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外交与谋略
——以孙权、司马氏为例
主讲人:朱子彦三国外交与谋略
——以孙权、司马氏为例主讲人:朱子彦
夷陵之战前孙权面临的形势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取荆州,擒杀关羽,并将羽首级献与曹操。刘备愤恨不已,称帝后,亲统大军伐吴,以报关羽之仇。吴蜀国力,军力相当,孙权若全力应对蜀军,问题不大,但一旦魏军趁机夹击,吴无法二线作战,则必败无疑。故整个形势比孙权在赤壁之战时还要危急.夷陵之战前孙权面临的形势曹魏谋臣刘晔对魏文帝曹丕曰:“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晔对整个形势的判断是极其正确的。
——《三国志》卷14《刘晔传》注引《傅子》。
曹魏谋臣刘晔对魏文帝曹丕曰:“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夷陵之战时孙权采取的应对措施1.向曹魏示好,把原先被关羽俘虏的曹魏大将于禁及数万降兵送还魏国。2.向曹魏进贡大量的奇珍异宝。孙权称藩后,曹丕即派遣使者前往孙吴,索“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瑇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群臣奏曰:‘荆、扬二州,贡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礼也,宜勿与。’权曰:‘……方有事于西北,江表元元,恃主为命,非我爱子邪?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谅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三国志》卷47《吴主传》注引《江表传》。夷陵之战时孙权采取的应对措施3.孙权忍辱负重,向曹丕称臣。吴将相大臣不解其意,对孙权称藩均表示反对。当魏使前来册封时,“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孙权不以为然,认为凡事皆应因时而变。曰:“昔沛公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矣,遂受之”。[1]
——《三国志》卷47《吴主传》注引《江表传》。3.孙权忍辱负重,向曹丕称臣。吴将相大臣不解其意,对孙权称4,巧妙应对质子孙权拒交己子孙登为人质,以巧妙的手段笼络浩周,浩周对孙权说:“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阖门百口明之。”孙权感动万分,用字称呼浩周:“浩孔异,卿乃以举家百口保我,我当何言邪?”说完,孙权居然“流涕沾襟。及与周别,又指天为誓,”表示自己绝不会辜负浩周的苦心,定会将子送往洛阳为质。孙权又托浩周为媒,在曹魏宗室中挑选女子作孙登的妻子。4,巧妙应对质子在夷陵之战的决战时刻(222年七月),孙权继续“演戏”,声称八月送儿子到魏囯。九月,曹丕愤怒,发三路大军伐吴“权卑辞上书于魏文帝,求自改正,若罪在不赦,必不见谅,当奉还土地人民,乞寄命(流放)交州,以终余年”。“文帝敕诸军深沟高垒,不得妄进,并对权言,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虑,孙登身朝到,朕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长江。”——《三国志·吴主传》在夷陵之战的决战时刻(222年七月),孙权继续“演戏”,声5,有理、有利、有节曹丕仅凭一纸书信就欲孙权委质的想法实在太天真了,此时的孙权已取得了夷陵之战的全胜,故并不惧怕曹丕的武力威胁,他随即改年号为黄武,并发兵“临江拒守”。和魏国断绝外交关系。孙权还能在胜利的凯歌声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全军覆没,狼狈逃回白帝城。东吴大军的士气非常旺盛,大将徐盛、潘璋纷纷上表,要求乘胜追击,必定能够攻克白帝城,生擒刘备。陆逊不愧为三国时期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判断魏国表面上帮助吴国,实际上心怀叵测。5,有理、有利、有节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吴军深入到巴蜀地区,魏国趁机突然袭击,东吴的形势非常危险。于是陆逊坚决主张,立刻班师。孙权接受了陆逊的建议,下令东吴大军全部返回。不出陆逊所料,吴军刚刚返回,魏国的三路大军就杀了过来。要不是东吴大军及时退兵,后果就不堪设想。面对魏军的大举进攻,孙权镇静自若,十分从容地调兵遣将,把来犯的魏军杀退。由此可见,在这场吴、魏两国的博弈中,孙权、陆逊可谓料事如神,取得了完胜。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吴军深入到巴蜀地区赵咨舌战曹丕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主传》赵咨舌战曹丕
孙权虽然一度向曹丕称臣,但在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中,仍然能够不卑不亢。保持了东吴的国家尊严,例如孙权派都尉赵咨出使魏国,曹丕问赵咨,吴王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君啊,赵咨回答说,吴王是一个”聪明、仁智、雄略”的君主。曹丕说:“何以见得?”赵咨说,吴王在鲁肃还没有显山露水之前就发现他是一个人才,这就是我讲的“聪”;当吕蒙还是一介武夫的时候,吴王就把他提拔为三军统帅,这就是“明”;俘虏了于禁,而没有杀他,这就是“仁”;兵不血刃而夺取荆州,这就是“智”;占据着荆、扬、交三州的土地而虎视天下,这是他的“雄”;向您陛下称臣,这是他的“略”。孙权虽然一度向曹丕称臣,但在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中,吴书曰: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权为吴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帝曰:"吴可征不?"咨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吴书曰: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权为吴王,擢中曹丕以为自己是文学家,学问渊博,所以就带着嘲笑的口气对赵咨说:“吴王读不读书?他有多少学问呢?”赵咨说,吴王虽然日理万机,操劳国家大事,但是他利用空闲时间博览群书,精通历史,他读书的方法是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不象有些书生那样,只会寻章摘句、舞文弄墨而已。曹丕以为自己是文学家,学问渊博,所以就带着嘲笑的口气对曹丕又问:“朕欲讨伐吴国,可以吗?”赵咨说:“大国有讨伐的军队,小国有抵御的方法。”曹丕又以挑衅的口气说:“吴国害怕魏国吗?”赵咨说:“吴国有百万大军,长江天险,怎么会害怕呢?”曹丕又说:“吴国象你这样的人才有几人?”赵咨说:“才能卓越的一流人才,大概有八、九个。象我这样的凡夫俗子,那就是车载斗量,数不胜数了。”赵咨的辩才和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差不多。对魏文帝提出的问题不卑不亢、对答如流。没有让魏国占到半点便宜,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曹丕又问:“朕欲讨伐吴国,可以吗?”赵咨说:“大国有对夷陵之战孙吴获胜原因须作重新考量。以往论著,大都从纯军事的视角来探讨夷陵之战中陆逊取胜之因。这固然不谬,但不够全面。试想,若无孙权在外交上与曹丕周旋,博弈,陆逊的军事指挥才能再高,又焉能稳操胜券。事实上,夷陵之战有二个战场,一是陆逊指挥的吴军与刘备统率的蜀军在猇亭相持;二是在孙权亲自主持下,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以稳住曹魏,避免陷入二线作战。而其中的质子之争,犹为惊心动魄。另外,孙权为骗取曹丕信任釆取了多种措施,除称藩、纳贡之外,还派出许多使节前往洛阳,游说曹丕。孙权不仅屈身于曹丕,且与降将于禁并马而行,据对夷陵之战孙吴获胜原因须作重新考量。以往论著,大都从纯军事的《三国志》卷57《虞翻传》载:“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尓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三国志》卷57《虞翻传》载:“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孙权还亲自迎接前来册封的魏使邢贞,礼遇浩周。凡此种种散见于各人物传中史料,皆可视为质子之争的组成部分。魏吴这场质子之争,持续时间长达-年余。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孙权在外交上只要稍有疏漏,那怕在一个环节上出问题,就将陷入灭顶之灾。其所作的全部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因为孙权的对手曹丕、及魏谋臣刘晔等人绝非等闲之辈。孙权还亲自迎接前来册封的魏使邢贞,礼遇浩周。凡此种种散见于各司马懿的韬晦之计“司马懿少有奇节,刚断英特,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传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曹操曾夜梦“三马同食一槽”,为消除怀疑,懿“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操立太子时,司马懿支持曹丕,“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懿又支持丕代汉,故得到重用,任抚军大将军,丕死,为托孤重臣,明帝时,任大将军,太尉,类似周公辅政。司马懿的韬晦之计魏明帝临终时,司马懿正在关中地区,听到天子的诏书,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四百多里地一个晚上就赶到了。明帝握着司马懿的手说:“我快要咽气了,之所以不肯撒手西去,双眼不闭,是在等您啊。如果您能忠心耿耿辅佐幼主,我死而无憾了!”又命令八岁的儿子曹芳上前,抱着司马懿的头颈,做出非常亲昵的样子,好像司马懿就是曹芳的爷爷一样。司马懿也连连磕头,留着眼泪答应皇帝,表示自己定会效犬马之劳。此情此景,同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几乎如出一辙。魏明帝临终时,司马懿正在关中地区,听到天子的诏书,快马加鞭,司马懿诈病骗曹爽公元247年五月,司马懿声称自己得了重病,不再上朝。曹爽也知道司马懿老奸巨滑,生病到底是真是假,难以判断。所以他就派心腹李胜去探望司马懿,实际上是借探望为名,察看司马懿是否装病。司马懿假戏真做,他斜靠在床上,喘着粗气。过了一会,他以手指口,表示口渴要喝水,婢女进上粥汤,他不能拿杯,由婢女一口一口地喂他喝,结果粥汤喝不进去,都流在胸前。李胜说:“现在皇上年龄还小,天下事都仰仗太傅,不想太傅竟病成了这个样子。”李胜又告诉他:“我要到荆州去当刺史,太傅有什么吩咐吗?”司马懿装作没有听清,过了好一会儿,才颤颤巍巍、口齿不清地说:“哦,你要到并州去当刺史啊!并州这个地方靠近少数民族,你要多加防备啊!”李胜说:“不是并州,是荆州。”司马懿这才做出听明白的样子,说:“我年老多病,死在旦夕,只是放心不下我的两个儿子。我把我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希望你好好地照看他们,这样我死也瞑目了。”司马懿的这一番表演完全骗过了李胜。李胜回去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简直就像一具尸体,只不过多了一口气,对我们已毫无威胁,主公你可以高枕无忧了。”李胜还感慨万分地说:“想不到司马公这样的英雄,竟然病成这个样子,好不令人伤感啊!”司马懿诈病骗曹爽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得到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消息,一下子就傻了眼,吓得不知如何是好。但就在这时,曹爽集团的智囊——大司农桓范偷偷地从洛阳城中跑了出来(当时的洛阳已全城戒严,桓范是假传圣旨,骗过守门官冲出来的),桓范对曹爽说:“天子在我们手中,我们怕什么。许昌离这里不远,我把你的大将军印带来了,我们可以马上赶到许昌,以天子的名义召集全国各地的军队来讨伐司马懿。”桓范的逃跑对司马懿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建议,形势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因为曹爽的职务是大将军,是三军的最高统帅,而且又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太尉蒋济十分担心地对司马懿说:“大事不妙,智囊跑掉了,我们怎么办?司马懿对曹爽的为人十分清楚,所以他胸有成竹地说:“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晋书》卷1《宣帝纪》)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曹爽此人就像一匹笨马,只知道吃饲料槽里的豆,而绝无雄心壮志.司马懿发动政变司马懿这时送给曹爽粮食,并不是他对曹爽发善心,而是要把曹爽,包括他的党羽一网打尽。这是什么计谋呢?这叫“欲擒故纵”之计。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司马懿采取的就是这个策略。他大肆收集曹爽集团的罪证,说曹爽他们要谋反篡位,曹爽淫乱先帝的嫔妃,等等,都是满门抄斩的罪名。他对曹爽的党羽大搞刑讯逼供,同时又让他们相互之间狗咬狗。司马懿明明知道何晏是曹爽的心腹,却让何晏去审理曹爽的案件。何晏当然高兴,以为可以借机邀功,洗脱自己的罪名。于是他在审理曹爽案件的过程中,拼命扩大打击面,穷凶极恶,唯恐有漏网之鱼。最后,何晏向司马懿报告审理案件的结果,提出应该诛灭七个人的全族。司马懿却说不对,应该是八个人的全族。何晏急了,问司马懿:“难道是我吗?”司马懿说:“对呀,就是你!”于是何晏也被满门抄斩。司马懿采用的是“借刀杀人”之计.司马懿这时送给曹爽粮食,并不是他对曹爽发善心,而是要把曹爽,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大肆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姐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晋书·宣帝纪》自此,曹魏军政大权全都落到司马氏手中,为司马代魏,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大肆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司马师,昭兄弟的雄才大略政变前夜司马师泰然自若,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声讨司马师,文鸯率敢死队进攻,司马师在眼晴掉出来的情况下镇定自若,指挥作战司马昭的历史功绩超过其兄,他主政时,灭蜀,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司马师,昭兄弟的雄才大略三国后期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执政期间,连续五次北伐曹魏,有一度把强大的曹魏打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蜀国虽小,但仍然是曹魏的劲敌。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连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司马懿也是“畏蜀如虎”、“闭军固垒、莫敢争锋”。(《晋书》卷1《宣帝纪》)但自从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力就逐渐衰败,刘禅不理国政,昏庸无能。据史料记载,东吴曾派大夫薛珝出使蜀国,回来后,东吴的皇帝孙休就问薛珝:“你对蜀国的政治有什么评价?”薛珝回答的很干脆:“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三国志》卷53《薛珝传》注引《汉晋春秋》)即到了蜀汉朝廷,我没听到过一句正人君子所讲的话;到了民间,蜀国老百姓面黄肌瘦,形容十分憔悴。三国后期的天下形势司马氏父子执政以后,大力推行军事屯田,开垦荒地,又在一定程度上轻徭薄赋,减轻老百姓负担,同时还对法律进行修改,刑法也比较宽松。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粮食连年丰收,人口也增加了。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加上瘟疫、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三国时期的人口大幅度减少。据正史记载,全国人口不超过780万,但魏国的人口数却超过了吴、蜀两国的总和。当时仅魏国登记在户口簿上的人口有443万,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但却是蜀汉的四至五倍。因为蜀汉的总人口不足一百万。司马氏父子执政以后,大力推行军事屯田,开垦荒地,又在一定程度《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胜乃不怠;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子兵法·地形篇》)就是既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胜利就没有危险;既得天时,又得地利,胜利就有完全的保障。但真正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又谈何容易呢?在魏蜀二国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敢不敢于发动战略进攻,趁蜀汉衰弱之际,发兵将它消灭呢?在当时,曹魏朝廷中很多人没有看出灭蜀的条件已经成熟,他们对蜀汉的军事力量估计过高,又认为巴蜀之地是天险,易守难攻,所以大多数大臣都极力反对,甚至连名将邓艾也认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资治通鉴》卷78)在这么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唯独司马昭力排众议,他洞察局势,知己知彼,决定吹响统一天下的集结号。《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胜乃不怠;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前,司马昭召集他的幕僚,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对伐蜀战争作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他说:“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晋书》卷2《文帝纪》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前,司马昭召集他的幕僚,召开了一次军事会司马昭的这一番分析,极其精辟,具有极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我认为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因为从魏灭蜀的整个战争过程来看,司马昭的战略判断是相当准确的。后来,姜维的部队确实被邓艾牵制在沓中,由于来不及在第一时间回救汉中,蜀汉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汉中被钟会攻破。等到邓艾从阴平小道进入成都平原后,蜀汉朝廷一片混乱,已经失去抵抗的意志。刘禅这个昏君吓破了胆,在坚守成都、等待姜维回师营救和撤退到南中,以及屈膝投降的三个方案中,刘禅所选择的是第三个方案,也就是乖乖地向邓艾投降。刘禅的所作所为尽在司马昭的意料之中。司马昭的这一番分析,极其精辟,具有极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我认司马昭所制定的先灭蜀,后灭吴的战略步骤,也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西晋在攻占巴蜀之后,就可以充分利用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形,顺流而下,一举灭掉吴国。公元280年,晋朝的水军果然从益州出发,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所向披靡,一举攻克东吴的都城建业。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闇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从宏观上看,无论是灭蜀,还是灭吴的总体战略都在司马昭的掌握之中。司马昭所制定的先灭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铺租赁保险责任合同协议2025
- 融资合同2025年还款计划调整协议
- 平面设计合同协议2025
- 旅游合同续签补充协议2025版
- 2025年考勤异常处理与纪律处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国际体育赛事合同范本
- 地板质量保修合同范本
- 场地牛场租赁合同范本
- 土方外运合同补充协议
- 国资办委托管理协议书
-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比较阅读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细胞的生命历程》教材教法分析课件
- 神经内镜手术技术在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课件
- 储气罐安装方案
- 体检中心耳鼻喉科操作规程
- 江苏省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24 直线与圆的最值问题精品课件
- 福建省中药资源概况课件
-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 GB∕T 19017-2020 质量管理 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 涉外警务概论
- 2018-4月中文pallet跨链公链白皮书v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