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5篇_第1页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5篇_第2页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5篇_第3页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5篇_第4页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5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5篇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精选篇1

明朝时候,有个着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战赛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老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文化、经济的沟通,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颖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常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很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漂浮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肯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慢慢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

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静静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经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严肃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兴奋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观察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兴奋得拍起手来。

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动身了,你们情愿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航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情愿!情愿!”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猛啦!

这一年,郑和才10岁。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精选篇2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_新运动,继承并进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进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制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淌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欧阳修的胜利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其次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

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制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肤浅的感慨和精当的谈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明显更简单为读者所接受,所以具有宽阔的进展前景,其后宋代散文的进展历程就证明白这一点。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精选篇3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仰慕,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奇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半子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精选篇4

郭子仪是历史出名的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概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攻击,始终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

这时,郭子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郭子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

营帐内,郭子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方法,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打探状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子仪听后,心头一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冲突极深,他打算采纳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仪派手下的大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子仪情愿和回纥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半信半疑:“从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_人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假如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状况向郭子仪汇报了。郭子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力气悬殊,难以用武力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劝说他们退兵。”

将士们担忧他的安危,主见选500名精锐骑兵随身爱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就要动身,儿子郭晞挡住父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

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父子性命难保,而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一不胜利,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郭晞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子仪扬起马鞭,在儿子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跃马出了军营,直奔回纥军营。

看到郭子仪,回纥人大惊,回纥王出来了,弯弓搭箭站立在军营前。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王也赶忙放下弓箭走出来迎接。

郭子仪握着回纥王的手说:“你们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也对你们不薄,为什么违反盟约,向唐朝攻击呢?”

回纥王原本也不情愿和唐朝作对,听了郭子仪的一席话,答道:“我们是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了,他说皇帝已死,郭令公你已被_人所害,因此,我们才跟着他进犯长安。”

“仆固怀恩是个叛贼,遭人唾骂,像他这样不知廉耻的人,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郭子仪说。

回纥王有些害怕了,说:“郭令公说得有道理,我们哪敢与唐军作对呢?”

郭子仪见事已成,喜上心头,但仍旧不动声色,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土地,掠夺财物。假如你们肯和唐军合作,一道战胜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谢又惭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关心唐军,立功赎罪。”

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子仪,酒席上,两人举杯盟誓,肯定精诚合作。

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子仪派精兵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大败吐蕃军。

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

就这样,郭子仪用他的才智与胆略瓦解了回纥与吐蕃的联盟,长安之危也就顺当解除了。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精选篇5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他是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头学写诗,_岁时已通晓声韵。他学习特别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由于常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此时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刚刚生出的嫩芽,沐浴着春风在枯蒿腐草间探出头来,他喃喃自语道:“果真是‘春风吹又生’了。”

原来他触景生情,想起他写的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来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见了担当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大诗人顾况。白居易恭尊敬敬地从书囊里拿出自己的诗稿,恳请顾况指教。

老人将诗稿漫不经心地打开,低声吟读起来。读着读着,他突然被那首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吸引住了。他反复吟咏品尝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妙绝!妙绝!”老人读完这首送别诗,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喜爱这首诗真挚充足的情感和朴实无华的风格,尤其观赏前四行耐人寻味的独特意境。作为人,不同样应当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坚韧地斗争、倔强地生活吗?“恩师过奖了,晚生无地自容。”白居易红着脸,喃喃地说道老人从白居易口里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从11岁起就远离家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日来长安是盼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推举和延聘,找到一个抱负的出路,施展自己的理想。老人更加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顾况开头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

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简单呢!”后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