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机理与困境摆脱西部地区战略性例证_第1页
产业集群机理与困境摆脱西部地区战略性例证_第2页
产业集群机理与困境摆脱西部地区战略性例证_第3页
产业集群机理与困境摆脱西部地区战略性例证_第4页
产业集群机理与困境摆脱西部地区战略性例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集群机理与困境摆脱西部地区战略性例证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网状的体系,战略性产业作为工业产业,其集群是纵向的上下游产品具有耦合关系企业组成的生产协作链、横向的具有相互替代作用的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组成的生产竞争链和侧向的提供科研、中介、市场等支持的企业或机构组成的生产服务链的交织体。对西部地区而言,实施战略性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发挥现有战略性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及形成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耦合,挖掘链接的各环节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西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综述西方学者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阐述,基本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自下而上的观点和自上而下的观点,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自下而上的观点1.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被认为是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产业发展的规模即外部规模经济,内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他将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称为“产业区”,认为产业之所以能在产业内集聚,除了自然条件和宫廷奖励外,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好处。2.工业区位论韦伯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韦伯认为,集聚是因为各个厂商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或者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而集聚之所以能带来收益的增加或成本的节省,主要是为多个厂商服务的专业化厂商的出现,如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的设备制造商、修理服务厂商以及公共的基础设施等。只有当厂商为追求集聚的好处而迁移,且所增加的运费小于或等于迁移后集聚而节约的成本时,迁移才可能发生。因此,他认为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区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益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基本上有两类:一是区域之间外部经济的差异,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当区域间存在比较优势差异时,产业势必在收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但由于要素的跨区域、跨国家流动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的阻滞,其中有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原因,因此这种集聚虽从理论上是可自发形成的,但是其形成却极易受到政策的影响,政府在这类集聚中虽然不能说是集聚形成的动力,但却是集聚形成的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群的形成虽不需要政府这种外部力量,但其形成与发展却需要政府的支持。(二)自上而下的观点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是由法国学者佩鲁在分析“经济空间”时首次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间非均衡增长,佩鲁是通过产业关联、外部性及最终引起的产业集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的,认为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发展极核上,而不是各地区同时增长,而且增长的强度亦各不相同;由于增长影响借以传播的渠道不同,因此对整个经济的最终影响也不一样。增长极理论强调推动型产业的巨大作用,认为一个地区要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要建立推动型产业并形成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推动经济增长,推动型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完成。增长极理论在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2.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前苏联学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个世纪20年代在前苏联全国经济地带首次方案建立和经济区划中,许多学者提出的区域动力生产综合体思想就已暗含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含义。而作为系统的理论思想的提出,则首推H.H科洛索夫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古典概念,他认为“在一个工业点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得到完善和扩充。该理论所论述的综合体,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集聚,由于这种综合体的建设完全是由国家投资完成的,自上而下形成集聚的特征明显,政府在集聚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的产业集群克鲁格曼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聚集的动因,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1991年,他提出了中心-外围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使制造企业区位选择倾向于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反过来大的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克鲁格曼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趋势,并指出集聚具有路径依赖性,认为某一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其开始的领先或许是偶然的,但建立起来后,就会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持续下去。路径依赖对于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同样具有明显的地理含义。克鲁格曼的模型为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后又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文中进一步对其完善。波特(1990)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波特认为集群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波特提出了钻石模型,认为决定一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此外,机遇和政府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四个关键要素。这六个方面的要素因地理集中而在特定区域整合为一个整体后,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形成动态的系统性机制,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因,构成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二、西部战略性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西部战略性产业主要包括能源、石油化工、装备、冶金、高新技术五大战略性产业,其涵盖18个大类工业行业,也涵盖了国家推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表1可知,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的布局十分不平衡。四川、重庆、广西、陕西是西部主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内蒙古、四川、云南、广西、甘肃是西部主要冶金工业基地;内蒙古、陕西、四川、新疆、贵州是西部主要能源工业基地;四川、陕西、新疆、甘肃是西部主要石油化工基地;四川、陕西是西部主要高技术产业基地。(一)能源与石油化工产业能源工业是西部的优势产业(见表2)。2008年,西部集聚了全国38.21%的能源企业,23.48%的产值,天然气、水电、煤炭产量占全国比重更是高达79.38%、53.37%、44.05%。而西部石油化工产值仅占全国的11.61%,不包括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化工产值仅占全国的9.54%。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区、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区,西南是我国最大的水电产业集聚区。内蒙古、陕西、四川、新疆、贵州是西部的能源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内蒙古、陕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电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其中,内蒙古2008年集聚了353家煤炭采选企业,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产值1371.99亿元占西部34.51%,居全国第四位;有267家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企业,实现产值949.95亿元,占西部17.15%,火力发电2072亿度,占西部31.49%,居西部首位、全国第三位。新疆、四川、陕西油气产业集聚明显,2008年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的72.53%,居全国前三位;新疆、陕西两省区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7.25%。西南2008年水力发电量占全国43.26%,其中,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水力发电量居全国第二至五位。蒙南陕北的鄂尔多斯、榆林、延安区域是西部最大、我国主要的能源产业集聚区之一,煤电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其中,鄂尔多斯是我国产煤第一大市;榆林能源产量折合油气当量居全国第一。克拉玛依是西部最大的石油城;四川石油化工在产业链中端化学制品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聚集了1001家企业,实现产值1040亿元,形成川西和川南2个主要集聚区;兰州、云中(东)是西部石油化工的重要集聚区,关中、海西、贵阳、银川、长寿及涪陵、柳州、南宁等也是较大的石油化工产业集聚区。(二)冶金工业内蒙古、四川、云南、广西、甘肃是西部冶金工业的主要集聚省份,2008年冶金工业产值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合计8941.55亿元,占西部的72.95%;云南、内蒙古、甘肃、四川、广西是有色冶金工业的主要集聚省份,产值均超过500亿元,合计3891.54亿元,占西部的71.33%。内蒙古、四川、广西、云南、甘肃黑色冶金工业产值均超过500亿元,合计5050.01亿元,占西部的74.25%。围绕攀钢、包钢、酒钢等钢铁企业,金川、云南铜业、云南冶金、云南锡业集团以及西铝、贵铝等有色金属龙头企业,聚集一大批中小型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冶金产业集聚区(见表3)。其中:云中(东)是西部最大的有色冶金产业集聚区;包头是全国最大的稀土工业集聚区、西部最大的钢铁产业集聚区;攀枝花是全国最大的钒钛基地;赤峰是我国唯一成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城市;金昌是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重庆九龙坡、贵阳是重要的铝加工基地。(三)装备制造与高新技术产业西部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占全国比重远低于其他产业。2008年西部装备制造业产值11704.5亿元,仅占全国的7.01%;高技术产业产值3235.97亿元,占全国的5.67%。四川、重庆、陕西是西部主要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围绕长安、四联、五菱、柳工、二重、东方电气、成飞、西飞、西电等核心企业,形成重庆主城、关中、成德绵、桂中北等装备制造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西部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区。主城9区作为其核心区,是西部装备制造业集聚密度最高的区域,以长安、庆铃等龙头,构成西部最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集群区(西部最大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基地);以四联为龙头构成西部最大的仪器仪表基地;是西部重要的输变电设备制造集聚区。惠普笔记本项目及其他高新技术项目的推进,将使重庆主城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德绵地区是西部第二大装备制造业集群区、目前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依托成都神刚、德阳二重成为重要的工程机械、重型机械装备基地;依托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以及自贡的东方锅炉构成西部甚至全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业集聚区;依托成飞成为我国第二大航天航空产业基地;是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也是西部重要的汽车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集聚区。关中是西部第三大装备制造业集群区,目前第二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依托西飞、西电,该区域构成我国最大的航天航空基地、西部最大的输配电产业基地;依托比迪亚、陕汽形成西部主要的汽车、新能源制造业基地之一;依托宝鸡机床厂、秦川机床厂,形成西部主要的机床生产基地。桂东北是西部第四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依托五菱、柳工等,成为西部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依托内蒙一机、内蒙北方重工,包头成为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贵阳则依托贵航形成我国重要的航天航空生产基地(见表4,下页)。三、西部战略性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西部地区在战略性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亟待改进。(一)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关联度低一方面存在战略性资源产业向下游产业的拓展不够,深加工缺乏。如冶金工业,更多地集中在前端的采选、冶炼上,后端的压延加工严重不足,2008年有色金属采选业与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之比,西部为1∶5.81,全国为1∶7.42;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冶炼与压延加工业产值之比,西部为1∶0.27,全国为1∶0.93,甘肃则为1∶0.09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与下游装备制造业产值之比,西部为1∶1.09,全国为1∶2.54。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等高加工度行业内部向上游拓展不够,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多靠外配。这导致企业不能享受集群带来的好处,不能从完整产业链获取更大的产业规模和更多的附加值。西部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下游,上游的零部件及配件加工薄弱。2008年1~11月,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与汽车整车销售收入之比,西部为1∶1.79,全国为1∶1.28,东部为1∶0.99,西部前链(零部件及配件)小、后链(整车装配)大的问题十分突出,与东部形成鲜明的反差。由于产业价值链没有充分延伸并缺乏专业化分工,产业关联度水平低,企业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缺乏协作优势,进而难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优势,使西部战略性产业无法通过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增值空间的拓展。(二)大型企业聚合力不强产业集群既不是生产高度集中在少数大企业的产业,也不是简单的中小企业扎堆,而是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相补共生。西部战略性产业是大型企业缺乏和大型企业聚合力弱的矛盾并存。一方面,在许多战略性产业领域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在全国2009年销售产值超过8000亿元的通信设备制造业、销售产值超过1.5万亿的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均只有1家大型企业,在广播电视设备制造、起重运输设备制造等许多中类行业没有大型企业,缺乏集群发展的龙头核心企业。另一方面,西部现有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聚合力不强。产业链不完整,使得西部许多战略性产业包括部分优势产业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以本地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三)生产服务链不完善西部地区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生产服务链不完善。一是银行、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各种基金等金融机构发育不全,难以为集群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新的企业的扎堆集聚;二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产权等要素市场发展滞后,难以通过确保生产要素的高流动性来满足集群企业及时之需;三是专业市场发展落后,未能形成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局面;四是咨询公司、猎头公司、招标、拍卖、评估机构、产品检测、教育培训等中介机构发展不足,与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求脱节,尤其是科技孵化器等科技中介发展滞缓,在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上未能发挥较大的推进作用。(四)科技的支撑力弱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创新优势。而西部地区在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科技环节缺乏链接、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科技机构游离于集群体外,科技效率低,产业化应用程度低。主要的问题是结构和效率。真正有利于创新的人力及资金投入结构,西部存在较大差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收入比重东部为0.7%,西部为0.4%,虽只差0.3个百分点,但差了40%多,这是技术创新成果的主要来源。科技产出效率差距更大。2008年每亿元GDP产生的专利授权数西部仅为0.57个,东部则为1.36个。规模以上工业每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拥有的专利申请数,东部为33.75个,西部仅为19.83个;发明专利申请数东部为11.74个,西部为5.79个。其中,高技术产业每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拥有的专利申请数西部为23.94个,东部42.2个。由于意识、观念落后以及渠道梗阻,科技成果在西部的产业化应用进程缓慢,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更弱。以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为例,2008年西部计划项目1582个,为东部的24.86%;落实资金仅503673万元,仅为东部的9.19%;其中,火炬计划项目540个,为东部的12.96%;落实资金503673万元,为东部的5.96%。制度环境及人文意识、区位及对外开放程度等均成为西部战略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四、西部战略性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国外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各派观点,虽然都是基于自己不同的研究侧面,但从中可以发现,在强调产业集群自发性的同时,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略。不同的区域状况、产业结构和社会状况都会有不同的集群形成机理,在经济比较发达、区位优越、资源要素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容易满足钻石模型所需四个关键要素条件,很容易自发地形成集群;而在缺乏产业经济基础和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地方,如我国西部,则不易自发形成产业集群,需要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着力从三方面推进。(一)强力打造复合产业集群复合产业集群是指两个以上具有紧密的产业链条关系的大类工业行业组合的若干中小类工业行业交融的产业集群。所涉战略性产业,都是起始于资源开采环节,增值在加工环节。增值的程度,取决于加工链条的长度和厚度。而加工链条的长度,取决于链结(或环节)的多寡;加工链条的厚度,取决于同一链结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企业)扎堆的密度。打造复合产业集群,就是立足优势资源向加工延伸,不仅强化大类工业行业的链接,而且在中小类行业细分链结、强化链接与交融、提高企业扎堆密度,这样才能真正从集群中享受到尽可能大的增值空间。西部具有战略性能源、金属矿产尤其是稀有矿产资源优势,但西部的资源优势却未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其根本点在于产业链结少、同一链结企业扎堆密度小。西部复合产业集群的两个重点:一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为链头的能源化工复合产业集群,向后紧密链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制品、塑料制品业5个大类行业。重点在后5个大类行业增加链结、并加大每个链结上企业的扎堆密度,以拓展下游产业空间。二是以黑色、有色金属开采为链头的冶金装备复合产业集群,向后紧密链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大装备制造业(内含航天航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4大高技术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产业)等9个大类行业。从前述可知,如果装备制造业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值之比达全国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产值可增加1.5倍,空间很大。从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除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较大的关联性外,其内部的关联度高、链结多。要重点在每个行业内部增加链结尤其是核心链结,围绕核心链结的龙头企业拓长链条、提高企业扎堆密度。发展复合产业集群,就是要通过资源的多链结综合利用提升尽可能大的增值空间。发展复合产业集群,就要求在规划时树立全局观念,避免单一产业的规划所带来的短视和局限;同时,根据西部现有能源、矿产资源开采及粗加工的区域分布,在考虑避开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前提下,就近进行产业链的深化;要约束资源开采,减少战略性资源的出口尤其是稀土等稀有金属出口。(二)强化核心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核心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也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最重要的带动力。西部地区没有东部那样的区位优势、人文及市场环境、体制优势,靠中小企业自发聚集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薄弱、进程缓慢,难以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培育壮大一批核心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甚至行业其他龙头企业集聚扎堆。1.强化优势龙头企业的前向带动力一是强化优势行业龙头或优势企业在区域内的前向带动力。电力设备行业是四川、陕西在全国乃至世界竞争优势的行业,东方电气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电力设备制造商,其旗下的东方锅炉、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是锅炉及辅助设备制造、汽轮机及辅机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行业的龙头;中国西电集团是我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行业龙头、行业唯一央企;新疆特变集团是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业的行业龙头,变压器年产能居世界前三位、亚洲第一位。工程机械是广西、四川的优势行业,2009年销售收入分别居全国第四、六位,具有柳工、成都神钢等行业优势企业。但是这些行业龙头或优势企业并未将企业规模、竞争优势转化为区域规模经济优势,其产销规模占各自省份的比重均超过一半,甚至达到四分之三,如东电、西电;而特变电的主要基地在中东部,在沈阳、衡阳的两家变压器公司产出规模都大于在新疆的特变电股份公司。二是强化汽车制造、化工等市场容量大、产业链结多的行业优势企业在区域的前向带动力。长安集团虽不是汽车行业龙头,但却在2010机械500大企业中排第八,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其零部件及配件本地配套率不高,尤其是长安福特的关键零部件及配件大部分在东部乃至国外配套。发挥对这些行业龙头或优势企业的聚合作用,一方面鼓励他们将企业内配套业务剥离出去扶持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将外地协作配套业务逐步收回到本地或要求外地协作配套商将生产基地放在区域内以承接新增配套业务,同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这样其在本地化的配套中双方受益。2.增强优势企业的后向集聚力金川、云锡、云铜、包钢稀土、西铝、贵铝等在有色冶金行业的优势明显,攀钢、包钢在黑色冶金行业的地位下降需要重塑优势。要加快提升西部冶金行业优势企业的研发实力,在产品开发上走差异化道路,开发一大批市场前景广、下游产业增值空间大的金属材料产品,尤其是有色冶金优势企业要通过积极开发性能强的钢铁替代新材料产品拓宽有色金属材料在下游装备制造业的应用领域,进而提高西部冶金企业对下游产业需求的话语权,吸引下游企业集群发展。3.强力引进东部集聚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市场容量大的产业是西部的极端薄弱环节,却也是近年来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步伐较大的产业。西部要瞄准东部集群化发展密集而迫切需要产业转移的区域,强力引进龙头企业,吸引相关配套企业同步迁移。(三)完善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支持体系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支持体系包括社会化服务体系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载体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战略性产业集群网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