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_第1页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_第2页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_第3页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_第4页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目录一、故事教学法的意义2(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二)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2(三)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3(四)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4(七)故事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科整合问题4(八)故事教学能够很好地渗透文化意识4二、故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策略4(一)师生共生“故事”与课堂组织51、教师应扮演转化者的角色62、共生应成为“故事”的过程追踪与“故事”的发生模式6(二)情境体验与课堂激励71、创设故事情境72、让儿童体验故事8(三)言语传递与课堂提问91、寻找一种有效的故事言语92、让学生在故事的传递中学会倾听9(四)课堂评价与角色表演“故事”101、让儿童成为故事角色的表演者102、寻找恰当的评价标准——故事的完成11三、结束语11小学语文故事教学具有多个角度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科整合问题、可以很好地渗透文化意识。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有师生共生故事策略(课堂组织策略)、情境体验故事策略(课堂激励策略)、言语传递故事策略(课堂提问策略)、角色表演故事策略(课堂提问策略)。故事教学法是以故事的眼光看待教学,它不是指叙事研究或个案研究中教师的教学故事,而是教师在教学中把讲故事作为一种具体操作的方法来实施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文学性,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通过讲故事激活课堂,并由故事本身渗透出的教育价值,以及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所渗透出的内在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一、故事教学法的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如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矫正。小学阶段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期。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之上的,呆板、僵化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窒息了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法故事化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快快活活地来学习。故事教学法具有以下意义:(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朱熹所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知道,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没有了兴趣,老师如何打开学生紧锁的心门?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给学生讲个故事,丢个包袱,自然会使他们对故事中所渗透出的知识和教师在故事中所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二)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使人疲劳,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课堂有“语文味”,单是做到让学生不打瞌睡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平铺直叙,课堂很容易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被动状态。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地调动语文课堂气氛的途径。因为学生都爱听故事,将枯燥的文化转化成生动的故事,学生会觉得新奇有趣,自然会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三)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1]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单单让学生阅读课本注释的作家简介的做法似乎已经不和时宜了。故事教学法能够让语文教师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与作家达成心灵的交流,获得更具多意义性和开放性的感性知识。这体现了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四)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新课标同时指出,“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地传授理论知识。我认为,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这种教学形式就是在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体现了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如果仅仅拿它当“工具”,未免低估了它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改变以空洞的过多过细的分析代替学生语言实践的教学模式,去拓宽学生的求知空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极强的实践性,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审美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把文学作品或作家人生逸事编成小故事,穿插在教学中,应当是一种很好的审美观人生观的教育途径。(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发生的事情、谈谈感兴趣的人和事,讲学生自己的故事,讲身边他人的故事。这样,学生会渐渐发现能说了就有东西写了,感兴趣写了,既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写作的能力。(七)故事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科整合问题故事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涵盖了卫生和生活、地理与历史、数学与自然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故事教学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达到了学科整合的目的。(八)故事教学能够很好地渗透文化意识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巨大的文化史,这部文化史涉及到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它像一架万花筒,多姿多彩。语文是一门文化素养渗透性极强的学科,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听、讲、编和表演古今中外的故事,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历史、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渗透了文化意识的教育。二、故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策略什么是策略?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3]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那什么是教学策略?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对教学策略进行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4]较早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美国学者埃金等人认为,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5]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埃金对教学策略的界定突出了教学策略的两个特点:任务的要求;方法的选择。这反映了教学策略对教学目标的意识和具体方法灵活运用。综合上述观点,教学策略具有非常明显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性是指教学策略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灵活性是指教无定法,即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好动、好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总是授之以鱼,只是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探寻一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能的出路所在。在教学中穿插故事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各种各样的故事能够满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要。这就是故事教学策略的价值所在。所以,研究小学语文故事教学策略是有意义的。故事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遵循以下策略:(一)师生共生“故事”与课堂组织没有教师的有效组织,任何教学活动都不会起到应有的效应。任何一堂效能高的好课都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组织。一堂乱哄哄的或者是死气沉沉的课,它所取得的教学效能可想而知。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课堂组织。传统的课堂组织总是教师单方面的驯服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向走,使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秩序井然,但实际的教学效能不一定理想。现代课堂组织以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为目标。故事教学就能很好地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因为故事教学策略是以师生共生“故事”这样一个过程作为课堂组织形式的,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故事。师生共生“故事”策略,是指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勾勒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儿童生活“故事”圈;在此故事圈中寻找可供课堂承载的、以师生共生为契机的“故事”,并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行为的组织。[7]在此过程中,师生需要在明确或领悟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共同探寻符合教学任务的生活化场景,即把生活场景编成故事融入到教学任务之中,儿童在掌握此项教学任务后所应该能够进行的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生活行为。反过来,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生活行为组织起来便构成了儿童的生活“故事”圈。这个“故事”圈将成为一个有效课堂教学资源包,然后再把这个教学资源包返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此为起点,在课堂中合理调配课程与教学资源,提炼出核心课程,与儿童共同编写“故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素:1、教师应扮演转化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关于师生的角色定位,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共生“故事”不是漫无目的的,必须由教师来正确引导。故事教学策略中教师所应承担的角色是儿童生活故事与课堂教学的连接者,是将生活素材内隐于教学任务的转化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故事必须是源自儿童真实的生活场景。教师在分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儿童未来有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水平,将儿童经历的生活情景转化为与教学主题相联系的故事,然后把它们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展故事进行教学。因为有时候儿童的生活故事与教学主题并不直接关联,此时教师必须作为接连两者的桥梁,承担故事的转化者,把与儿童生活故事相关的情节转化成教学任务资源包,并以此作为纽带,连接教学主题与儿童的生活故事,从而使学生明了教学主题并对此发生兴趣,对新知进行积极探索。2、共生应成为“故事”的过程追踪与“故事”的发生模式新课标的理念是追求一种和谐课堂的生成,这种和谐是建立在师生的课堂互动上的。故事教学策略的师生互动表现在师生对“故事”的共生过程上。“共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追踪的过程。对“故事”的寻找是共生“故事”策略的关键环节,它找寻的是儿童真实故事与课堂教学主题的契合点,即师生共生出的故事是否符合教学主题,是否有利于教学主题的开展,是否能够落脚于整合后的教学任务。这中间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共生的过程。师生在创编故事时,切忌天马行空、故事与教学目标相脱离。有故事经验的教师可以成为探寻的主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儿童的生活场景创编故事,有利于教师对核心知识技术的提炼与组织;儿童亦可成为探寻的主体,鼓励儿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有利于发掘儿童自我需求的学习动力;师生合作以讨论的方式成为共生故事的共同体,在互动中生成教学资源,有利于和谐教学课堂的生成。共生不仅是一个过程,还应成为故事教学策略的一种模式。在整个故事的发生过程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故事教学应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因为师生关系本身具有对个体精神的陶冶性和培育性,[7]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和互助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唯师独尊。师生共生指的是以真实生活中的故事为建构基础,就一定的任务目标达成共识,在探寻故事并开展故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和共同发展的和谐统一体。即师生共同生成的故事既要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简单地讲,共生“故事”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或者说师生共生出来的故事是师生生活视野和思维交换的结果。(二)情境体验与课堂激励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语言的学习极易陷入枯燥乏味的状态。因此,激发儿童动机,使儿童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了探寻的过程、有了共生的结果,到此,故事教学法并没有结束,接下来必须让儿童进入故事的情境体验。情境体验“故事”策略是指在课堂营造故事发生的情境,儿童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故事,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故事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情境化的教学,其作用就是使儿童的生活经验跟作为教学任务而被儿童学习的人类集体经验发生相互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必须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儿童以原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故事中的蕴意。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是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简单化和直觉化。所以教师不能创设过于复杂和过于抽象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否则学生将不知所云,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这样,故事教学策略将会大打折扣。另外,学生总是从他们的认知结构出发去接纳知识,原有的知识组织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显然也会各异。所以,在体验故事情境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中建构个人化的意义并允许其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解释多元的意义。这里又涉及到两个因素:1、创设故事情境正如杜威的著作中所讲,概念、技能和信念需要一种情境以使它们具有意义并且有用。同样,情境需要概念、技能和信念以使经验能够被人理解,并促进知识的建构。[9]对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故事教学过程中,故事情境的设计需要建立在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概念、技能和信念的基础上,以使经验能够被儿童理解,并促进儿童知识的建构。情境体验“故事”策略需要依据故事的发展来设计情境,情境其实就是对“故事”所处环境的旁白,即对故事所处环境进行假设或描述。这个旁白由教师来完成。教师根据故事情节,有计划地设计、选择或建构适切的教学情境,不仅包括激起儿童积极探索和主动思维的与真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而且是一个包含了多元因素的有情之境,整个教学过程就是通过一个个这样的情境串连起来的,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种和谐的动态发展之中。所以,故事教学策略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故事教学策略中情境创设涉及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情境的“情”是一种主观的动机系统,“境”是客观的环境,以培养兴趣为前提,在情绪情感的催化作用下追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9]干巴巴的故事叙述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增加学生的听力负担,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故事教学需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情感的故事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情境的创设不仅刺激了儿童动机的内在需求,而且对儿童的外在需求给予了有力的补充。2、让儿童体验故事成功地创设了故事情境就等于画了一幅美妙的风景画。但不是要把这幅画放在那儿让儿童简单的观看,而是要让儿童走进画中,亲身体验画中的美。情境体验“故事”策略就是通过让儿童体验“故事”来达到经历故事的状态。体验是一种亲历亲为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获取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和价值关涉而历经接受、批判、反思和建构这一过程的主观内省活动。[10]没有体验就没有认知。积极主动的体验是认知活动得以开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建构、生成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儿童只有在追求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时,才会产生最优学习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配合一种最优的学习方式才能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而学习的最佳方式一直都是体验。这是基于杜威的“做中学”学习理论。儿童通过对教学情境的体验,引发其对形象的感知并产生探究激情,继而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体验使儿童的学习在做中学,充分发挥了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在体验中儿童的感性思维被激发,使其感知着故事中蕴含的各种人文因素,从而使其情感得到升华。(三)言语传递与课堂提问作为课堂常见的交互活动,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是激励的延续与保持,并影响着在提问之后出现的评价。言语传递“故事”策略是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作为教学提问过程中的索引,以此来引导儿童在关键词的提示下顺利地进行故事体验。这时教师务必要适切地找出故事中的切入点以言语为载体,借助手势、眼神和表情,传递给儿童,儿童在认知信息加工重组后复述或者续编故事,同时将此信息接着传递给教师,教师再指导,如此循环往复。讲故事其实就是一种言语传递,因此,在故事教学策略中必须注意“言语”与“传递”这两个因素。1、寻找一种有效的故事言语言语传递不仅包括语义表达的表层内容,同样蕴涵着表情交流的潜层内容。师生以表情、动作、神态及语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意向,因此言语传递沟通着双方对故事的意义理解与建构。课堂提问策略需要考察教师对教学语言的应用,包括口头语和态势语两部分。[11]口头语是经过提炼后的具有教学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张扬着召唤的力量,激起儿童的认知与情感回应。态势语是教师运用手势、动作以及神态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辅助语言,它能将教师个人气质赋予课堂,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传递出复杂的内心活动与微妙感情。因此,教师的课堂言语不可随口而出,而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性指教师的提问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挖掘教学主题,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的课堂言语还应有利于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避免过于简单的判断性和选择性的提问。2、让学生在故事的传递中学会倾听言语传递“故事”策略通过言语来传递师生对故事的倾听。倾听包括师生交往性的倾听、反应性的倾听、判断性的倾听、欣赏性的倾听。师生交往性的倾听是教师跟儿童就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意见交换和针对性指导的倾听;反应性的倾听是儿童在教师提示下对故事的理解和反应;判断性的倾听是教师根据儿童开展故事情节的逻辑顺序适时做出的利于儿童选择与辨别的知识给予;欣赏性的倾听是教师对儿童表达故事过程的语言、节奏与表情的享受与欣赏。通过言语传递故事的倾听是具有辩证法特性的倾听,“当我倾听自己,听我的话,我的语声时,我也能倾听他人,我在我之内倾听他人。反过来,当我倾听他人时,我也能倾听自己,我在我的世界的他人之中,并通过他们倾听自己,我们彼此共鸣应和。”[13]小学生的倾听能力较弱,往往不会倾听自己也不会倾听他人,不会倾听就不会评价。因此,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故事教学过程中的言语表达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四)课堂评价与角色表演“故事”课堂评价是有效的教学监控策略,通过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监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故事教学策略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儿童进入故事中的角色表演,以此作为故事教学策略的课堂评价形式。角色表演“故事”策略以儿童对故事的完成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儿童模拟故事中一定的社会角色,通过个人努力与同伴互助来共同完成角色所承载的责任与行为。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故事表现为观测点,以课堂为场景,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将评价纳入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1、让儿童成为故事角色的表演者儿童经历了故事的探寻、体验和倾听环节,接下来要让儿童自己来表演故事。故事教学中的“故事剧本”来源于儿童生活本身,“课堂模拟场景”相当于现实面临的具体情境,“其他儿童”就是假想人群或旁观者,在“表演”过程中,儿童通过角色的模仿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获取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尽情地表演故事,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