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1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2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3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4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示手法。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示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布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

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

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实际

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

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

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

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历来被誉为

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⑴岱宗夫如何岱(dài)

⑵决眦入归鸟眦(zì)

⑶白头搔更短搔(sāo)

⑷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⑴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⑵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⑶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⑷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⑸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

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

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

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葱茏的

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时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

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依样画葫芦地写出

自身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

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

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

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

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干看

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发生的登岳的意愿,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

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⑴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

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

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

一贤众山小)。

⑵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

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

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⑶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

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

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惊心

动魄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

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

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

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

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

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局

部──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

“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时。多

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

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

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

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

之际,搔首迟疑,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青丝”为愁所致,

“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

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痛。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

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

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呆板,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

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

衰。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杜甫诗三首》教案2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

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

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

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

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

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

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

“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

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

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

(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

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

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

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

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

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

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

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

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

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

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

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

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

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

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

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

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

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

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

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

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

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

“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

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

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

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

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

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

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

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

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

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

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

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

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

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

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

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

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

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

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

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

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

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

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

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

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

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

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

衰。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__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

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杜甫诗三首》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兴八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

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

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

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

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

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

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

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

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

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

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

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

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

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

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

“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

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

和孤独抑郁之感。

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

伤与孤独。

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

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

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

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

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

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

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

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

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

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

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

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

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

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

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

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

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杜甫诗三首》教案4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

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

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

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

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

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

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

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

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

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

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

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文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

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

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

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

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

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

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

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

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

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

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

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

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

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

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

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

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

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

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

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教学过程

(一)材料准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

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

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

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

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

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

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

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

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

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

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

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习之前,

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

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

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

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

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

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

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

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

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

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

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

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4、鉴赏品味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写?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

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写。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①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

种萧瑟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

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己特

别的渺小而孤单。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③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

儿哭泣的声音,非常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

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

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北方,

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

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⑤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

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⑥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⑦河──没有尽头,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组对比。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

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里

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

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

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

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

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

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

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面对这

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

己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

年,何其悲哀呀。

补充材料: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

往来酬唱。34岁开始住在长安,长达十年,但是进取无门。在

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可以写__打响自己的名声,受达官

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来往,吟诗喝酒,

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

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会任意批评朝政,

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

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

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

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

活。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

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

结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

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

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首联

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

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

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注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

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国家动荡、生活困苦,

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知道,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带

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

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

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

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

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知道它

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起来数数。离家万里,

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

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

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

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伸

开来。

国家动荡,家破人亡,极度痛心遗憾。“苦”是很、极的意

思,“恨”不是仇恨,是遗憾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

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

何不为了健康早点戒酒?)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