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重点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重点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重点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重点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重点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重点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君子”是整部《论语》关注的中心,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有107处之多,而涉及到“圣人”或“圣”者只有5处。可见,孔子谈论最多的是“君子”而不是“圣人”。同时,从孔子一生的实践来看,其所关注的也并不是最高统治者的人格修养和治国之道和政治实践问题。而是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实践问题。其理论主旨也不是教人如何成为最高的统治者和“治国、平天下”的圣人,而是教人如何成为“仁人”、“君子”。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在孔子这里正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通过道德修养实践而达到理想人格境界的学问。从《论语》的有关话语来看,所谓君子,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这一阶层人的理想人格。即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那么“君子”作为孔子在《论语》中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呢?我认为主要是一种集“知”、“仁”、“勇”为一体的完整的道德人格境界。《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但与子产的君子之道不同,孔子不仅将君子之道置于“礼”的规范之下,而且赋予君子之道以新的内涵。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又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之自道也。”(《论语·宪问》)后来的《中庸》也说:“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并把“知”、“仁”、“勇”三者同时并举,称为“天下之达德”,即天下最主要的三种道德规范和品德。可以说“知”、“仁”、“勇”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既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也是孔子所谓的君子之道。(摘编自余卫国《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理想人格新论》)材料二:儒学的开创与发展一直与知识分子的努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知识分子是儒学的直接载体,知识分子在儒学的传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知识分子因其自身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其人格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与紧张也就在所难免。知识分子在传播理想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阻力。在权力与金钱面前,能否守住节气的问题,就成了塑造儒家人格和实现儒学理想的关键。对于这一问题,孔子早已认识到,并在《论语》中做了大量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关于士人与政治的关系。孔子并不把参与政治作为士人的人生目标,是否从政取决于是否天下有道,道义能行得通,使参政,获取利禄;否则,天下无道,获得利禄便是一种耻辱。而且,参与政治也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人生之道,只是把政治、社会作为推行自己所体悟的人生之道的平台而已。所以,参政只是行道的手段,达道“行道”才是士人的根本人生目标。其次,关于士人与利禄的关系。孔子的基本主张重义轻利,孔子承认人们基本生活要求的合理性,他不是盲目地排斥一切利益追求,但是,追求之利必须以义——正义、道义为前提,不能因己之利而损害他人之利,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上利益之争问题提出的个人自我约束的原则。“义”被作为了孔子伦理思想中仅次于“仁”的重要德目。士人在贫困的处境中,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它,在“箪食瓢饮”的境遇中,仍不丧失自己的志向,能做到“君子固穷”,真正领会“孔颜乐处”的深意,这样才通达于利禄、超越于利禄。然而,知识分子在具体传道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比孔子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知识分子一方面承担着传道的重任,要批判现实、改造社会;另一方面,为了广泛实践自己的理想,必然要借用政治的手段,于是,士人从政似乎也就顺理成章。既要批判政治、批判现实,保持崇高的人格理想,又要借用政治,不得不面临着政治利益纷争,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儒学的传播史上,知识分子注定要扮演儒生与政要双重角色。然而这样的角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孔子周游列国,没有被诸侯王长期任用,足见这种士人人格与实现社会的之间的调适并不容易。从历史上士人为人与处世的心态来看,士人一旦投入到实现社会之中,就被现实的力量扭曲了,甚至撕裂了。他们虽然内心一直有一种找回自己的理想的愿望,但最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封建制度结束以后,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知识分子的质量和生存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儒学的现状堪忧:首先,近代社会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儒学意识形态地位的丧失,致使以儒学为业的儒士一下子消失了。儒学也就由于失去了队伍庞大的载体而成为“游魂”。余英时在《现代儒学的困境》一文中认为,每一个传统制度的崩溃即意味着儒学在现实社会中失去一个立足点。当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儒学也便成了“游魂”。其次,近现代的西学东渐,五四以来的西方思潮一波又一波不停地冲击着中国学人的思维,在新的意识形态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二十世纪中国先后于五四时期和“文革”时期两次开展了对儒学的大批判,致使儒学的研究氛围淡薄,儒学研究一直以港台和海外为研究阵地,直到文革结束以后这种局面才有所转变。再次,八十年代以来,国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在当前关于知识分子社会良心的大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现代社会是由经济效益、金钱主宰着一切的,当代的知识分子在这种局势面前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这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由古代社会的四民之首、百姓楷模走向了社会的边缘。(摘编自曾庆福、金小方《儒学复兴中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考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论语》的用词频次来看,“君子”一词是孔子和弟子们反复探讨的重要概念。

B.知识分子会有人格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这与其自身在社会中的特殊性有关。

C.传统制度的崩溃意味着儒学载体的失去,若二者的联系中断,儒学便无所依靠。

D.近现代的西学东渐强烈地冲击了儒学研究,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被边缘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一生不仅注重统治者的治国之道和政治实践,还关心普通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上正君王,下育百姓,这样的孔子值得后人尊崇。

B.儒学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颇深,知识分子既是儒学的载体,又是儒学的传承者。如果没有历代知识分子的努力,我们将很难看到儒学的兴盛与发展。

C.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不完全反对利益的追求,但要求人们在追求利益时要合乎道义,当利益和道义发生冲突时,应不失自我约束地乐观面对。

D.从孔子周游列国屡屡碰壁的经历上看,知识分子想要在保全崇高的人格理想的情况下投身政治并改造社会的构想,实际上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B.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D.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关于“士”与“君子”的讨论历来颇多,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此句中的“士”为何不可替换为“君子”。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用“仁”“知”“勇”来调和知识分子在传播儒学理想中遇到的矛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出

神陈

毓十几年的光阴随水流去,江河归位,空气中又能闻见成熟庄稼的芬芳气息,孩子的笑闹声随炊烟在村庄上空明亮升起……禹觉得郁积在胸口的一股气慢慢散开,让他的身子仿佛要飘起来,又仿佛终于能够放下似的觉得轻松。从山巅向下望,阳光照耀着河流,照耀着村庄,照耀着田里劳作的男女。那些人,他们现在在路上遇见他,都要远远站住,静静垂下双臂,把头偏向一边,微微地向他笑,低低地唤他一声“禹爷”,然后目送他走远。那景象让禹有点幸福、有点疲惫,还有点莫名的感伤。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他越来越不爱出门,无聊地躺在石榻上,看着墙上裂缝中一株雨季里长出后又枯死的灰白的草发呆。呆着,不觉想到了来世。今生似乎没甚可想了,那来世呢?若是真有来世,还作个治水的贤人么?禹独自呵呵地笑了。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禹想。不做激流中的石头,不做可以轻松飞过湍急流水的飞鸟,就做一棵苍苍的枝深叶茂的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顺便给远行的飞鸟停停脚,让劳顿的兽在它的枝干上蹭蹭痒……呵呵,禹感觉快乐、感觉宽慰,再次笑了。他听见耳边飒飒的、蔌簌的、浙淅的声响,恰似风吹树叶的声息,树枝沐在雪中雨中的声息,多么好啊。禹仿佛真的感觉到鼻息之间那树叶清苦的潮润气息,闻见当风到来雨到来雪到来时,树散发的各个不同的美好气息。被这种念头拧着心,禹不觉并拢了双脚,伸直身子,双手合十,用力向上提升身体,同时向右旋转。禹慢慢旋转,慢慢把重心转到一只脚上,并且越来越快地旋转,快到自己感觉都要飞起来了。他真的是飞起来了吗?禹听见身体中“噼噼啪啪”的声响,仿佛体内正在开花,在一声紧似一声的“噼啪”声中,他感到上半身越来越轻,而他的双脚似乎合二为一了,那么牢靠、那么扎实地和大地亲密相融。他真切地感到脚下泥土松软的温热气了。惊喜和幸福涨满内心,让禹有点昏晕,他顺其自然地昏晕了半刻钟。随后他慢慢从那种昏晕里醒过来。低头打量自己的身体,他看见自己的下半身已然是一截苍苍树木了,他将信将疑地沿着树身向上看,他看见自己的头上正顶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树冠,巨大的幸福感冲击着禹的头,使他沉沉睡去。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地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他一定要说服她也变成一棵树。想当年,三过家门不入,的确使她颇受了些冷落和委屈,现在,如果妻子也愿意变成一棵树,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再说,单是变树时的美妙感觉,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她试一试。要是她不肯听他的呢?那就一把抱住她,哄她、教她——收拢双脚,双手合十。帮她旋转,飞升。看,变成树了吧。变树的感觉如此美妙,体会到了,她也不会埋怨的吧。可是,妻子怎么还不到来呢?禹打算像一棵树那样伸展身体,向着远处张望张望。却只听见脚底下“啪”的一声,犹如瓦钵摔碎在地的声响。禹惶然低头,却看见自己依然端坐在神龛上,在终日缭绕,从不肯有片刻歇忽的香烛烟雾里。禹仿佛做梦似地长久地发了一回呆。被常年的烟火熏灸,禹感觉自己的眼睛是那样肿胀,他的肩背僵硬如同死了一般,治水时落下的腿病使他的双腿沉重,没有一丝想要动弹一下的欲望。收回视线,端正目光,从深沉的恍惚中清醒,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选自陈毓小小说集《伊人寂寞》,四川文艺出版社)文本二:理

水鲁

迅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奇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只拦住了气喘吁吁的从后面追来的一个身穿深蓝土布袍子,手抱孩子的妇女。“怎么?你们不认识我了吗?”她用举头揩着额上的汗,诧异的问。“禹太太,我们怎会不认识您家呢?”“那么,为什么不放我进去的?”“禹太太,这个年头儿,不大好,从今年起,要端风俗而正人心,男女有别了。现在那一个衙门里也不放娘儿们进去,不但这里,不但您。这是上头的命令,怪不着我们的。”禹太太呆了一会,就把双眉一扬,一面回转身,一面嚷叫道:“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忘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局里的大厅上也早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雄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奔来的也临近了,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节选自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写到大禺的妻子,但体现的情感态度不同,文本一表现的是大禹对妻子的歉意与深情;文本二则表现大禹对妻子的无奈与冷淡。

B.文本一不以情节的冲突来塑造人物的性格,而用柔韧、含蓄的语言营造意境;文本二则使用杂文笔法,体现了庄与谐、哲理品格与喜剧风格的统一。

C.文本一首段写治水成功后尘世幸福样和的景象,侧面表现大禹治水的功绩;文本二在对历史的讲述中加入细节的虚构,生动再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

D.文本一大禹出神的原因是天下安定后,已无事业可做,只能赋闲在神位上;文本二大禹妻子嚷叫的原因是大禹过于看重他的治水事业而忽视家庭。7.文本一多次写道“笑”,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河归位后,孩子的笑闹声烘托了社会安定、样和的景象。

B.劳作的男女对禹微笑,表现他们对神的感激、崇拜与敬畏。

C.面对百姓的拥戴欢呼,禹的笑体现了他对自身处境的迷惑。

D.想到来世时,禹独自呵呵的笑说明这是他对再做治水贤人的否定。8.两个文本中禹的人物形象与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9.两个文本都属于“故事新编”,请联系文本一,分析其“新”在何处?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奚谓耽于女乐?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英不宾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绶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公乃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余何?”内史廖曰:“臣闻戎王之居,僻陋而道远,未闻中国之声。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后为由余请期,义疏其谏。彼君臣有间而后可图也。”君曰:“诺。”乃使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由余归,因谏戎王,戎王弗听,由余遂去之秦。秦穆公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既以得之,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故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亡国之祸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

B.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

C.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

D.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意为“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自贼者也”的“贼”相同。

B.之,助词,相当于“的”,与《<论语〉十二章》中“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的“之”相同。

C.文章,有“错杂的花纹”“独立成篇的文字”等意思,文中的“文章”指的是后者。

D.因为,“因”译作“趁机”,“为”译作“替”;现在则是表示原因的连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如果为人怪僻、自以为是、不听谏臣劝告且没有礼貌,就会导致身亡、断绝后代。

B.君主如果沉迷于音乐欣赏,忘记职责,疏于政事,就会造成国事不兴、国势衰败。

C.由余通过分析尧舜禹夏商所用器物的简奢与国家发展的盛衰的关系,总结出节俭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D.戎王沉溺于女子歌舞无法自拔,由余因极力劝谏无果而被驱逐到秦国,帮助秦穆公举兵开拓千里疆土。13.课内外文言文句子翻译。(1)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韩非子·十过》)(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列传》)14.由余在论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登镇海楼(清)陈恭尹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白首重阳唯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作者美酒在手、重阳登高望远,眺望金秋大好风光,让人不由得心胸开阔、浩气盈胸。

B.颈联以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黄菊将绽,松风声响如流泉之声的景象,颇具秋日特色。

C.诗歌结尾的“笑”字抒发作者心旷神怡之情,白发苍苍时佳节登楼,山川入怀,不由得怀古壮志

D.本诗气势雄伟、寄托遥深,既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又有突出的个人创作风格,是古诗中的上乘之作。16.文学评论家汪端认为该诗“有拔山扛鼎之力”,请结合颔联进行赏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7.请补写出出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离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征夫和思妇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之残酷。(2)《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无数文人在“月”这一意象中寄寓情怀和哲思,请写出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或中册中含“月”意象的诗词的上下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语言文字运用年年只要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向年底。年意仿佛一冬攒下的厚雪,一天天簇密和深浓。你想一想,这年意究竟是怎样①______________却日日加深的?谁知?是从交谈中愈来愈多说到“年”这个字,是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还是你在②______________的年货市场时,受到了人们要把年过好的那股子高涨的生活热情的感染?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部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宝马、肥猪、喜鹊、八仙、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长命富贵、③______________。它们把你围起来,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地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是否兑现,祖祖辈辈们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着。唯有希望才能使生活充满魅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再三出现“你”,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语言文字运用棉质拭子是拭子家族中使用时长最久、用途最广的一类,但为什么核酸检测不采用棉质拭子呢?每一种不同材料的拭子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新冠病毒检测而言,拥有最佳“吸附”性的拭子是首选。_______①_______,尼龙材质制成的拭子的优势更明显。有研究表明尼龙拭子的“吸附”效率比其他拭子高20%-60%。(

)。此外,_______②_______,仅需3-11秒即可吸收采集样品。棉质拭子就是拖后腿的“差生”了,一次取样时间长达15-120秒。在大规模核酸检测中,使用棉质拭子的缺陷很明显,即效率低,采样时间长。采集功能强大的尼龙植绒拭子之所以能在众多拭子中脱颖而出,________③______。采样后要最终实现新冠病毒的检测,对病原体“释放”方面的能力还是有要求的。尼龙植绒拭子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首先使用它,采样区域内无吸收孔,采样样本不会分散滞留在纤维之中,有利于更快更高效地洗脱释放,而且在释放过程中不受试剂稀释浓度的影响,释放结果稳定。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背后的奥妙在于棉签由尼龙纤维制成,而且采用了植绒技术,所以纤维更加整齐,吸附性也更强。

B.背后的奥妙在于尼龙纤维制成的棉签,不但采用了植绒技术,而且纤维更加整齐,所以吸附性就更强。

C.背后的奥妙在于尼龙纤维制成的棉签采用了植绒技术,这使得纤维更加整齐,吸附性也更强。

D.背后的奥妙在于尼龙纤维制成的棉签所采用的植绒技术,使得纤维更加整齐,吸附性也更强。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的长河奔涌向前,有些人慨叹“历尽千帆,归来已不再少年”,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如果说“千帆过尽”注定无法改变的,那就坦然接受,换一个角度看,“千帆过尽”又何尝不是一种丰厚的经历和经验,带着这种心态再品“仍是少年”“不再少年”也许就是各有其妙了。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你更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D、B、A、【参考答案】①材料一认为,“士”指的是知识分子阶层,“君子”指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②“士”要有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成为“君子”,实现“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此处的“士”不可替换为“君子”。、【参考答案】①面对自身节气与政治的矛盾,如道义可行,则用才智,行仁政:如道义不可行,则勇退而存仁,不贪名利。②面对自身节气与利禄的矛盾,重仁义而轻利益,以勇气直面窘迫,以才智化解困境,最后通达于利禄。【解析】1.

【试题分析】D.“近现代的西学东渐强烈地冲击了儒学研究,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被边缘化”属于强加联系。由原文“近现代的西学东渐,五四以来的西方思潮一波又一波不停地冲击着中国学人的思维,在新的意识形态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二十世纪中国先后于五四时期和‘文革’时期两次开展了对儒学的大批判致使儒学的研究氛围淡薄”“当代的知识分子在这种局势面前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这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由古代社会的四民之首、百姓楷模走向了社会的边缘”可知,在西学东渐和五四以来的西方思潮影响下开展的对儒学的大批判,致使儒学的研究氛围淡薄,致使知识分子走向社会边缘的正是在经济和金钱面前迷失方向的知识分子本身。故选D。2.

【试题分析】​​​​​​​A.“孔子一生不仅注重统治者的治国之道和政治实践”说法有误,原文表述为“从孔子一生的实践来看,其所关注的也并不是最高统治者的人格修养和治国之道和政治实践问题”。C.“当利益和道义发生冲突时,仍应不失自我约束地乐观面对”曲解文意,原文提到当有了利益之争时,“不能因己之利而损害他人之利”。“乐观面对”应是有君子之志的士人在贫困的处境中所持有的态度。D.“实际上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过度夸大以致曲解文意,原文中说“孔子周游列国,没有被诸侯王长期任用,足见这种士人人格与实现社会的之间的调适并不容易”,“不容易”不等于是空想。故选B。3.

【试题分析】​​​​​​​A.“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意为“天下政治清明,国家的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普通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了”,此句是孔子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分析,并未谈及知识分子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B.“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为“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可作为讨论士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据。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可作为讨论士人与利禄的关系的论据。D.“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为“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可作为讨论士人与利禄的关系的论据。故选A。4.

【试题分析】​​​​​​​由材料一“从《论语》的有关话语来看,所谓君子,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这一阶层人的理想人格。即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可知,材料一认为,“士”指的是知识分子阶层,“君子”指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由材料一“可以说‘知’、‘仁’、‘勇’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既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也是孔子所谓的君子之道”可知,“士”要有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成为“君子”,实现“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综上,此处的“士”不可替换为“君子”。5.

【试题分析】​​​​​​​由“孔子并不把参与政治作为士人的人生目标,是否从政取决于是否天下有道,道义能行得通,使参政,获取利禄;否则,天下无道,获得利禄便是一种耻辱。而且,参与政治也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人生之道,只是把政治、社会作为推行自己所体悟的人生之道的平台而已。所以,参政只是行道的手段,达道“行道才是士人的根本人生目标”可总结出:面对自身节气与政治的矛盾,如道义可行,则用才智,行仁政:如道义不可行,则勇退而存仁,不贪名利。由“孔子的基本主张重义轻利,孔子承认人们基本生活要求的合理性,他不是盲目地排斥一切利益追求,但是,追求之利必须以义——正义、道义为前提,不能因己之利而损害他人之利,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上利益之争问题提出的个人自我约束的原则……能做到‘君子固穷’,真正领会‘孔颜乐处’的深意,这样才通达于利禄、超越于利禄”可总结出:面对自身节气与利禄的矛盾,重仁义而轻利益,以勇气直面窘迫,以才智化解困境,最后通达于利禄。

6~9.【答案】A、C、【参考答案】人物形象:①文本一塑造了一个想从被人膜拜的“神”的世界出来,向往世俗快乐生活、享受家庭幸福的大禹形象。②文本二塑造了一个倾全心治水救灾,数过家门而不入,吃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形象。方法:①文本一主要通过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属于正面描写;②文本二既有对刻画禹的外貌、动作的描写(正面描写),同时又通过禹妻的语言来侧面烘托人物(侧面描写)。

、【参考答案】①人物形象塑造有新意:摒弃了大禹一贯的过家门不入的英雄形象,将历史神话中人们心中的“神”赋予普通人的情感——追求世俗的爱情与家庭的幸福,彰显了普通人性之美。②情节设置有新意:脱离大禹治水的常规情节,设计治水成功后“出神”与“神回”的情节。大禹“出神”,将来世设想成一棵与妻子终日厮守的树,与他今生的为治水奔波游走、忽视家庭的现实形成对比;而恍惚中清醒后,禹依然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缺乏走出神位的勇气和能量。小说以强烈的现代意识,引发人们对生命真实状态的深入思考和探究。③主旨有新意:一反歌颂英雄的固定模式,反而关注英雄被膜拜后的孤独、无奈与普通的情感需求。同时,引发对处置事业和家庭矛盾的现代思考。【解析】1.

【试题分析】A.“表现大禹对妻子的无奈与冷淡”有误,文本二中的大禹忙于治水,无暇顾及妻子,而非“无奈与冷淡”。故选A。2.

【试题分析】​​​​​​​C.“对自身处境的迷惑”错误,应是被人民拥戴的幸福和与人民产生距离感的无奈与感伤。故选C。3.

【试题分析】​​​​​​​人物形象:由“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可知:文本一中的大禹想从被人膜拜的“神”的世界出来。由“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地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可知,大禹向往世俗快乐生活、享受家庭幸福。由“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忘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可知:文本二中的大禹倾全心治水救灾,数过家门而不入。由“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可知,大禹吃苦实干、公而忘私。方法:文本一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塑造大禹的形象,如“想当年,三过家门不入,的确使她颇受了些冷落和委屈,现在,如果妻子也愿意变成一棵树,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再说,单是变树时的美妙感觉,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她试一试。要是她不肯听他的呢”为心理描写。“收回视线,端正目光,从深沉的恍惚中清醒,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为动作描写。文本二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如“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中,刻画禹的外貌、动作,为正面描写。“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忘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为侧面烘托。4.

【试题分析】​​​​​​​首先,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由“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可知:文本一中的大禹想从被人膜拜的“神”的世界出来。由“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地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可知,大禹向往世俗快乐生活、享受家庭幸福。作者摒弃了大禹一贯的过家门不入的英雄形象,将历史神话中人们心中的“神”赋予普通人的情感,富有新意。其次,从情节设置上看,“可是,妻子怎么还不到来呢?禹打算像一棵树那样伸展身体,向着远处张望张望。却只听见脚底下‘啪’的一声,犹如瓦钵摔碎在地的声响。禹惶然低头,却看见自己依然端坐在神龛上,在终日镣绕,从不肯有片刻歇忽的香烛烟雾里”几句,写大禹“出神”,将来世设想成一棵与妻子终日厮守的树,之后又从恍惚中清醒后,依然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缺乏走出神位的勇气和能量。两相对比,设计治水成功后“出神”与“神回”的情节。作者以强烈的现代意识,引发人们对生命真实状态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富有新意。最后,从文章主旨上看,“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他越来越不爱出门,无聊地躺在石榻上,看着墙上裂缝中一株雨季里长出后又枯死的灰白的草发呆”“那就一把抱住她,哄她、教她——收拢双脚,双手合十。帮她旋转,飞升。看,变成树了吧。变树的感觉如此美妙,体会到了,她也不会埋怨的吧”等句写出了英雄被膜拜后的孤独、无奈与普通的情感需求。一反歌颂英雄的固定模式,极具新意。同时,大禹对妻子的歉意与深情也引发了读者对处置事业和家庭矛盾的思考。

10~14.【答案】B、C、D、【参考答案】(1)第八种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而又一意孤行,这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2)屈原坚持走正道,品行正直,竭尽忠诚与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进谗言的小人却离间他们君臣关系,因此可以说是处境困窘了。

、【参考答案】①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尧舜禹殷人的事例来论证论点。②对比论证。如用器具的装饰程度和国家政权巩固程度成反比作对比。(或:如用各代统治者之间的对比。)【解析】1.

【试题分析】句意:戎王答应了,看到女乐而感到高兴,安排酒席在帐蓬中痛饮,每天听女乐,整年不迁徒,牛马没有水草吃,死了一半。“戎王许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其后断开,且“女乐”是“见”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设酒张饮”语意完整,其后断开。另外,“日”做“以听乐”的时间状语,前边断开,排除D。故选B。2.

【试题分析】​​​​​​​A.句意:这是对大忠的祸害。/是自暴自弃的人。B.句意:这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还可以知道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C.“文中的‘文章’指的是后者”错,文中“文章”的含义为前者,即“错杂的花纹”。D.句意:趁机替由余请求延长回国的时间。故选C。3.

【试题分析】​​​​​​​D.“由余因极力劝谏无果而被驱逐到秦国”表述错误。由“由余遂去之秦”可知,由余是自主离开戎国到秦国,而不是被驱逐。故选D。4.

【试题分析】​​​​​​​(1)“过”,有过错;“灭”,丧失;“为”,被;“……,则……也”为判断句式,译为“……是……”。(2)“以”,来;“事”,侍奉;“间”,离间;“穷”,处境困窘。5.

【试题分析】​​​​​​​“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为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尧舜禹殷人的事例来论证论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绶帛为茵……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为对比论证,此处用器具的装饰程度和国家政权巩固程度成反比作对比。同时,这也是用各代统治者之间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参考译文:十种过错:第一种叫献小忠,这是对大忠的祸害。第二种叫贪图小利,这是对大利的危害。第三种叫行为怪僻,自以为是,对其他诸侯国没有礼貌,这是丧身中最严重的了。第四种叫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这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第五种叫贪心固执喜欢私利,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源。第六种叫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这是亡国的祸害。第七种叫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又不听谋士的规劝,这是使自己遭受危险的做法。第八种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而又一意孤行,这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第九种叫内不量力,外靠诸侯,这是削弱国家的祸悲。第十种叫国小无礼,不听谏臣,这是断绝后代的形势。什么叫沉溺于女子歌舞?过去我王派由余对秦国进行国事访问,穆公问他说:“我曾听说治国之道而未能亲眼看见,希望听听古代君主得国失国常常因为什么?”由余回答说:“我曾经听说过了,常常因为俭朴得国,因为奢侈失国。”穆公说:“我不感到耻辱而向你打听治国之道,你用俭朴来回答我,为什么?”由余回答说:“我听说过去尧拥有天下,用陶器吃饭,用陶器喝水。他的领土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西到达日月升落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尧禅让天下,虞舜接受下来,所做的食具,都是砍伐山上树木制作成的,削锯成器,修整痕迹,在上面涂上漆和墨,送到宫里作为食器。诸侯认为太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十三个。虞舜禅让天下,传给夏禹,夏禹所做的祭器,在外面染墨,里面绘上红色,缦帛做车垫,草席饰有斜纹边缘,杯勺有花纹,酒器有装饰。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三十三个。夏王朝灭亡,殷商接受天下,所做的大辂,旗子上装有九条飘带,食器雕琢,杯勺刻镂,白色的墙壁和台阶,垫席织成花纹。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五十三个。君主都注重文采华丽了,而愿意服从的越来越少。所以我说,节俭是治国的原则。”由余出去后,穆公就召来内史廖,告诉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是抗衡国家的忧患。现在由余就是个乏人,我很担心。我将怎么办?”内史廖说:“我听说戎王居住的地方,荒僻简陋而道路遥远,没听过中原的声乐。您不妨赠给他女子歌舞,去扰乱他的政事,然后替由余请求延长回国的时间,来疏远由余的劝谏。他们君臣有了隔阔,然后就可以谋取了。”穆公说:“好吧。”就派内史廖把十六个女乐赠送给我王,趁机替由余请求延长回国的时间。戎王答应了,看到女乐而感到高兴,安排酒席在帐蓬中痛饮,每天听女乐,整年不迁徒,牛马没有水草吃,死了一半。由余回国,马上劝谏戎王,戒王不听,由余就离开戎国来到秦国。秦穆公迎接他并拜他为上卿,向由余询问戎的兵力情况和地理形势。已经了解了这些情况,出兵伐戎,兼并十二个国家,开辟一千里土地。所以说,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是亡国的祸害。

15~16.【答案】C、【参考答案】①在意象的选择上,选择“五岭”“峰”“九州”“水”“天”等宏大开阔、充满力量感的意象。②在意境的营造上,以“五岭”“九州”的山河浩瀚,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③在字词的选取上,上句用“来”“在”把高山峻岭落在广袤原野的宏阔景象描绘出来,充满气势与动感;下句用“尽”“浮”二字引领读者把目光由广陆移向烟波深处,引人生发无尽遐想。【解析】1.

【试题分析】C.“诗歌结尾的‘笑’字抒发作者心旷神怡之情”表述错误,尾联的“笑”是一种无可奈何、含泪自嘲的笑,为自己遭际坎坷,未能报效国家而产生感慨。故选C。2.

【试题分析】“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两句的意思是:五岭从北方逶迤而来,于此连峰头也显不出来了。中原大地再往南也到了尽头,接着的便是天水一线的汪洋大海。两句诗写登楼所见景色,至为精确、开阔。首先,从意象的选择上看,诗人用“五岭”“峰”“九州”“水”“天”等意象表情达意,这些景物都具有宏大开阔、充满力量的感觉,可谓“有拔山扛鼎之力”。其次,从意境的营造上看,诗人用“五岭”“峰”“九州”“水”“天”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宏大开阔、充满力量感的意境,其雄浑壮阔质感颇“有拔山扛鼎之力”。最后,从字词的选取上看,上句用“来”“在”两字,把高山峻岭落在广袤原野的宏阔景象描绘出来,充满气势与动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下句用“尽”“浮”二字,引领读者把目光由广陆移向烟波深处,引人生发无尽遐想,气势雄伟、寄托遥深,让人不由得心胸开阔、浩气盈胸。

17.【答案】【参考答案】①.少妇城南欲断肠

②.征人蓟北空回首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明月夜)

⑥.莫使金樽空对月(短松冈)【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蓟”“弩”“卒”“樽”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20.【答案】【参考答案】不声不响;人声鼎沸;兴旺发达、【参考答案】画波浪线句子是在陈述年货市场上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年货给我们带来的年意,突出了浓厚的年意对我们的感染,连用四个“你”不但不繁琐,反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表达更自然亲切,更好地体现了年意是怎样一步步影响、感染我们,直至让我们置身其中的。、【参考答案】​​​​​​​①将“腊月”比喻为“河”,以河水缓慢流动的画面描写来引起读者联想与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月时光的流逝过去,表达了对年意姗姗来迟的热切期盼之情。②将“年意”比喻为“一冬攒下的厚雪”,把抽象的“年意”化为具体的“厚雪”,通过写美丽的雪花一天天地簇密堆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意越来越浓的这一特点。【解析】1.

【试题分析】第一空,由前文“年意仿佛一冬攒下的厚雪,一天天簇密和深浓”可知,此处强调年来得悄无声息,故填“不声不响”。不声不响:不说话;不出声。第二空,此处修饰的是“年货市场”,突出其热闹非凡,故填“人声鼎沸”。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第三空,结合前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