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1页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2页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3页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4页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中国必须实行新外交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解读】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与137位工作人员在北京外交部街的一幢3层小楼里召开外交部成立大会,开启了新中国通过外交手段捍卫新生人民政权的艰苦历程。这是周恩来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节录,其要点是: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础之上。资料还显示:①由于过去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旧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没有独立性,依附于帝国主义。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拥有了独立的国家主权、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因而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制定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中苏结盟材料一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第三条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第四条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材料二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是巩固革命胜利的两个基本条件。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毛泽东外交文选》材料三五年来的事实证明,中苏两大国的友好同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苏两国一贯奉行的和平政策,得到了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由于中苏两国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努力,在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战争停止了,远东的紧张局势有了一定的和缓。──《周恩来外交文选》【解读】苏联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苏联政府致电表示决定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两国正式建交。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团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互助条约》(以下简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了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首次重大胜利,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序幕。材料一是该条约的摘录,材料二选自毛泽东1950年4月1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是周恩来在1955年2月14日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五周年宴会上的讲话。这些文献的要点是:①中苏双方将一致制止日本及其盟国的侵略行动。②中苏双方共同参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活动。③中苏双方承诺不采取任何联合他国反对对方的行动或措施。④中苏双方共同磋商解决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⑤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不干涉对方内政基础上,发展两国经济、文化方面的互助与合作。通过这些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与苏联结盟:①有利于中苏两国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②有利于在平等基础上加强中苏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③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④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国内经济建设。⑤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一九五三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象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周恩来选集》下卷【解读】中国与印度于1950年4月建交,但两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1953年12月31日到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两国在中国西藏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上述资料是周恩来在谈判开始时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节录。在这次谈话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后来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写入了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从而首次在国际条约上成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周恩来这段讲话的要点是:①中方对中印关系的日益好转充满信心。②中国相信两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③新中国确立了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④只有在上述原则基础上通过谈判才有可能使中印两大邻国间存在的矛盾得以解决。资料显示:①只要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不仅可以解决两国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②在五项原则基础上通过谈判而非军事的方式协商解决国家间的争议,表明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就奉行和平的外交方针。4.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成功范例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二关于中国和印度所协议的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各项原则,即(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解读】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28日和29日分别与印、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这两份声明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认为指导中印、中缅国家关系的原则,并提出将它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原则的倡议。其要点是:①中印、中缅国家总理重申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彼此间国家关系的准则。②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处理中印、中缅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各自国家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③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准则,有助于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增强互信、化解疑虑,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通过这些资料反映出: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中国与印度、缅甸之间的国家关系,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边界问题,避免冲突,维护地区和平。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③中国处理与印度、缅甸的关系,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材料一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来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期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但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上述材料分别是1984年10月31日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谈话摘录和2004年6月28日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摘录。其要点是:①建立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基础之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各种类型国家关系的最好方式。它反映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②与“大家庭”“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方式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核心的是要互相尊重主权平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国家间互利合作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些资料还显示: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和人民寻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和要求。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③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才有可能,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证。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6.参加日内瓦会议材料一日内瓦会议已经进入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的民族权利的基础上,停止敌对行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不仅如此,亚洲各国人民同样地支持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要求印度支那停战的呼声从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等国不断传来。……我们大家既然坐在一起来审查和研究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办法,那么,就应按照目前印度支那及亚洲的实际情况,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的民族权利的基础上来寻求对于有关双方都是光荣的、公平的、合理的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在印度支那能够早日实现停战和恢复和平。如果与会各国代表都具有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真正愿望,我相信,会议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人民日报》1954年5月14日材料二关于越南,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政治问题的解决,应使越南人民享有经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选而建立的民主机构所保证的基本自由。为使和平的恢复得到足够的进展,并为使自由表现民族意志的一切必要条件得以具备,将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内,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国际监督和监察委员会成员国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普选。──《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1954年7月21日)【解读】1954年4月26日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在日内瓦开幕。由于存在原则分歧,与会各方就朝鲜问题未达成任何协议。5月8日会议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经过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与会国的共同努力,会议就在印度支那恢复和平、结束战争达成一系列协议,并通过最后宣言。以上两则材料分别选自1954年5月12日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发言和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达成的最后宣言。其要点是:①中国主张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民族权利基础上,停止殖民战争,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②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不仅是中国也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③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恢复该地区和平的重要方面。上述资料表明:在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登上了国际舞台,为促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缓和印度支那的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7.出席万隆会议材料一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所有附属国人民都应该享有民族自决的权利,而不应遭受迫害和屠杀。各族人民不分种族和肤色都应该享有基本人权,而不应该受到任何虐待和歧视。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决心维护世界和平,就没有人能够把我们拖入战争;如果我们决心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就没有人能够继续奴役我们;如果我们决心友好合作,就没有人能够分裂我们。我们亚非国家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人民日报》1955年4月20日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人民日报》1955年4月21日【解读】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二战后首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办,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共有29个国家应邀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率领出席。以上两条材料分别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和补充发言。其要点是:①在国际关系中,一切国家和所有人民都应当享有平等权益。②亚非国家必须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民族独立和国家间的友好合作。③中国与亚非国家应该在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的共同基础上,求同存异,增强互信,彼此支持,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努力。这些资料还表明,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旨在:①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和推动亚非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彼此间的团结合作。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共同反帝反殖,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③以“求同存异”精神,推动亚非国家相互同情和支持。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联合国里只能有一个中国材料一目前以代表中国人民名义参加联合国组织并出席本届联合国大会的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已经变成了一小撮流亡分子的御用工具,绝对没有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资格。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要求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与精神,立即取消“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继续代表中国人民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以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外交公报》1950年第1卷第1期材料二中国必须参加联合国。我们还补充说,如果联合国没有代表六亿人民的中国参加,那末联合国就变成了演滑稽戏的场所……现在不是我们在联合国代表台湾,而是台湾代表我们,这是不妥当的……联合国里只能有一个中国,不能有“两个中国”,而那个中国是我们。──《毛泽东外交文选》【解读】1945年6月26日,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与其他50个国家的153名全权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却被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所占据。为此,中国政府一直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进行斗争。上述材料分别节选自1949年11月15日周恩来要求取消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1956年9月30日毛泽东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谈话。要点是:①“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无权参加联合国大会代表中国人民。中国政府请求联合国取消其继续代表中国人民的一切权利。②中国必须参加联合国,联合国必须有中国。③联合国中只能有一个中国,而绝不能搞“两个中国”。④在联合国中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无权代表中国。2.反对“双重代表权”方案考虑到第二十五届联大的表决情况,尼克松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因而伙同日本佐藤政府向第二十六届联大不但再一次提出“重要问题”案,而且炮制所谓“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入联合国,但也“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中国外交部获悉美国要在联合国明目张胆地搞“两个中国”时,立即于八月二十日发表声明,指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驱逐国民党集团的代表出联合国,这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决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十月二十五日,第二十六届联大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了所谓“重要问题”。──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

【解读】1971年第26届联大召开前,为了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日等炮制了“双重代表权”方案,结果以失败告终。

资料显示:①“双重代表权”方案的实质是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这与中国的原则立场根本对立。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就必须驱逐国民党集团的代表。③“一个中国”是中国的根本立场。3.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被恢复联合国大会,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解读】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以上就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其要点是:①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在联合国唯一合法代表,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一切合法权利。④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4.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另一个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我们反对大国优越于小国,小国依附于大国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理论。我们反对大国欺侮小国、强国欺侮弱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我们主张,任何一个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超级大国就是要超人一等,骑在别人头上称王称霸。中国现在不做、将来也永远不做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人的超级大国。──《人民日报》1971年11月17日【解读】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有57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致欢迎词。在这次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①登上讲坛发表了重要讲话。其要点是:①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②反对一切形式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③提倡尊重主权,反对干涉别国内政;提倡国际政治民主化,反对大国主宰国际事务。④中国拥护和平,永不称霸,永不做超级大国。资料显示:中国一贯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础,一贯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注释】①乔冠华(1913—1983),江苏盐城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职。1971年11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出席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5.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启动材料一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1970年10月5日)材料二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做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毛泽东外交文选》材料三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一步骤的唯一国家。对这个问题,我想很有限地谈谈。因为我们不应该认为已经发生了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事情。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门打开──把旅行的门打开,把贸易的门打开。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材料四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人民日报》1971年7月16日【解读】为了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斗争中的不利处境,缓和国内不断加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台后决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日益强大的中国进行接触,改善两国关系。1970年10月5日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向中国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息。为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打开中美关系长期以来的僵局,中国也表达了同美国改善关系的愿望。1971年7月16日中国正式邀请尼克松访华。资料显示:①毛泽东、尼克松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启动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在中美关系缓和方面,苏联是双方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因而也更加复杂起来。③对中国来说,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与西方世界隔绝的状态。6.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中国政府早在一九五五年就公开声明,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坐下来同美国政府谈判,这是我们一贯奉行的方针。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在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解读】1972年2月21日上午9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这是周恩来当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其要点是:①意识形态不同造成的分歧,不应影响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②反对诉诸战争、主张和平谈判,是中国对美政策的一贯主张。③中美两国应该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打开两国关系的新局面。资料显示:①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关系。②国家之间存在的分歧可以通过谈判来和平地解决,求同存异,应尽量避免冲突和战争。7.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五、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它与中国的关系,并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美国政府理解并欣赏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国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中国提出的九点方针中所表明的中国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台湾问题上出现的新形势也为解决中美两国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的分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六、考虑到双方的上述声明,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在作这样的声明时,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贯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节选)(1982年8月17日)【解读】台湾问题虽然是中国的内政,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和国际的原因,一直与中美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与台湾保持非同寻常的关系,是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障碍,台湾因而也成了中美关系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中美在缓和、建交以及后来的关系发展中,一个中国、反对一中一台都是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1982年8月17日发表的第三个中美联合公报在这方面表述得最为详细。其要点是:①美国政府承诺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②美国赞成中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③美国政府承诺不再扩大并力争逐步减少对台湾出售武器的规模,并努力使这一问题最终解决。资料显示:①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一中一台是中美建交和发展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②美国在反对台湾独立和对台军售问题上用词不够清晰,没有从正面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为后来中美关系走向时起时伏埋下隐患。8.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两国人民结成了深厚友谊,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中日友好不是排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中国和日本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人民。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人民日报》1972年9月26日【解读】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这条材料是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其要点是:①应当尊重两国之间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②日本应当汲取侵略中国的历史教训。③社会制度不同的中日两国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发展各方面友好交往。④中日两个民族应当世代友好。资料显示:①中日两国之间既有传统友谊,又有历史积怨,两国政府和人民应在正视、承认和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关系。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应当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障碍。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扩大交流,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9.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①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的联合声明》【解读】1972年9月,在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期间,中日两国政府首脑举行了多次会谈,就有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协议。9月29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的联合声明》。内容是:①中日关系正常化将在两国关系史上揭开新的一页。②日本表示承认并接受“复交三原则”,并对侵华历史作深刻反省。③中日关系正常化应该排除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干扰。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实现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及睦邻友好的深入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资料显示:①一衣带水和悠久的友好传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客观基础。②日本深刻反思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重大伤害,承认一个中国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前提。③中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也有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注释】①中日“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台条约是非法无效的,必须废除。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0.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材料一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二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材料三综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维护和平的力量、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光明的、进步的、向前的。但是,和平之光并未降临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发展的脚步也未眷顾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战争阴云挥之不去,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毒品走私、跨国犯罪、非法移民等跨国问题层出不穷。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可测因素增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进一步边缘化。目前全球将近一半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其中12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千年发展目标落实情况令人担忧。──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解读】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由于不断向外扩张,内外矛盾加深,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争后,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国内外处境有所改善。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1978年中国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985年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是1985年3月4日邓小平与日本贸易代表团的谈话、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和2022年9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在第59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以上资料表明: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问题反映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问题,发展问题则是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中,发展问题是关键。②由于维护和平的力量、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有可能的。③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④尽管人类社会总的前进方向是光明的,但和平与发展问题今天仍面临巨大挑战。

11.奉行不结盟政策材料一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4年5月29日)材料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同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各自国家的独立主权上相互支持,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交流。中国已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同七十七国集团也建立了密切联系,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同他们的合作。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绝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样,也绝不允许别的国家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我们的这个原则立场,是绝不会改变的。──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解读】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即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不再联合一方反对另一方,主张从中国以至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同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干扰,积极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材料二是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这两篇文献的要点是:①中国的外交政策,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不称霸。②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③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④中国主张国与国的关系应当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任何国家友好合作关系。资料显示: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②中国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无论是对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还是对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都应当实行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中国强调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2.全方位对外开放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1982年)材料二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而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所以,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4年11月1日)【解读】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1982年,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解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内涵。这两份文献的要点是:①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被载入我国宪法。②外商可以来华投资办厂,合法的经营活动和权益受中国法律的保护。③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全世界其他国家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资料显示:①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闭关自守的局面,面向全世界开启了国门。②利用外资,建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吸引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③中国对外开放的对象不分国家大小、社会制度和发达程度。每个国家都各有所长,可以互补。

1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材料一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材料二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材料三在1998年初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江泽民主席曾数次与一些国家领导人交换信函,阐述中方的立场。中国同意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的决议,但在对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并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外交努力。──《新华月报》材料四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一贯主张加强联合国作用,支持联合国在涉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参加了1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①,派出维和军人、警察和民事官员3000多人次。2022年,我们加入了联合国维和行动待命安排机制。2022年,中国派工程兵和医疗分队参加联刚(金)特派团。这是中国首次派成建制非作战部队参加在非洲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也是在2022年,中国向联利特派团②派出了迄今规模最大的维和分队。今年,我们向海地派出了125人的防暴队。这是中国首次参加联合国在西半球的维和行动,也是第一次派成建制警察分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沈国放《我们为和平而来》【解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多年来,中国不仅为此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主张,还积极采取实际行动。以上材料分别选自1982年8月21日邓小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谈话,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新华月报》1998年第3期文章,2004年11月3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在“21世纪和平行动面临的挑战”国际维和研讨会上的发言。资料显示: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它符合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③中国主张联合国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反对美国等动用武力解决危机的议案。④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在联合国主导下维护世界和平,并先后积极参与了联合国15项维和行动,为冲突地区人民恢复和平、重建家园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①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②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同时坚持自己永不称霸的立场。③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动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作为解决手段,中国的发展象征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注释】①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中国开始积极地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988年9月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89年首次参加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脱离南非实现独立的进程,1990年第一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使团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前往中东参与维和行动。此后,中国参与的维和行动有:1992~1993年先后派出共800人的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1997年同意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安排”,2000年和2022年先后向东帝汶、波黑地区派遣民事警察执行维和任务,2022年4月向联合国刚果(金)维和行动派出175人的工兵连和一个43人的医疗分队,2022年7月向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派遣550人的维和部队,2022年派出125人的防暴队前往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目前,中国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②联利特派团: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14.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①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亚太经合组织应从本地区的现实和时代要求出发,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发挥更大作用。作为本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为全球及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创立的由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等原则构成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符合本地区多样性的客观实际,是各成员加强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亚太经合组织应在汲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今后加强合作赋予新的内涵。──亚太经合组织应始终站在全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适应世界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特点,对解决世界和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挥引导方向的重要作用。──亚太经合组织应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向实现茂物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继续秉承“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为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作出贡献。──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应反映各成员最广泛的共同利益。采取更富成效的合作方式,缩小成员间的差距,增强凝聚力。只有这样,亚太经合组织才能保持活力,并实现各成员共同繁荣的目标。──江泽民《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2001年10月21日)【解读】2001年10月20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最后一天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其附件部分就是著名的“上海共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21日的会议上宣读了上述宣言,并作了题为《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的发言。其要点是:①亚太经合组织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方面应发挥更大作用。②协商一致、自主自愿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基础,也是它的成功经验。③亚太经合组织应当赋予合作以新内容:在解决世界和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向实现茂物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反映各成员最广泛的共同利益。资料表明:①亚太经合组织对于全球及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已作出并将进一步作出重要贡献。②今后亚太经合组织还应在坚持协商一致、自主自愿原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③亚太经合组织对于促进亚太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及共同利益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解决和应对亚太地区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注释】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的倡议下正式建立。1991年11月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汉城宣言》中正式确立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目前,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共有21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中国、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香港、印尼、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亚太经合组织内部有五个层次的运作机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委员会和工作组;高官会下设贸易和投资委员会、经济委员会、高官会经济技术合作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委员会四个委员会;秘书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中国是于1991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会议时被接纳为成员国。15.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①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回顾了近年来双方关系的发展历程,一致认为,自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会议联合声明》发表以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了迅速、全面、深入的发展,双方已成为重要合作伙伴。(一)政治上,双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和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精神指导下,中国已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2022年10月,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说明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二)经济上,双方取长补短、互利合作,相互联系与交往不断深化。以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与湄公河流域开发为重点,双方各领域合作稳步推进。202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推动双方经济合作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扩展。(三)安全上,中国与东盟积极实践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议,通过合作实现地区安全的理念。为确保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双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同意为最终实现上述目标而努力。双方发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在跨国问题上积极开展合作,开辟了安全合作的新领域。(四)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中国与东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共同推进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东盟地区论坛、亚洲合作对话、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东亚─拉美合作论坛等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健康发展。双方在共同关心和关切的问题上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相互理解、支持与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解读】东盟国家是中国友好近邻,中国已同东盟所有成员国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7月,中国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首次同东盟组织进行正式接触。1996年7月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2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共建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启动。2003年10月8日,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以上资料选自这篇宣言,其要点是:①1997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不仅在经贸领域,在政治、安全、国际和地区事务等方面都已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②双方建立了睦邻互信的伙伴关系,表现在:政治上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经济上取长补短、互利合作;安全上主张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沟通协作、支持配合。③中国与东盟之间睦邻友好的伙伴关系,既反映了时代潮流,又体现了各自利益。资料显示:①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国际和地区事务等诸多领域。②中国与东盟本着“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原则来发展关系,强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③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不仅推动东亚一体化和东亚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还能够推动亚洲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注释】①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67年8月7~8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1976年东盟第一届首脑会议签署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确定了东盟的宗旨和原则: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在教育、职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途径。16.中国与欧盟历史证明,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中欧关系有过波折,但总体发展良好并日趋成熟,已步入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1998年,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起步。2022年,中欧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的磋商日益密切,合作成果显著。中欧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互不构成威胁。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中欧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和分歧是正常的。只要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妥善处理,分歧不会成为中欧发展互信互利关系的障碍。中欧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过分歧。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加强联合国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欧盟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双方经贸和技术合作前景广阔;中欧各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都主张加强文化交流,相互借鉴。中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共识与互动构成中欧关系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加强与不断发展中欧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致力于构筑中欧长期稳定的全面伙伴关系。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是:──互尊互信,求同存异,促进政治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互利互惠,平等协商,深化经贸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互鉴互荣,取长补短,扩大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与进步。──《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2003年10月13日)【解读】1975年5月6日,中国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欧盟成立后,中国于2022年同它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此后,中国同欧盟在科技、信息通信、能源、工业、环保、航空、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2022年,第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更是达成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这份文件的要点是:①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一直平稳地向前发展。②中国与欧盟之间虽因历史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差异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互不构成威胁。③中国与欧盟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许多重要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在经贸、技术合作以及文化交往方面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④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是:促进政治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深化经贸合作,推动共同发展;扩大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与进步。通过这份文件可以看出:①中欧关系的全面、深入、健康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②中欧之间共识大于分歧,应通过合作与协商化解分歧,以实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和加强合作的共同目标。③中国对欧洲政策的目标是:政治关系上互尊互信,求同存异;经济关系上互利互惠,平等协商;文化关系上互鉴互荣,取长补短。④双方制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