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春望说课稿(九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大量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望说课稿篇一
1、理解诗歌内涵,熟读背诵。
2、深入理解名句,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领会诗人沉重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有感情朗读诗歌,领会诗人沉重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
教学环节:一、激情导入二、出示目标
三、知人论诗四、初读感知
五、复读解意六、品读悟情
七、拓读识人八、课外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知人论诗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在盛唐的诗坛,挺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和现实主义的大师杜甫。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去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屏幕上展示课题,板书课题)
一起来看一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齐读目标)
过渡语: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条件。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宏伟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
过渡语: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兴旺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757年,诗人在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萧瑟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初读感知,读好节奏
学习诗歌,方法之一便是多读。我们先自己把诗歌读一读,初步体会一下诗的节奏和感情。
1、自读
2.多媒体播放诗歌范读(听康桥老师读,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3.小声学读(了解了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红学家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
5、个别读(哪位小组先展示一下?谁自己展示一下?)
6.学生齐读。(来,捧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7.解读标题。
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二、复读诗歌,理解诗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学生活动)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译文:
国都虽已残缺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繁茂。(只由于)感伤国事,凄怆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楚流泪,听到那委婉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百了,(由于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二、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过渡语:了解了诗歌的大意,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诗歌的语言。诗歌是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来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1、小组活动
(1)请赏析首联中的“破〞和“深〞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2、师生共析:
(1)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风景:山河、草木、花、鸟。
“国破〞是什么意思?(国家破亡,国都被攻破)破还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
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其次句)“深〞指繁茂,草木长得繁茂就是草木深。假使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你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兴旺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无比的凄怆、忧伤,语调要消极一些,速度要慢一点。)
鸟语花香,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为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鸣而心惊肉跳,心惊胆战,就仿佛是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触景生情,见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2)“抵万金〞的意思是?杜甫是756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旅居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单独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间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乱当中,假使能得到一封家人报平安的书信,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诗人渴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
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只有45岁,人正是壮年。但他为国家的时局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亦然是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了!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
3、总结板书
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的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望到的春天长安城的败象(板书:望春城败象),抒发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忧伤之情,是忧国(板书:忧国);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板书:念亲人境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是思家,(板书:思家),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弱,又多了一层悲哀。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终写到自己的衰弱,全诗沉郁顿挫,真挚自然,充分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拓展阅读,再识诗人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展示《闻官军收河南XX》全诗,齐读)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XX》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剑南突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讴歌;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一致点,一致之处是什么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心惊,忧愁到了极点;另一首诗,诗人喜悦到了极点。他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
补充资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6岁)(36岁的诗人杜甫写下了他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家与国紧凑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不仅仅是文学的丰碑,更是人格的丰碑!
让我们大声诵读,用朗朗的书声,向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致敬!
七、你心中的杜甫
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那么,你从以上形象中,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假使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写出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终止语:从一首诗,我们读到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厚重与宏伟,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由于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八、板书设计
望春城败象、忧国伤时
春望
念亲人境况、思亲悲己
春望说课稿篇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置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慨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冷静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猛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渴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好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弱,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猛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说课稿篇三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确凿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气氛,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摸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探讨法。小组探讨,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一课时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中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四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会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宏伟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探讨此后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缺的悲怆。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四处显得十分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萧瑟地。草木深,不仅说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浮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慨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缺,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衬托出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缺,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痛心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渴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好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渴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忙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楚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弱,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明了。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渐渐地转入了低头深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渴望军官,最终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缺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XX》比较:(学生探讨)(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确凿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气氛,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摸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探讨法。小组探讨,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一课时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中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四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会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宏伟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探讨此后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缺的悲怆。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四处显得十分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萧瑟地。草木深,不仅说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浮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慨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缺,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衬托出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缺,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痛心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渴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好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渴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忙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楚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弱,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明了。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渐渐地转入了低头深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渴望军官,最终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缺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XX》比较:(学生探讨)(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春望说课稿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会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会诗人沉重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确凿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解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萧瑟。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慨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冷静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弱,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表达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渴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喧嚷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四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凄怆离别,听到委婉的鸟鸣都畏惧。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凄怆,为离别而感到惋惜,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委婉的鸟鸣都畏惧。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弱,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微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弱,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恳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猛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说课稿篇五
春望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
2、理解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满富诗意的季节。在春天有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秀美;有着“留连戏蝶时时舞,逍遥娇莺恰恰啼〞的喧嚣,也有着“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的温暖与舒适。然而,几千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杜甫在长安毕竟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
2、理解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的写法。
三、诗人及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唐代宏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猛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好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譬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756年六月叛军攻下唐朝都成长安。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把握好感情基调。
2、学生起来展示朗读。
3、齐读诗歌。
五、诗歌赏析
1、诗人在本应当是万物复苏、活力勃勃的春天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首联所浮现的画面?
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喧嚷可以想见。“忆昔开元全盛时,〞“冲天香阵〞“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缺和凄凉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2、看到残缺的城池,疯长的草木,内心的伤痛是不言而喻的,这时看到盛开的繁花和委婉的鸟鸣,产生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怀时局,看到花开不禁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得心惊。一说这是反衬的手法,诗人为国家残缺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楚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者虽然有别,但是精神却能想通,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都是为了说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3、这一联在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乱,“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战争不仅带来了破坏,还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给诗人带来离别。你怎么理解颈联的内容?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宝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猛烈的思念之情,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
5、在忧虑国家,感怀时局中,诗人的心绪是烦躁担忧,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忧虑国家、烦躁担忧、凄怆凄怆、白发苍苍等形象。
7、再次朗读诗歌。
六、小结
相信学完这首诗歌我们都会被那忧国忧民的精神上所感动,也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学习杜甫心系天下的博大情怀。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将《春望》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春望说课稿篇六
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置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其次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繁茂,鸟语花香,长安城四处浮现出一派活力。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加杜甫的痛楚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解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喧嚷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四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凄怆离别,听到委婉的鸟鸣都畏惧。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凄怆,为离别而感到惋惜,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委婉的鸟鸣都畏惧。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织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XX》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XX》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说课稿篇七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往往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春望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点击实义词“target="_blank",深入理解古诗的节奏。
2、记住著名的句子,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并应用你所学到的。
3、了解江的简练之美,意境之美,旋律之美,古诗的含蓄之美。
4、理解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个关键:
1、理解诗歌的内涵,确凿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2、深刻理解著名语句,培养学生欣赏语言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歌和句子的含义
2、诗歌的背景或基调
三世。日程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个节
介绍
杜甫诗歌的惆怅使我们爱好它,富于想象。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诗歌。
2、全球感知
1、课后借助解释和参考书,消除单词和单词之间的障碍。
值是相等的。
泥泞的,简单的;
锤子,一种古代用来把头发和王冠分开的珠宝。
2、了解的写作背景或写作情绪。
杜甫立春观的背景
《新唐书·肃宗集》载:今年一月,“徐安庆将绥阳县夷子旗口、张勋击败〞。2月,“李光桥与徐安庆在太原之战中失利〞,“郭英x()与徐安庆在关西节武术之战中失利〞。清末降奉邑县,太守小兵阵亡,“清末将太原市蔡溪口〞、“郭子怡与安庆徐在永丰仓交战,大败〞。《资志通鉴》第219卷,今年3月,《尹子奇夫率兵攻打隋阳》、《安守忠将骑两万口河东、郭子怡击毙》。整个春天,战争持续了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碳酸饮料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考核试卷
- 纺织带和帘子布的耐候性考核试卷
- 企业形象宣传会议合同
- 管道工程产业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分析考核试卷
- 老年髋部骨折的护理干预
- 油料作物种植的农业技术应用与培训考核试卷
- 数图形的学问课件
- 电气安装中的风力发电系统设计与安装考核试卷
- 青少年安全防护:防溺水与防触电教育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设计
- 铁路雨季三防培训课件
- GB/T 14994-2008高温合金冷拉棒材
- 暨南大学-萧惠琳-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
- 2022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含2022年修订部分)
- 数理统计(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 安全风险辨识清单
- (精选word)洪恩识字-生字卡片1-200
- CNC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
- EHS安全培训教育周知卡(机械伤害)
- 贵州生态停车场建设工程监理规划
- 大班音乐欣赏粤曲《荔枝颂》微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