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第章(单元)第课(节)课时课题15大禹治水备课日期年月日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学难点根据文中插图,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过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1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板书设计示意图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二次备课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1.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做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好吗?(课件出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图片)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3.课件出示大禹的图片,简介大禹。课件出示:大禹:禹,传说是我国远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设计意图:由学生已阅读的神话故事入手,通过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导入新课,并适时简介大禹,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3.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课件分批出示词语:课件出示:第一组: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痛苦极了第二组:继续教训驱赶耕种恢复安居乐业(1)接力读第一组词语,重点指导。①“灾难”中的“难”是个多音字。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出示课件,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③读了第一组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④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⑤将生字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这几句话的停顿。(2)接力读第二组词语,重点指导。①“耕种”两个字都是后鼻音。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教训、驱赶、恢复”这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指导“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④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⑤将生字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这几句话的停顿。设计意图:本课生字较多,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设计先分板块识记生字词,帮助学生构筑画面,为朗读课文奠定基础。随后再随文识记,了解重点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这个教学环节体现了在语境中识记、多次复现的识字原则。三、指导书写生字。1.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课件出示:洪难认被(1)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提示: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2)指导书写“洪、难”。①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洪:“氵”呈圆弧状,“共”字两横平行,撇和点分别对应上边的两竖。难:“又”捺变点,“隹”四横之间等距。出示写好“难”字的儿歌:“又”字书写小,人旁中线立,四横等间距,末笔横稍长。②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3)指导书写“认、被”。①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认:“人”的撇穿插在“讠”的下面。被:“衤”不要写成“礻”,注意“皮”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又”字横撇短、捺长。②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2.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道”。(1)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道: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注意顺序:先里后外。“首”写得端正,中间两横均匀。关键笔画在于“辶”。出示写好“辶”的儿歌:首笔右点要高扬,横折折撇勿长,平捺一波要三折,捺尖出锋要稍长。(2)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3.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灾”。(1)“灾”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宀”和“火”的大小关系,底下部分不应宽过字头。首点要居中,让左点与右钩位置对称。“火”字撇捺舒展,稳稳立正。(2)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4.指导书写独体字“年、产、业”。(1)出示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2)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年、产、业”两字都是独体字。年:横笔画较多,中间先写横后写短竖。业:横画左右伸展,重心平稳,两竖长短有变化,间隔距离要适中。产:“立”中间夹的两笔都要写短,第五笔横写在横中线上。(3)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设计意图:将生字进行归类教学,使写字教学逐步由“老师教”变为“学生学”,提高写字效率。在写字前指导学生观察结构,找出共同点,并归纳同结构字的书写要领,将书写要领编成儿歌,既便于学生记忆与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练写后指导学生对照范字紧扣书写要领进行评价,在“看”和“写”以及“评”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第2课时一、复习词语,激趣引入。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词语。课件出示:洪水经常百姓灾难知道家乡可是认为采用农业生产2.根据词语“灾难”提问: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哪些灾难呢?设计意图:用开火车的形式复习词语,并用熟悉的词语引入课文学习,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二、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2.课件出示洪水泛滥的视频资料(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3.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洪水泛滥的场面的?自己练读第1自然段。4.指导朗读。(1)课件出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等词语,引导学生说说洪水泛滥的情景。教师引读课文:师:洪水泛滥,恐怖极了。这洪水,一路咆哮,它来到田野——生:大水淹没了田地。师:它来到村庄——生:冲毁了房屋。师:毒蛇猛兽到处——生:伤害百姓和牲畜。师:大地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的生活——生:痛苦极了。(2)指名朗读,通过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表现出人们的痛苦。(教师相机评价)(3)再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满怀同情地齐读这个自然段。(4)用一句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5.小结过渡: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一个名叫鲧的人开始领着大家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时,通过展示洪水泛滥的影像(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帮助学生构筑洪水泛滥的画面,进而理解“泛滥”一词。品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洪水带给百姓的痛苦,为下文讲述故事做了铺垫。三、学习第2自然段,练习讲述。1.自由朗读,说一说:谁来治水?怎么治水?结果怎样?(鲧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2.指名朗读描写鲧治水的方法及结果的句子。(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1)课件出示筑坝挡水的图片,说说什么叫“筑坝挡水”,猜猜“挡”的意思,说说这样做的结果怎样。(2)课件出示“继续”词卡,练习用“继续”说一句话。3.练习讲述这个自然段。讲述时可以借助哪些词?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梳理。可提炼:谁来治水?怎么治理?结果如何?课件出示:鲧筑坝挡水没有成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取信息,再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用提取的信息讲故事,在朗读和讲故事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课文内容。四、学习第3自然段。1.鲧的儿子禹继续担起治水的重任。在禹治水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范读“三过家门而不入”。2.课件出示语段,指名填空。课件出示: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年。这()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3.体会大禹“治水时间之长、治水之艰辛、心系百姓之切”。(1)创设情境朗读:禹治水十三年没回过一次家。传说禹的儿子很大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因为洪水害得百姓无家可归,禹心里装着百姓,所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2)指导朗读:这些数字读好了,这段话的意思也就读明白了。学生练读。(3)教师介绍:为了治水,万水千山都留下了大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课文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到处奔走”。(课件出示大禹到处奔走的图片)课件出示:当大禹遇到高山,他___________;当大禹遇到大河,他___________。他的身上划出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一个个血泡,可他仍然_____________。(4)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你最想用哪个词赞美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5)小结:十三年里,禹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非常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顾大家不顾小家的无私奉献的人。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一组数字,体会数字背后蕴藏着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先填写这组数字,然后透过数字,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大禹心系百姓的精神,接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抓住“到处奔走”,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和想象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大禹治水的决心。阅读课文后,进行人物形象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让学生品味大禹无私的品格,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五、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绩。1.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练习按“谁、怎么治理、结果如何”的思路说一说这段话的内容。2.学习第一层,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体会大禹的智慧。(1)读第4自然段,画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禹是怎么让洪水乖乖听话的。(3)借助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理解“疏导”的意思。师:大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把许多座大山挖开,让水能流入大海。这就叫作——疏导。同学们猜一猜:“疏”是什么意思?查字典验证一下吧!(除去阻塞,使畅通)(4)禹的做法与他的父亲鲧一样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5)齐读禹治理洪水的语句,感受禹的智慧。3.学习第二层,体会百姓的“安居乐业”。(1)指名读描写禹“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课件出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歌唱等)(2)理解“安居乐业”: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种,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安居乐业。(3)指名对比朗读课文写“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4)禹治水成功后,百姓会怎么感激禹?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结:人们非常感谢禹的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六、总结全文,练讲故事。1.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个著名的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禹除了功绩伟大,你还觉得他的哪些方面堪称一个“大”字?(提示: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2.今天咱们学习了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回家后要讲给爸爸妈妈听,该怎么讲述呢?老师给大家四个提示,你们可以根据提示,在小组里各自选定一个方面的内容,先练习讲讲。然后把大家的讲述合起来,就是整个故事了。作业布置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第章(单元)第课(节)课时课题16朱德的扁担备课日期年月日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事迹教学难点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板书设计示意图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二次备课第1课时一、揭题识字,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板书:扁担。边写边强调“扁”字为半包围结构,户字头要写得略小,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面的部件让出足够的空间,最易错的地方是下面部件中的一横。教读:扁担的“担”读轻声。师:你知道扁担是干什么用的吗?生:扁担: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具,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扁而长。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课件出示扁担图,扁担上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板书:朱德。识记“朱、德”二字,“朱”字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德”字可以用拆分的方法识记,“双人旁,左边站,十、四、一、心靠右边”。3.通过预习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初步了解了朱德爷爷?课件出示:(1)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2)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从“带领、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这些词句中你们能读出朱德是干什么的吗?对,是红军队伍的领导人,是指挥打仗的军官。4.课件出示朱德简介。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担任军长,深受人民的爱戴。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5.过渡,导入课文:这根扁担里究竟设计意图: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第16课《朱德的扁担》。孩子们对于扁担本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对于刻了字的扁担却是非常有兴趣的。这样顺势了解了朱德的背景资料。在谈话的过程中,顺势认识了“朱、德、扁、担”这几个字,完成了认读正音的教学目的,针对“朱”字还采用了换偏旁的方法识记。这符合低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多认少写”的原则,把识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穿插在每一节课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中快乐识字,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识字能力。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件出示词语:课件出示:扁担同志队伍敌人山高路陡难走斗争打仗心疼不料敬爱3.开火车接力读,看看哪些字词难读难记。“志”:上部是“士”,不是“土”。“心疼、敬爱、打仗”中的“疼、敬、仗”都是后鼻音。“难走”中的“难”是多音字,在这读“nán”,“难”在“灾难”中读“nàn”。请同学们辨析这几个词语:难过、为难、难忘。4.小组检查读词语的情况,逐个过关。5.理解“山高路陡”和“不料”。(1)看到“山高路陡”这个词语,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想象画面)“陡”字的左边就像一座悬崖,直直的。所以“陡”就是指山坡近于垂直。(2)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可以用哪个词替换“不料”?(“不料”在这里指没有想到的意思。)设计意图:本文生字较多,采用先集中识字的方式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开展教学。比如:对“志”的识记;多音字“难”的辨析;根据“山高路陡”想象画面;“不料”结合句子用换词的方法理解……这些训练的形式,不仅高效,而且为下面的学习扫清了字词障碍。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长句子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重读、不打结。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2.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轮流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出示课件,完成填空。课件出示:朱德经常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战士们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后来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越发敬爱他了,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4.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生可能会质疑:①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②朱德同志为什么又找来了一根扁担?③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几个字?设计意图:不读熟,不开讲。这里让小组的同学再次轮读课文,达到对课文的熟知,然后让学生开展自学,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谈一谈读懂的内容,说一说还存在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情,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四、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扁、担、志、伍、师、军、战、士。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这些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3.教师示范,讲解会写字的书写要点。扁:半包围结构,户字头撇稍长,向左下伸展,第八笔竖在竖中线上。担:左窄右宽,“扌”瘦长,“旦”字“日”宽扁,底横稍长。志:心字底的卧钩要宽扁,稳稳托住上面的“士”字。“心”字三点的位置分别为左下格、竖中线、右下格。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伍:“五”第二笔竖稍斜,横折沿横中线上起笔,末笔横稍长。师:左部竖撇稍直;右部横不宜长,竖要直。军:“冖”的横钩宜长,覆盖下面的“车”字。战:斜钩要有点弧度,就像一张弓,书写要长,才能舒展。士:首横长,取斜势,竖要直,下横短。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5.投影展示,师生评议。设计意图:写字教学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笔每一画,看清位置,摆好架子,及时总结写字的规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观察和书写习惯,从而提高写字效率。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1.听写词语,同桌订正:扁担、同志、队伍、红军、会师、战士。2.认读词语,试着用以下几个词说说课文内容。课件出示:朱德挑粮战士心疼藏起来扁担写上敬爱设计意图:通过听写,及时巩固生字。通过词语认读,练习说话,回顾课文内容,开启新课学习。二、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时代背景以及挑粮的重要性。1.指名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好长句子。2.讨论:“会师”就是指队伍会合了,说说是哪两支队伍会合了。(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和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合了。)两支队伍会合是件高兴的事,指名读,读出喜悦。3.教师介绍背景:当时,敌我势力悬殊,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武器装备上,红军均处于劣势。那时,红军遭到敌人的围攻,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不仅要加紧练兵,从军事上做好准备,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储备足够的军粮,这就需要战士们到山下去挑粮食,可粮食好挑吗?4.引读:此时,红军在——(学生读)山上,山下不远处——(学生读)就是敌人。抓住“不远处”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红军下山挑粮可谓困难重重。设计意图:事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及时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虽寥寥数语,但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三、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精神。1.指名学生逐句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红军下山还会面临哪些困难?2.引导学生画出描写路难走的句子,体会“挑粮路”之长、之险。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1)联系生活体验,读出“挑粮路”之长。五六十里路有多远呢?如果从早上六点钟出发,不停地走,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练习朗读。(2)结合图画,想象“挑粮路”之险。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山路图片,展示山高路陡、地势险要的情况。走这样的险路,还要挑着粮食,所以文中说——“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指名读出山势之高,路途之险。(3)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么远、这么难走的挑粮路,加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随时会遇到敌人的偷袭、进攻,红军战士害怕吗?(不害怕)哪个字表现出来了?(争)3.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山路难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情景。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来学习,通过联系生活体验,结合图画体验“挑粮路”之长、之险,进而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精神。四、品读第3自然段,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1.路途遥远,山高路陡,还会遇到敌人的偷袭、进攻,可是每次挑粮,朱德同志——(引读)课件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2.课件出示朱德爷爷挑粮的图片,看图说说朱德爷爷的样子,再出示短语,连一连。课件出示:挑着穿着戴着草鞋斗笠粮食这些动词跟后面的名词搭配是那么贴切、那么自然!身为红军的指挥官,朱德爷爷跟战士们(一块挑粮),而且穿的是和战士们一样的(草鞋),戴的是和战士们一样的(斗笠),和战士们一块儿爬山。然而这爬山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引读:当烈日当空时,(生接读)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当大雨滂沱时,(生接读)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当寒风刺骨时,(生接读)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当大雪纷飞时,(生接读)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挑粮上山真是“难”啊!3.你觉得朱德同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先士卒、同甘共苦)4.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通过对词语的重读,读出对朱德同志的敬仰之情。5.补充资料:朱德同志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这支队伍的军事指挥官。白天,他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查看地图、研究战略,经常工作到天明。课件出示: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指导朗读,读出朱德同志的忙碌。指导读好长句子的停顿,重读强调“整夜整夜”。小结:正是因为挑粮“险”“难”“累”,所以战士们很心疼,于是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同学们,这“藏”的背后啊,是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心疼、敬爱,希望他好好休息)6.朱德同志为什么又找来了一根扁担?还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几个字?(1)同学们,如果你是朱德同志,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我刻上“朱德的扁担”,战士们就___________________,我就_______________。(2)同学们,朱德同志是不想有任何的特殊化。他觉得他就应该跟战士们一样,(生接读)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又找来一根扁担,就是想,(生接读)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刻上“朱德的扁担”,就是想,(生接读)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3)从这儿,你又看出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工作辛苦、以身作则)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联系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五、总结全文。是啊,朱德同志就是用这根扁担,挑起了储备粮食、巩固根据地的重任,彰显了身先士卒、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锻造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革命队伍。作业布置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第章(单元)第课(节)课时课题17难忘的泼水节备课日期年月日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用“象脚鼓、凤凰花”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教学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生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1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凤凰花”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板书设计示意图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二次备课第1课时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1.播放泼水节的视频资料。(1)大家看到了什么?(2)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板书:泼水节)“泼”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泼水会打湿头发,所以是三点水加头发的“发”)相机介绍泼水节的来历。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举行赛龙舟、斗牛、泼水祝福等活动。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时,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也就到了,人们穿上漂亮的衣裳,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知道什么叫一年一度吗?(一年一次)2.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傣族的泼水节吧。(看课件)看,清清的水啊,传递着人们彼此美好的祝福。然而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难以忘怀。(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新课。(读题)设计意图:由讲述傣族的泼水节导入,顺势解决生字“泼”。接着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热闹盛况,然后引出1961年的泼水节,点出“难忘”,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伏笔。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难忘泼水节火红一年一度四面八方龙船花炮欢呼人群欢乐清水柏树枝多么(1)指名认读词语,师相机正音。(2)去掉拼音,接力认读词语。(3)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课件出示:泼族民度敲龙驶容踩铺盛碗祝福健康寿(4)小组交流识字方法。(5)学习多音字,并组词。课件出示:铺pū(铺路)盛chénɡ(盛饭)pù(店铺)shènɡ(盛开)(6)读通长句子,课件出示:课件出示: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2.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设计意图:采取集中识字的策略,要求学生运用识字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认读并牢记生字,指导读通长句子,为后面学习课文扫除障碍。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说明)2.同桌相互交流。3.指名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欢乐情景。4.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周恩来总理的了解。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时,提示学生从4个方面进行思考,这既降低了难度,又对学生进行了思考方法的指导。适时交流对周总理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师相机正音。2.仔细观察生字,分类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度、泼、龙”。(1)上下结构:忘、穿、令。“忘”上窄下宽,“穿、令”上宽下窄。(2)左右结构:泼、炮,都是左窄右宽。“泼”要注意左右部件穿插,右边是“发”,不要写成“友”;“炮”右边“包”的“巳”要与“已”区别开来。(3)半包围结构:度、向。书写“度”时,“广”的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的空间;“向”外框写宽阔,“口”稍收紧。(4)独体字:龙。“龙”字横不宜过长,撇向左下伸,竖弯钩圆润,点靠上。3.学生练习书写。4.展示反馈,组织评议。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先要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然后分类进行指导,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生字,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写字时间,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第2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深入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一、读第2自然段,初知“难忘”。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如此难忘呢?请同学们读读第2自然段。1.课件出示课文:课件出示: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1)读好短语。①什么时候?(1961年的泼水节。)②谁特别高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③谁跟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2)读好句子。谁能读出傣族人民的高兴?(突出“特别”)“特别”可以换成哪个词?(格外)2.这段话让你体会到什么?(周总理深入群众,关怀傣族人民)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让傣族人民特别难忘。设计意图:朗读中抓住句子,先通过朗读,读好短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意思,达到初步感知“难忘”的目的。二、赏“欢迎”场面,感受“难忘”。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这个节日里,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呢?你从哪里体会到“难忘”?把相关语句画下来,仔细读读。2.指名交流,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进行交流体会。课件出示:①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1)理解“四面八方”,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参加此次泼水节的人很多)(2)讨论:“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不可以。“赶来”有急切的意思,表现出傣族人民急切地想亲眼看看周总理,怕来晚了赶不上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所以起了大早,急匆匆赶来。从“赶”字可以体会到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课件出示:②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把花瓣比作鲜红的地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尊贵的客人时)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场面的隆重,人们对周总理到来的重视,以及对总理的热爱。)课件出示:③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3)“一条条”和“一串串”可以换成“一条”和“一串”吗?(不可以。“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龙船、花炮之多,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而准备的。)(4)想象画面,品读交流。课件出示,教师读画线部分,学生接读。课件出示: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段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课件出示:④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5)当周总理出现时,傣族人民有什么表现?(欢呼)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到了傣族人民身边,人们怎能不欢呼呢?(6)假如你也在现场,周总理来了,你会怎么做?会怎么喊?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把场面表现出来,指导学生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7)教师引读: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学生跟读。3.从这一幕幕场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真是令人激动,令人幸福、难忘啊!)4.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教师介绍资料:周总理每天都要处理许多重要的事情,工作非常繁忙。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周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他就是这样一位关心人民的好总理,人们从心底里欢迎他。5.带着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三、赏“联欢跳舞”场面,感悟“难忘”。1.图文对照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猜一猜图中谁是周总理。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在文中用“”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神态的句子。2.课件出示句子,引读课文。课件出示: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周总理身穿(生接读)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生接读)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3.图文对照,说说周总理的穿着,再用一个词说说周总理脸上的表情。(周总理的穿着和傣族人民是一样的。周总理的表情是笑容满面的。)4.什么叫“笑容满面”?有人对你笑容满面,你的心情会如何呢?难怪傣族人民如此难以忘怀。5.周总理为什么要穿上傣族人民的服装?(因为周总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6.周总理来到人群中,他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接过、敲着、踩着、跳舞),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周总理平易近人,和傣族人民心连心。)7.指导朗读:周总理也在为与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呢!带着这一体会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四、赏“泼水祝福”场面,领悟“难忘”。1.开始泼水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相互泼水、相互祝福的?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______”画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2.指名交流,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1)让学生圈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端着、拿着、蘸、泼洒)(2)引读并引导想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课件出示:周总理走到一位老爷爷的身边,祝福他_______________。周总理走到一位阿姨的身边,祝福他______________。周总理走到一位小朋友的身边,祝福他______________。(3)课件出示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练习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小结方法:借助重点词,就能把当时的场面说清楚。3.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假如你就在泼水节的现场,你会怎样祝福周总理?4.男女生合作读出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的语句。五、抒发情感,表达“难忘”。1.自由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数一数: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句?表达了什么?(4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之情)2.课件出示这三个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诵读这三个自然段,读出人们的激动、难忘、幸福之情。3.小结提升,表达情感。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幸福、难忘的?(因为周总理亲自来到傣族人民的身边一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他把幸福、欢乐以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4.指导学生带着激动、幸福的心情朗读全文作业布置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第章(单元)第课(节)课时课题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备课日期年月日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按顺序讲清楚图意。2.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教学难点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1.能读懂多幅图组成的漫画故事,能想象故事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2.能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3.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板书设计示意图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二次备课设计思路:1.读懂漫画故事借助前5幅漫画及课后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讲清每幅图的意思。教学时可分步骤训练:首先,让学生按顺序观察每一幅图,看懂每幅漫画上的内容;再把5幅漫画连起来整体观察,大致了解漫画故事;接着看图猜漫画图片,指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讲讲图上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第三步,练习给每幅图加入对话,如爸爸妈妈之间的对话,爸爸与儿子的对话,妈妈与儿子的对话等,在讲述中做到符合图意、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可相机补充;第四步,把5幅图连起来,连贯地讲述故事。2.想象故事结尾最后一幅图的留白让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先请学生想象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再小组内交流想法,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由小组长综合组员的建议,选择一个最有趣的想法在全班交流,集体评价哪个小组的想法最有趣;最后教师出示原图揭晓,并出示漫画题目《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让学生完整、清楚地讲述故事。3.实践活动(1)小组合作表演漫画故事。教师提示表演时要注意模仿漫画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加入人物的语言。集体当小评委,从讲清图意、生动精彩、态度大方、语言连贯、吐字清楚几个方面进行评价。(2)推荐阅读漫画《父与子》。奖励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认真聆听的同学,全班一起欣赏《父与子》的漫画。课件呈现几组漫画,推荐学生阅读这本漫画。(3)课后语言实践:给爸爸、妈妈讲漫画故事《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1.游戏激趣:(1)谈话:今天,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来到我们教室做客,让我们热情地把他们请出来。(2)游戏:指名三位学生,分别拿着爸爸、妈妈、儿子的全身像,站在讲台上进行角色扮演。(3)各用一句话来介绍这一家三口的样子。2.揭示题目,明确要求。(1)这个三口之家,发生了许多有趣搞笑的故事。快来看看今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趣事。(2)课件出示五幅连环画。课件出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对照图画,讲讲这一家三口的故事。(3)出示课题:看图讲故事。(板书)讲好这一家三口的故事的人,将获得“故事大王”的称号,得到一份神秘礼物;用心地倾听的人,有机会当选为“最佳听众”,也将得到一份神秘礼物。课件出示:“故事大王”评选标准:讲清图意,语言连贯,生动精彩。“最佳听众”评选标准:用心倾听,尊重他人,专心思考。二、寻找联系,看懂图意。1.指导看图的方法。(1)按顺序看图,整体看懂5幅图的内容,独立思考:这5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要点:强调按照顺序,看明白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仔细观察,发散思维。(2)细看每幅图的内容,明确图意,让学生按照顺序看懂每一幅图,说清楚每一幅图上的内容。2.学会寻找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概括图意。(1)详细指导第1幅图,课件出示。①仔细看图,试着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晚饭的时间。地点:家里的餐厅。人物:爸爸和妈妈。情节:妈妈准备好了晚餐,站在桌子旁,爸爸坐在桌边等待开饭。饭菜的香气飘得很远。②还有一个凳子是留给谁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图中凳子上有个小问号。联系后面的图画,猜测应该是儿子没有来吃饭。)对能联系前后图进行观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③爸爸和妈妈之间会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说清楚图意,并鼓励学生把情节说生动。(爸爸伸手指着桌上的菜,说:“真香,好想吃哦!”妈妈站在桌子边,伸出一只手,说:“等一下,儿子呢?快去叫他来吃饭!”)教师小结:学生将图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讲清楚了,同时还观察到人物的动作,甚至还想象到他们之间的对话。老师为最佳优秀者颁发“故事大王”奖,发放礼物。(课件出示奖状,颁奖词:观察认真,表达清楚。)(2)联系每幅图的内容,深入理解。(课件出示图片。)①第2幅图发生了什么?你看到爸爸和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觉得?(爸爸大步地走向儿子的房间,推开门一看,儿子头发乱蓬蓬的,他正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爸爸说:“儿子,吃饭了,妈妈准备了香喷喷的菜哦!”)②第3幅图又发生了什么?爸爸和儿子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及时表扬观察细致、会前后联系进行表达的同学。(儿子听话地走出了房间,爸爸似乎被书吸引了,他弯着腰开始看书上的内容。)③第4、5幅图,你又看懂了什么?(儿子乖乖地坐在了餐桌旁,准备吃饭了,爸爸的座位却又空了。妈妈望着空空的凳子,指着房门,说:“去叫你爸爸过来,他怎么也不来吃饭了呢?”)根据标准评选第一批“最佳听众”,发放礼物,强调聆听的重要性。(3)抓住变化,再次明确图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图中爸爸、妈妈、儿子以及饭菜的变化来进一步明确整个故事的内容。)3.5幅图指名5位学生分别来叙述并评价。(鼓励孩子根据图意,生动幽默地进行讲解,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对照要求,全班评价。)三、猜图游戏,巩固图意。过渡:了解了每一幅画的内容后,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趣的游戏,叫“我说你猜”。1.请5名同学上台抽签,抽取图画序号,并清楚地说出图意,其余同学猜所讲内容对应的是哪幅图,用手势将图的序号表示出来,若是全猜对,对照“最佳听众”要求,发放礼物;说明图意讲到位,对照“故事大王”要求,发放礼物。2.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每幅图的内容(讲原文),学生来猜图,听听教师故事讲得和同学们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示范,加上一定的动作进行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如何讲故事,并尝试模仿。)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游戏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人人参与,积极表达、倾听、应对,使得多种交际能力协同发展。四、前后串联,练讲故事。1.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看懂了每幅图的内容。下面,学着老师的样子,联系这5幅图的内容,按照顺序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看谁讲得绘声绘色,让听故事的人听得清楚明白。(1)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能加上动作的孩子。(2)指名学生练讲。对照标准,进行评价。特别关注故事的生动性和幽默感。2.第二轮“故事大王”评比,指生上台讲故事,对照要求,进行评价,发放“故事大王”礼物。3.第二轮“最佳听众”评比,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五、发挥想象,续编故事。1.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结果是怎样的情景?(1)请同学们当一回画家,在书上的空白处画一画,看谁的结尾最有趣。(2)让学生拿着自己的画,上台讲一讲,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你是怎么想的。(教师评价要有针对性、指导性、激励性和幽默性,不管是学生合理推理,还是幽默搞笑,抑或是出乎意料,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对于不太合理的想象,要给予指导和建议。)2.用精彩的演讲,来讲述你的故事结尾。(1)自由练习。(2)指生上台讲。3.把前面的故事和你自己的结尾连起来,有顺序地、完整地讲好这个故事。4.从“听”“说”两个方面进行第三轮“故事大王”和“最佳听众”评比,发放小礼物。5.课件呈现作品原图,这是《父与子》中的一组漫画《一本引人入胜的书》。6.大致了解作者、作品和主题。(课件出示)(1)进行作者简介和作品介绍:课件出示:埃·奥·卜劳恩,德国著名漫画家。他的艺术生涯十分短暂,作品不多,但成就卓著。他在《父与子》中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被人们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父与子》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和幽默,把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父子间的漫画表现出来,洋溢着暖暖的人情味。整本漫画没有一句对话,却通俗易懂,引人发笑。(2)简单了解作品主题。爸爸和儿子分别被书所吸引,说明了什么?(表达出“书比美味的饭菜更加诱人”的主题。)六、小组合作,精彩演绎。1.这一家三口的有趣故事,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家想不想来演一演这个有意思的故事?2.幽默搞笑的故事,要演到观众发笑,但演员自己却不能笑,你能演好这个故事,便能当选最终的“故事大王”。(1)小组分配角色,一人演爸爸,一人演妈妈,一人演儿子,一人读旁白。对照角色演好故事,故事的结局,可以演原图,也可以演自己的创作,不做框定。(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指名小组上台表演。(4)全班评价,从讲清图意、生动精彩、态度大方、语言连贯、吐字清楚几个方面进行第四轮“故事大王”和“最佳听众”评比。发放此环节奖品《父与子》漫画书。七、总结全课,推荐阅读。1.作者埃·奥·卜劳恩风趣幽默,画了大约200组漫画,描绘的都是父子之间的生活小事。虽然都是平常小事,但由于作者擅长捕捉其中的有趣之处,匠心独运地把它画下来,让读者看了忍俊不禁。欢笑之余,还会使人自然地想到自己和家人之间曾经发生过的趣事。(课件出示另外几组漫画,学生欣赏。)2.布置作业。(1)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演一演《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这个漫画故事。(2)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连环画,讲给同学听。设计意图:体现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这能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业布置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第章(单元)第课(节)课时课题语文园地六备课日期年月日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学习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2.在复句中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教学难点1.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2.阅读民间故事《鲁班造锯》,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1.认识“轿、救”等11个生字,认识4种机动车和4种船舶,了解它们的基本用途。2.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学习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3.在复句中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4.通过认读,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5.积累一组励志名句,初步感受名句蕴含的道理。6.阅读民间故事《鲁班造锯》,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板书设计示意图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二次备课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轿、救”等11个生字,认识4种机动车和4种船舶,了解它们的基本用途。2.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学习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3.在复句中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一、识字加油站。1.谈话导入:你们知道哪些交通工具?2.课件相机出示图片与名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交通工具分别属于水、陆交通工具。3.认识各种车。(1)课件出示“轿车、救护车、摩托车、消防车”的模型图。知道的同学马上举手,大声读出它们的名字。(2)教师提高技术难度,把图画隐去,让学生再次识别四种车。①学生练读。②全班检查。(3)寻找秘密: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够记住这些车的名字呢?(其实这些车名大多也是形声字,在它们的偏旁里有一部分是提示了它的读音的,如轿车的“轿”,救护车的“救”,摩托车的“摩”,消防车的“防”,便于我们掌握它们的读音。)(4)你知道这些车的用途吗?学生交流。(5)识字检验。①老师出示生词卡,读出车的名字。(注意“防”是后鼻音。)②同桌互查,看看同桌读得对不对。③全班检查。(6)拓展汉字。①我们知道的车还有很多,你认识吗?(课件出示“老爷车、卡丁车、卡车、吉普车、油罐车”的图片。)②学生看图片,老师同样隐去图片,学生能否再次读出车的名字?4.认识各种船。(1)课件出示船的图片,看看哪些同学认识这些船。(课件出示渔船、货船、油轮、科学考察船的图片。)(2)根据不同的功能,船也有不同的名字,你们认识它们吗?(3)你能说说这些船的作用吗?相机指导了解“科学考察船”。(4)生练习认读船名。(5)举一反三:咱们刚才认识车的名字时有小窍门,现在认识船有什么小窍门?(同样有声旁提示:渔船的“渔”,货船的“货”,客船的“客”。)(6)全班检查。(7)拓展认识“破冰船、救生船、挖泥船、集装箱船”。5.巩固练习。课件出示:连一连。(将车、船的图片与名称连起来。)二、字词句运用。(一)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看谁读得准。1.课件出示“盛开、盛饭”,猜一猜,读一读。2.指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猜测加点的多音字的读音:shènɡ的组词有兴盛、繁盛、盛大,含有多的意思。chénɡ的意思是:把东西放进去,用勺舀或运送,如盛饭、盛汤。盛开:表示花儿开得很茂盛,所以读shènɡ。盛饭:表示把饭装进容器里,所以读chénɡ。3.课件出示其余9组多音字,请学生判断读音。课件出示:床铺种子好人分别铺路种地好客水分重新教室口号干净难忘重点教书号叫干活灾难你是怎么判断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小结: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4.试归纳,读一读。回忆一下以前还学过哪些多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然气加压输送工安全素养评优考核试卷含答案
- 灯光设计知识培训课件
- 灯光艺术课件
- 灯下漫笔课件
- 潮汕童谣课件
- 护理师专业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 道路从业客运资格证考试及答案解析
- 证券从业考试选择考区及答案解析
- 港务局船舶航运知识培训课件
- 用药护理人卫题库及答案解析
- 英语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 土默特右旗高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高源煤矿2022年度矿山地质环境年度治理计划
- DB14T 2740-2023 春玉米膜侧沟播技术规程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 出国留学初中成绩表模版
- 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家庭照护员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家的杏熟了
-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比较阅读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晋升面试答辩真题解密
- 品管圈PDCA持续质量改进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