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一、古诗阅读,回答问题。寿阳曲①·_______(元代)马致远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②。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③又添铺翠。寿阳曲·_______(元代)马致远鸣榔④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⑤在捕鱼图上。【注释】①两首诗歌均选自《元散曲一百首》。寿阳曲,曲牌名。②霁:雨停。③锦屏风:这里指像屏风一样的一排排山头。④榔: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⑤撮:聚集。1.两首诗歌都展现了美好的情景。第二首诗歌的情景中,有榔声、歌声,可能还有人们晒网时交谈的声音。如果第一首诗歌的情景中也有声音,哪两种声音最恰当?请简要描绘这个情景。【答案】示例:流水声、鸟鸣声。雨过天晴,天空明净如洗,晚霞照得满天绚艳,山谷小溪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雨水洗濯过的山峦,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格外青翠,不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雨过天晴,可知有流水的声音;根据“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可以想象有鸟归山林的鸣叫声。可围绕“雨过天晴,流水潺潺,群山铺绿,归鸟乱鸣”来描绘情景。如:仰望天空,天空明净如洗,晚霞又照得满天光华绚艳,流水潺潺,景色极为迷人。本来就很美的像是小镇屏风的山峦,经过雨水的洗濯,又在夕阳的映照之下,还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显得格外青翠,时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知识讲解物象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要写好这类文章,首先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物象。这个所借物象和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天地山川,风云月露,花草叶木,鸟兽虫鱼,当这些具体事物寄托了作者某种特殊的意义时,这个物象就具有了“生命”,它就应该是鲜活的。有了物象这个载体,抒情才有所依附。然而,找到了这个物象,还远远不够。只有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总之,行文中恰当地借物象来表达,可以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使文章更优美,更含蓄。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给读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寻味的余地,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文章的感染力。物象、意象、意境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一、物象和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如:《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在短短的四句(首段)用了六个含秋的意象,由花儿枯了,到草儿黄了,到天又黑了,夜又深了,秋风紧了,秋雨滴落了,秋天一日比一日凉了,由秋衰败写出了心的惨淡。秋风秋雨相伴着守在长夜孤灯窗前的人儿,秋凉如许,人何以堪!这四句写秋夜的景色和离人的情绪,以景衬人,借景抒怀,从而点明了《秋窗风雨夕》的题意,主体形象的凄凉、孤独、悲伤之情(意)被这些叠加的意象渲染得淋漓尽致。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一、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心中有春气,秋是不会降临人间的——以意求象——或喜或悲、或绚烂或萧瑟)。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蒙太奇手法: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二、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李贺在《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赋予了对“主父”的深切思念之情,因而是一个意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柳则给人一种清新嫩绿的感觉,写出了京城春色之美,人情之温暖,反衬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寂寥,流露出作者对朋友前往安西前路难行,未来难卜,环境寂寞的忧心。《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译成散文意思就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同是一个“柳”,借以抒发的情感不同,则意象的使用与组合手法也各异。“竹”也是一种客观事物,它在诗词中也会带上作者的主观情感而成为意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的意象“竹”象征不畏逆境、坚强刚劲的君子风范。在诗词中,同一个物象往往可以构成情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如由“蝉”构成的意象,在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赋予了“蝉”一种离愁别绪;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中,诗人借蝉自喻,寄寓思乡思亲之情;而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则把蝉当做高贵圣洁的象征。由“酒”构成的意象,在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琶琵与羌笛”中,具有惜别的意味;在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这意象饱含愁绪;而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则是借酒来抒发功业难成的苦闷。同一物象,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情志,所构成的意象就会不相同。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把其他物象的特点转移到某一物象上来。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夸大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黄河水的气魄。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则把本是不能动的“心”系在了孤舟上:“愁绪”本是抽象的,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赋予“愁绪”水的特征,可以流动,滔滔不绝,使“愁绪”变得具体可感。由此可知,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物象和情感的有机统一。从物象到意象,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是作者的艺术创造。二、意象和意境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单位。(意境可以理解为是由一幅或多幅画面构成的立体图画给读者留下的整体感受)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构成了一种意境:对幽缈凄清的感伤。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诗句中有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它们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杜牧这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也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萧瑟清冷的旅愁,也有温馨、闲适的向往。秋日的郊野,几根藤蔓半死不活地攀援着,黄昏时节,一只乌鸦停留在一棵老树上,仰对着远方发出几声揪心的鸣叫。不远处,有一个有着小桥流水的村庄,村庄上空飘着缕缕炊烟,就在这时,一个流浪汉骑着一匹瘦马,在古道上艰难地蹒跚着。这三个句子中接连叠加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前三个意象和后三个意象有苍凉萧索之感,暗寓游子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怀,中间三个意象含有幽静、温暖的情调,反衬出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愁绪。这三个句子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意象才得以形成。总之,物象、意象、意境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是诗词的艺术境界。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构成意境,三者共同为诗词的表情达意服务。我们只有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鉴赏诗词,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旨。对点训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也体现出它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没有体现活泼可爱的性格;故选C。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小园(其一)①陆游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注]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1.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A.捉虾B.锄瓜你的选择是(),理由: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锄瓜;根据题目《小园》,可知在园子里的劳作只能是“锄瓜”。【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的把握。这首诗写于公元1181年,当时作者五十七岁,正罢官家居。这两句写的是当时的生活情景。前一句写“卧读陶诗”,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诗。诗歌的题目是《小园》,所以在园子里,天忽然下起雨来时,为了不误农时,乘着微雨去只能去锄瓜,而不是去捉虾。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责子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注】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1.“纸笔”代指________,“志学”用《论语》的典故代指______,“杯中物”代指______。【答案】学习,读书十五岁酒【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可知“纸笔”代指学习,读书;志学:指十五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人遂以十五岁为志学之年。“且进杯中物”意思是姑且饮酒莫论理。杯中物:指酒。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好事近·咏梅【宋】陈亮的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竟。【注释】①的:鲜明。②玉奴:泛指美人。词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点破”写出了梅花鲜明夺目的特点,“幽香”写出梅花香气清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追求之情,对孤傲不群的品格的追求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用“的皪”这两字点出梅花的秀洁,但也只有两三枝,故并不显得繁艳。而在“苍碧”的暮烟衬托下,却还是十分醒目,所以特用“点破”二字,以示不凡,写出梅花鲜明夺目的特点;“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一句意思是想化作梦蝶向花飞去,又怕难觅她的幽香,“幽香”一词写出梅花香气清幽的特点。同时这两句借物抒怀,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借梅花的高洁清香,表现了作者渴望脱离世俗的愿望和追求高洁品格的情怀,刻画了作者品格高洁、卓尔不凡的形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④咨嗟:叹息、慨叹。1.词作中,“一城”与“_________”相结合,写出词人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高远之景。【答案】6.千家【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因此“一城”所对应的词是“千家”。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______的氛围。【答案】1.(1)漏断(2)清冷、孤寂(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句话的展现的画面是: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句诗中的意象有“缺月(残缺之月)”“疏桐(稀疏的桐树)”“漏断(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指深夜)”,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咏牡丹(其二)卞元亨①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②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③。【注】①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溟(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谈军部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据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成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1.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答案】1.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去年李沧区数学试卷
- 社区爱心赠书活动方案策划(3篇)
- 惠州施工方案汇报(3篇)
- 双桥区盖板施工方案(3篇)
- 降粘剂施工方案(3篇)
- 绿化春节施工方案(3篇)
- 闲置物品收集活动策划方案(3篇)
- 砂糖橘活动策划方案案例(3篇)
-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题库及答案
- 心灵驿站面试题目及答案
- 孕期营养需求指南
- 项目征地拆迁应急预案
- 智能分拣与无人配送技术
- 塑胶件基础知识培训
-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在生长
- 2024年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内容课件
- 血尿护理查房
- 化学锚栓承载力计算
- 《无线网规网优概述》课件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转正定级审批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