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课件69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69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69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69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69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征1.了解“谏”“疏”等文体常识及作者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特点。3.疏通文意,掌握“信”“诚”“克”等文言赐予的意义和用法,并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学习目标新课导入01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能被所效忠的君王尊称为人生一面镜子的恐怕只有一位,那就是唐代名相魏征。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导入唐太宗

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唐太宗

与“铮臣”魏征作者作品介绍02魏征其人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zhèng)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的谏言大多被唐太宗采纳。明人王船山曾评论说:“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读通鉴论》卷十一)清代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说过:“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

贞观之初,围绕着如何统治农民的问题,朝廷中有过一场争论。以封德彝为代表的一派人主张“任法律,杂霸道”,即实行严厉的镇压。魏征坚决反对这种政策。他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大乱之后应当实行“帝道”、“王道”,也就是说应当实行仁政。有雄才大略而又英明果断的唐太宗,立即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从而确立了贞观时期的施政总方针。背景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初期,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听取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背景介绍一个表现是,宫室土木之作,逐渐增多。另一个表现是,竭诚纳谏之心日见淡薄。“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此外还有畋猎频繁,颇失其度;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背景介绍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背景介绍“贞观之治”的后期之所以没有多大反复,就是因为太宗在一定程度上听取了魏征的这一劝谏。唐太宗也给予魏征很高的评价:“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dǎng),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谏:劝谏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解题浅说“讽”“谏”“谤”“讥”“说”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或过失,一般用于下对上,封建社会用言语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例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谏”和“《谏逐客书》”“《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谏”都表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一般动词用作为动,表示对宾语施行某一行动。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意思是召公对厉王阻止国人公开指责的事进行规劝。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谏”由动词化为名词,作“纳”的宾语。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这几个词大都出现在劝谏文章中,意思都有指责、劝告、劝说之意,但又有差别。

谤:一般的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不作贬义词。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止谤》)。也有用作贬义的,即说别人坏话,诽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讥”、“谤”、“诽”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谤”一般指公开的;“诽”是指背地里议论、嘀咕,所以有“腹诽”之说;“讥”则是微言讽刺,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例如《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则是一般的用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庄辛说楚襄王”中的“说”。又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和《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中的“说”。

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疏“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章表》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陶渊明《桃花源记》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岳阳楼记》文天祥《正气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林觉民《与妻书》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夯实基础

研读文本03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源泉塞源而欲流长载舟覆舟虑壅蔽则思正身以黜恶无因喜以谬赏鸣琴垂拱读准字音zhǎngjùnsèzàiyōngchùmiùgǒng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生长,这里指长得好使动,使……稳固树根疏通德行和道义明智的人,指唐太宗极愚昧无知的人天地间主持、掌握形作名,重位推崇形作名,重权天之极处,皇权高峻永无止境美好,福祉行节俭这判断句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治理得好,微臣虽然是个极愚昧无知的人,(尚且)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要权力,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就应当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喜庆和福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险的环境,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是砍伐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治国的根本之道在于全文的立足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比喻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行仁政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本段结构“积其德义”第一段前后两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明确: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比喻论证“思国之安者”

源不深根不同德不停人君该如何去做?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正面反面正反对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治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第一段排比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正反对比理清思路、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论证。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行俭。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回顾第一段落

第一段落总结:君王要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厚积德义,情胜其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帝王所有的承受大深治国之道显著做好的确,确实多能够表推测少句首发语词已经放纵看不起别人胡与越,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父母兄弟子女路人督察同“震”,威吓苟且怨恨在于百姓,本应写作“民”,为避李世民讳而写作“人”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应当深切戒慎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轻视、怠慢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即使是胡人、越人,也能结为一家;看不起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求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引起)人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可怕的在于百姓(的力量);人民能够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难道能轻视吗?取江山守江山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胡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本段结构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第二段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的关系比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设问水和舟民和君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历史角度普遍规律: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成接着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进行论证,说明是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阐明其“民本”思想。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回顾第二段落

第二段落: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进一步论述君王居安思危、厚积德义的重要性。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统治如果贪图的东西就想到克制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一类的事情(君位)高而险谦虚养容器中水慢则溢出,这里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广开言路。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慎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排斥、斥退奸恶小人不恰当地奖赏翻译: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某建筑物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而险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会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却能够容纳众多河流),喜爱田猎取乐就想到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小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光大这,这个九种品德选拔(好的)意见聪明的人传扬、传布恩惠诚信的人竞相奔驰,这里指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烦扰的)事情出游、游乐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教化使动,使……劳/使……苦臣下管理役使、劳损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亏:毁坏,减损。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翻译: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中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用尽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泛施布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就没有烦扰的事情,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违背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一、见可欲二、将有作三、念高危四、惧满溢五、乐盘游六、忧懈怠七、虑雍蔽八、想谗邪九、恩所加十、罚所及

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可以归纳为几戒?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戒纵欲过度戒轻信人言戒赏罚不公思知足以自戒(克制欲望)思知止以安人(适可而止)思谦冲以自牧(谦虚自养)思江海下百川(广开言路)思三驱以为度(三面为限)思慎始而敬终(慎始慎终)思虚心以纳下(虚心纳谏)思正身以黜恶(端身黜恶)思无因喜以谬赏(奖赏得当)思无因怒而滥刑(用刑有度)“十思”何来?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④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十思”何来?⑥魏征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⑦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⑨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见可欲将有作戒奢侈念高危

惧满溢

戒骄躁虑壅蔽

惧谗邪

戒轻信乐盘游忧懈怠戒纵欲恩所加罚所及戒赏罚不公“十思”——“五戒”思节制思慎始思谦冲思容纳思知足思知止思虚心思正身“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求思恩赏思刑罚十思的具体内容好处人尽其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第三段正己安人3.念高危4.惧满溢5.乐盘游(狩猎)6.忧懈怠7.虑雍蔽8.惧谗邪9.恩所加10.罚所及1.见可欲2.将有作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以怒而滥刑思三驱以为度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正心修身治平天下第三段3.听从善言1.宏九德2.选拔任用人才智者尽其谋除十思外,还要文武并用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垂拱而治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再读第三段落

第三段落: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做到“十思”的结果。重难点解析04

难点1: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①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忠诚。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太宗动容?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提出问题(中心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德义(主旨)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手段)为什么思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正面:提出具体做法)思些什么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反面:总结历史教训)(以“固本浚源”为喻)思难点2:本文论证思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盈……乐盘游……忧懈怠……虑壅蔽……惧谗邪……恩所加……罚所及……(正)(反)取江山守江山结构图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点3:本文主旨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危”等根本问题,从生活、修养、用人、执法四个方面提出了“十思”,意在以“思”治“忘”。奏议用“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唐太宗想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⑶

语言朴实雄健,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⑷富有强大的逻辑力量。难点4:写作特点通假、古今异义振之以威怒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凡百元首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6、役聪明之耳目“振”,同“震”,威吓树根/主要的君主,帝王/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放纵自己的感情/尽情路人/动词,走路把……作为/认为听觉、视觉灵敏/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词类活用1、貌恭而不心服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3、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7、不念居安思危名作状表面上;在内心名作动居……之下形作名重要的位置重权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形作名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奸恶小人形作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形作名安乐、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形势8、必固其根本9、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0、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1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1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形容使动,使…安宁形容使动使……端正形意动以…为乐形意动以…为忧担心名词诚心、真心表假设:果真副词,确实,的确克制慎排斥一词多义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手拈来名词,臣下,百姓低,与“高”相对,这里指“智力低下的”动词居于……之下形容词,诚信动词,相信,信任副词,的确,确实副词,随便献出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不念居安思危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臣闻求木之长者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形容词,安定名词,安乐、安逸的环境动词,使……安宁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助词,的代词,指代天下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戒奢以俭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表目的,来/

表转折连词,表并列,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用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严刑3、振之以威怒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5、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6、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7、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者也”连用,表判断状后,“虽以严刑董之”状后,“以威怒振之”动词本身表被动,蔽,受蒙蔽虽…(犹)…而况…乎:…虽然…(尚且)…何况是…呢”岂…乎:难道是…吗“何必…哉”:“何必…呢”出自《谏太宗十思疏》的成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戒奢以俭: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用节俭来消除奢侈。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十思”的针对性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