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经济性规制第一章经济性规制的主要原因一一自然垄断本章主要内容:自然垄断理论是深入研究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理论与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本章将回顾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过程,然后讨论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和可维持性,最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讨论自然垄断的边界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问题: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第一节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垄断:没有替代品的物品或服务只有一个供给者,在这个行业中存在对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限制。(2)垄断的特点:onlyonesupplier;highbarrierstoentry进入限制分为两类:人为限制;自然限制。其中,由于存在自然限制导致的垄断为自然垄断,自然垄断重在自然而然。相反,由于存在人为限制而导致的垄断为非自然垄断(经济性垄断和行政垄断)。治理垄断的办法对经济性垄断和行政垄断:消除人为限制,使市场能够竞争起来(反垄断政策和法律的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等)。对自然垄断:自然限制无法消除(比如规模经济),所以只能通过规制治理自然垄断。中国自然垄断规制的特殊性一一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行政垄断:是行政机关和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凭借于中的经济管理权力,对经济性活动进行排他性控制、排斥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与经济学垄断和自然垄断不同)特点:政府行为;权力导致;具有强制性;垄断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与经济垄断交织在一起。(注意:必要的行政垄断是合理的,比如专利制度、许可证制度)行政垄断的存在加大了中国规制改革的难度。第二节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概念的认识和再认识,而且影响了政府对某些公共部门经济(传统的自然垄断部门)如自来水、煤气、供热、通讯电信、铁路、市内交通等的规制政策的修改与转变。对自然垄断的认识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自然垄断理论萌芽;早期自然垄断理论(初步发展阶段);现代自然垄断理论一一比较成熟的自然垄断理论;自然垄断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自然垄断理论萌芽始于19世纪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他认为:“地租是自然垄断的结果”。此为自然条件决定论,即把自然垄断的原因归结为制度的垄断和自然要素的稀缺性。也就是说自然垄断与资源的集中状况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早期自然垄断理论(初步发展阶段)自然条件决定论遭遇到经济现实的挑战,在与自然因素关系不大的条件下也会出现自然垄断,说明自然条件决定论是片面的。托马斯法勒(ThomasFarrer,1902)是比较早按照经济特征以辨认自然垄断的学者之一。他把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竞争,或者发生竞争而最终失败的产业归为自然垄断产业,并具体列出了这些产业的5个经济特征,包括:这些产业必须提供生活必需的产品或服务;这些产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地理条件;这些产业的产出品必须是无法储存的;这些产业的生产必须以规模经济为特征;这些产业的顾客要求获得稳定的、可靠的供应,通常只能由一个企业才能提供这种供应亨利亚当斯:1887年,亨利•卡特•亚当斯(HenryCarterAdams)在《政府与产业行为的关系》一文中讨论了自然垄断问题。他把产业按照不变的规模效益、下降的规模效益和上升的规模效益分为三种类型,他认为,对第一、二种产业可以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但对于规模效益递增的产业应该实行政府管制。亚当斯把自然垄断的定义简化为产业的规模经济技术状况,把政府管制看作是维护大规模生产优势,保护消费者免受垄断企业滥用垄断力量而造成损害的重要手段。伊利等人的研究:193洋,理查德T伊利(RichardT.E)y提出了有关自然垄断的不同观点,他把自然垄断划分为三类:(1) 依靠独一无二的供应资源(如某种稀有的矿藏)而形成的自然垄断;(2) 以秘密或特权(如专利)而形成的自然垄断;(3) 由于业务上的特性而产生的自然垄断。他认为铁路和公共设施等最重要的自然垄断就是第三种类型的自然垄断。在伊利看来,自然垄断可以定义为不可竞争,性",这种不可竞争,性'句能来源于生产的规模经济状〉兄,但也有其它因素会使竞争“自我破坏",因而,垄断是较好的供应来源,因为它更稳定,有更高的效率。总结:这些学者认识到了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也认识到了规模经济对自然垄断起的作用,但是自然条件决定论仍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自然垄断理论一一比较成熟的自然垄断理论特点:主要从规模经济和存在大量沉淀成本的角度来理解和阐述自然垄断理论。Clarksonandmiller(198认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SamuelsonandNordhaus(1998),认为当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此强劲,以致只有一个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就会产生自然垄断。Stigliz(199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生产一种商品所使用的技术导致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或很少几个厂商,这种情况叫自然垄断。Lipsey(1987),认为自然垄断的根源就是规模经济。总结:将自然垄断归结为规模经济的技术特征。自然垄断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自然垄断的新的观点认为,传统观点对自然垄断的认识不够全面,对自然垄断的恰当定义应建立在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和成本弱增性(Subadditivity®基础上,而不应该仅仅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或即使平均成本上升,但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个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Bonbright(1961)曾指出范围经济在自然垄断形成中的作用。Kahn(1971)指出要对将自然垄断理解为规模经济的观点持谨慎态度。丹尼尔•史普博(Dannidl.F.Spulber,1989)在《管制与市场》中给自然垄断的定义是:自然垄断通常是指这样一种生产技术特征:面对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与两家或更多的企业相比,某单个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供应市场。自然垄断起因于规模经济或多样产品生产经济。植草益: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存在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及成本劣加性,使提供单一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联合起来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公司(寡头垄断)的概率很高。Baumol(1979)发表《论多种产品产业自然垄断的适当成本检验》Baumol,PanzerandWillig发表《范围经济》Sharky(1982)发表《自然垄断理论》——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总结:自然垄断不仅始于狭义的规模经济,还有范围经济和成本劣加性。(1)传统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定义传统规模经济定义:“在既定不变的技术条件下,生产一单位单一或复合产品的平均成本,如果在某一区间递减(或递增),则称在该区间存在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传统自然垄断的定义:“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整个产业产出的生产总成本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生产这个产出水平的生产总成本低,则这个产业是自然垄断的”(伊特维尔等,1996)。从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的上述定义可以得到两个命题:命题1:在单产品情况下,某个特定产量区间内存在规模经济等价于平均成本曲线在该产量区间内(严格)下降。命题2:在单产品情况下,如果在所有的产出水平范围内都存在规模经济,那么必然导致该产品是自然垄断生产。总结:传统定义的缺陷(2)Baumol,Panzar和Willig(1982,1989)定义的规模经济从成本函数角度看,规模经济的程度可以用S(y,w)=C(y,w)/Zy[,i]C[,i](y,w)衡量。(注:这里隐含地假定成本曲线是可微的,定义3中也有相同的假定。)当S的值大于、等于或小于1时,分别对应着规模收益(局部)递增、不变或下降。其中y=(y[,1],y[,2],…,y[,w])为产出产品的向量组合,w=(w[,1],w[,2],...w[,r])为不变的要素价格向量,C(y,w)为成本函数,y[,i]>0,C[,i]三C/y[,i]。什么是范围经济?(定义)设M={1,2,…,M}为产品集合,S为M的某些子集合,Q为产出向量,QS代表产出在子集合S中而其它产出为零的产出向量。如果对S,T属于M,S#0,T#0,SAT=0,有C(QS)+C(QT)>C(QSUT)成立,则成本函数C(Q)显示出范围经济什么是成本劣加性(弱增性)?如果对任意的产出向量y[1],y[2],…,y[k],0Vy[i]Vy,y[i]#y,i=1,2,…,k,Ey[i]=y,有C(y)VEC(y[i])成立,则称成本函数C(y)在产出水平y具有严格劣加性(StrictCostSubadditivity)o用成本劣加性定义自然垄断如果在所有相关产出范围内,成本函数都具有严格劣加性,则该产业被称为自然垄断产业。或者说,若在所有产出水平y的范围内,对任意的y[i]<y,成本函数C(y[i])都具有严格劣加性,则该产业是自然垄断产业。最新自然垄断理论的结论5.当前自然垄断理论的局限性一一自然垄断理论评述当前自然垄断理论的缺陷一些最新研究成果(ware,于立,肖兴志等人的新观点)自然垄断理论局限性的克服第三节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1.网络性自然垄断产业在提供服务时形成网络系统。如电力、煤气、热力供应、自来水、电信、铁路、邮政等产业,均属网络性产业,必须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才能提供社会化的服务。自然垄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存在网络供应系统的规模效益。需求量越大,网络供应系统庞大的固定成本就越能分散到每一个用户的需求上,规模经济效益就越明显。按照麦特卡尔夫定律(MetcalfeLaw),“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所以,从成本和效率的标准看,相对于多家厂商自由竞争而言,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是自然垄断产业最合理的市场结构和制度安排。2.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自然垄断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非常显著。虽然绝大多数产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但在自然垄断产业领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是如此显著,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大幅度降低,以致在既定的市场需求下,一家厂商足以提供和满足大部分甚至全部市场需求。3.关联经济(EconomicsofSequence)自然垄断产业在提供服务时,存在一系列的复杂工序。这些系列工序之间要求相互稳定衔接,即在技术上是联接的。在具体的产业组织上,往往要求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和统一兼容性。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以将不同阶段的作业交由不同企业分别去完成,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往往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性,可以保证供产销的协调,节约市场交易费用,防止机会主义行为(OpportunismBehavior)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大量沉淀成本企业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如果专用性较强,有其特定用途,一旦企业转产或退出时,专用性很强的资本则很难转用或转卖给生产和经销其他产品的行业或企业,这种不可收回的资本损失就是一种沉没成本。由于资产的专用性,资本一旦投入自然垄断产业领域就很难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如果多个企业之间进行自由竞争,其破坏性和杀伤力将是巨大的,结果要么是几败俱伤,要么是兼并联合。普遍服务大多数自然垄断产业的“产品”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所提供服务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可信赖性等。普遍服务是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最基本要求。6.特定的垄断经营权无论是通过招标制度还是其他种类的特许经营选择,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国家赋予企业以特定的厂商垄断经营权。这就需要政府从制度上确保垄断结构。7.可维持性依据成本弱增性原理,可以对自然垄断的存续的合理与否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在成本弱增的产出范围内,为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应该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当产出超过成本弱增的范围后,就应该允许新企业进入。但在实践过程中,规制者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成本弱增的范围,经常会出现即使在成本弱增的范围内,规制者也会允许新企业进入自然垄断产业,从而造成低效率进入。这就涉及到了自然垄断的可维持与否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实践中的难题,鲍莫尔、贝利(Bailey)、潘扎尔(Panzar)和威利格(Willig)等经济学家提出了用以解释新企业进入自然垄断产业而引起的问题的“可维持理论”(theoryofsustainability)。在这一理论中,自然垄断企业被认为是产业中的主导企业,它在作出价格和产量决策时要受到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制约;而如果新企业认为有利可图,它们可以无约束地进入市场。对自然垄断企业行为(价格和产量决策)的有关约束条件有:产量等于特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总量;收入等于生产这些产量的总成本;如果新企业进入市场,垄断企业不能够改变原来的价格,并要求以原有价格满足新企业夺走后的剩余需求。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如果没有新企业企图进入市场,那么,垄断企业是可以维持的。从对垄断企业的约束条件看,在可维持性理论中,当新的竞争企业进入市场时,假定垄断企业不能作出任何反应。这虽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假定,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性。这是因为,垄断企业往往是受政府规制的,价格和产量的变动需要得到规制者的批准,由于政府规制过程的滞后性,表现为垄断企业的行为调整是缓慢的,缺乏应变性。鉴于自然垄断并非一定要求规模经济,只要单一企业的总成本小于多企业的成本之和便可。这样,单一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根据需求水平的不同,平均成本变化可分为三种情况:平均成本处于下降阶段,此时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定价会使企业亏损,边际成本定价的矛盾存在;平均成本曲线处于最低点,此时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等,边际成本定价恰使企业盈亏平衡;平均成本处于上升阶段,这时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定价使企业盈利。现代经济学把第一种情况下的自然垄断称为强自然垄断,边际成本定价矛盾仍然存在。而把第二、三种情况称为弱自然垄断,边际成体定价原则保证了企业不亏损,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自然垄断企业边际成本定价矛盾不复存在。在第三种情况下,当自然垄断企业盈利,即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便产生了自然垄断企业的“可维持性-(Sustainability)问题,即自然垄断企业如何防止潜在竞争者渗入市场去分享利润,而保持垄断地位问题。夏基将可维持价格定义为真正能够阻止拥有同等(或低级)技术的竞争对于进入市场的价格。潘札尔与威利格则把可维持价格定义为使新进入者的利润水平为负而垄断者的利润水平为非负的一组价格。由于市场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右方时,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垄断者利润大于零,新来者只要把价格稍微降低,即可占领整个市场,取得非负利润。因此,在平均成本曲线上升时,垄断企业虽然盈利,却使后来者有机可乘,需要政府对市场进入进行管制以保护垄断企业的生存,此时的自然垄断就是不可维持的。当然,这里一个重要前提是假定新企业不承担满足整个市场需求的义务,而垄断企业则要承担这种义务。也就是说,在既定前提下,潜在竞争者会受到激励从而进入市场,并生产出一定份额的产品,尽管这样会增加整个行业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反,在第二种情况下,当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在最低平均成本点相交时,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企业盈亏相抵,利润为零。这时潜在竞争者如果继续降价,就会亏损。在第一种情况下,市场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左方时,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垄断企业是亏损的,自然垄断当然可以维持。在这后两种情况下,潜在竞争者无空可钻,不存在进入激励因素,自然垄断是可维持的,也就不需要政府对进入市场进行管制。总之,在平均成本上升,但属于成本弱增范围内时,如果垄断者的利润大于零,新企业只要把价格定在垄断企业的价格之下,就可能夺走垄断者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造成自然垄断企业的不可维持,性,因而需要政府对市场进入加以管制,以保证垄断企业的可维持性。而在平均成本下降的产出范围,只要垄断企业不高于平均成本定价,新企业进入市场后就不可能采取降价策略,否则就会亏损,因此,只要新企业是理性的,就不会产生进入市场抢夺垄断企业生产份额的刺激,自然垄断就具有自然的可维持性,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也是不需要的。8.存在边界自然垄断的边界问题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理解。(1)自然垄断的静态边界一般而言,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管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产业都属于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但并不等于这些产业的所有业务都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这些产业的输送网络业务属于自然垄断性业务范围。这是因为,这些业务领域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不能实现自然垄断产业的规模经济。而上述产业中的产品生产、销售以及配套服务等环节未必具有自然垄断的合理性。学术界对自然垄断性业务的认识颇有争论。以电力产业为例,一些学者认为,电力输送(包括高压输电与低压配电)是自然垄断性业务,而电力生产(发电)和供应则是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因此,主张把这两大类业务活动进行分割,电力输送业务由单个公共企业或被管制的私人企业承担,而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务则由多家私人企业进行竞争性经营。但一些学者对配电是否是自然垄断性业务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虽然电力产业具有同时生产与消费的特点,电力产品不能储存,也不能像其它许多产品那样可以到市场上去交易,电力的生产和消费需要通过电力输送来实现。这样,从表面上看,配电是自然垄断性业务,但从美国的实证资料看,在20多个城市中有两个电力公司建立自己的配电网络,竞争性地提供电力服务,其结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消费者支付了较低的价格。因此,配电并不一定是自然垄断性业务。对电力产业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的争论,同样也适用于电信、煤气、自来水和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产业。(2)自然垄断的动态边界现实中,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可变性,因而,自然垄断的边界也必须动态地把握。首先,技术进步是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的边界的内在动因。这在电信产业表现得特别明显,随着光缆技术的发展,利用卫星和无线电话技术,有线电视公司也能够提供传声和数据服务,这些都使电信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为新企业进入电信产业,建立新的通信网络,比原有的电话通信网络质量更好、价格更低地向消费者提供通信服务创造了条件。这样,将来的电信产业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全国一体化的通信网络,而是由电话网络、卫星和微波系统等其它技术所组成的一个多面体的互通网络,结果是大大缩小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范围,其缩小程度和速度则取决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情况。在电力产业,技术进步对自然垄断性的电力输送业务也有一定影响,如“混合循环燃气轮机”技术改变了电力生产的规模经济优势,它能超越电力输送网络直接向较大规模的顾客提供电力。其次,市场范围的变化是改变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的边界外在条件。例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电力、煤气、自来水、铁路运输等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或更大范围的市场。这些产业在较小的地区市场上具有自然垄断性,通常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产业的市场范围将不断扩大,当市场需求量超过适度规模经济的范围后,这些产业的许多业务领域就不具有自然垄断性,应该由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从而使原来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或寡头垄断性市场结构转变为竞争性市场结构。这也是同一种产业(如电信、电力)为什么在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不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永久性自然垄断与暂时性自然垄断总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符合自然垄断理论假定的厂商和行业是很少的。并且在某一局部市场以及在产业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所具有的自然垄断性质不能保证在整个行业市场及其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也同样成立。自然垄断不仅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以及规模经济边界的约束,而且技术创新还会改变既有厂商的“自然垄断”性质。垄断者可以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却无法垄断全部创新活动。在垄断势力的边际,由创新活动不断发展和积聚的竞争力量会使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一旦失去政府强权的“庇护”,不再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垄断者不仅会失去原有市场,甚至会被新一轮竞争所淘汰。规制者应根据本国的技术、经济状况,较为准确地把握具体产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的边界,然后,对自然垄断性业务设计相应的政府规制政策。第二章进入规制第一节进入规制的基本理论1.进入规制及其依据什么是进入规制所谓进入规制是指政府或规制机构根据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为防止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使既存自然垄断企业无法用边际成本价格或盈亏相抵价格维持生存,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进行规范和制约,通过限制新企业的进入,保证既存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实现规模经济,避免恶性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进入规制并不等于不容许新企业进入,规制者应该根据各种条件的变化允许新企业适度进入,发挥竞争机制积极作用。进入规制的原因和目的进入规制的原因:防止过度竞争进入规制的目的:进入规制的手段许可证制度;注册制度;申报制2.进入规制的效应分析如果企业最小有效规模相对市场规模来说比较小(可以达到竞争性均衡),则:(1)价格规制会减少社会福利;(2)给定价格规制的条件下,进入规制会增加社会福利。如果企业最小有效规模比较大(无法完全竞争),则:(见书上例子)自由进入不能导致有效的市场结构,进入规制可以增加社会福利。提问:进行进入规制的弊端或进入规制的不良后果?第二节可竞争市场与进入规制1.可竞争市场理论对自然垄断部门,传统的政府进入规制政策是针对新的进入者而保护产业内既存企业的。可竞争市场理论出现以后,对政府实施进入规制政策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规制政策不仅包括通过禁止进入维护既存企业垄断的政策,也越来越多地包括了通过调整进入规制政策适度引进竞争的政策。可竞争市场理论(the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s)又叫可竞争性理论(ContestabilityTheory),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1年12月美国著名新福利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Baumol)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可竞争市场:产业结构理论的一次革命”的发言。1982年,鲍莫尔与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潘扎尔(Panza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利格(Willig)一起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标志着系统化的可竞争性理论的形成。可竞争性理论在价格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具创新意义的见解,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并对政府规制体制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这个原理在18世纪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形式优美、逻辑严密的完全竞争理论。该理论假定:(1)市场由大量厂商构成,且厂商规模小,是价格的接受者;(2)产品同质;(3)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4)完全信息。从而证明,在这些特定的假设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能够使一个经济体获得良好的绩效,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事实上,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几乎难以完全满足。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在可竞争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并不像传统竞争理论认为的那样,在厂商很少的市场不起作用。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对市场供给者的行为产生很大约束的市场。如果市场上厂商足够多,实际竞争就足以保证市场效率,所以完全竞争市场肯定是完全可竞争市场。一个市场是可竞争的,就必定不存在严重的进入和退出障碍,从而来自潜在进入者的潜在竞争,能够起到与实际竞争一样的作用,将对市场现有厂商行为产生有力的约束,保证市场效率。因此,只要政府放松进入规制,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在威胁自然会迫使产业内原有垄断企业提高效率,即使只有一个厂商,可竞争市场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率。正是从这个角度,可竞争性理论修正了我们对竞争与规制问题的传统看法。虽然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潜在竞争的压力有助于约束市场上厂商的不良行为,实现经济效率。但市场的'可竞争性”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市场都是可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可竞争市场应满足以下假设条件:(1) 自由进入和退出。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产业)是完全自由的,即沉没成本为零。相对于现有企业,潜在进入者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成本等方面不存在劣势。进入和退出自由是完全可竞争市场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上退出自由更为重要。对退出的限制将会阻止进入,从而减少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威胁。(2) 潜在进入者能够采取“打了就跑”(hitandrun)的策略。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业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性,甚至一个短暂的赢利机会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而在价格下降到无利可图时,它们会带着已获得的利润离开市场。即它们具有快速进出市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撤出市场时并不存在沉淀成本,所以,不存在退出市场的障碍。(3) 与在市场中的厂商一样,潜在进入者能不受限制地获得相同的生产技术,为同一市场提供服务。也就是说,潜在进入者不存在技术上的劣势,也不必承担额外的进入成本。从上述假设条件出发,可以概括出可竞争市场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第二,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Inefficiency)o第三,市场上现存企业的总产出量成本最小,否则将有新的企业进入.应当指出,可竞争市场理论并不认为无约束的市场能自动解决一切经济问题,也不认为所有的规制都是不应该的。完全可竞争市场只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情形,我们不能把从完全可竞争市场得到的规范结论无条件地应用于现实。在判断对一特定部门的规制是否合理之前,应该分析该部门是否受人为进入障碍的保护以及该部门的可竞争性程度。因此,只有在刻画现实市场的可竞争性条件出现时,才能有效利用可竞争性理论的规范结论,分析潜在竞争者对现存厂商行为施加的压力。即使现实中不存在可竞争性,可竞争性理论也比完全竞争理论能更好地用于指导形成有效的规制。因为在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时,使用完全竞争理论的边际成本定价标准缺乏逻辑基础,而可竞争性理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指出规制应以促进可竞争性为原则,规制的重点应放在消除妨碍可竞争性、损害经济效率的各种进入障碍方面。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后,经过鲍莫尔、潘扎尔等人的努力,得到迅速传播。它为探索许多产业组织和政府规制问题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但这一理论提出后,也受到了许多批评,认为真正符合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的产业并不多,沉没成本为零的假定是不现实的,而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使得“无损失退出”、“打了就跑”的说法更为可疑。这大大限制了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应用范围。对这一理论的批评主要是:一是认为该理论对新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一些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它假定在产业内现有企业作出降低价格的反应前,新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与现有企业相竞争,能够顺利夺取它所需要的业务量。二是认为该理论关于沉淀成本为零的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新企业在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时,总会有一部分固定资产沉淀下来不能全部撤走,这些都会影响市场的可竞争性。另外,许多学者还对该理论的实践问题提出质疑,特别是新企业进入市场后可能采取的“取脂”战略可能会导致既存自然垄断企业的不可维持性问题。总之,在可竞争性的分析框架里,规制不再是卡恩所说的“用政府命令取代竞争,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率’(丹尼尔・F•史普博,1999),而是在详细分析现实市场可竞争性的基础上,运用规制手段来促进市场的可竞争性,以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如果现实世界完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条件,那么,完全可以依靠潜在竞争与现实竞争的力量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极大化。尽管有的经济学家对可竞争市场理论严格的假设条件颇有微词,但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仍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运用该理论对美国的电信、航空、铁路等产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这些产业的大部分资产都有流动性和可转售的特点,它们具有的可竞争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在现实中,产业内原有企业完全有可能在新企业建立自己的经营规模前作出降价等反应,企业退出市场时也必然会产生沉淀成本。如果反向考虑,也正是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与现实的不一致性,才使政府规制成为必要。2.可竞争市场理论与进入规制根据可竞争市场的前提条件,结合政府实施进入规制和放松规制的实践,政府在实施进入规制政策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是应该注意的。第一,尽可能使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变得容易。可竞争性分析表明,限制进入或退出将妨碍市场的可竞争性,最终损害经济效率。而传统的规制政策不仅对进入实行限制,而且也不允许受管制的亏损企业退出,比如,禁止亏损的航空公司放弃亏本航线。决策者这样做的理由通常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然而,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即使确实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直接对被规制者提供补贴比禁止退出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因为禁止退出会鼓励交叉补贴。为促进市场的可竞争性,必须消除妨碍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的法律,使潜在竞争尽可能地起作用。潜在进入者对利润机会的迅速反应有效地约束既存企业的行为。因此,进入程序应该是透明的、规范的书面程序。当存在利润机会时,进入程序应该尽可能地缩短进入过程。第二,利用有关的规制政策来消除沉没成本的不利影响。可竞争市场理论区分了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认为只有沉没成本才构成进入的技术方面的障碍。产业内原有企业消除这种不利影响,要么确保各企业以合理的价格平等地得到沉没设备,要么把产业的沉没资本较大部分与可竞争部分分离开来,对资本的沉没性较大部分实施规制,对可竞争部分给予更大的进入和定价自由。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降低转移和出售资产的难度以降低沉没成本的不利后果。第三,对原有企业和新企业的规制应遵循非对称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兽药诊疗管理办法
- 内部预算管理办法
- 军品采购管理办法
- 农场安全管理办法
- 农机管理办法
- 农村捕捞管理办法
- 农村豆角管理办法
- 农药管理办法解释
- 农行用信管理办法
- 冰箱入库管理办法
- 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练习题库(1000题版)
-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方案
- 2025-2030全球集装箱绑扎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打印版)
- 防鼠疫知识培训
- 足浴城租赁合同范例
- 《安全监察概论》课件
- 玻璃屋顶漏水维修施工方案
-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材料题40题(原卷版)
- 有限空间作业气体检测记录表
- 广东省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讲解(2024版)恒智天成软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