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课件_第1页
中国经济发展课件_第2页
中国经济发展课件_第3页
中国经济发展课件_第4页
中国经济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2023/3/251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国际比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发展展望与影响本章的主要内容2023/3/252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20世纪世界经济史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经济现象是:20世纪上半叶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美国与前苏联对峙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而到了20世纪最后二十几年,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即原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于中国而言,这两次大转变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并因其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独特方式及其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而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3/3/253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及国际比较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第一节2023/3/255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2023/3/256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中国在5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在“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的经济增长率,其他时期基本取得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尤其是1978年以来,有10年的增长率在10%以上,除了1989、1990年之外,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是在7%以上,平均年增长率超过9%。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二是经济增长的波动比较大。总体来看,1949-1978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非常大,并且波动周期相对较短。正增长最高达到32.6%,而负增长最高达到-33.5%。但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变小,波动周期增大。尤其是1994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趋于稳定。三是相对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而言,中国1978年以后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水平更高。2002年中国GDP突破了10万亿元(RMB)。

2023/3/257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资料,按汇率法计算,2000年中国GDP为1.08万亿美元,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6位。从同时期的横向比较,中国经济规模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和日本的四分之一左右(表1-2)。与这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发展最快的国家,特别是被世界银行称为“东亚奇迹”的“亚洲四小龙”相比较,中国这一时期的增长率与“亚洲四小龙”至少是持平的(表1-3)。

2023/3/259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表1-2按汇率法计算的世界排名前十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比重情况(2000年)排序国家GDP(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中国与各国之比(%)12345678910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世界总计988284677128631955876574531336931.514.96.04.54.13.43.42.21.91.810.923.157.876.484.0100101.1156.6183.8188.0资料来源:《国际经济信息》,2001年第20期。资料来源:《国际经济信息》,2001年第20期。资料来源:《国际经济信息》,2001年第20期。2023/3/2510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表1-3中国与日本、亚州“四小龙”的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较

国家/地区增长期GDP增长率增长期GDP增长率增长期GDP增长率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1952-----19626.155.743.842.617.921978------19879.59.229.868.488.699.481973-----20002.817.185.764.146.59资料来源:许宪春,“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展望”,《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资料来源:许宪春,“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展望”,《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2023/3/2511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从2001年开始,权威机构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改变了评价体系,制定了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四大要素评价的新国际竞争力体系。中国于1995年正式进入IMD最具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和地区之列。1994年和1995年的排名分别为34名和31名,1996年和1997年分别为26名和27名,1998年和1999年的排名分别是21和29名,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的排名分别是30名、33名和31名。从分项竞争力排名来看,2002年中国的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基础结设施与社会系统分别排在3、30、43和35名。2023/3/2513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从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四大要素的具体子要素来看:中国的国内经济实力(3)、就业(1)、公共财政(6)、财政政策(7)等方面排名前10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国际贸易(18)、国际投资(23)、货币政策和政体组织(23)、全球化(22)、基本基础设施(17)以及科学基础设施(24)等方面排名10至25之间,也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中国的教育(48)、劳动力市场(47)、金融市场(43)、生产率(41)、企业管理实践(42)、技术基础设施(42)、健康与环境基础设施(40)等方面排名40至50之间,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状态。2023/3/2514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1949-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1978-2005年中国经济转型的国际比较第二节2023/3/2515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首先,中国政府要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本极为稀缺的经济环境中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势必需要人为压低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因此,中国传统体制造成的宏观政策环境是以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扭曲为特征的。其次,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扭曲,就会造成整个经济总量供需结构的短缺现象。这样,为了把短缺的各种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就必须抑制市场机制。因此,中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是以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为特征的。第三,为了保证微观经营单位对资源的使用合乎重工业优先的战略,就必须建立起国有化或者是国营化的微观机制。因此,中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营机制是以缺乏激励、自主权为特征的。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023/3/2517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此后整个国家开始转向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逐步开始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改革微观经营机制开始的,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3年):市场化的改革阶段。期间的主要的体制改革措施是:农村恢复1962年的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废止公社制,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及推动区域分权制度;1984年中国改革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价格体系的改革成为市场化改革的焦点问题。1985年国家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模式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流通领域逐步推行价格“双轨制”。此外,国家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推行了承包责任制的形式。第二阶段(1994年之后):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基础的改革阶段。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是:明确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体制改革的目标,推出了一系列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对非国有经济的管制政策大大放松,同时推行了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了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与措施2023/3/2518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按人口分,世界最大的5个转型经济是:中国(13亿),俄国(1.5亿),越南(7000万),乌克兰(5000万),以及波兰(4000万);其他国家的人口均不足2500万人。从GDP来看,最大的3个转型经济分别是中国、俄国和波兰,他们分别代表亚洲、前苏联和中东欧三个地理区域;从经济增长率来看,到目前为止表现最好的转型经济是中国,而东欧转型经济中表现最好的是波兰。

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不是“休克疗法”((BigBangApproach),而是“渐进式”的。换言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征是,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运行的“双轨制”方式来进行的。即在维持原有计划体制内的经济成分运行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体制外经济成分以市场机制来发展,或者是放松对体制外经济发展的管制的体制改革方式来进行的。中国经济转型的国际比较2023/3/2519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经过5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两次转折: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期间重工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个转折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三次产业结构变为“二、一、三”。第二个转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到“二、三、一”。此后,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在经历了一定回落后逐步上升,但总体稳定,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

从就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持续降低,进入1990年以后劳动力规模也开始减退,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上升,1994年以后超过第二产业,并表现出较快的势头。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历程2023/3/2521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2023/3/2522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2023/3/2523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结构”相比存在较大偏差。按照钱纳里的标准,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左右时,二次产业比重应为36%,而中国为51.1%。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此收入阶段一、二、三产业在GDP中比重应为14%、35%、51%。而2001年中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2%(偏高1.2%),51.1%(偏高16.1%),33.6%(偏低17.4%)。从劳动力分布看,按中国国内学者认同的标准,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合理比重应为28.6%、30.7%、40.7%,而中国2001年分别为50%(偏高21.4%),22.3%(偏低8.7%),27.7%(偏低1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6.2%,与世界银行标准(53%)比偏低16.8%。从国际间产业结构水平的比较来看,中国的三大产业结构水平是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典型代表。第一产业的比重大致与俄罗斯相当,稍低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甚至高于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低于俄罗斯、泰国等下中等收入国家,还明显低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世界上其他的低收入国家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均衡,第三产业不能适应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国际比较2023/3/2525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国外的比较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出版的《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资料整理。2023/3/2526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大国,拥有很多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劳动力素质较高而且还在不断提高;困扰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障碍目前已经基本消除;中国工业配套能力较强;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中国在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则越来越吸引着全球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

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首次提到,因为在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名列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客观地看,目前中国只是世界的制造业大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虽然呈不断上升之势,但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另外,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自主核心技术来看,中国还远远比不上十八世纪英国在世界的地位,更比不上十九世纪以后的美国和日本。

中国可能成为“世界工厂”2023/3/2529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无疑会对世界产生影响,因此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给予特别关注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国际社会的关注点而言,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是否能崛起?二是中国会以什么方式崛起?三是中国崛起可能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其中核心的是第二个问题,即中国会怎样崛起。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主流认识在总体上是客观和积极的,多数国家都认为中国的崛起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社会和平的潮流,而不应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对其他国家和国际秩序的威胁。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2023/3/2530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冷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威胁论”是在1992-1993年间,分别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乃至文明角度展开了对“中国威胁”的具体论证。以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芒罗的《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和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为代表。

第二次“中国威胁论”是在1995—1996年间,诱因则是所谓“中国对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香港的回归意味着自由民主的世界格局受到了专制制度的威胁”等等,以《时代》周刊记者伯恩斯坦和芒罗所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为代表。第三次“中国威胁论”是在1998-1999年间,主要由《考克斯报告》、“李文和案件”、“政治献金案”等事件引发,理由是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窃取美国核机密,并利用华人科学家和学生在美国取得情报。第四次“中国威胁论”最具“实质性”,是在2002年,原因是美国五角大楼和“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先后抛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和《美中安全评估报告》,认为中国军力不仅对台湾,还对中国周边国家甚至美国构成威胁。

中国威胁论及评价2023/3/2531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美国匹兹堡大学罗斯基教授(ThomasRawski)在研究中国各省市的统计资料时,发现这些资料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不符,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罗斯基教授2001年12月在《中国经济评论》(ChinaEconomicsReview)发表了《中国GDP统计出了什么问题》的学术文章。后经过美国的《新闻周刊》、《商业周刊》,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家》等西方主流媒体的炒作,引发了“中国崩溃论”的国际舆论。2001年7月,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出版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相应对中国的投资也会减少;还认为中国银行体系是全世界最危险、最脆弱的金融体系。其结论是,与其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还不如说中国正在“崩溃”。这在美国引起巨大震动,美国国会还专门为此开了听证会。同时,美国《中国经济》季刊的创办人和主编斯塔德维尔在2002年1月出版的《中国梦》一书中,认为中国经济就好像一座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