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精品教案

表格式教案

rm

1水

甲兀器体^

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单元共

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I〜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

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

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

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

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知识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

也是碎片化的。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

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

和“趣”。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I.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

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

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

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

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2.组织科学活动,注重方法教学。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活动材料的准备是

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到的数

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教材中

虽然没有提到“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所渗透。

3.开展科学探究,规范科学表述。本单元的实验涉及一些科学仪器,如酒精灯、过滤装置等。其中

个别实验耗时较长,在指导实验操作时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节省课堂时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和研讨

的时间。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表述,可以借助一些汇报格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述习惯。本单元涉及一些科学

词汇,如“融化”“溶解”“凝结"''过滤”等,学生在书写时容易混淆,在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引导。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P2~4)

授课时间:累计1课时

课题水到哪里去了课型新授课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知道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教学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重难点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为学生准备:透明杯子、透明塑料薄膜、橡皮筋、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杯清水,同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水是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们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吗?(预设:水是液体;会流

动;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追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态。

你们知道水的其他形态吗?(预设:还有固态和气态。)

3.揭题:(教学提示:指向黑板上用清水板书“水”字的位置。)大家看,黑板

聚焦

上的“水”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板书:

水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水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进行梳

理,为后面的环节中将水和水蒸气进行对比做铺垫。再通过用抹布蘸清水在黑板

上写“水”字,使学生注意到“水”字消失的现象,从而引出课题“水到哪里去

了”。

探索一:水到哪里去了

探索

1.提问:黑板上的水是真的消失了吗?(预设:不是。)那它跑到哪里去了呢?

与研讨

(预设:它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跑到空气中的水呢?(预设:因为水变成了水蒸

气,而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3.讲解:像水变成水蒸气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就叫作蒸发。因

为水蒸气微粒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它。

4.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水的蒸发:将水滴到手上,不一会儿水就“消失”了。

探索二: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1.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预设: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T;洗干净的杯子上的水珠消失;……)

2.交流:出示教材P3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图中的蒸发现象。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请你们解释图中的现象。

学生1:地上的水慢慢蒸发到空气中,坑中的水较多,未蒸发完,就形成了

水洼。

学生2:煮食物时,水烧开经历了水一水蒸气一白气的过程。

学生3:湿衣服上的水是液体,将衣服晾起来,待水蒸发完,衣服就变干了。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烧开水的图片或微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壶嘴与“白

与研讨

气”之间的部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白气”不是水蒸气。从壶嘴冒出

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在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凝结成小水珠。这些小

水珠非常小,悬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探索三:用实验证明水的蒸发

1.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蒸发了呢?(预设:可以通过实验证明。)

跑到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预设:能。)

2.布置任务: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课件出示

实验帮助卡

任务:证明水的蒸发~1)组

(1)向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透明杯子中加

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实验(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

二步骤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如困)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静置°

(4)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

续表

3.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怎样解释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

探索

'、学生1:敞口的杯子里的水跑到空气中去了,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

与研讨

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塑料薄膜拦住了。

主持人:这样解释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1: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变少,敞口的杯子里面的

水变少了。

主持人:你们在实验二的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

学生2:我看到了小水珠,我认为它们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液态水。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小组1:实验一中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变少了,说明水跑到空

气中去了;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变少,说明水在跑出去的过

程中被栏住了。实脸二中,我们发现塑料盒中出现了水珠,我们认为是地

面上的水先蒸发后凝结形成的小水珠。所以,我们认为杯中的水会蒸发到

空气中,空气中的水会回到盒子里。

4.主持人:大家对小组1的汇报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小组2:我们有疑问。水蒸气也是水吗?

主持人: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小组3:水蒸气不是水,因为它看上去跟水不一样。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首先引出蒸发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亲身体验水蒸

发的过程,再通过出示“水洼”“煮食物”“晾衣服”图片,引导学生尝试

多角度、多方式地解释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尤其是“煮食物”现象,要让学

生明白“白气”不是水蒸气,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同时,将学生对水的认识

逐渐转移到水蒸气上。最后安排两个针对水蒸气的探究实验,一是为了让学

生观察水的蒸发现象,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

探索四: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过渡: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对现象的解释都很合理,

小组2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好。水蒸气到底是不是水呢?它和水有什么相同点

与不同点?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

课件出示

与研讨活动帮助卡

/水/『'水蒸气''

।一Milz.一;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1: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学生2:都没有固定形状,都可以流动。

主持人:水和水蒸气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3: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体积;水蒸气是气体,看

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体积。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小结:液态水和水蒸气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不同形态,它们有相同

点,也有各自的特点。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体积;水蒸气

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体积。它们都是无色、透明、无固定

探索形状、会流动的物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与研讨【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会认为水和水蒸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通过探索

实验及研讨交流将学生的前概念和实际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的

思维产生碰撞,最后得出水蒸气其实也是水,它是水的另一种状态的结论,

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1.小结: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气态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水是液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水和水蒸气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不同

存在状态。

2.提问: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教学提示:提前布置学生

拓展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与小结

3.拓展:课件出示人出汗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活动中的蒸

发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意识到水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

而建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1.1水到哪里去了

水水蒸气

板书

设计

有固定体积无固定形状,没有固定体型/

\\会流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并解释蒸发现象,理解水和水蒸气

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因此,水和水蒸气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

点,实现水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是蒸发。课前,比较多的学生认为水蒸气

不是水,水蒸气是由水变成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于是,本课

教学设计了实验,让学生能够间接地观察到水蒸发的过程。但学生在“煮食物”

反思图片中观察到“白气”,会错误地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对正确认识

水蒸气造成了困难。因此,可以补充“用水壶烧开水”现象,通过展示图

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与“白气”之间的现象,使学

生认识到该部位的气体就是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从而将水与水蒸气区

分开来。

课后

见对应课时训练。

作业

第2课水沸腾了

(教材P5~6)

授课时间:累计1课时

课题水沸腾了课型新授课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

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能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教学2.学会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目标3.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观察并记录水在加热和沸腾过程中的现象。

重难点难点:对沸腾现象进行分析,对蒸发和沸腾现象进行比较。

为学生准备:三脚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学

教学

生活动手册。

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1.提问:你们在家烧过开水吗?(预设:烧过。)你们仔细观察过烧水

的过程吗?(预设:只听到过烧水的声音,没观察过烧水的过程。)如果我

们不停地给水壶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水会越来越热,

最后翻滚、冒泡,同时还会冒“白气)

2.讲解:大家所说的水翻滚、冒泡在科学上被称作沸腾,当液体受热

达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沸腾。

聚焦3.揭题:上一课在水的蒸发现象中出现了“白气”,而水沸腾时也有

“白气”,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水

的沸腾。(板书:水沸腾了)

【设计意图】水沸腾现象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很多同学烧过开水,但没

有仔细观察过水沸腾的现象。因此,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进而引

出一系列的问题,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后面的探索环节中对水沸腾

的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发展思维。

探索一:不停地给水加热会怎样

1.布置任务: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说一

说或画一画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的看法

1

2.小结: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面会产生“白气”,杯中会冒气泡,

最后水会沸腾。

探索二:给烧杯里的:K加热

1.过渡:给水加热时,我们可以观察哪些方面的现象?(预设:温度的变

化;产生气泡的变化;水E为多少;声音的大小;……)

2.提问:要完成给水力n热的实验,需要哪些器材?(预设:需要烧杯、酒

精灯)如何给水加热呢?(预设:用酒精灯给装水的烧杯加热。)

3.展示:展示实验1装,富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及作用。

(1)实验器材: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

探索

哭材作田.出机成水.石模网柿出称+为勺国执.二眦姐

与研讨

固定烧杯;酒精灯——加热。

4.播放:播放微视频和图片,介绍酒精灯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1)酒精灯的结构:灯壶、灯芯、灯芯管和灯帽。

灯芯灯芯管

灯壶灯帽

(2)酒精灯的火焰: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常用外焰加热物

体。

/外焰

屋内焰

翼焰心

(3)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4)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5.讲解:出示温度计,讲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提示:边讲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持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6.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课件出示

实验帮助卡

任务: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第()组

(1)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2)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加热时间和

实验对应水的温度O

步骤(3)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4)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滕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

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1)为缩短加热时间,建议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

且烧杯中的水不宜过多。《

温馨(2)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烧

探索1

提示杯底或烧杯壁,如右图所示。二生

与研讨(3)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谨防烫伤。

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记录表

时间/分钟0246810

温度计的

657586981(X)100

示数/七

水的变化未沸磨未沸庵未沸峰未沸脍沸再沸磨

水沸腾前后的观察记录表(在合适的选项前打“V”)

水沸腾前水沸腾时

R]升高□不变□升高回不变

二心温度变化

记录□下降□下降

水中气泡的国由大变小口由大变小

大小变化口由小变大y由小变大

回水面不翻滚口水面不翻滚

水面的现象

口水面翻滚N]水面翻滚

水面之上叵]产生较少“白气”□产生较少“白气”

的现象□产生较多“白气”日产生较多“白气”

塑料袋的体积变大,说明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更大_o

7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是怎么变化的?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

沸腾?

学生1:水的温度先不断升高,后保持不变。水在温度达到100℃时沸

腾。

主持人: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们在水沸腾的过程中看

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2: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气泡由大变小,水面上方有少量

“白气”: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变,气泡由小变大,在水面处破裂,水面

上方有大量“白气”。

主持人: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8.研讨汇报。

与研讨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发现。

小组1:我们组发现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一开始不断上升,达到100℃

时开始沸腾,沸腾后水温不再变化。在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水面上方的

“白气”也逐渐变多。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的吗?

小组2:我们组还发现水在加热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且沸腾前气泡由大

变小,沸腾后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处破裂。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小组3:我们组还发现水越多,给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越长。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在探索环节,先引导学生对“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

现象?”进行猜测,并记录自己的看法,再亲自体验给水加热,通过仔细

观察水沸腾的过程来认识水沸腾的现象。同时,通过对水温的测量,让学

生知道水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水沸腾前后不同的现象和数

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1.讲解:其实在不同的地方,水烧开时的温度不都是100我们平时

拓展所说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C是在正常大气压下测得的。

与小结2.拓展: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看看分别在高山的山顶和山脚烧水,水

沸腾时的温度是不是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拓展任务引导学生明白水沸腾时的温度不一定都是100℃,

拓展

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对已有的科学结论提出质疑,敢于发现真理的品质,引导学生

与小结

获得“很多科学规律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感悟。

1.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板书水面:气泡破裂

水沸腾时

设计水面之上:产生“白气”

温度:保持不变(通常为i(x)r)

水变成水第茗气,体积变大

本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的

观察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有序、全面地观察。如观察水沸腾时,从水

中、水面和水面之上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表达能

教学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如在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时,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

反思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并且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的现象,但他们容易

忽略水沸腾时的温度跟大气压有关。因此在描述现象时,要适当引导学生注意实

验条件,明确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是在正常大气压下测得的,所以我们说水

沸腾时的温度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沸腾时的温度就是100℃。

见对应课时训练P5第五题。

五、路路利用实验探究了水沸月随时发生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测量水温的操作是W》正确?正确的在□中打“V”,不正确的打“X

金E色

tht

_________

□[□□□

课后

作业2.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者B有________产生。

3.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变化特点是()o

A.沸腾前温度升高,沸腾J后温度不变

B.沸腾前后温度都一直升;哥

C.沸腾前温度升高,沸腾,后温度下降

4.沸腾后水面会产生大量,白气”,这些“白气,,是()。

A.水蒸气B.小力,珠C.水蒸气和小水珠的混合物

参考答案

五、LXXXV2.气泡3LA4.B

第3课水结冰了

(教材P7~9)

授课时间:累计1课时

课题水结冰了课型新授课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C,水的温度下降到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

体状态。

2.知道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教学1.能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目标2.能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理解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重难点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形成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认识。

教学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

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冬天屋檐下的冰柱、水面的冰的图片。)我们在什

么时候能见到这样的场景?(预设:冬天,寒冷的时候能看到屋檐下的冰柱和水

面结冰。)到了冬天,水容易结冰,原因是什么?(预设:冬天的时候,天气比较

寒冷,温度比较低,水容易结冰。)

2.追问:(教学提示:出示一支装有水的试管。)如果一直让试管里的水的温

聚焦

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试管里的水会结冰。)

3.揭题;怎么知道水会不会结冰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水结冰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冬天水结冰的情景切入,调动学生的前认知。从学

生乐于探索未知的角度出发,设计水降温结冰的实验,从而引出课题。

探索一:水结冰的过程

探索1.提问:要使水结冰,需要使水的温度降低。如果想亲眼看见水结冰的全过程,

与研讨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预设:可以把水倒进水杯,然后放到冰箱里面,过一段

时间再去看看;可以将装了水的杯子放到大量冰块中。)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试管、清水、碎冰、食盐、温度计。)你们能利用这

些材料使试管中的水的温度变得越来越低吗?(预设:在试管里加入适量清水,

在碎冰里加入食盐,把装有清水的试管插入碎冰中,持续测量水温,直到水结

冰。)

3.布置任务:分发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

成实验帮助卡。

:课件出示-------------------------------------------------------:

实物帮助卡

任务: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第(1)组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人座满碎冰(加入了食斑)的容器中.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步展(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望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水结冰过程的观察记录表

时间/分钟02468101214

实龄温度/七15Hl63!(100

探索记录

水的变化0*□­-回水□.□水回水口水

与研讨

(打“V”)□-□冰□冰口冰□冰回冰日冰叵]冰

我的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弋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

发现后*枉发生了变化e

4.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学生1:水在温度下降到0℃时会结冰。

主持人: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学生2: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体积变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5.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

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会向周围放出热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会长时间保持在0结冰之后冰所占据的空间比水的大。

【设计意图】在制订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记录水结冰的具体温

度以及用打“J”的形式记录结冰过程中水的变化,引导学生讨论水结冰的过

程中发生的变化及水和冰之间状态的转变,从而总结出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探索二: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冰是固体,水是液体,它们

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冰还是水吗?(预设:冰还是水,只是状态不同。)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从外观、味道等方面观察、比较水与冰。小组讨论并

完成活动帮助卡。

课件出示…................-......................

活动帮助卡

水—冰

I会充动I声期j不去无动

\%有固定考戊I行图、体虫/‘有闿之悲伏

探索

与研讨:.............: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发现。

小组1:从外观上看,水和冰都是无色、透明的。用味觉器官来感受,

可知两者都是无味的。两者的形态有区别,水是液体,能流动,没有固定形

状;冰是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需要补充的吗?

小组2:我们有补充。我们组发现从触觉上感受,水很柔软,而冰是坚

硬的,还很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1.小结:冰和水是同种物质,冰是固态的水。水通过向周围放出热量使

温度不断下降,当温度下降到0℃时便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提问:水结冰的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预设:好

处是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爽口的冰激凌等,但是冬天路上结冰,会给

拓展

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与小结

【设计意图】拓展环节旨在将水结冰的现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分别从利和弊两个角度对水结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养成

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应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

题的能力。

13水结冰了

放出热量

温度下降到或ot以下

板书冰

无色

设计无味固态

透明不会流动

没有固定形状有固定形状

在上一节课观察“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之后,我

们继续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水的变化,观察水的温度降低时有什么现象。让水

向周围放热,温度一直下降,且下降到足够低时,水开始结冰。冰是学生比

较感兴趣的物体,他们大多数都有过接触冰块的经历。因此,我们在聚焦环

教学节,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前认知,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以提升学生

反思探究的兴趣。在探索环节,通过观察、记录、比较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

物质状态的变化,培养他们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在研

讨环节,通过研讨交流,梳理结论,使学生对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形成

全面的认识,知道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从而达成本课各项教学目标。课后

见对应课时训练P7第五题。

五、下面是成成所在的实验小组探究水结冰的实验记录。

时间/分钟02468101214

温度ZC1510631000

国水叵]水回水区]水回水M水回水□水

水的变化

(打“V”)□冰□冰□冰□冰□冰冈冰M冰回冰

2.实验时,在碎冰中加入食盐的目的是()。

课后

A.让碎冰结成块B.获取更低的温度C.消毒

作业

3.第10分钟时,试管中为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在0°C不变,要想让水完全

结冰,此时()。

A.不需要吸收热量B.需要吸收热量C.需要放出热量

4.第14分钟时,水已经完全结冰了,此时会发现冰柱的高度()原来水面

的高度。

A.高于B.低于C.等于

参考答案

五、2.B3.C4.A

第4课冰融化了

(教材P10~ll)

授课时间:累计1课时

课新授

课题冰融化了

型课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时,冰开始融化。

2.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教学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目标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形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理解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融化成水过程中的现象。

重难点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理解水的三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1.播放:(教学提示:播放一段春暖花开,小河边冰雪消融的视频。)厚厚

的冰雪是在什么时候融化成水的呢?为什么会融化呢?(预设:太阳出来

后冰雪融化成水,因为此时冰能吸收热量。)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冰会慢慢融化,变成水,如果一直加热,水还可能会沸腾。)

聚焦

3.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水的变化。(板书:冰融化了)

【设计意图】聚焦环节,先通过播放春暖花开,小河边冰雪消融的视频,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来感受冰雪的融化,引发学生共鸣。在美丽的景

色中,再提出“冰融化了,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的问题,进而引出课

题,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探索一:冰融化的过程

1.讲解:科学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时,冰就会开始融化。

探索2.提问: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加快冰块的融化?(预设:放在手里、热

与研讨水里;让太阳晒。)如果给你们一台吹风机,你们会怎么做?(预设:用

吹风机对着冰块吹热风。)如果给你们一根吸管呢?(预设:通过吸管用

嘴对着冰块吹气。)

3.活动:指导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教学提示:提醒学生

要对着冰块的某一个部位不断吹气。)

4.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冰被吹热气的部位融化得快。)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预设:说明增加热量,

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因为热气能让冰块吸收更多热量。)

5.追问:你们知道冰融化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吗?我们可以怎么设计实

验进行检验?(预设:冰融化会变成水。我们可以取一小块冰放在手里

使它融化,或放在烧杯中,让它慢慢融化。)

6.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温度计。)

怎么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预设:可以将结冰的试管放到装有热水

的烧杯中,然后观察冰块融化的现象。)

7.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课件出示........................................................

实给W助卡

任务: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第(1)组

(1)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设在热水

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步聚

探索(2)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於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程:

与研讨冰融化过程观察记录表

冰融化前冰融化一芈冰完全融化

实验

表面叱较他水而有水出现.爰水雯殳T£波务,X

记录

笑,是困*,工水能*•妁合物.度高+0七,/上达到t

度假•十01工度保护在Ot工.足而出十原朱的水面

我的

冰■化成水后,由国体变为液体.体积支•卜了。

发现

8.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1: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给冰加热,冰吸收了热量。判断的依

据是在热水中,冰融化得很快。

主持人: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2:融化前是固态,融化中是固液混合状态,融化后是液态。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设计意图】在探索“冰融化成水”之前,先引导学生针对实验方案的

设计提出想法,以鼓励学生多思考,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然后出示

实验材料,给学生提示或启发,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在交流讨论中总

结出冰融化成水的原因及发生的变化。

探索二:比较水、水蒸气和冰

1.过渡:通过对实验“冰融化成水”的观察,再结合前面几课的学

习,你们发现了水、水蒸气和冰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吗?它们之间有何转

化关系?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课件出示........-............-......................-........-;

活动帮助卡

探索

与研讨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水、水蒸气和冰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小组1:水、水蒸气和冰都是透明、无色、无味的物质,但是水是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

状和体积:冰是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主持人: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