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论文_第1页
批判性思维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论文_第2页
批判性思维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论文_第3页
批判性思维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论文_第4页
批判性思维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批判性思维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摘要: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本文以经典课文《六国论》为例,在立足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论据、论证的角度对这篇课文进行理性研读,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关键词:《六国论》,论据,论证,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只是传授学生一些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当今网络社会,知识、信息的获得显得格外容易,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如何有效地对它们进行筛选、吸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有效地对各种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吸收,就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其“课程目标”中“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则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课程目标”中的“发展逻辑思维”更是明确要求“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1]

批判性思维是指“从实际出发,善于以理性和开放的姿态,严格根据客观标准和规律评定事物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2]批判性思维不是主观地否定一切,而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地判断,从而体现思维技能水平,彰显现代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怀疑、反思的精神,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让语文教学真正变得有效。本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的课文《六国论》为例,谈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六国论》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曾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新编定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也将其收录其中,作为必修下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3]。基于这一单元学习要求,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2、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论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思维习惯;3、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课前笔者布置了以下预习任务:1、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读通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标注出来;2、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并查阅《史记》中关于秦灭六国的史料,初步了解六国灭亡的史实;3、阅读教师印发的苏轼、苏辙、李桢三人所写的《六国论》。 笔者将本课设定为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诵读课文,掌握重要字词句,疏通文意,并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笔者将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放在第二、三课时。在第二课时开始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他们认为的六国灭亡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作适当点评。接着笔者顺势引出以下学习任务:

1、找出苏洵认为的六国灭亡的原因。 2、苏洵是从哪些具体事例中得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请从原文中找出,并圈点批注。3、苏洵所举的事例符合历史事实吗?4、你觉得苏洵的论证合理吗?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通过小组讨论,很快就完成了第1、2学习任务,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以及相关论据。对于第3、4学习任务,学生开始有点迟疑,课堂一时陷于沉默,大概是不敢轻易对这样一篇经典课文提出怀疑。为了打破僵局,教师适时地展示出以下史实:表1六国割让土地与秦国夺取六国土地对比表六国割地史实秦国夺地史实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前293白起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拔五城。前289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前285秦蒙武击齐,拔九城。前278秦拔郢,烧夷陵。前276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前248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前247秦将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前244蒙骜伐韩,取十二城。2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表2六国联合攻秦史实1、前298—前296年,齐、韩、魏攻秦至函谷关2、前287年,齐、楚、韩、魏、赵攻秦3、前257年,楚、魏合兵救援赵国,在邯郸击败秦军4、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以伐秦,至函谷关。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秦灭六国形势图通过上述材料的展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点亮起来,发现了本文采用的多个论据与史实不符:1、文中“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与史实不符,秦国通过战胜夺取六国的土地远多于六国割让给秦国的土地,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说服力大大降低;2、文中说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事实上齐国也曾联合五国攻秦,并非坐视五国灭亡不予救援;3、赵国是第二个灭亡的国家,并非文中所说“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4、荆轲刺秦是在秦兵“旦暮渡易水”背景下的无奈之举,只是秦灭燕的导火索,并非“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5、燕国之所以稍后一点灭亡,是因为它不和秦国接壤,中间隔着强大的赵国,而秦国奉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才使得燕国能够有一丝喘息之机,文中说“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则是完全罔顾史实。对于学生的这些发现,教师及时予以鼓励,并告诉他们这篇文章的弊病在于论证时采用的论据并未完全尊重史实,而论据不实是写议论文的一大硬伤,极易被人驳论据,从而失去论证的说服力。 在找出文章论据上的问题之后,教师又顺势启发学生找出文章论证逻辑上存在的问题。因为有了前面的成功经验,在这一板块学生表现得更有信心,很快他们就找出了文章论证逻辑上值得商榷的地方:1、六国之所以赂秦是不是恰恰就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2、文章列举秦赵交战的史实,随后又说“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是为了说明赵国“用武不终”而导致灭亡,这与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似乎缺乏内在逻辑联系;3、文章分述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时,作者没有紧扣“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观点,而是分述它们各自失败的原因,这在逻辑上不够严密……

教学进行至此,学生们忽然发现一直被称为“议论文典范”的经典名作《六国论》居然在论据和论证逻辑上都存在硬伤,一时之间学生很疑惑,而这正是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此时教师顺势抛出以下问题:1、苏洵自己不知道这些史实吗?他为什么这么写?2、你能找到表明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吗?学生们思考之后,开始自由讨论,教师作点评小结:苏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六国灭亡的史实自然是熟悉的,之所以有意“歪曲史实”,其实是有意为之,是为了借古讽今,批判北宋当局对辽和西夏通过缴纳“岁币”以求苟安的求和政策。苏洵认为堂堂大宋王朝居然向北方夷狄屈膝投降,实在是大大地失策,因此借六国故事来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为了更便于学生理解苏洵的立场和创作意图,笔者展示了当时北宋和辽、西夏的形势图以及历史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北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辽、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辽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最后部分,笔者设置了一场小型辩论赛,让学生分成两组就“你是否同意苏洵在文中的观点”展开辩论,教师作为主持人予以点拨指导。学生们情绪高涨,分别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热烈的辩论:一组同意苏洵的观点,认为北宋作为中原大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不应该一味地向辽和西夏妥协,有失大国风范;另一组因为有了前面教学内容的铺垫,对苏洵不再一味地迷信,认为苏洵在文中呈现出来的观点、主张不过是书生之见,根本无视当时北宋军事孱弱的实际情况,北宋在与辽和西夏连续作战失利的现实面前选择“以金钱换和平”未必就是不明智4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之举。最后教师作总结发言,告诉学生:苏洵的爱国热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忧虑固然值得肯定,但毕竟还是偏于书生之见,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北宋和辽、西夏最多处于军事均势,三方都不能轻易消灭对方,只能“三足鼎立”。且北宋军事力量孱弱,根本不可能消灭辽、西夏中的任何一方,倘若一味地选择军事对抗,很可能被辽、西夏联合打败,南宋就会提前到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北宋统治者选择缴纳“岁币”这一务实的外交策略,无疑是明智之举。且此时北宋缴纳“岁币”与后世南宋对金屈辱称臣、缴纳“岁币”性质完全不同,北宋与辽约为“兄弟之国”,名义上西夏还是北宋的藩属国,并非如六国“割地”屈辱事秦。虽然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缴纳“岁币”,但北宋经济发达,“岁币”并未给北宋造成多大的经济负担,何况三方和平共处,边境贸易兴盛,北宋通过边境贸易早就将“岁币”赚回。可以说,北宋当时采取的是一种“稳赚不赔”的外交策略,既没失“面子”,也没失“里子”。比起对抗甚至战争,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本节课结束了,为了将课堂思维训练的成果进一步巩固,笔者要求学生比较阅读苏洵、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分别从历史背景、中心论点两个角度分析几篇文章的异同,课后写一篇文学短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明白了,即便是对如苏洵这般的大家也不必一味迷信、盲从。通过对文章论据的分析和行文逻辑的梳理,发现其存在问题,自然就可以对作者的论点、观点进行质疑。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批判性思维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在阅读与鉴赏文本中学会质疑、审辨,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与判断,又在学习共同体之间分享交流,而学习成果又以文学短评的形式呈现。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立体化的,实现了“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