展到了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将学生生活的区域不断扩大,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垃圾哪里来》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第一课《垃圾带来的烦恼》中的第一课时。“垃圾带来的烦恼”包括“垃圾哪里来”“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三个主题活动,教科书之所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是从垃圾存在的现状及危害这一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垃圾。本主题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垃圾的来源,体会到由于垃圾产量很大,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激发学生为消除垃圾而投身环保的情绪体验。弄清垃圾从哪来,有利于从源头上智力垃圾污染。教科书设置了问题情境,在干干净净的草地上发现了一堆垃圾,对比强烈的情景,极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本节课开始首先由四位小朋友的三句半展示济南美,激发学生想欣赏济南美景的情感,然后我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大明湖的美景图片和垃圾遍地的图片进行对比,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通过学生在课前准备垃圾调查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学生能够知道生活中的垃圾来自不同的领域,大部分垃圾都是我们人为造成的,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垃圾的来源,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而且我们要采用各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不仅是学生自己,还要号召所有人都要参与到我们的环保队伍中,所以学生知道要尽量要减少垃圾,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学生能够体会到我们要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评测练习每周由一组(4—5人)同学到附近的小区、广场、市场等公共场所采用喜欢的方式,号召大家参与到环保的队伍中,并做好记录2、每个小组活动结束后,要将本次活动进行资料整理,包括: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照片以及活动后的感受3、学期末将本项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垃圾哪里来》教学反思在设计课的过程中我认为首先深钻教材,理解教材中提供的范例话题的含义及实际意义,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实际设计有效的活动,教育素材应取自学生的生活。(1)亮点首先在本课教学中,我就由学生出游后的感受总结成三句半形式展示,然后出示了学生熟悉的场景大明湖以及垃圾满地的图片,将话题延伸开来,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距离,而且画面的对比,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在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代人处世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价值趋向,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品行规范,人格养成,合作探究的人格,而不是直接告诉儿童要怎样,不能怎样。如:学生通过计算废纸数量了解到北京和海南一天的垃圾产量和全国垃圾产量的资料时,深刻感受到我们保护环境的主要性。然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想出减少垃圾的方法,并考虑到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保证自己行为的同时,也要倡导我们身边的人都参与到环保的队伍中来。最后,《课程标准》中指出:“必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中出发,”在儿童的生活中,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学生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要想贴近儿童的生活,除了从内容的选择上接近学生的心理和能力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符合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渲染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的感染,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想我们的教育只有更加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总而言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开放式教学的同时还注重活动的有效性,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课堂教学在灵活多样的同时更应讲求实效性,把对孩子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我们每一个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