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_第1页
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_第2页
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_第3页
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_第4页
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内容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现在是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erebro-SpinalMeningitis,以下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和流行。该病起病急、病情重,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出血点及脑膜刺激征。

现在是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脑膜炎奈瑟氏菌(Nm)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呈肾形或卵圆形,常成对排列,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该菌抵抗力很弱,对寒冷、干燥、热力、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较敏感。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A、B、C、D、X、Y、Z、29E、W135、H、I、K、L等13个血清群。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现在是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传染源病人:敏感抗生素治疗24h后,不具有传染性病后带菌者带菌者人群带菌率>20%,提示可能发生流行;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传播途径带菌者和患者咳嗽、喷嚏等产生飞沫,经空气传播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3月龄以上婴儿有发病者。现在是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临床表现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潜伏期为2~10天,一般3~4天,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现在是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实验室诊断一般指标:病人血液白细胞数显著增高,典型病例脑脊液(CSF)的外观混浊如米汤样甚或脓样,其中白细胞数增多,可达每升数亿。特异性诊断:分离培养出Nm

凝集实验、ELISA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

PCR检测到Nm的DNA特异片段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现在是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现在是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全国)发病率疫苗使用前,发病率水平较高,多在20/10万左右1967年曾达到403/10万,发病超过304万,死亡数超过16万A群流脑疫苗广泛使用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病死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1990年起<1/10万;2000年起<0.2/10万,病例数少于3000。流脑流行周期疫苗使用前,每8-10年出现一次流行。广泛使用疫苗后,流行周期不明显。现在是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全国)A群开始接种、广泛接种A+C群批准、接种现在是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我省)疫苗使用前:我省曾经是流脑高发省份1959

年、1962~1970

年、1978

年和1985

年出现过4次大的流行,平均每8~10年流行一次1985

年底开展大规模A群流脑疫苗接种后,流行规律被打破,流行高峰被削平,发病率持续下降。但病死率为4%~22%,其中2000、2004、2005、2006年病死率均超过10%。现在是1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我省)现在是1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我省)病死率为4%~22%,其中2000、2004、2005、2006年病死率均超过10%现在是1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近年流行特点流行无明显周期性

流脑的发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已无明显的周期性。

流行菌群变迁

以前均为A群,近年B群和C群Nm引起的流脑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并出现由C群所致的流行。发现C群Nm引起的病例增加到16个省份近两年,安徽、江西的病例均为C群。广西、广东、安徽等出现由C群Nm引起的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现在是1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菌群变迁-流脑病例检测出的Nm菌群分布1980年前1980-1999年2000年以后检测出C群Nm:16个省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广西、贵州、吉林、山东、湖北内蒙古现在是1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菌群变迁各省送检流脑病例分离Nm菌株情况现在是1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菌群变迁我省近两年流脑病例分离Nm菌株情况现在是1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近年流行特点发病年龄后移,职业以中小学生为主

疫苗使用前,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

疫苗广泛应用后,发病年龄后移2005-2007年全省共报告病例89例,其中1岁内占11.23%,1-4岁占14.61%,5-9岁占12.36%,10-14岁占17.98%,15-19岁占14.61%,20岁及以上占29.21%。病人中学生占37%。现在是1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我省近3年流脑病例年龄构成比分布图现在是1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我省近3年流脑病例职业构成比分布图现在是1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近年流行特点耐药的Nm菌株增多对磺胺药物耐药的菌株较多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少见未发现对氯霉素耐药的菌株现在是2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2007年湖北省Nm药敏实验结果

(S敏感R耐药I中介)编号青霉素PG利副平RA氨苄西林AZM头孢曲松CRO氯霉素C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NA阿齐霉素AZM四环素MH复方新诺明SXT头孢噻五CTX美洛培MEM南十41SSSSSSSSSRSS十102SSSSSSSSSRSS十1127SSSSSSSSSRSS十1133SSSSSSSSSRSS十046SSSSSSSSSRSS十060SSSSSSSSSRSS随272ISISSRRSSRSS随346SSSSSRRSSRSSX15SSSSSSSSSRSSX90SSSSSSSSRRSSX31SSSSSSSSSRSS周武_-CSSSSSRRSSRSS雷勇-CSSSSSRRSSRSS周斌池-BSSSSSRRSSRSS望鹏程-BSSSSSRRSSRSS高清莉-BSSSSSSSSSRSS袁广—ASSSSSIRSRISS现在是2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近年流行特点流行季节高峰依然存在

流脑的流行季节性非常强,尽管广泛使用疫苗,但流行高峰季节依然存在,仍主要发生在冬、春季。现在是2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湖北省2001-2007年流脑病例月分布图通常11月开始上升,2~4月为季节发病高峰,5月发病开始下降。现在是2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现在是2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脑疫苗免疫程序剂次现在是2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免疫程序说明(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一剂次起始月龄(6-18月龄)新生儿可通过胎盘获得母传IgG类抗体,出生后6月龄以内,体内杀菌抗体尚能维持有效水平。6-18月龄抗体水平降至最低,发病水平升高。第二剂次基础免疫(两剂次间隔3个月)A群多糖抗原在2岁以下婴幼儿抗体应答较差,虽然可对幼儿诱生抗体和免疫记忆,但需重复免疫接种才能诱生足够抗体滴度。6-24月龄婴幼儿经2针基免后抗体明显升高,抗体几何滴度和阳性率均达到或接近3岁儿童接种1针后的抗体水平。现在是2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免疫程序说明(A群流脑多糖疫苗)加强免疫3岁时接种第3剂,与第2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6岁时接种第4剂,与第3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年。现在是2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免疫程序说明(A+C群流脑多糖疫苗)初免起始月龄(2岁)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小于2岁儿童无可靠的免疫原性,如果接种,可引起以后几年对C群抗原的反应性降低。加强免疫(间隔3年)A+C群流脑疫苗接种1剂后,各群抗体4倍增长率在90%以上。保护性抗体滴度:小于4岁儿童在2-3年内迅速下降,大于4岁者至少持续3年。现在是2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免疫程序说明(A+C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疫苗⑴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的人群;⑵已接种过1剂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⑶已接种2剂或2剂以上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最后1剂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⑷按以上原则接种A+C群流脑疫苗,3年内避免重复接种。现在是2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现在是3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提高流脑疫苗常规接种率作好疾病的监测工作加强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一般性措施隔离救治病人疫点消毒加强密切接触者管理预防服药应急接种培训与宣传教育现在是3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脑的监测工作-1疫情报告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聚集性病例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的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发现本县(区)近5年从未报告的的流脑病例现在是3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脑监测-2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调查

24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通过“流脑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实施网络直报。

密切接触者调查

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采集咽拭子标本,以分离Nm。进行密切观察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服药填写调查表,网络直报现在是3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脑监测-3实验室监测病原监测:菌群分子生物学药敏健康人带菌监测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监测结果网络直报现在是3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监测指标疑似病例报告率100%病例报告后24小时内县级CDC调查率80%首例病例县级CDC调查率100%死亡病例省级CDC现场调查核实率100%聚集性病例疫情省或市级CDC现场调查率100%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80%国家级监测点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90%县级CDC接到报告后24小时标本送达市CDC率80%疾控机构收到标本7天内完成检测、反馈率80%收到菌株后7天内完成药敏检测、反馈率80%省CDC分离菌株后28天内送达国家CDC率80%国家CDC14天内完成菌株鉴定反馈率80%现在是3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脑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近期启动)已进行过专门培训,国家近期将正式实施病例调查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带菌率监测耐药性监测等现在是3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1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省或市级疾控机构要派人赴现场指导,参与流调了解人群发病、居住环境、疫苗接种以及人口流动等影响因素情况,掌握流行特征加强监测、调查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学校、托幼机构、工地等集体单位,晨检健康人带菌监测、免疫水平调查、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调查现在是3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2一般性措施健康教育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打喷嚏时使用手帕等。避免探视病人空气流通等隔离救治病例当发现疑似病例时,应给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戴上口罩隔离治疗病人病人隔离期限:至症状消失后3天,不少于发病后7天。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规范化治疗,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减少病例的死亡。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加强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控制工作。消毒隔离、医务人员防护现在是3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3加强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接进行医学观察随访,自最后接触之日起7天期间内可不限制其活动,但要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其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瘀点瘀斑等症状和体征,要及时就诊,主动申报。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医学观察工作。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预防性服药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药物预防敏感及早全程足量不建议大规模药物预防药物副反应,增加耐药可能性无症状携带者大量存在——服药效果不佳成本较高,资源有限,不能发挥最佳作用现在是3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4应急接种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目标人群和接种范围:CDC应根据辖区人群免疫状况和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目标人群和接种范围的建议,并提供技术指导。现在是4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应急接种的疫苗种类如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为C群,使用A+C群流脑疫苗;如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仅为A群,可使用A群流脑疫苗,也可使用A+C群流脑疫苗;如无菌群检测结果,可首选A+C群流脑疫苗。现在是4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接种年龄范围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6个月-15岁儿童,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周岁以上儿童、中小学生及其他高危人群,在流行区可对2岁以下儿童接种。现在是4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5疫点消毒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疫点和周围环境的消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技术指导社区、学校、工地开展湿式清洁,必要时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含氯制剂喷雾消毒。现在是4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乙脑预防与控制现在是4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主要内容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现在是4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Encephalitis,JE,以下称乙脑)是由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夏、秋季为发病季节高峰。起病急,常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重型病例幸存者常留有明显的后遗症。现在是4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至今研究表明乙脑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较少变异。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分离的病毒株之间也发现有一定的抗原性和免疫性差异,病毒毒株的毒力也显示明显的差异。现在是4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100℃2分钟、70℃10分钟可灭活,在-70℃以下冻存可保存1年以上,冷冻干燥下4℃可保存数年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很敏感;对普通消毒剂敏感,可被碘酊、乙醇、酚等迅速灭活现在是4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传染源与储存宿主

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猪(主要是仔猪),蚊虫是乙脑的重要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以库蚊及伊蚊为主,我国以三带喙库蚊传播为主。

现在是4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感染途径和传播媒介

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或其他昆虫叮咬人体时传入病毒是构成本病的自然感染途径,(猪→蚊→猪或人)现在是5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易感人群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易感者呈无症状的隐形感染,仅有极少数人发病(≤0.1%),主要发病对象是少年儿童。乙脑无论是隐性感染还是显性感染,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为少见。现在是5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临床表现

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急性起病,出现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现在是5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实验室诊断

一般指标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质轻度增高,白细胞增高

特异性指标分离到病毒检测到病毒抗原/特异性核酸;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体阴性恢复期血清抗体阳性现在是5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现在是5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全国)使用疫苗前乙脑发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曾先后发生3次暴发流行1971年:发病数17万多,死亡2万多,发病率达21/10万1972年后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74年起<10/10万1980年起<5/10万1998年起<1/10万近年发病数4000-10000例现在是5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1950-2007年全国乙脑发病/死亡分布图灭活疫苗全国推广减毒活疫苗上市Vero灭活疫苗上市○○○现在是5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我省)-1乙脑发病率万,病死率在1.64-69.33%,发病率最高年份1971年,病死率最高发生在1952年。随着乙脑疫苗的广泛使用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落实防蚊灭蚊措施,发病率逐渐下降,1977年发病率降至<10/10万,1991年后降到<5/10万,1999年以后乙脑发病率维持在<1/10万,2007年发病率为0.098/10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但是近年病死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约在5%左右,其中2005年高达7.5%。现在是5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现在是5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我省)-2发病仍以小年龄为主年龄别发病率以0~4岁组最高,其次5~9岁组,其它年龄组发病率较低。≤10岁病例占总病例的90%以上。现在是5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近3年我省乙脑发病年龄构成比现在是6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近3年我省乙脑发病职业分布构成比现在是6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我省)-3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高发2007年发病率居前五位:竹溪县1.55/10万(5例)、来凤县0.98/10万(3例)、鹤峰县0.96/10万(2例)、利川市0.66/10万(5例)、当阳市0.64/10万(3例)、现在是6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流行情况(我省)-4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月至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高峰在7-8月份近3年我省乙脑发病月分布现在是63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现在是64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乙脑疫苗免疫程序全程接种2剂次!免疫程序说明现在是65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AEFI一般反应:发生率低,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如触痛和红肿等),轻度全身症状(包括头痛、肌痛、胃肠道症状和发热等)异常反应:偶可发生,较少见的全身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尤其既往有过敏史者更易发生。灭活疫苗:首次接种时不良反应较少,但多次加强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现在是66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一般反应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对症治疗即可。常见异常反应主要是变态反应,采用按抗过敏药物和激素治疗,一般都能收到很好效果。现在是67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主要处理原则:主动询问过敏史,对有过敏史的人应慎用改进生长工艺,提高制品质量,减少牛血清残留量适当减少接种次数,一般接种反应多在第3-4针接种时发生,反复多次接种更易发生严格掌握禁忌症:过敏史,发热,急、慢性疾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减毒活疫苗(免疫缺陷或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抑制免疫系统药物者)现在是68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现在是69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预防控制提高常规疫苗的接种率作好乙脑的监测工作加强暴发疫情的控制积极救治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媒介控制与健康教育开展应急接种现在是70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乙脑监测-1病例报告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进行网络直报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县级疾控机构:核实病例转归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24小时内报出订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现在是71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乙脑监测-2病例调查县级疾控机构48小时内开展个案调查;保存调查表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纳入专病管理,网络直报。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个案调查表,实施网络直报。现在是72页\一共有81页\编辑于星期四乙脑监测-3主动监测乙脑流行地区蚊虫叮咬季节结合AFP病例监测记录监测结果

主动搜索本年度出现乙脑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