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端午习俗_第1页
苏州端午习俗_第2页
苏州端午习俗_第3页
苏州端午习俗_第4页
苏州端午习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端午习俗第1页/共38页关于端午节由来有很多但大概有以下的说法1.纪念屈原2.迎接伍子胥3.纪念孝女曹娥4.迎涛神5.龙的节日6.恶日禁忌7.夏至第2页/共38页

考古发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吴地有一个名百越的部族,龙就是他们的图腾。他们自比为龙的后代。每年端午不仅舟楫竞渡,取悦蛟龙,还把各种食物装入竹筒,裹以树叶,投入水中,与龙共食。纪念龙神就成了苏州端午节的最初由来,而这也是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鼓声激越,人声鼎沸,百姓群聚河边,争看水上健儿划龙舟夺锦标。第3页/共38页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民间节日之一,纪念的是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苏州的端午节却与其他地方不同,它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

传说,伍子胥曾帮吴王阖闾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后来,他被吴王夫差赐死,悬目于城门,尸首被装入牛皮袋,投入河中,所谓“死无葬身之地”,是日正是五月初五,端午。于是,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伍氏后人都会在端午聚集苏州,祭祀仪式后,伍子胥后人和百姓争相往河中抛扔粽子,放生泥鳅和河蚌,场面蔚为壮观。第4页/共38页起源之二第5页/共38页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子胥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知公子光有大志,乃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鞭尸三百人定胜天过韶关一夜白发倒施逆行日暮途穷第6页/共38页

苏州端午习俗纪念人物:伍子胥遗产地: 江苏苏州起源: 春秋时期遗产级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 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驱鬼等所属地区:

江苏·

苏州遗产编号:Ⅹ-6遗产类别:民俗申报日期:2006申报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遗产级别:省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7页/共38页由纪念龙神和涛神的起源,苏州端午最不能缺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和划龙船了。♥吃粽子是大家熟知的端午习俗。♥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

第8页/共38页

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前夕,在苏州小巷深处,朱门半掩,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边,小藤椅几张围拢来,满目青绿的箬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就飘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味道咸淡,卖相如何,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佐餐美食。第9页/共38页苏州家家户户在端午自己包粽子,用青箬叶或青芦叶包裹糯米及各种馅料成三角圆锥形,这是小脚粽,或者包成筒状,叫枕头粽,放在锅里大火煮沸,然后文火慢慢煨,几个小时以后就好了。包粽子前一天用清水浸泡糯米,馅料有猪肉、火腿、赤豆等,名目甚多,大致分咸、甜、白三种,有荤有素,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放适量砂糖和油脂熬制成馅,馅中还夹一块肥肉膘,煮熟后最道地的是这块脂肪,香甜可口,望去晶莹如玉,是典型的苏州风味。白水粽清单可口,简单蘸白糖桂花酱,或者就这么吃,总之随人口味,是最本色的一种。粽子的种类及做法第10页/共38页图解粽子制作第11页/共38页图解粽子制作第12页/共38页图解粽子制作第13页/共38页图解粽子制作第14页/共38页图解粽子制作第15页/共38页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古代竞渡场面很大,州内官员、百姓都到潇洒边观看,连深居简出的富家妇女也前往。宋代还有夜龙舟之戏,龙舟四面各垂小灯竞渡。今仍盛行,称为“赛龙舟”。龙舟竞渡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第16页/共38页龙舟竞渡需要宽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浅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竞渡不成了。于是,浅水地的人们就做成“旱龙舟”,在街市、高台、场地上游走,俗称“迎鬼船”。江西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时间亦在端午节。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着龙头,一批一批地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地域不同,讲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龙前数日,要祀神演试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称作“拨龙头”。竞渡的组织者,年前率众位游手,将一根带叶竹竿竖立桥头,以便来年“出龙认色”,其名曰“钻五”;月朔互相往来,名曰“拜客”,等等。有的地方还流行“做胜会”——即由看船上的游客买土罐或鸭子,掷入水中,由参与竞渡的龙舟,入水争夺以为娱乐。第17页/共38页苏州龙船夸绝胜百万金线水中迸第18页/共38页

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百事多有禁忌。因为艾草、菖蒲、雄黄以及香草都有驱虫杀毒作用,过端午节洗艾水澡、悬艾草菖蒲、饮雄黄酒、佩戴香囊等,成了普遍的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消灾。所以端午节真可谓是古代的卫生节。

除了可以产生实际卫生消毒效果的习俗,人们也会做一些心理上的暗示。比如悬挂钟馗像、缠五色丝、吃五毒饼、射五毒等。道观,寺庙也会向施主赠送佩带符篆等物,以避毒邪。第19页/共38页第20页/共38页在民间传说中,艾草是神仙的宝剑,是用来辟邪用。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第21页/共38页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样子象宝剑,也称“水剑”,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金》将菖蒲列为上品药物,称它“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它“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不忘,不迷惑,益心智,高志不老”,并把它列在《千金翼方》治健忘10味药物的第二位。第22页/共38页

从前,苏州端午节风俗照例要饮雄黄酒。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说起雄黄酒,跟苏州真的关系极深。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杀许仙,这个故事原形《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现的。第23页/共38页

因为相信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更有拿雄黄酒涂抹在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这种风俗称为\“画额\”,也是为了驱除邪魅。

仲夏疾病流行、毒虫活跃,还有将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以避毒蛇蜈蚣等物,驱散瘟疫毒气。

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饮用菖蒲酒可能更合适。民间雄黄酒的做法: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不过也有单独用雄黄浸酒的。第24页/共38页画额记得孩提时代,我的弟妹较多,叔叔姑姑都来帮着妈妈在我们身上涂抹雄黄酒。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恶作剧。先用雄黄酒涂红我们的脸蛋,接着涂红我们的手心手背,继之涂红双脚,还要涂红屁股,然后把我们一个个放在凳子上站着,活脱脱的一个个孙猴子。直笑得奶奶挺不直腰,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爷爷,也笑得翘起了两撇胡须。

——《细缠五色臂丝长》

合肥在线第25页/共38页佩挂香囊第26页/共38页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

香囊形状则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或者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囊多以棉布、丝绸为材,工艺讲究,需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闺阁中各展手段显示本领,争奇斗巧,一旦完成,到时候拿出来交流品评,互相馈赠。第27页/共38页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常见香料:雄黄、艾叶、菖蒲、冰片、佩兰、苍术、甘松、白芷等。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佩挂香囊第28页/共38页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香囊形状多样,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玲珑可爱。第29页/共38页悬钟馗像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清嘉录挂钟馗图》: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钟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么魔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又处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髲如虬。脣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病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第30页/共38页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钟馗传说第31页/共38页很早很早以前,过端午节这天,人们都喜欢在小孩的胳膊上或者项上系上五彩丝线——红、黄、蓝、白、黑。此刻这五彩丝线,人们称之为“长命线”。这五彩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共同抵御邪祟灾瘟;还有人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更有人说这五彩丝线是系死“五毒”的刑具。总之,这五彩丝线,威力无比。系五彩丝第32页/共38页吃五毒饼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餽饴,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有文字记载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後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第33页/共38页射五毒第34页/共38页佩戴符篆端午节是画符、造符水的吉日,画符造符多在这一天举行。画端午驱鬼符更是如此。

道教桃木符咒

“居不可无桃”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吉祥、平安、长寿的向往和追求。国人对它情有独钟,桃符--桃木浮雕钟馗是相信桃木能制鬼避邪的一个作用。桃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很多,其中最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