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A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摘要:面对现在这样的“文化残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一文化的残局1840年,鸦片战争。本文列强用武力翻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这扇**被翻开之前,中国的文化被闷在罐子里太长的时间,已经慢慢变质发酵。当这扇门被翻开时,令中国人惊异的是,扑面而来的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从不熟悉的枪炮,从没有经历过的耻辱,还有从没有想象过的文化的冲击。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这样的冲击之下瞬间崩塌,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也开场变得破碎不堪。在一八四零年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防止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乱。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然而,在经历了质疑,批羊,反思之后,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拟为难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我们站在路口却不知去向。我们生活在所谓的“后现代〞世界里,我们吃肯德基,我们过圣诞节,我们立场做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此时的拥有的,真正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残局,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二意义的探寻〔一〕关心人本西方文化是以**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解释说:“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提倡对人的关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二〕道德的教化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由中国人没有**信仰引起。中国的**信仰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道德信仰系统却十分完备。这一种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局部。而我们需要的这种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约束,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根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无视的重要作用。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三〕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另外,?尚书?中关于尧舜禹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说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三继承与更新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底,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总的来说,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件事,首先要走进它,了解它,才能来评价它,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更不能随大流。比方说说到传统文化的取舍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本身都不了解,只是完全听信别人的“经历〞,就不可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适合我们的文化。而只有在学习中,我们才能既做到继承,又能尝试创新。因此,我觉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之路,我们首先要重视传统论,走进它,了解它,在大学中应该多开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对于大学生,则应该多看原籍,多自己单独思考。B?周易.尽心下?言:[物相亲故曰文。][文]是有物叫宜的意思,喻指现象界的种种事情。至于[文化]一词,是[人文化成]的简称,出自?周易.贲彖?:[刚柔交织、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之文的刚柔交织,意为阴阳变化,指自然界日月星云、风雨阴晴等现象。由观察这些天文现象而获知时候季节的变化;天文与人文对举,凸现人文不是泛言人的具体生活,而是有一道德判断安置与其中,以此区分人能不与禽兽同筹,而生活不流与动物式的本能与任性。[文明]是文而明,[明]指生活中粲然明确的内容,是言规*人论,成就德性的礼仪教化。至于人文。重点在[止]。止是安处的意思。故观察人文,即可知礼仪所在而知所处,并以之化成天下。[化]是衍生开展,[成]指效用而言;[化成]即言衍化并发生效用。扣紧[人文]的道德意含,则此[化成]是指礼仪教化,一统风同。因此,[文化]的含义是指择执生活中在最有意义的局部,即成就人德性的礼仪教化,以之作为人人共同遵守的是生活规*,而形成良风美俗。笼统地说,[文化]的重心是人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古今中外的文化。其内涵都不能缺少道德,但我们的古圣贤人欲能凸现道德规*是生活中的最高原则,则中国文化的开展方向必然重视人伦规*,而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是非常重视道德生活的文化体系。

就文化而言,[传统]是指无形的思想倾向与有形的小行为模式,具有延续不断的规*力量,由之而形成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规*,这种规*就是传统。一个民族的生活内容中那些作为生活准则或规*形式的就是传统。[文化传统]的重点在传统。陈述和论述这些传统的文献,总之为[经],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各有其经;简言之,儒有?十三经?,释道,属于[经]的典籍,其内容都带着根本性的,是常道,是人们生活的原则与小心灵向上的依附。至于[传统文化]

,重点在文化,指表现出那些生活准则或规*形式的具体生活内容,如文化风俗,典章在制度等。历代正史、野史、笔乘等便是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因此,以经言[文化],以史言[传统文化]。就文化自身而言,[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俱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形态,是历史〔纵〕与现实〔横〕生活的综合。由生活带出传统,由传统来规*生活。有[文化传统]而无[传统文化],则此一文化无人实践,是以近个断灭的死文化;有[传统文化则必有[文化传统]只是这传统处于隐性的伏流状态或显性的现行状态而已。今日我们社会仅是对季节风俗的继承,而且虚有其表,文化精神则未能有所显扬,这表示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文化中仍处于伏流状态。所幸今日政府实意复兴传统文化,当我们真心实意让自己的文化传统支持民族的生存开展,则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便指日可待。

现代中国文化开展的回头与反省

由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开场,至一九八零年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一百四十年期间,中国经历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整体性变革,今日两岸四地中华民族的生存形态,从问开展的角度而言,整体上但是属于西化的。

现代中国文化根本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而美其名为现代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异质文化的强大机能,由唐代至明代,外来文化在中国都有立足点,并和中国文化产生融和,而出现广阔文化内涵的结果有一点必须指出,在中国能容纳外来文化的时代,中国人对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是十分尊重的,这样有主有从,才能知所吸收。

中国文化失去包容性是由清朝开场的。清人外表虽推尊中国文化,但挟其部族之私,已将中国传统中吸纳外来文化的局部压下去,如清初大儒请求经世致用的精神,本来是可以接上西方文化器物的,而清廷为监控人心,强用文字狱消解经世致用的精神,迫使士人只能埋首故书作不涉现实的文献考证,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失去了*力。在清末西方国家挟着船坚炮利直扣中国大门时,有识之士如魏源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调方向,如果不是清廷的顽固抗拒,中国的现代化就可以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开展。由于清廷的狭隘部族思想,而实行闭关锁国的自绝国策,并将中国文化扭曲成排外的文化价值体系。清廷在一连串的战败,签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而后被迫承受西化,推行[洋务运动]。由于是不情愿的,因此只作局部因应敷衍渡日;最后迫出康梁的[维新运动],就是清廷的腐败无能的后果,但政治变革抵触了政治上的既得的利益者,维新仅百日而败。在中国面对西方文化强力冲击之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表示中国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机能仍在,而清廷的顽固则是历次文化融通的努力扫与失败的主因。

自辛亥革命去除清廷这个中华民族生存的毒瘤之后,中国自此即步入接轨西方文化的道路,但传统文化已被打倒,已不能如唐宋元明各代的以中国文化来融摄外来文化,凭借的情况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造成国人价值观的大混乱,以至大混战。及至尘埃落定,中华大地分别采用在西方世界势不两立的两种制度,大陆采苏式制度,而**则实行美式政制。经过五十年的实践,西式的国家制度已在中华土地上确立,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两岸则峰回路转。**社会一向崇尚美式文化,虽然有文化复兴运动,但百姓崇洋之心不易挽回,现在更因台独分子执掌政权,中国文化早**已成为外来文化,并且全速推行去中国化的文化政策,至于中华大地在经历种种人人皆知的政治灾难后,所谓否亟

泰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不断,而政府亦自觉的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推动复兴传统文化的工作。

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传统文化能否在现代的中国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传统文化又能否对当前的世界文化有所奉献.这就涉及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我们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着重点是指对一些可以对治现代文化弊端病,而又对国家和民族有利,甚至可对世界文化有所奉献,并提升真体人类文化水平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是指我们精神及典章制度能否在现代得以恢复。复兴传统文化要有一在转化过程不能生搬硬套。这种转化就是复古更新。在整个传统的文化构造崩解之后,恢复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在现代中国所实行的西式制度与现代中国人的西方思维模式中更新确立这些可以复兴的内容。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不是汇入一般所言的[现代性]。大约从十七世纪开场,西方社会出现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等,形成一种传统不同的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总之为[现代性]。现代性带来的自由、平等、权利等价值观,取代了原来的伦理观,而科学革命否认了**,疑心形而上的神圣秩序和良知善性,至于资本主义,则只重视个人开展和私有财产,而自由、权利、平等的价值只用于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免被侵犯。传统的道德观欲是内省不疚,自我要求,无条件的利他。因此现代社会虽然有科技、商业、法制、等文明,欲失去了最珍贵的道德文明,而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

原则性指导。失去了道德文明,故虚妄邪僻,无所不至,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点。我们谈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

我们的传统文化,表达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而其说明,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要多培养研究经、史的人才,为文化复兴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是在各级学制中参加?四书?,依程度不同而对?四书?作不同层次的教授。**教育更应纳入学制课程,让国民对自己文化中的道佛二教有根本的认知,并为他日追求心灵生活时有所持循,今日法轮功对国族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是百姓有心灵上的追求而对传统**一无所知的后果。祸害这么深远,是推行无神论思想与无视**教育所造成的恶果。要杜绝一切邪教,釜底抽薪的方法是让道佛二教义及哲理作为教育课程

之一,让人们拥有区分**邪正的能力。

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我门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的,而且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的。因此。恢复儒释道三教在我们文化开展中的首要地位,传统文化的现代虾才算真正的落实。由儒释道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发奋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社会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假设我们能使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心,则中国自然能够成为保至名归的利益之邦。

文化交流的真意

传统文化如果具有现代意义,则它一定可以与其他文化作交流。文化交流是不同的民族将其它民族,以期获得互相补足,一体提升的效果,而不是一方同化於另一方。假设只套取其他民族

的西能够为模式价值标准,而失去了自己,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开展绝非好事。一个有生气、有内涵的民族,必定是能表达自己文化的精神的民族。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唤醒我们民族的灵魂,接续我们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的慧命,以发扬我们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对世人显示中华的价值,以提升人类整体的文化水平。

今日主导世界的,仍然是西方文化,中国要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与世界衔接,则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输入是无可防止的但西方文化的弊端,西方人自己

亦无法消解。就制度而言,我们国家当前的政治制度面对着西式**化的挑战,我们能就传统的典章制度中找到对治之方,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与传统衔接,一则可实践儒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再则可回应西方的**化挑战。这就是传统的考试选才制度所表达的理性特点,是透过客观的考选人才,吸纳西方贤士,防止了**选举的腐烂,表达了贤人政治的公意,并且

能聚集全国的共识,即此一例已可消解西方政制无法解决的弊端,因此中华文化所含藏的智慧,可用以救治西方文化之偏,但要觉察中华文化的[宝藏],必须有中国人负责才有效果,因为中华文化是支持我们民族生存的[护身符],所以只有我们才能对它有真切的了解。由我们主动恢复*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现代社会属于多元价值的社会,在这种文化多元的是社会中。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复兴传统文化.由于改革开放,我们社会不可防止的会承受价值多元。因此,我们应该对于自己的文化前景保持一种危机感,以免在主权上独立了,在文化上欲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中国文化本来有强大的兼容能力,但我们所面对,是形势相当强大的西方现代文明,而我们年轻的一代,对自己的文化相当疏隔,崇洋者多,自信者少。因此,政府必须把中华文化放在主导位置,同时让其他文化存在,以维持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特色,而形成[主流]与[交流]的体系;主流永远不失其主导的性质,由之而表达我们文化[道并行而不悖]的磅礴精神。

结语

今日言复兴中国文化,有其迫切的现实性,终究

我们会否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还是如唐宋元明时代的融摄外来文化而不失去自己.这要看我们民族的文化意识是否有所觉醒,便能重建我们民族的归属感,而我们国家要顺利改革,并获得全世界中国人的认同,以会聚炎黄子*的心,除了中华文化的呼唤之外,恐怕没有更珍贵的东西可以替代。只有文化意识的觉醒,我们才会尊重自己的文化,才会支持其精神而为自己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对自己的政治有自信,要在世界上站稳,在国际上不为强权所欺凌,则必须为自己的文化传统充实自己,这才是中国最大的道德资源,有此而后有力量,有原则,有决断,中国才能在维持世界秩序方面起到正面的作用,才能成为万邦敬仰的泱泱大国。一、文化的多元与统一

提出这个命题,我们首先要答复的是文化有无地域之分,即是存在*种绝对的界限,将*个民族,*个地域内的文化形态架构在固有的模式之内。模式之内即此种文化,模式之外即外来文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几何学是希腊人的创造,代数学是阿拉伯人的奉献,但我们是否能说几何是希腊文化,而代数则是阿拉伯文化.显然不是,一种文化形态从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开场,就已经附属于整个人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没有国界,超越地域的。*一种文化形态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或曰文化精神,往往不只适用于它被创造时所在的地域或国度,而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但有一点是值得强调的,即由于历史开展中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的阻隔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这一点在文化中的思想、哲学、价值观等层面尤为突出。这也正是我们谈到文化时每每论及中学西学两个*畴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在成认文化的共容性与统一性的前提去分析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本着包容和借鉴的原则,吸收世界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这对于当今构筑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极其必要和迫切的。二、文化沙漠:历史的残局

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管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乱。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剧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这一点在中国当代社会已经表现得很明显,这里不再赘述。三、出路:双向选择与重塑自我

如何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如何弥补现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与迷茫.重新塑造与定位中国文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容回避,我们无法逃离。我们当然不走复古或全盘西化的道路,因为这两者都是从文化二元对立论的观点出发的,而无视了文化的互容性与统一性,从而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和偏激。我们所要做的,是怀着一种宽广博大的胸襟和视角,来吸收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构建适合国人的一种全新的合金文化。“古为中用,洋为中用。〞以此来寻求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博大和庞杂,本文主要从中方的视角出发,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1.仁者的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色彩相对于以**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2.道德的教化:构建文明的必然途径

除了对个体意义上的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心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与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规*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这种品德规*对于个体来说,内化为个人人格的修养,外化为在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的义务:尊老、爱幼、忠君等等。这一点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争议颇大的一点:过去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总习惯于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作为首要批判对象,然后不计其余地把整个传统文化打入冷宫。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不难发现这一整套道德体系在*种程度上是促进了而非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开展的。只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现的不合理成分,去伪存真,弘扬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而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3.和谐: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五、继承与更新: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

纵观当今国内外现状,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开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命题。诚如上文所述,我们在构建符合中国当代社会的合金文化时,从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中吸取一切优秀的成果,为我所用,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开展一个关健和迫切的问题。而如何鉴别,如何选择庞杂的中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优劣成分,则是我们必须悉心洞察和分析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我们在一段历史之内曾经给予了太多非理性的蔑视和批判,造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断层,带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信仰的迷失。在文化气氛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开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自有长缨在手,笑看八面来风!怪现状之一,综艺节目多到滥。翻开电视,十之八九不是开心**,就是幸运×××,太多的综艺比赛、擂台类节目让人看到想吐,就连春节晚会都死死继承了这一“恶习〞并积年不改。中国人模仿能力很强,你来幸运52,我整幸福53,你来开心辞典,我玩快乐辞海。实质却是**小异,令人生厌,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再漂亮的女人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可是电视台不管这个,凑几个问题,拉几个观众,再加上两个说话罗里罗嗦、话牢一样的主持人,一台综艺节目就可以大模大样在观众跟前泛滥了。怪现状之二,出版围着名人转。开名人出书先河的大概是*晓庆写于1983年的?我的路?,那书一问世便惹得满城风雨,在那个需要冲破思想禁锢的年月好歹也算“文章合为时而著〞。等到其他明星大腕想到要著书立传,已是90年代,时移世易,天下太平,岁月悠悠,日子碌碌。积攒着一堆不痛不痒或是痛并痒痒着的人生感触,还有那些凭海临风的闲言碎语,一并在嗓子眼里发酵。这类书内容空洞且不说,被人挑出的错字和语病就有一大串,怎么说也是不合格产品。影视人文化差点还好说,可是做出这路玩意儿不能不说是助纣为虐。怪现状之三,盗版正版演反串。和盗版光碟的大行其道相比,正版光碟已经算得上退隐江湖。国家也三令五申了,穿制服的工商和城管也没有少抄路边的游击队,缴获的光碟燃起的熊熊大火也可以和虎门硝烟媲美了,可是实际情况呢.十元几十元的光碟“磊落上市〞,动辄上百的“正版〞无人问津,不是说不支持正版,知识产权都喊了这么些年了,谁都知道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盗版的又怎么样呢.买回家照样看,价差摆在那儿,技术悬殊又不大,让老百姓舍廉而求贵.恐怕只有傻冒才这么干。怪现状之四,演出赠票比卖赚。电影、戏剧、演唱会、魔术、舞蹈、展览……只要是节目,总有一批赠票到达一局部人手中,这一点堪称楷模:有不小的一个群体“免费〞消费文化演出的习惯由来已久,很多人早已麻木不觉,甚至视为理所当然,不赠票的行为会让不少人感到“不习惯〞。赠票造成的恶果显而易见:评论界如果老是不花钱看演出就没有正常的艺术评论,吃人家的嘴软嘛。赠票是个痼疾,已经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坚决不送的话会得罪很多人。而赠票的潜规则:把关系搞好了,其他一切都好说。所以,赠票愈演愈烈。怪现状之五,“神秘〞一夜都红遍。知道当今在流行歌坛最走红的人是谁.不是王菲、*惠妹,也不是韩红、周杰伦,而是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刀郎。这个远在**的以翻唱老歌起家的歌手几乎在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2002年的第一场雪?大街小巷的播放,想要不听都不行。据说刀郎的知名花在炒作和包装上的钱微乎其微,当初其经纪人只要求零售音像的小摊每天放1小时刀郎的歌,“神秘〞二字勾起了足够的吸引力,不但有人为他出专辑而且专辑还大卖。终于有人愤愤然:我就不信,看看明年这个时候,谁还能想起刀郎来.怪现状之六,民族唱法成胜算。以前以为李谷一、蒋大为那一路唱法是民族唱法,听起来挺好听。后来听着听着就不对了,新一代民族歌手怎么都是一路功夫:用鼻子憋出个假音,在上颚间吊着。全唱高山大海,祖国繁荣,露着胳膊穿着晚礼服,发式完全一样,一群人在后面伴舞。场面非常宏大,天女散花,金丝银带,每个人都长着粉扑子脸,演出没有任何风险。所谓的民族唱法好似是把中国民间唱法和美声结合了一下,出来的东西既没有美声华美,又失去民间歌曲的清澈,实在难听极了,还搞成了主旋律,搞得大家以为咱中华民族就是那样唱歌,太羞臊人了。怪现状之七,知名捷径是“关系〞。明星们背后有多少经不起推敲的“幕后指挥〞呢.看看当今的娱乐圈吧,套用一句俗极了话:每个明星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与其有特殊关系的人。这话并非空穴来风,熟悉娱乐圈的人都大小知道几宗色——欲——名组合交缠的“家学渊源〞,如今这特殊关系已经延伸到艺术人才的“摇篮〞了:各大艺术院校,谁都知道童谣事件掀开了遮羞布一角,更大的冰山数不胜数。所以,闭上眼各取所需吧,在通往罗马的目标中,关系“小道〞是捷径。怪现状之八,媒体娱乐综合症。从马加爵到赵忠祥,一个个严肃的话题奇异地充满了娱乐性。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兴致“大话〞细节,没有这样的猛料,总有另一些爆料;假设一个方面的口水资源都已告罄,还可以走一走“娱乐路线〞。大家看完哈哈一乐,也算完成了传播的任务。一篇文章说“以媚众和无立场为立场的传播代替了传统成了社会心理的最高权力,多元化最终沦为单一化的不关己事不正经不负责的娱乐,娱乐压倒一切。善与恶的黑白清楚于是在事不关己的起哄中让位给色彩斑斓而混乱的———搞笑。〞当笑到了要搞才能笑的地步,这笑已经多么贫乏了。通过对于文化现状的阐释分析来找寻传统文化的出路。自从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百家讲坛?这一节目之后,在中国文化界争论了许久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舍去留的问题,逐渐被普通的老百姓们所熟知,也因此引来了对于国学或者说传统文化更为广泛、嘈杂的争论,其热度至今不减。今日在此,笔者所要探讨谈论的就是这个有关此类文化现状及出路的话题。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就开场了对于自己文化的思考,当时的那批知识分子,各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国学造诣,他们倡导西方**,反对封建专制。这是对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文化懦弱的一种控诉与不满,但却被后来的人们视为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反对与批判,进而又被大加宣扬,至使文化断代甚至于绝迹。而今的反对文化复兴的叫嚣者大多是对传统文化一窍不通或者是一知半解的人;提倡文化复兴者,大多也仅仅只是比那些反对者多读了几本书而已,至于文化的真正内涵,除了少数几人知道外,大多都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在互联网上各个角落里不时发生的那些小规模的“战争〞,也大多都是以相互攻击相互漫骂而收场。是以争来争去,闹了这么多年都是毫无建树,只不过使得社会更加急躁而已。笔者倡导文化复兴,但对于诸多有关的争辩却颇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没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对于不少积极倡导文化复兴的“同志〞,笔者也认为其法不可取。纵观时下大多有关文化复兴的文章,都是一个劲的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多么多么的好,这种话说一次两次尚可,说多了,是个人都会觉得讨厌,曾经翻阅了很多倡导文化复兴的杂志,一本杂志上的文章数十篇,真正写得有新意,写得有价值的文章屈指可数,其他的全都是千篇一律,分析问题完全不结合实际,不考虑文章观点的可行性,这也是近几年来国学为人所诟病的一大原因。而传统文化之所以难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可执行性远不如西方文化,要解释这种执行能力的差异就必须将东西方文化做简要比照。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讲世界有三大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西方地处北方极寒之地,土地面积远小于海洋面积,这种环境形成了西方文化和自然相斗争的精神,也由此产生了西方文化讲竞争,讲扩*的主要品格;印度则是因为地处热带地区,所以人均寿命很短,生死问题就成了印度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产生了佛教、印度教等等之类的追求超越生死的**;中国则是地大物博,气候温和,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中华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由此衍生出对于中庸境界的追求,对温厚人格的向往。在印度“梵我如一论〞是印度**哲学的要义,但因为印度先后被阿拉伯人和英国人征服,其文化中除了被中国吸收了的佛教之外,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西方文化的开展则是经历了哲学、神学和科学三个阶段,其中神学和科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从所谓的“体用论〞来分析的话,印度文化重体轻用,按正思居士的话来说就是“人之用不如中华,物之用不如欧美〞,所以最终作古;西方文化,起初只讲哲学,后来则是以基督教神学为体,科学为用,属于“重用轻体〞,所以片面的追求开展,而不以地物全局为考虑,这对于地球文明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中华文化早在形成之始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兼讲体用,其中道家讲求天道清净无为,是为重体;儒家讲求德治天下,是为重用,但中华文化在体上不如印度,在用上不如西方,之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实则是因为儒道两家都推崇备至的?易经?一学,也因此而幻化出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而这也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最为本质的差异。由于古人不曾想象过今日西强东弱的局势,更不曾见证过科学开展给社会带来的剧变,所以其“天〞“人〞之概念或许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形势,于此,笔者将在不改变其哲学意义的前提下准备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所谓天道其实就是指一种人为创造的精神的东西,它本身并不作用于万物,但其本身却是因人类品查万物的共性,整理历史的经历而形成的。这种人为定义的天道与万物之道相契合,但比之万物之道更加的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从利益角度来讲,天道所追求的是一种或许物质境界并不高的长远利益,这既源于产生这种哲学观念的农耕经济的时代特色,也源于其平衡开展的特性,而人道则是纯粹的人的本性所向往的方式。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缺乏,人之道,损缺乏而补有余〞应当算作古今天人之道观念的一种本质的契合吧。从中西方全局来看,西方文化所走的就是人道,而中华文明则是走的天道。在中华文化中儒学是将天道幻化入人道,道家则是将人道引入天道,佛学则是讲的纯天道,在古代中国,没有西方文明的影响,所以人们选择了更加接近人道的儒学作为统治理论和工具。道家次之,佛家则更加的不如。而当代社会,文化、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中国承受了源产自人道的西方文化,这必然导致儒道的失势,这也必然导致天道更深层次的被人道所同化,乃至于如今的所凌驾,人们亲人道而疏天道,这是出于本性的,是人类社会开展的趋势,甚至于是万物开展的必然趋势,它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的表达,也无法以是非对错去评判,但天道凌驾于人道也是万物开展的必然,是以必须以天道的手段来遏制人道的开展,才能符合这个必然,才是人类长久生存的保障,但现在天道在人道的代理已经失去了权势,无法左右人道,而人道的执行力又远非天道所能比,所以要想实现天道的复兴,不是只在诸多媒体上争辩争辩,不是只说说中华文化是多么多么的好而指望那些沉迷人道而不知的人自然觉醒就能够办到的。笔者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以在急躁的网络以及各媒体上,很多人将?百家讲坛?骂得狗血淋头、一文不值,对易中天、于丹等人也极尽嘲讽之能事,并且笔者本人对其节目方式也颇有微辞的情况下,笔者仍然高度肯定它在普及中国文化上作出的不匪的奉献,并且认为这个奉献比整个教育系统的奉献都要大。是的,是教育系统,这就是笔者认为文化复兴最为关键的一点。教育从来都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保护文化内核的最后的一道墙,而今要想文化复兴,就必须要保护、修复这道墙,而在修复之前,还必须了解当下形势。现今很多的争论都是围绕着文化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应用,这种争论本身就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视角,以西方的实用主义来定义传统文化的价值,如此争辩试问中华文化又如何能够占到优势.中华文化现今是处于弱势地位,如何能直缨西方文化之锋芒.如果文化复兴的倡导者连中华文化中“养其全锋〞的道理都不知道,那又有何资格去让别人了解、承受中华文化.而有很大一局部人依然还存着一种自大的心态,一种“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主义豪情,对于西方的任何东西都冠以“文化侵略〞“低俗文化〞的帽子,完全无视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几乎全中国人都知道的话,按中国传统哲学领域中清代哲学家李光地的说法,这是犯了“行有余而知缺乏〞的大病,也就是说行动有余,见解贫乏,以空洞勇敢来取消文化的思考力量〔以物质阐释精神〕。纵观古今,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是文化交融带来的〔诸如大唐〕,而最黑暗的时代则是文化闭守导致的〔诸如晚清〕,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在晋朝时,中华文化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那就是吸收了印度的佛教,并且成功的将其与当时的国情结合,完成了对于中华文化在“体〞上的圆融。而今对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不可能像对印度文化一样,完全将西方文化吸收,因为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有相融性,有趋同的价值取向,尤其是道家跟印度佛教在处世方式上的惊人一致,更促进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体系的完备。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都是静的文化,是谋求向内开展的文化,而非西方谋求向外扩*的动的文化,这种取向上的差距,决定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只能适度的相互渗透,可以相容,而不能相融,但这绝对不是将西方文化拒之门外的理由,相反,现在的中华文化必须要改变一些不是太核心的东西去“刻意〞的逢迎西方文化,一则是融合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以完善中华文化中的“用〞,二则是以西方的营销管理模式来对中华文化进展适度的商业化包装。最近国家准备在外国兴建200所孔子学校,而国内也在兴修文化广场,国学学校,掀起少儿读经运动,这就是一种商业营销的进步,效果怎样暂且不管,方法对错也不好评判,但姿态已经摆出,这就说明了*些教育界人士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过笔者仅仅只将其视为一种商业营销,这种种行为只是一种复兴的试探,它所传达出的未必也不可能真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真正有效地改革,诚如上文所述就是修复教育这堵墙。不管社会如何的开展变化,其根底只能是教育,教育拥有改变社会状态的最为直接的力量,虽然现状看来好似是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远大于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但教育具备国家“强制力〞,其本核是不会被社会动向所改变的,就现状而言,应试教育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开展的需求,但全国各地的学校,又有几所为社会现状而作出了适宜的教育改革.所以笔者认为,现在与其去社会上争辩,还不如向教育领域渗透,日本、**、新加坡等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所面对的来自社会的压力、西方的冲击不比中国小,尤其是日本,它的主动西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冲击更大,但日本教育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宣扬与教育却丝毫没有因为这些冲击与压力而有丝毫的懈怠,反观中国,应试教育的其他功过自有他人去评判,其导致的种种纷扰也自有庸人去担待,但它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或多或少应当对现在被急躁社会所广泛垢骂的80后、90后负责。在中小学乃至于最根底的学前教育中,对于中华文化典籍的全面系统的学习早已消失,留下的只是一些东鳞西爪、断简残篇,只在所谓的“语文〞课上苟延残喘。中华文化最引以为傲的哲学思维、典章制度、文学艺术、中医中药、国画书法、太极武术、园林建筑、戏剧民乐等等之类涉及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文化结晶文化瑰宝,难道就没有一样能够被西方文化认可为具有实用价值,然后再被功力性的教育体系吸收入根底教育之中.封建社会的教育、科举制度当然有着及其严重的弊端,它自身固有的重知识伦理,轻实际能力的倾向相对而言也严重制约了它自身的开展。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社会构造的平衡,对于社会矛盾的消弭,对社会风气的导向等诸多作用,对于当世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而今的教育虽然更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彻底摒弃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根本性、全局性的弊端与缺位。翻看中外教育史,他们都把传播本民族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放在首要地位,唯独中国是个例外,挖苦否.笔者不认为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每周开设两三个学时的传统文化教育课有什么逾越不过的障碍,所选教授的传统文化虽然涉及广泛,但根底教育自古都不出四书五经这些经典中的经典。两三个学时虽然未必能有多大的成效,但聊胜于无。补充一点当年写文章时的一些笔记:?孟子?将人民视为思想与道德的受体,而非主体,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但是并不赋予人力。而其所为之政治,则是完全建立在君权制度之上的,它强调群体的重要性,却将其完全托付于君子或者国君,这是对所为的群体意识的一种挖苦,这个群体是一个被统治的群体,所以不能凸显个人。它强调以加强个人的修养来提升整体修养,来效劳于群体的利益,这是对个体的一种要求,而非对于个人的一种尊重和凸显。它强调个人的能力,但是不重视个人的性格开展与利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2009-04-1313:28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根本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有诸多的道德规*;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社会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论等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义最根本的解释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就是说要把人当人看,而且要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规则和人文精神的根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①无“仁〞更谈不上其它德行,由此逻辑地得出“为政以德〞、天下太平的结论。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忙于征战,政治上的功利压倒了道德上的考虑,所以,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实际遭受着冷遇。封建主阶级的政权得到稳固后,如何保持社会的安定,成了统治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此时,孔子道德观因具有统一人民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成效而受到重视。到汉武帝的时代,董仲舒根据孔子的道德教义,在提出“三纲〞、“五常〞的同时,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硬手段,将儒家道德观念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根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表现出来。如果我们把道德比喻为一*网,则规*作为网的经纬线必然是丰富而具体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逐步积累与形成了一些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其内容的道德规*,比方:仁、恕、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的规*非常之多,每一个规*都有其独特内涵,另一方面规*更主要地又是对行为的规定。

商代“六德〞就提出了知、仁、圣、义、忠、和六个规*;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道德规*主要包括“仁〞、“孝〞、“悌〞、“忠〞、“信〞等;?管子?牧民?中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政治伦理的规*;战国时期,孟子上继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说,并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举贤良对策?说。宋元时期,人们在管子的礼义廉耻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岱年先生在?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在总结传统道德规*的根底上,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九个主要规*: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的“九德〞。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卷本?规*卷?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分为四个大的局部:第一局部是根本道德规*,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局部是职业道德规*,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局部是家庭伦理规*,选取了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关于夫妻关系的规*,关于长幼关系的规*;第四局部是文明礼仪规*,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这些道德规*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纲目,道德规*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奉献,当然,中国传统道德规*又具体表达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规*既要继承也要批判。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根本思想

第一,天下为公。其实质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整体意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天下,既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也有以仁义为内容,以社会道德风气为主要表现的天下。如顾炎武“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显然,这两个天下有不同的内涵和阶级属性。但它们或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升华为一种神圣的、必须普遍遵守天命的整体意识,或超越个体的、局部的利益,形成统一的、具有社会性利益的整体意识。因此,出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规*——公忠。什么是公.“背私之谓公〞?韩非子?五蠹?、“公者通也,公正无私之谓也〞班固:?白虎通?爵?。即是说与私相背、相反,就是公。而“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章?,忠就是“尽己〞,是对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一个人为人处事能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没有任何保存。“忠者,中心而尽乎己也〞?谭嗣同全集?治言?。这样“忠〞外延就很广,“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以身报国,尽力帮助别人,并且始终如一,都谓之“忠〞。

“公忠〞则兼有公与忠两个字的含义。讲的是对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忠诚。它强调的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以公灭私〞、“至公无私〞,强调的是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实际上包涵了爱“君〞之国家和爱“大家〞之国家这两种内容和性质的爱国主义。其中虽然具有局限性,却也形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以天下之大私其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之类政治伦理观念。

第二,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是孔子的观点,他认

为道德教化是为政的根底,而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根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继承并深化了孔子的思想,指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如何才能实现“为政以德〞呢.那就是执政者率先垂*。“政者,正也〞,为政者应先正己。从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同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特别重视执政者的道德示*力量对于保持政治廉明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政权的决策者和各级官吏的品德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治乱。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政治道德,表达为官员从政须加强道德修养和以“仁义〞为政纪的要求。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历代统治阶级或集团对于治理国家实践经历的理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清正廉洁、开明政治的出现。实事求是地说,“为政以德〞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明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不断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德教为先。“德教为先〞与“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递进的上下两层。“德教为先〞并不仅仅在说道德教育为先,同时还明示了道德在儒家的政治蓝图中的核心地位,即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的最根本的手段,视为立国之本。

德教是否是可能的呢.孔子通过“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回答了这个问题。孟子继承和开展了孔子这一思想,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异原来并不大,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并进一步分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即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因为有道德,道德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德教〞当然就是人成为人的根底。反过来说,人必须“有教〞,人也可以“教化〞。所以,孟子答复别人“‘人皆可以成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孟子?告子下?荀子虽然持性本恶的观点,但其德教思想却和孔孟殊途同归,认为人性本恶,但后天教化却可以成善,人必须“有教〞,人也可以“教化〞。“‘涂之人可以为禹’,易谓也.……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

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教育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无论是在地主阶级上升和开展时期,还是在没落时期,都有许多士大夫从儒家学说中汲取了营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开展做了积极的奉献。同时,在德教为先的思想下,形成了中国十分注重道德的伦理文化,被誉为伦理之邦。第四,修身为本。修身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孟子发扬光大之“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NB175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而荀子讲得更清楚,“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从内容上讲,修身就是要正其心,整饰自己的心情欲念,保持心地平和,净化、纯化自己的意念,不自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解剖自己,不掩饰自己的“不善〞,逐步到达至善的境界。

但为什么要“修身为本〞呢.关键之处就在于“本〞。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克己〞的目的在于“天下归仁〞。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为本〞与“德教为先〞是相贯穿的,它们是实现“为政以德〞的两翼。只不过“德教为先〞的着力点在社会、在统治阶级整体或集体;“修身为本〞的着力点在于从天子到庶民的个体。

?大学?中有这样一段家喻户晓的文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诚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为本〞的本就是“修〞、“齐〞、“治〞、“平〞。

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不仅知识分子多形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气节,而且一切志士仁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底和前提,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根底和前提,毕其一生去追求、去践行。这种重视修身的道德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不仅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而且在广阔的劳动人民中间都表现出重视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