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_第1页
风景名胜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_第2页
风景名胜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_第3页
风景名胜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_第4页
风景名胜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风景名胜型的历史文化名城第一节塞外避暑胜地——承德第二节鲁迅的故乡——绍兴第三节“山水甲天下”之城——第一节塞外避暑胜地——承德在河北省,承德是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是第二批,正定县与邯郸市是第三批。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承德是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单。一、承德的自然地理环境二、历史上的承德三、承德的城市特点四、承德的世界之最及其它旅游资源五、承德特产避暑山庄: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

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一、承德的自然地理环境承德旧称“热河”,地处河北省北部,南临京津,北靠辽蒙。市区坐落在狭窄的河谷盆地上,南有滦河,东有武烈河,海拔310-340米,四周燕山环抱,东有耸峙天际的磬锤峰,嶙峋嵯峨的鸡冠山,西有连绵起伏的广仁岭,南倚峻峭的僧冠峰,北依巍峨的金山余脉。承德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天虽寒冷,但四周环山,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的寒流袭击,故温度要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无炎热期,是旅游避暑的胜地。承德距北京250公里,交通方便。二、历史上的承德承德一带历史上就是各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殷商时期这里是山戎、东胡的居住地,是西周的诸侯国燕国的范围。战国时代,隶属于燕国的渔阳、右北平、辽西3郡。秦统一后,仍属这3郡。从汉到南北朝,先后有匈奴、乌桓、鲜卑等族居住,地属幽州。唐初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金时期是鲜卑、契丹等族居住。元统一后,这里属上都路的兴州兴安县、宜兴县。明初,隶属于北平府。康熙20年平定三藩之乱后,根据政治上的需要,把注意力转向北方。在古北口外设置围场,训练满蒙八旗军。康熙41年开始,先后沿北京至承德、承德至围场的途中修建了8处行宫。热河行宫,即避暑山庄,修于康熙42年(1703),乾隆55年(1790)全部竣工。在此期间,还在山庄周围兴建了外八庙古建筑群。康熙从47年(1708)始,乾隆从16年(1751)始,每年初夏,总要到避暑山庄住4、5个月,多至半年。在避暑游乐的同时,也处理大量政务。三、承德的城市特点承德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而闻名,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康乾盛世的历史文化遗存,承德因此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单。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在承德市的北部。避暑山庄古朴淡雅,是中国规模最大、兴建时间最长、最富于山林野趣的古典皇家园林。外八庙金碧辉煌,是中国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城区中部是老城区,既有体现历史风貌的古建筑、古遗址,如城隍庙、文庙、武庙、肃顺府等,又有近几年形成的富有传统色彩的街区、建筑,如清风街、魁星楼等。城市南部是新开发区。承德除了皇家寺庙外,还有地方政府和民间所建的寺庙,总计123座,历史上有“庙城”之称。承德古建筑群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和北京、曲阜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三、承德的世界之最及其它旅游资源1,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2,世界最大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3,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千手千眼观世音4,世界最短的河流——热河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

10万平方米。湖泊区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碧草茵茵,林木茂盛,是一片茫茫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如意洲,位于避暑山庄芝径云堤北端,湖中之岛,因形似如意而得名。清康熙五十年(1711)前为宫殿区。面积3.5万平方米,是山庄最大洲岛和主要景点之一。既有殿堂,又有寺庙;既有北方四合院,又有南方小巧园林,布局精巧灵活。湖区内碧波荡漾,岸柳低垂,莲菱蒲苇,随风摇曳,一派江南秀色。湖区亭、榭、楼、阁或依水而建,或深入水际,或半抱水面,兼南北之长。烟雨楼、文园、金山亭等,再现了江南名园风貌,小巧玲珑,活泼典雅。图为金山亭。康熙帝南巡时,曾到江苏镇江金山游览,回京后便令人在山庄澄湖中进行仿造,其规模虽远比不上镇江金山,意境却大体相似。水心榭在避暑山庄东宫的最北部。是宫殿区与湖区的重要通道。山庄扩建,在下湖与银湖间架石为桥,桥上建筑了一座亭榭。康熙亲笔题额为“水心榭”。榭在水中,东为青翠荷叶接天碧,映日荷花点点红,西为银淘万叠,波光粼粼,楼台倒影,恰似空中楼阁,构成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烟雨楼再现了江南名园风貌。烟雨楼月夜文园再现了江南名园风貌。武烈河水通过暗渠入湖泊区,由此形成世界上最短的一条河流“热河”。

外八庙

承德避暑山庄的北面和东面,依次排列着十二座庙宇,像众星捧月一样,拱卫着避暑山庄,这就是有名的“外八庙”。它们和避暑山庄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初,其中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被列入国家最高级别“4A”级旅游景区。

这十二座庙宇是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到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陆续修建起来的,前后经历了67年。在山庄以北的山丘地带有八座,自西而东的顺序是:罗汉堂、广安寺(又称戒台)、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庙(俗名小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又称新宫)、普宁寺(俗称大佛寺)、普佑寺、广缘寺。在山庄以东的武烈河东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远庙(俗称伊犁庙)、普乐寺(俗成圆亭子)、溥善寺(俗称后寺)、溥仁寺(俗称前寺)。这些庙宇共占地将近43万平方米。

安远庙,旧时俗称伊犁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是为了安置投奔清朝的准噶尔蒙古族达什达瓦部而特意建造的。在形制上仿新疆伊犁河畔的固尔扎庙(是藏传佛教在漠西的传教基地),所以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色。殿前有乾隆御笔卧碑一块,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普宁寺。乾隆20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后,乾隆仿西藏三摩耶寺建此庙,名普宁,取普天之下人民安宁之意。大乘之阁是主殿建筑,内存中国现存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整体建筑融合汉、藏、印度艺术风格,堪称清代寺庙中的佼佼者。它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大佛所在的佛阁,叫大乘之阁,高达75米,外观正面六层重檐,背面四层,两侧五层,逐层向内收进,最上面有五个攒尖屋顶,放置五个铜馏金宝顶。四角四个簇拥着中央一个,形成众星拱月造型。由于宝顶高低不平,分层涌起,金光闪闪,显得富丽堂皇。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通高22.28米,腰围15

米,全身重约11吨,是用松、柏、榆、杉、锻五种木材雕成。大佛内部中空,由一木构架支承着全部身躯和四十二只手臂。这座木雕佛像,用木材120立方米,相当于建造一幢四层楼房。在正中还特别塑有一尊高1.53米的观世音的先师无量光佛坐像。大佛内的所有木柱,都深植于地基下3.6米,使整个结构更加坚固,二百多年不变形。普佑寺。乾隆25年,为庆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结束西北边疆分裂割据局面,为通过宗教渠道加强内地与蒙藏地区的联系,提高喇嘛文化素质,在普宁寺东建立了喇嘛诵经的札仓(即寺院的附属经学院),此经院即成为後来的普佑寺。乾隆时期,普佑寺设“四学”,相当於现今的系,开讲显宗经学、密宗经学、历算学和医药学。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译,故又称小布达拉宫。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这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一个庙。仿照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占地达22万平方米。后部正面的山岗上矗起一座大红台,台上有3座大殿,殿顶建有亭,殿顶和亭顶为镀金铜瓦。庙门内有一碑亭,三座巨碑,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中间的主碑,记叙了修建普陀宗乘之原委。金山岭长城。位于承德市滦平县境内,是北京去承德的必经之路。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大将徐达督建,是明长城保存较完整的一段,有“第二八达岭之称”。在约20公里长的金山岭长城上,设有大小关隘5处,烽火台2座,67座形态各异的敌楼。五、承德的特产1,杏仁: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承德杏仁颗粒饱满,肉厚而细,有甜杏仁和苦杏仁之分。甜杏仁可作为高级糕点和糖果的原料;苦杏仁可入药。杏仁经过饱制可制成杏仁露、杏仁霜、杏仁豆腐、酱菜、罐头等;杏仁茶更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杏仁可提炼高级润滑油。2,板栗: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产量高,味香甜而闻名。第二节鲁迅的故乡——绍兴在浙江省,杭州、绍兴是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是第二批,衢州、临海是第三批。其中绍兴历来以风景秀丽、历史文化,江南山水风光和水乡、酒乡、桥乡、名士之乡著称。一、绍兴的自然地理环境二、绍兴的历史沿革三、绍兴的历史名人四、绍兴的名胜古迹五、绍兴的风物特产六、绍兴的美景欣赏一、绍兴的自然地理环境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以南,是著名的水乡城市。市内河网密布,乡间田畴浮趟水中,众多石桥横跨两岸,构成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景色,成为著名的桥都水城。地处宁绍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绍兴西距杭州58公里,东距宁波110公里。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1.2万人。二、绍兴的历史沿革7000多年前绍兴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中心区域,远古时代是越族的聚居中心。夏朝时名会稽,传说大禹治水后,在此大会诸侯,记功行赏,从此改当地的苗山为会稽山,地名也改会稽,今会稽山麓的大禹陵,传说是禹的葬地。绍兴建城始于春秋战国勾践之时,为越国都城,因由范蠡督建,俗称蠡城,当时的城周长1.5公里,西、南、东三面有城墙,北面没有,以示越国臣服吴国。秦统一中国后,设会稽郡,置山阴县。东晋至唐,与建康(今南京)并称江南两大都会,东晋时,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景象,著名的王、谢等高门世族,慕会稽山水,纷纷迁此定居。唐改置越州。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由临安渡江,经越州、明州出奔东海,建炎4年返回越州,越州官绅上表乞赐府额,高宗题了“绍祚中兴”(继承帝业,中兴社稷)。第二年改年号为绍兴,并改越州为绍兴府,作为当时的临时首都和陪都。元时称绍兴路,明清时称绍兴府。辛亥革命以后,并山阴、会计为绍兴县。1949年绍兴解放,1959年设绍兴市。三、绍兴的历史名人提起绍兴,人们自然会想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等,绍兴确实值得鲁迅骄傲,绍兴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有影响的人物。大禹在此大会诸侯。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此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完成复国大业,成为春秋一霸。越城遗址、西施山、文种墓、烽火台等古越城遗址至今尚存。公元前秦始皇东巡会稽,致祭大禹,并令丞相李斯写下歌功颂德的《会稽铭文》。东汉的思想家王充、学者严子陵、水利专家马臻都是会稽人。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此任会稽内史,在兰亭写下墨冠中华的《兰亭序》,兰亭成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圣地,至今犹存。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元稹都曾来绍兴探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让人回味无穷。大诗人贺知章、画家孙位、书法家徐浩都是绍兴人。南宋陆游在绍兴度过青年、晚年,沈园、陆池等遗址犹在。绍兴东南的攒宫山筑有南宋六代皇帝的陵墓,世称“宋六陵”。明代大书画家徐渭、文学家王思任、张岱、哲学家刘宗周、曲律学家王骥德、著名藏书家祁承邺、医学家张景岳等都出生在绍兴。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陈洪绶、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书画篆刻家越之谦、画家任伯年都是绍兴人。近代,又涌现很多爱国志士,鸦片战争中的奋力抗英的定海总兵葛云飞、辛亥革命时期为国捐躯的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现代的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更是家喻户晓。四、绍兴的名胜古迹

绍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士,他们为家乡绍兴的秀丽增添了不少光彩。1,历史古迹:大禹陵、兰亭、宋六陵、沈园、大善塔2,近代名人故居:秋瑾故居、鲁迅纪念馆故居、蔡元培祖居、周恩来祖居、徐渭故居3,风景名胜:东湖、鉴湖、府山、蕺山、塔山、柯岩大禹陵位于绍兴稽山门外,距城3公里。大禹作为中国第一王朝的创建者,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忧民救水到大越(今绍兴),大会计(会议讲座的意思),爵有德,封有功。”做了皇帝以后,“巡守大越”在此病故,葬于会稽山下。禹陵古称禹穴,为大禹之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明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应该祭祀的36王陵之一,明嘉靖考定墓址,由绍兴知府南大吉立碑,并书刻“大禹陵”三字于其上,覆以亭。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鹅池用地规划优美而富变化,四周绿意盎然,池内常见鹅只成群,悠游自在。兰亭鹅池碑。鹅池亭为一三角亭,内有一石碑。王羲之爱养鹅,故兰亭第一景便是鹅池。关于鹅池的来历,传说王羲之在绍兴做官,一天正在写着“鹅池”的鹅字时,皇帝圣旨到,他只好搁笔接旨。这时,他的儿子王献之立即拿起笔补上第二个字“池”。因此两字有不同风格。

二字一瘦一肥,相映成趣。

曲水流觞,长30多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已日(夏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并亲朋子侄41人聚会于此。王羲之等人列坐于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酒觞滞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如不成,则罚酒三觞。计有26人作诗共37首。事后,王羲之将这些诗汇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下了这次聚会的盛况和作者的观感。序文共324字,字字珠玑,这就是被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在会稽县东南三十里,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故称“宋六陵”。实它还包括了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徽宗及南宋皇后与皇室大臣的坟墓,是江南一带规模最大的皇陵区。南宋灭亡后被西域和尚所盗。

沈园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绍兴古城内著名的古园林。沈园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有“沈氏园”之名。一处私人花园,至今仍得以流芳,全一首催人泪下的《钗头凤》。南宋绍兴二十一年春,陆游与爱妻唐琬被迫分离七年后在此邂逅重逢。当时,陆游已从母亲之命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改嫁绍兴名士赵士程。唐琬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在沈园置酒肴相待陆游。两人在共叙离别情愁之时,陆游感慨万千,心如刀割。临近分别时,陆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将满腔悲愤,提笔在园壁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见词衷肠寸断,不禁泪下,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难以自我解脱,悲不能自禁,遂提笔和词一首。诗文中,唐琬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陆游闻知此事,悲痛欲绝,心灵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梦魂萦绕之地。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必入园中凭吊。在唐琬逝去40年之后的一天,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此时的沈园,物是人非,陆游感慨万千,又作诗2首。79岁时的一天夜里,陆游在梦中见到了沈园,醒时又作绝句2首。年至84岁时,陆游还是牵挂着沈园,再游沈园时又作诗。陆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在同一地点写下如此众多诗歌的并不多见。正因为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诗篇,人们不仅将沈园作为怀念诗人的纪念地,而且还将沈园作为执著爱情的寄托。人们现在所以到沈园,除欣赏古典园林之外,更多的是去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美好爱情,沈园实际上已经成了绍兴的爱情主题公园。

《沈园》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绝句二首:“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春游》一绝:“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秋瑾(1875—1907),自称鉴湖女侠,生于福建闽县,后随家人回绍兴。1904年留学日本,年底回国,在绍兴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第二年七月再次赴日,并参加了同盟会。1906年回到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宣传民主革命。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共同策划与领导浙皖两地起义。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义失败后波及绍兴,七月十三日,清兵围攻大通学堂,秋瑾率众抵抗,因寡不敌众而被捕,七月十五日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绍兴有关秋瑾的文物古迹有大通学堂、秋瑾烈士纪念碑、风雨亭、秋瑾祖居等。秋瑾故居位于绍兴古城南部塔山南侧和畅堂,是秋瑾长期生活、学习和战斗的地方。秋瑾故居共分五进,第一进为门厅,门楣匾额“秋瑾故居”四字为何香凝所题。第二进有会客室、客厅、过道、餐厅和秋瑾卧室。卧室中的陈列多为秋瑾使用过的遗物,卧室后壁有夹墙,内有一间小密室,是秋瑾密藏文件和枪枝的地方。秋瑾烈士纪念碑,位于绍兴解放北路轩亭口。1907年7月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1930年在秋瑾牺牲处建碑。碑文为蔡元培撰,于右任书。整座碑形制质朴、庄严肃穆。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一直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都居住此地。清光绪、宣统年间,周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按原样陈列。鲁迅故居前院,占地4000平方米,房舍多达百间。进门有小天井和厅堂,厅堂北面隔天井是5间楼房,为鲁迅早年的住处,鲁迅诞生于西梢间楼下。楼上东面一间是鲁迅与朱安的新房。楼下有鲁迅母亲鲁瑞及祖母蒋氏的房间。再往北是灶间,鲁迅在此认识章运水(即闰土)。故居后面为百草园,面积2000平方米。原是周家与附近住户共有的菜园,是鲁迅少年时代常去玩耍的地方。1926年鲁迅写一篇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他儿时在园中天真烂漫的游乐趣味,由于这篇散文,百草园而有名。三味书屋,原为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家。鲁迅12岁到17岁在此读书。三味取义: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室内有方桌、太师椅、茶几、以及八九张式样不一的课桌椅。书屋的东北角陈列着鲁迅当年用过的一张书桌。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在鲁迅故居东侧建有鲁迅纪念馆蔡元培(1868—194O),字鹤卿,号孑民,出身科举,历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故居,坐落在绍兴城区笔飞弄13号,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蔡元培自出生至出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前,一直生活于此。蔡元培故居的第一进门厅,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堂厅正中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颇有学者风度。左壁悬有毛泽东撰、沙孟海书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巨幅联语;右壁有周恩来撰、沈定庵书的“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对联。

周恩来祖居,坐落在绍兴城内保佑桥河沿,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富有传统特色的黑色竹丝台门的上方刻着陈云题写的“周恩来祖居”五个大字的匾额。

周恩来祖居原名锡养堂。据方志记载,保佑桥周氏是明嘉靖年间迁居绍兴城内的。清康熙三十七年,周懋章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特给“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一方志贺,故又称“百岁堂”,是周恩来祖辈聚居之所,后来他祖父时才迁居淮安。周恩来生前一直不准对其祖居进行维修和对外开放。当地政府于1998年全面修复周恩来祖居。周恩来祖居建筑周恩来祖居的景观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别号青藤,山阴人。一生不得志,8次乡试不中,九次自杀不成、七次下狱,被人称作徐疯子。然成就巨大,是我国写意画派的创始人,人称“画圣”。郑板桥刻“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常印于画作上。齐白石说,恨不得早生300年为徐君研墨。可见徐渭书画成就之高。

徐渭故居即青藤书屋,在绍兴市前现巷大乘弄10号,原名榴花书屋,为徐渭降生处,也是我国青藤画派的发源地。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不朽作品,还能了解到这位幽默大师不阿权贵的品格和其一生的坎坷遭遇。青藤书屋用徐渭的话说“几间东倒西歪屋”,自称“一个南腔北调人”。历经金兰、陈洪绶、施胜吉、陈无波之手,所幸几代屋主人皆是书香人家,几代人设法保护功不可没,使之基本保持原貌。图为青藤与天池。大善塔位于绍兴市光明路,始建于梁代(504年),因在大善寺旁而得名。大善寺是绍兴一座著名的古刹,现已废。塔为砖石结构,高40米,共7层,外观呈六角形。相传塔中藏有佛骨舍利子。1400年来塔屡废屡兴。塔内有木梯可登塔,塔为绍兴城内最高的古建筑。绍兴东湖位于绍兴城东,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原是一座青石山,从汉代起,这里成了石料场。隋朝时,杨素为扩建绍兴城,动用民工大量在此采石,遂成千奇百怪的峭壁和深潭,构成东湖的雏形。清末当地绅士陶濬宣在此筑堤围湖。因在城东,取名东湖。东湖山水相融,洞窍盘错,凿自人工,宛若天成,水深岩奇,湖洞相连,湖平如镜,宛若一座水石大盆景。是古城绍兴景色最为奇特的一处游览胜地。附近有陶成章烈士祠。鉴湖,在绍兴城西南1.5公里。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在此筑堤潴水,遂成鉴湖。全长56.5公里,为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这里风光秀美,富有水乡特色。李白:“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杜甫“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东跨湖桥边有马公之墓。现在鉴湖仍延伸百里,荡舟鉴湖,心旷神怡。

府山位于绍兴城西,海拔74米,面积22公顷。因山势连绵如卧龙,又称卧龙山。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伏剑自杀葬于此山,又名“种山”。后来绍兴府衙设在山的东面,又名府山。现开辟为府山公园,

主要景点有越王台、越王殿、文种墓、唐宋时期的摩崖石刻、风雨亭等。越王台又称点将台,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点将伐吴。风雨亭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建。

蕺山位于绍兴城北,周围约1公里,高50米。相传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节衣缩食,采食一种带腥味的野蕺菜于此,故名蕺山。又因王羲之在山脚下置别业而称王家山。山上有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兴办的蕺山书院。刘宗周为官清廉,遭人陷害归故里,建书院讲学。清兵攻陷绍兴后,绝食而死。清末在蕺山书院旧址创办山阴县学堂,由徐锡麟任堂长。

塔山,位于绍兴城南,高33.7米,占地3公顷。因山上有应天塔,故名。又名飞来山、怪山等称呼。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督建绍兴城时,从琅玡东武海中飞来一山,居民怪之,便有此称。又因远望此山形似龟,故名龟山。明代大学士朱赓曾在此山建逍遥楼,用作读书处。应天塔,在塔山山巅,筑于晋代,高七层,37米多高,砖木结构,塔原有楼梯可上,1910年毁于火灾,成为一座空心古塔,1984年对塔重修,现在可登塔观赏古城风光。柯岩位于绍兴城西8公里处,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岩八景”之称,为越中名胜。经过现代别具匠心的园林营造,目前已修复并形成了柯岩、鉴湖、鲁镇、香林等四大景区,游览面积四平方公里,是近年来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风景旅游区。普照寺五、绍兴的风物特产1,绍兴的桥2,水巷扁舟乌篷船3,绍兴的酒文化4,绍兴的兰文化5,越瓷6,绍兴的茶7,绍兴美食:臭豆腐、西施豆腐、干菜焖肉5,越瓷:越瓷是对古越州(绍兴、上虞、余姚)所产瓷器的统称,形成于东汉,是我国最早的瓷器之一。唐代秘色窑瓷最著名,后人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赞扬越瓷。宋以后越瓷生产衰落。现在,越瓷恢复了以前的工艺,在技术上有所改进,生产的变色釉瓷器,能随不同的光射,变出紫、蓝、玫瑰、橘红等14种颜色。6,绍兴的茶:绍兴茶以平水珠茶著名,因在绍兴平水集散而得名。茶区主要分布在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这里气候温和、土质疏松,极易茶树生长。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评越州茶为浙东之首,并列为贡品。明清时,每年选最美的姑娘采茶,亲手制特级茶,进贡朝廷。绍兴境内大小河流1900公里,纵横的河道就象北方的街道,各式各样的石桥就是十字路口,绍兴共有229座古桥,这些拱桥,浮桥、平桥、廊桥等构成丰富的文化景观,为绍兴赢得桥乡的美称。乌篷船是绍兴独特的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狭小,船底铺木板,即使渗漏船舱也不会湿。船板铺草席,可坐可躺,但不能站立。绍兴自古以来无处不酿酒、无处不酒家,无论达官绅士,还是普通小民,都与酒结缘,酒是绍兴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绍兴酒称黄酒,也叫老酒,其原料以糯米、小麦为主,由酒曲和麦曲发酵而成。绍兴酒自春秋已负盛名,唐宋以后为历代贡品。酿酒用鉴湖水。在百姓家,女儿出生时,父母即酿酒装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时取出作嫁妆,称女儿酒。绍兴酒为全国名酒之一。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1981年重新开张。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品种繁富,被誉为群芳之冠。“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是绍兴的市花。早在2400多年前勾践种兰渚山,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兰花深受绍兴人民喜爱。“干菜焖肉”据传系明代徐文长所首创。是绍兴最有代表性,最富文化内涵的菜肴,也是广受游客钟情的特色菜。第三节“山水甲天下”之城——桂林广西的桂林是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是第二批。桂林不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而且也是一个富有魅力、享有世界声誉的山水旅游城市。桂林山水,素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之誉。千姿百态的峰林石丛、幽深瑰丽的溶洞,与秀丽的漓江融为一体,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奇观。一、桂林的自然环境二、桂林的历史沿革三、桂林历史上的文化氛围四、桂林的山水古迹五、桂林的风物特产六、桂林风景欣赏一、桂林的自然环境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县。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据地质研究,大约3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由于地壳运动,海沉积岩上升,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峰林、溶洞、地下河等。这些风貌与漓江及周围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桂林地处低纬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9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少数民族68万,占总人口百分之十四,包括壮、瑶、苗、回、侗等36个少数民族。秀丽的山水与少数民族风情相融,使原本就美的山水更添几分妩媚。二、桂林的历史沿革桂林历史悠久,据考证桂林的甑皮岩人已经进入母系社会阶段,距今10000年。夏商周三代时,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之名自此始,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而在贵港市。汉武帝平南越,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三国吴王孙皓时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在今天的桂林。南朝梁时称桂州。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4年,李靖在独秀峰南修城。五代十国时属楚和南汉政权下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属广西省桂林府,桂林是全省的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广西都督府仍设桂林。1914年省会迁南宁,桂林改为县。1936年省会迁回桂林,解放后省会又迁回南宁。三、桂林历史上的文化氛围桂林历来是广西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桂林的山水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唐天宝7年,鉴真和尚第5次东渡日本,被漂流到海南岛南端的崖县,于天宝9年由雷州起动,来到桂林,数万名文武官员僧众于南门外迎接,鉴真和尚在桂林住1年,主持受戒典礼。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10年来到桂林,踏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对桂林岩溶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是空前的。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在任两广总督的10年间,6次游览漓江,并写下许多赞美漓江的诗。近代康有为两次来到桂林,住在叠彩山的景风阁。孙中山为结束军阀割据局面,于1921年率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各路大军集师桂林,准备北伐。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于1936-1937年住在阳朔,完成不少名作。四、桂林的山水古迹1,漓江2,桂林附近的名山:七星岩、象鼻山、南溪山、独秀峰、叠彩山、

伏波山、虞山、穿山、尧山等,都开辟有登山道路,建亭台楼阁,开渠造湖,植树栽花,辟为风景游览点。3,桂林的岩洞:最有名的是七星岩、芦笛岩、穿山岩等。4,桂林的石刻造像: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低于元、繁荣于明清。从唐至清,石刻延绵不断,延续时间之长久,形制巨大。其中以龙隐洞摩崖石刻、南溪山石刻、独秀峰石刻最典型。伏波山摩崖造像。5,兴安灵渠、恭城文庙、秦城遗址:秦城遗址位于桂林兴安境内,距桂林40余公里。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的屯兵遗址。现在发现城垣遗址,“王城”遗址(为秦兵营指挥部),及内外城墙。6,靖江王府、王陵、王城、李宗仁故居及官邸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南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长164公里,蜿蜒流行于千峰万壑间,江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景区主要包括桂林至阳朔的83公里的水程,此地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山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罗列。山多岩洞,洞中石乳、石笋、石花、石幔组成的景色,五彩缤纷。江水环回于苍翠的奇峰之间。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如百里画卷,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漓江的山水区内洞穴、石峰数以千计,大小河塘数百个,河谷开阔平缓,山多平地拔起,孤峰、流泉、峰丛、峰林环布,漓江依山势流转,江中为洲,间有险滩、流泉、飞瀑,是桂林山水之精华所在。漓江边的田园春意

漓江边的龙胜梯田。因其独特而壮观,被誉为“世界梯田之最”。

漓江边上的民居建筑七星公园骆驼山。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七个山峰犹如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历史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象鼻山地处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辉映。象山,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南溪山公园。南溪山两峰对峙,高突险峻。山上洞穴很多,玲珑秀丽,勾连曲畅,景致宜人。

独秀峰,位于市中心明靖王城内,孤峰突起,素有“南天一柱”之称。立于顶巅,俯瞰山城,名山秀水,尽收眼底。叠彩山,位于桂林市北的漓江之畔。因山石层层横断,如彩绸锦缎相叠,故而得名,古代山上多桂树而称之桂山,又由于山中有个四季生风的洞,也叫风洞。

伏波山,孤峰挺秀,一半插入漓江,另—半枕于陆地。每年舂夏,江水暴涨,山麓遏阻急浪狂澜,使江水倒转回旋,有降伏波涛之力。故名。西面有登山石阶,可达半山亭和山顶,登高眺望,可看到桂林清秀如画的水光山色,因而有“伏波胜境’’之美称。在近水之处,有一石柱下垂,上粗下细,底端有一寸多的空隙,不与地面相接,据说是被伏波将军用利剑砍断,故称试剑石。

虞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北,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和桂林历史的渊源地。四千多年前,华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这里,秦人立庙纪念,延续至今。古往今来,祭祀帝者络绎不绝,使虞山和虞帝庙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尧山在桂林市东北,距市中心约10公里。

桂林市东北与灵川县接壤即以尧山为分界线。尧山主峰海拔909.3米,相对高度760米,是桂林最高的山峰。暮春三月,尧山成了一片杜鹃花海。尧山杜鹃品种甚多,色彩艳丽,有紫、绿、红、橙、粉、赭多种。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曰:“靖江陵畔遗谟在,祝圣庵前暮霭斜;好是西南春意荡,尧山红遍杜鹃花。”穿山是桂林的名山之一,自古以来,久负盛名。其主峰有一穿洞,空明正圆,好似一轮明月高挂,人称“月岩”;由于它南北穿透,故又名“穿岩”。穿山公园位于漓江东岸,总面积53.8公顷,园内有穿山、塔山、月岩、穿山岩、寿佛塔等胜景。

芦笛岩,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据说可以做成笛子,取名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芦笛岩是由约240米的古地下湖形成的袋状岩洞。洞内有大量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现洞内存历代壁画77则。龙隐洞摩崖石刻在七星岩公园中。现存唐以来石刻205件,这里石刻集中,又称“桂海碑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学、经济等方面。现存最早的是唐代乾宁元年张浚和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代蔡京《元祐党籍碑》,记录了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一场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秦观等309人株连其中,对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价值。北宋著名将领狄青写的《平蛮三将题名》,记录了其率部飞渡天险、一夜平息叛乱的史实。

南溪山石刻,位于南溪公园内。现存石刻145件。内容有记事、题诗、题榜、题名、铭文、歌谣、楹联、图画等。最早石刻是唐宝历2年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山并序》,《玄岩铭并序》,记录了李渤开发建设南溪山的经过。独秀峰石刻位于靖江王府内独秀峰东南麓读书岩周围。现存石刻136件。最早的是唐建中元年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记载了李昌邢在读书岩前修建宣尼庙和学府的经过。宋代王正功《大比宴享即席劝架诗》,首次道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赞誉。伏波山还珠洞内唐宋时期的佛教摩崖造像。现存摩崖造像45龛219尊,多为唐大中年间(847~859)复兴佛法后作品。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是人们对灵渠的由衷评价。灵渠位于桂林市东北六十六公里的兴安县城边,全长三十四公里,建于秦始皇时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它连接湘江和漓江,勾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恭城文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