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五篇)_第1页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五篇)_第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五篇)_第3页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五篇)_第4页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五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当怎么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一

http://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把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测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便利。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测、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测法和陈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确凿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测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依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测法、探讨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测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测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明白,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测和小范围的探讨后,教师通过提醒、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复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陈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别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

http://

http://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状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协同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陈述法、小组探讨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测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测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测、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确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终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协同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教学设计例如

http://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二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海陆分布、自转和公转。在地球仪上能识别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并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指出五带的界限范围。

2、能正确观测有关图片、示意图和地球仪,想象地球的形状及自转和公转状况。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能绘出地球公转示意图。

二、学习要求

1、基本知识:

⑴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

⑵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本初子午线。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公转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2、基本能力:

⑴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五带的界限和划分。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绘制简单地球公转示意图。

⑵学会:用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和地球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实践能力:

⑴搜集有关地球方面的文字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一期简报。

⑵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地球仪。

4、德育要求:

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

三、学习建议

1、希望你准备一个地球仪,以便形象直观地学习有关知识

2、学习时要注意观测地球仪,把学习内容与地球仪联系起来

3、要很好地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学好相关知识

四、检测练习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三

课题

课型新授第一_课时备课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

1、地球的形状大小。

2、观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感受前人勇于摸索科学的精神。重

点:经纬线(度)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难

点:经纬线的特点;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教学过程:导课:(实用、别致、简单)

同学们依据想象,画出天与地的形状。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

1、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2、怎样测的乒乓球的大小。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

教师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探讨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明

教师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教师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终究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确切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提醒学生指图说明)

教师

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加强感性认识):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假使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教师

(补充)经过确切测量说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区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假使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区别就看不出来了。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教师

通过观测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四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把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摸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摸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陈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好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摸索地球。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复: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探讨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依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探讨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陈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分小组探讨并派代表回复。第一组陈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复)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十分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依据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譬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其次组陈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明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好多探险家进行了屡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学生回复)

教师陈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陈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第三组同学代表回复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白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陈述。第四组同学代表回复教师陈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方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摸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摸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复)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摸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测、勤于思考、擅长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参与学生探讨)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确切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毕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复。(学生回复)

教师陈述:确切的测量说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确凿地说,地球应当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区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假使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区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寻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活动:细心观测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复)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譬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学生回复)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其次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导入新课,教师陈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勉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一致和不同呢?一致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好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板书:

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查,辅导同学。(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醒: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复。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测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依照方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复。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板书:

二、纬度和经度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学生观测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复。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测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复。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一致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复)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假使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限最为适合?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复)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五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发布者:叶红红发布时间:2023-09-2011:17:12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把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把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摸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摸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陈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好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摸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复: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探讨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依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探讨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陈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探讨并派代表回复。

第一组陈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复)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十分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依据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譬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其次组陈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明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好多探险家进行了屡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复)

教师陈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陈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复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白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陈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复

教师陈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方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摸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