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_第4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中医学?当代中国的医学包括中国的现代医学及中国的传统医学如藏医、壮医等汉译英: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Science,即传统的中国的医学科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第一页,共75页。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推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第二页,共75页。一个典故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第三页,共75页。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八纲中药学基础知识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第四页,共75页。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藏腑等与中医学的密切关系简单运用四诊八纲等基本诊疗手段初步了解四气五味等中药学基本理论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熟练掌握中药的煎服法、服药禁忌第五页,共75页。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养生学所包含的精神养生、饮食养主、四季养生等相关内容能简单运用几种中医常用的非药物保健治疗方法,特别是针灸、推拿等第六页,共75页。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中医阴阳不是迷信中医有理论中医不难学中医怎么学?第七页,共75页。中医阴阳不是迷信,有所指,是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第八页,共75页。中医有理论,能指导临床。不同理论,不同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不难学:虚、实;胁――肋;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人们常说“感人肺腑”中医怎么学?两个体系,抓住特点;全面理解,重点记忆;课堂听好,加强思考第九页,共75页。对中医和中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迷信,也不要轻易地否定,更不要看不起中医和学中医的人要注意正确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之处,尤其要注意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即基本特点第十页,共75页。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一页,共75页。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十二页,共75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1)组织结构的整体性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五脏六腑五体五官心小肠脉舌肝胆筋目脾胃肉口肺大肠皮鼻肾膀胱骨耳及二阴第十三页,共75页。(2)生理活动的统一协调性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各脏腑组织功能之间的这种整体作用是在心的统一指挥下完成的。(3)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响,即脏腑发生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组织、或器官;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脏腑;脏腑之间也可以相互传变。第十四页,共75页。(4)诊断上的整体分析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在诊断疾病时就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五官、形体、色脉的变化,来了解判断内脏的病变而作出诊断__察其外而知其内。(5)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在整体层次上进行调理。有扶正祛邪,调理阴阳;局部病变,从整体出发,如舌疮清心,目赤泻肝等;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第十五页,共75页。2.人与自然的关系(1)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①在一般情况,人是可以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第十六页,共75页。②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生理:随着自然界一天之中有昼夜晨昏阳气的消长盛衰过程,人体与之相适应即“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己虚,气门乃闭”病理:病情也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③地区方域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生理: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对人体的生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病理:南方多湿热病,北方多风寒病(2)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影响人的精神情志和心神健康,成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

第十七页,共75页。(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1)症:即症状。是指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反映(体征)。如恶寒、发热、无汗、苔白、脉浮紧等,是辨证的主要依据(2)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的一组症状的病理概括。它反映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的关系等。它比症状更深刻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是辨证的结果。上述症状可以概括为风寒表证(3)病:即疾病,可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有一定的病因和病变规律,有较固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麻疹等等第十八页,共75页。(4)病、症、证的关系“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而“证”则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一组症状能概括为某一种证候,而一种证候也包括若干症状“病”既包括几组症状,又可包括几个不同的证候。某一种疾病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但表现症状不同,而且形成不同的证第十九页,共75页。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用方遣药。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即理法方药第二十页,共75页。3)同病异治的概念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如麻疹,初期解表透疹,中期清泻肺胃,后期养阴清热4)异病同治的概念即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如脱肛、子宫脱垂都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5)对症治疗、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的应用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辩证。但首先是着眼于证的分辨,病机的区别。相同的证候,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对症治疗,因“症”是外在表现,此方法只是治标之法,权宜之计第二十一页,共75页。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第二十二页,共75页。(一)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古代思想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第二十三页,共75页。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十四页,共75页。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第二十五页,共75页。阴阳学说阴阳的特征: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都属于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是既抽象又规定了具体属性的哲学范畴第二十六页,共75页。阴阳学说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天与地、出与入、动与静、水与火等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第二十七页,共75页。阴阳学说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阴阳的可分性:指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第二十八页,共75页。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第二十九页,共75页。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第三十页,共75页。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

阳阴大体部位上部下部体表体内背腹背部腹部四肢外侧内侧筋骨皮肤皮肤筋骨脏腑六腑五脏五脏心、肺肝、脾、肾第三十一页,共75页。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第三十二页,共75页。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则疾病发生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发热、口渴、脉数(快)等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第三十三页,共75页。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阴阳偏衰:指阴或阳的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胜而出现寒象,为“阳虚则寒”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胜而出现热象,为“阴虚则热”第三十四页,共75页。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阴阳互损: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阴阳转化第三十五页,共75页。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指导疾病诊断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第三十六页,共75页。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归纳药物性能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中药有辛、甘、酸、苦、咸、淡、涩等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第三十七页,共75页。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指导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第三十八页,共75页。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具体用法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

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

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第三十九页,共75页。阴阳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指导疾病的预防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应保持与天地间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则能驱病延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时,调节阴阳第四十页,共75页。(二)五行学说五行又称“五材”,即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第四十一页,共75页。五行的特性

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特性土-“土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万物土中生,土为万物之母”金-“金曰从革”,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的特性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特性第四十二页,共75页。自然界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行酸青生风东春木苦赤长暑南夏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辛白收燥西秋金咸黑藏寒北冬水第四十三页,共75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学里,五行分类方法主要用于人体人体内有肝心脾肺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五腑;外有目舌口鼻耳五官,筋脉肉骨皮五体人体排出涕泪涎汗唾五液人的感情分怒喜思悲恐五志,五脏分担了精神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第四十四页,共75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木-肝:主疏泄,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开窍于目,肝藏魂,与胆相表里火-心:主血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心藏神。与小肠相表里土-脾:主运化,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窍为口,脾藏意,与胃相表里第四十五页,共75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金-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在窍为鼻,肺藏魄,与大肠相表里水-肾:藏精,主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在窍为耳,肾藏志,与膀胱相表里第四十六页,共75页。人体五脏五腑五体五官五志五声五液五行肝胆筋目怒呼泪木心小肠脉舌喜笑汗火脾胃肉口思歌涎土肺大肠皮鼻悲哭涕金肾膀胱骨耳恐呻唾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第四十七页,共75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这即是五行生克乘侮的主要意义第四十八页,共75页。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相生”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资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第四十九页,共75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木

水火

金土第五十页,共75页。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行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第五十一页,共75页。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木-肝:主疏泄,藏血火-心:主血脉土-脾:主运化金-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水-肾:藏精,主水第五十二页,共75页。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肾水之精以养肝木第五十三页,共75页。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病理传变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第五十四页,共75页。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指导疾病的治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第五十五页,共75页。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肝旺泻心法: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肾实泻肝法:泻肝火以治疗肾功能偏亢第五十六页,共75页。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制定的治法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第五十七页,共75页。三、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第五十八页,共75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个部分的通路。在这些通路中,呈线状分布,部位比较深在的叫经脉;呈网状分布,部位较表浅的叫络脉经络的概念第五十九页,共75页。

十二经的组成

十二经脉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第六十页,共75页。四、臧象学说(脏腑学说)藏象的定义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内脏的总称)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张景岳:“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第六十一页,共75页。脏即五脏:肝、心、脾、肺、肾腑即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化生与贮藏精气六腑:受盛与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形似六腑、功类五脏第六十二页,共75页。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以粗浅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古代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类比推理、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脏象学说

藏象学说的形成第六十三页,共75页。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念脏腑是密切相关的,有的还存在还有特定的对应或称“表里”关系第六十四页,共75页。脏腑(心与小肠)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接受由胃而来的水谷,而后主化物和分别清浊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第六十五页,共75页。脏腑(心与小肠)心与脾:“心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这两个方面心与肾: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关系第六十六页,共75页。脏腑(肝与胆)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肝与胆的关系: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络属,肝脉下络于胆,胆脉上络于肝,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属里,胆为表第六十七页,共75页。脏腑(肝与胆)脾与肝肝藏血,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若脾虚则运化失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