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药效学的学习教案_第1页
次药效学的学习教案_第2页
次药效学的学习教案_第3页
次药效学的学习教案_第4页
次药效学的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次药效学的学习教案第1页/共58页2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的概念药物作用(drugaction)是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原发作用或初始作用。但是,由于药物的这种原发性作用往往是很难改变和描述的,因此,药物作用在药理学文献当中,常常被药物效应这个词所代替。第2页/共58页3

一、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的概念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effect)是指药物的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机能或形态学上的继发性变化,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所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这两个概念还是不同的。例如,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它与心肌细胞上受体的结合,其效应则是所继发的心肌收缩力的加强。

第3页/共58页4二、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促进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发生改变,使其进入兴奋或抑制状态。在药物的作用下,凡能使机体生理和生化反应加强的称为兴奋(stimulation),能引起兴奋的药物称为兴奋药(stimulants),如咖啡因;使机能活动减弱的药物作用称为抑制(depression),主要引起抑制的药物称为抑制药(depressants),如普鲁卡因。第4页/共58页5②对侵入或寄生于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起抑制或杀灭作用。这些主要是化疗药物,如磺胺药、抗生素、杀虫药等。③对机体内分泌不足或维生素缺乏起补充作用,这主要是激素类药物和维生素药物。第5页/共58页6三、药物的作用方式药物的作用方式根据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根据作用的顺序不同,可分为原发性作用和继发性作用。局部作用(localaction):当药物与机体接触后,药物作用仅发生在用药的局部,称为局部作用。全身作用(或吸收作用general/absorptiveaction):给机体用药之后,药物吸收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后才发生作用,称为全身作用。第6页/共58页7原发作用(primaryaction):指的是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产生的作用。继发作用(secondaryaction):原发作用之后,药物通过神经或体液的联系,继发远隔器官机能的变化,称继发作用。如强心甙洋地黄被吸收后,对心脏产生的心肌收缩力增强是原发作用,而强心作用的结果,是间接增加肾的血流量,尿量随之增加,使心脏性水肿得以减轻或消除,这种间接作用就是继发作用。第7页/共58页8不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是不相同的。药物作用虽然有差异,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作用特点的,这些共同特点就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这里只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一、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三、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第二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第8页/共58页9一、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有很多药物实际只对某种动物机体或某一组织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机体或组织器官很少或者根本不发生作用,这种现象就是“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或者称为“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例如,治疗量的洋地黄强心甙主要作用于心脏,对其他组织器官作用很弱或根本无作用。第9页/共58页10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具有相对性,而不是完全绝对的。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强心甙,虽然它对心脏有很高的选择性,但它也能导致血管收缩。第10页/共58页11了解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在临床实践当中,如果需要采用选择性较低的药物时,就应同时增加矫正药,以减少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对于治疗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混合感染,也可利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的药物,这样就可达到减少用药的目的。

第11页/共58页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含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的就是药物对机体既可产生有利于机体康复的治疗作用,也会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甚至对机体不利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应注意和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12页/共58页2.药物的治疗作用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利于机体康复的药理效应称为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治疗作用又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第13页/共58页①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是针对病因的治疗作用,可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如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以控制感染。②对症治疗(symptomatictreatment)可以消除或缓解疾病的症状,但不能去除致病因素。如镇痛药可消除疼痛,但不能解除发生疼痛的原因。第14页/共58页动物疾病的治疗一般应采取对因治疗。但对严重病例,如出现脱水、急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惊厥等症状的,也应必须先进行对症治疗,来缓解危及动物生命的症状,待症状缓解后再考虑对因治疗。中医有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临床上,很多情况下是标本同治。第15页/共58页3.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甚至对机体不利的药理效应,称为不良反应(adversereaction)。不良反应一般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继发性反应和变态反应等。第16页/共58页①副作用(side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会表现出轻微的不适反应。药物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药物往往都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药物作用越多,其选择性越低,副作用也就越多。不过,副作用有时也可成为治疗作用。第17页/共58页如阿托品具有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和增加心率的作用。当全身麻醉时就利用其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及气管分泌)的这种作用,来减少呼吸道腺体分泌液,以配合全麻作用,这时阿托品的松驰平滑肌作用引起的膨胀、心跳加快则成了副作用。

第18页/共58页②毒性反应(toxiceffect):由于药物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药物作用的延伸、加重,从而导致机体的生理生化机能和结构产生病理变化的现象,称为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根据出现的快慢,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第19页/共58页急性毒性(acutetoxicity)往往是由于剂量过大用药后即发生的毒性反应;慢性毒性(chronictoxicity)是由于长期用药而逐渐出现的毒性反应。

第20页/共58页③继发性反应(secondaryreaction):药物的不良反应除了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之外,某些药物的治疗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称为继发性反应。继发性反应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时的不良后果。因此,又称其为“治疗矛盾”。第21页/共58页如成年草食动物长期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时,引起继发性感染。(由于不敏感菌,如真菌、大肠杆菌、葡萄菌、沙门氏菌大量繁殖引起的中毒性胃肠炎和全身感染,这种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第22页/共58页④变态反应(allergy):也称过敏反应。它是某些动物个体对某个药物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致过敏的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也有可能是药物制剂中的杂质。它们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药物再次进入机体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导致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第23页/共58页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也不是药物所固有的药理作用。一般表现为皮疹、支气管哮喘、血清病综合症,甚至过敏性休克。对此可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抢救。第24页/共58页⑤特异质反应:这是由于某些动物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比一般个体高而出现的不良反应。目前认为,特异质反应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生化机制异常而导致的。如在羊群中应用四氯化碳驱虫时,亦偶然发生特异质反应。第25页/共58页⑥后遗效应(residual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可能由于药物与受体的牢固结合,靶器官药物尚未消除,或者由于药物造成不可逆的组织损害所致。第26页/共58页27三、药物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1.量效关系的含义量效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是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同一种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剂量就是指用药的分量。用药后所出现的药物效应可分为两种类型:①量反应——可以用数量表示的,如心率、血压等;

②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有或无)表示的,如生与死,惊厥或不惊厥等。第27页/共58页282.量效曲线由于药物的量效之间存在着的这种相关性非常重要,为了更明确地显示它们之间的这种相关性,常用函数曲线来表示,表示量效关系的曲线就称为量效曲线(dose-effectcurves)。常用横座标表示对数剂量,纵座标表示量反应强度或质反应的百分比,则量效曲线几乎是一条对称的S型曲线。量效曲线两端平而中间陡峭,在反应率50%的地方斜率最大,对剂量变化最敏感,剂量稍有变化,反应率就产生明显差别。

第28页/共58页2950%第29页/共58页30在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时,以50%动物死亡的剂量即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作为衡量药物毒性大小的指标。在进行治疗试验时,对50%动物有效的剂量称半数有效量(medianeffectdose,ED50)。因此,在药效试验中,如致死量越大,有效量越小,则药物的安全性和药效就越高。第30页/共58页31常用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其数值(TI=LD50/ED50)越大越好。但考虑到药物剂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毒性可能加剧,所以根据临床上的需要,也常以LD5/ED95作为治疗指数,这一比值也被称为安全范围(marginofsafety),而LD1/ED99则称为可靠安全系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时,用后两个指标比前一个更好。第31页/共58页323.描述量效关系的几个重要概念1)最小有效量(minimaleffectivedose):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2)极量(maximaldose):达到最大药物效应时的剂量;3)最小中毒量(minimaltoxicdose):出现中毒时的最低剂量;第32页/共58页334)致死量(lethaldose):中毒严重引起死亡的剂量;5)治疗量(或常用量,therapeutic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而比极量小的剂量。兽药典对药物的常用量,毒药、剧药的极量都有规定。第33页/共58页34第三节药物作用机制

第34页/共58页35一、概述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ofaction)是药效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

——药物为什么起作用

——药物如何起作用

——药物在哪个部位起作用的问题第35页/共58页36药物作用的多样性是由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及由此而具有的理化性质的千差万别所决定的。但是,药物作用有的与药物的化学结构关系很密切,有的却与化学结构关系不大。例如,麻黄碱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很接近,从而使它的药理作用和肾上腺素也很相似。而乙醚、氯仿、普鲁卡因这些药物的化学结构相差很大,但却具有相同的麻醉作用。

第36页/共58页37根据药物作用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密切与否,可将药物分为特异性药物和非特异性药物。第37页/共58页38①特异性药物,也称结构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对药物化学结构的改变特别敏感,化学结构的微小变化常常引起药物作用的巨大改变。大多数药物属于特异性药物。第38页/共58页39②非特异性药物,也称非结构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与其化学结构的关系比较小,它们主要依赖其物理性质发挥作用。非特异性药物比较少,麻醉药、催眠药、乙醇为这类药物的典型代表。

第39页/共58页40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一)作用机制的基本类型特异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因为与它的化学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具有相同的有效基团的药物,一般具有类似的药理作用。第40页/共58页41一般将特异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影响酶活性2.影响生物膜的功能3.影响体内自体活性物质的合成4.影响神经递质第41页/共58页42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上四种。属于前两种的药物大部分是直接作用于酶和生物膜的,因此机制比较简单。属于后两种作用机制的药物必须先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之后,才能发挥药理作用,因此,作用机制比较复杂,较难以研究。下面我们将着重讨论阐明后两种作用机制的受体学说即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第42页/共58页43(二)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1.受体的概念受体(receptor)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浆内的一种能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地与之结合,从而导致器官组织发生特定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第43页/共58页44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叫做配体(ligand)。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机体内固有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即内源性配体,与来自体外的外源性活性物质即外源性配体。内源性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活性肽、抗原、抗体等。外源性配体则指药物及毒物等。第44页/共58页45受体分子大多存在于膜结构上,并镶嵌在双脂质膜结构中,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受体有两种功能:

——与配体结合的功能

——传递信息的功能第45页/共58页462.受体的分类根据受体蛋白的结构、位置、信息传导方式和效应性质等特点的不同,大致可将受体分为四大类型:(l)G蛋白偶联受体(2)含离子通道受体(3)酶活性受体(4)细胞内受体第46页/共58页473.受体的命名最初,根据受体能与何种递质或激素结合,即以该递质或激素命名,如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后来又使用不同的药物,研究不同组织或部位的受体,根据其亲和力和效应的不同,以该药物命名有关受体,如烟碱受体、毒蕈碱受体等。第47页/共58页484.药物受体的特性药物受体一般具有三个特性:①饱和性(saturability)

————受体在体内有特定的分布点,每个分布点上的受体数目是有限的,所以与配体的结合具有饱和性。第48页/共58页49②特异性(specificity)

——受体对配体都有严格的化学结构和立体构型的要求,受体只能和相应的配体发生作用,而不能与其它配体结合。配体在结构上与受体应是互补的,一般来说有效的药物对受体应具有高亲和力,化学结构的微小改变便可影响亲和力。药物的构效关系就是受体这一特点的外在体现。第49页/共58页50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就是指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效应有密切关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能与同一受体结合产生药物作用。这种药物作用可能是相似的,也可能是相互拮抗的。第50页/共58页51③可逆性(reversibility)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是以非代谢的方式解离,解离得到的配体不是其代谢产物,而是配体原形本身,体现了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可逆性,这与酶-底物的相互作用的方式有本质的差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