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之无线电力传输技术2_第1页
学术讲座之无线电力传输技术2_第2页
学术讲座之无线电力传输技术2_第3页
学术讲座之无线电力传输技术2_第4页
学术讲座之无线电力传输技术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讲座之无线电力传输技术2第一页,共30页。待解决的问题

电磁辐射安全问题电磁兼容问题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产品推广中的标准统一电力公司如何计费、收费第二页,共30页。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传统供电:传输路径上,能量可控。无线通讯:微小功率。无线电力传输:①路径上能量不易控;②能量功率较大。第三页,共30页。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危害机理:热效应:人体是导体,接受电磁波而产生涡流,发热。非热效应:人体组织和器官存在微弱电磁场,受电磁波而破坏平衡,影响人体机能。积累效应:高能电磁辐射造成的危害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辐射,伤害程度就会积累。第四页,共30页。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高能量的能量密度势必会对人身安全及健康带来影响。如:地磁场50-60μT,核磁共振0.5-4T;阳光的功率密度一般为100mW/cm2。所以采用无线输电时要考虑避免对人身的伤害。第五页,共30页。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电磁感应短程传输低频磁场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快速衰减。如果要增加供电距离,只能加大磁场的强度。会增加电能的消耗;可能会导致附近使用磁信号来记录信息的设备失效。第六页,共30页。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电磁耦合共振中程传输“中程”距离:可达感应线圈半径8倍的距离。发射装置与能量源相连,并不向外发射电磁波,而是利用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在发射线圈周围形成一个非辐射磁场,即将电能转换成磁场;当接收装置的固有频率与收到的电磁波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完成磁场到电能的转换,从而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第七页,共30页。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第八页,共30页。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电磁耦合共振中程传输能量的传输是在一个共振系统内部进行,对系统外的物体(非共振频率)不会产生影响。一般情况,其磁场强度与地磁场相似,50-60μT第九页,共30页。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微波/激光远程传输无线电波波长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弥散越小;电力通过振荡器变换成微波/激光电力,从送电的天线向远处以微波/激光形式无线送电;接收天线由半波长的偶极天线、整流二极管、低通滤波器及旁路电容组成,可接收微波/激光并转为直流电力。第十页,共30页。电磁辐射安全问题

微波/激光远程传输微波: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现有的研究中,两种频率比较常用:2.45GHz、5.8GHz,可穿越云层。激光:3.846*10^(14)Hz到7.895*10^(14)Hz。障碍物会影响激光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能量交换,穿越云层能量损耗大。在接收整流天线口径面以外的区域基本都是符合辐射安全标准的,在接收天线口径面内的辐射相对较强,需要在接收系统外围建立保护禁区。目前一般采用的微波功率密度约为5mW/cm2第十一页,共30页。电磁兼容问题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在工作时周围空间会存在高频电磁场,这就要求系统本身具有较高的电磁兼容指标。电磁兼容性问题三个因素:电磁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从这三个因素入手,对症下药,消除其中某一个因素,就能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屏蔽技术、合理使用电磁波不同的频段、避免交叉、重叠等造成不必要的电磁干扰。第十二页,共30页。微波电磁兼容问题微波: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现有的研究中,两种频率比较常用:2.45GHz、5.8GHz,这两个频率已经分配给ITUR无线广播、工业和医学当中使用。同频率间的电磁干扰是必须考虑的。电磁兼容问题

第十三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电磁感应式:包括输入整流、高频逆变、可分离变压器和输出整流滤波等环节。可分离变压器按其原边与副边的相对运动状况又可分为:静止、旋转和相对运动三种形式。第十四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电磁感应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缩短传输距离,提高效率;提高原边与副边的横向位置精确度;避免金属异物进入传输线圈之间引起局部发热现象。第十五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电磁耦合共振式:由RF电路产生与谐振线圈固有频率相同的高频正弦信号,经过线性功率放大之后,注入到发送端LC谐振线圈,经过非辐射性高频磁场耦合,能量传递到接收端谐振线圈,经过输出整流滤波之后为负载供给能量。第十六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电磁耦合共振式:传输距离一般为8倍线圈距离。缩小铜线圈;增大传输距离。第十七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微波式:系统先把电能转换成微波(采用的典型频率约为2.4GHZ),经过发射天线将能量由自由空间传递到接收天线,再经过微波整流器件,把微波转换成电能,从而实现无线能量传输。第十八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微波式:高性能天线;微波源;微波接收整流设备。第十九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微波式-高性能天线:高方向性天线-八木天线;第二十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微波式-高性能天线:高方向性天线-反射面天线;第二十一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微波式-微波源:微波电子管在高电压下可以放大较高功率的微波,具有较高的效率(70%);半导体放大器通常只放大低功率微波,其所需要的电压也比较低,然而它的成本却较高。第二十二页,共30页。整体性能的提高

微波式-整流设备:硅整流二极管天线:由一个天线及高频整流电路所构成,高频整流电路能够将微波信号经由肖特基二极管整流成直流电源。如:一个微波吸收效率为85%的硅整流二极管天线,其覆盖直径为5km。第二十三页,共30页。产品标准的统一

Qi标准—产生背景

设备使用的充电器千差万别,电源插口形式、设备插口形式、电压等级、电流容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往往每台设备都配有专用的电源转换器,这既产生了极大的浪费和污染。一个充电设备可供各种不同企业、不同品牌的便携终端充电,Qi应运而来。第二十四页,共30页。产品标准的统一

Qi标准与无线充电联盟2008年12月17日多家国际电子设备厂商联合成立了无线充电联盟(WPC),目标是制定一种在便携式电子产品--手机、电脑配件、照相机、遥控器、医疗及个人护理等各种电子设备中广泛采用的无线充电技术标准,即Qi标准。该标准于2010年7月制订,2010年8月31日无线充电联盟宣布已向其成员交付了Qi标准的第一部分,并将该标准引入了中国。第二十五页,共30页。产品标准的统一

Qi标准的组成及基本原理目前WPC确定的Qi标准1.0版本是低功率技术规范,针对不超过5瓦特的电子设备。针对不超过120瓦特的中等功率技术规范制定工作也已于2010年10月启动。第一部分对无线充电器及接收器的界面进行定义;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对产品的表现要求和认证测试的要求。只有获得认证的产品才能允许使用Qi标识。第二十六页,共30页。产品标准的统一

Qi标准的组成及基本原理Qi标准下的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可接公共电源的无线充电板;符合Qi标准的接收器。后者可以内置在终端设备中,采用了目前主流的无线电能传输理论---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原理。第二十七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