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课文梳理_第1页
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课文梳理_第2页
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课文梳理_第3页
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课文梳理_第4页
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课文梳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一、《论语》六则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

(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练习回顾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二、《世说新语》二则

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句意:你父亲在家吗?)

(2)一词多义

①为

何为不可(为:动词,做。)

正为此耳(为:介词,因为。)

②以

本所以疑(以:介词,与“所”组成固定句式,译为“……原因”。)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介词,译为“通过”。)

③相

相委而去(相:代词,译为“别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相:代词,译为“他”。)

(3)古今异义

①去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难道。相:做代词。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介词“以”,当“因为”讲的两个词。现代汉语中“可以”两字连用,只做能愿动词。)

③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

④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4)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

②倒装句: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为”前置。)

相弃邪(疑问句宾语“相”前置。)

③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

3.课文主旨

《期行》:“信”是立世之本,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船》: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4.练习回顾

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华歆开始的时候感到为难,而后来遇到紧急情况坚持两人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而当遇到紧急情况后想抛弃搭船人,改变当初的选择。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华优王劣。

三、《伤仲永》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读pān。)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慢慢地。今义指稍微。)

复到舅家(复: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众人: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3)词类活用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泯然众人矣(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父异焉(异: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父利其然(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

2.练习回顾

方仲永过人之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变化:令作诗,不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变化的主要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故事中的道理:人的天赋即使较高,仍然需要努力地学习。因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不是不变的,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作者还指出即使是神童如果后天不学习,尚且变成普通人;普通人如果不学习,恐怕连一个平庸的普通人还不如呢!这说明作者非常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这对老师和家长如何珍惜孩子的天赋和后天的学习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3.作者的人才观: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4.拓展练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央,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韩诗外传》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比较一下本文中的孟母与《伤仲永》中仲永的父亲在教子上有什么不同?

解答:

1.写了两件事:孟母裂织,孟母买豚肉。2.记叙了孟母教子的两件事,说明教育子女应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并要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孟母懂得要教育子女,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必须以身作则。仲永的父亲则因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结果孟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孟子成了才,而方仲永则失去了良好的天赋而“泯然众人矣”。四、《木兰诗》

1.《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思想内容: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4.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5.木兰的形象: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

五、《诗五首》

1.思想感情

《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

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

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差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3.

名句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