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淄博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淄博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淄博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淄博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

2.下列生物中()属于腐食动物。A.秃鹰B.麻雀C.老鹰D.黄雀

3.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曲线是呈()。A.J型B.S型C.直线D.抛物线

4.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A.阿伦规律B.贝格曼规律C.谢尔福德定律D.林德曼定律

5.蜘蛛、蜗牛、青蛙等一般生活在森林的()中。

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层D.地被层

6.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7.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

A.蒙古标

B、长白落叶松

C、红松

D、兴安落叶松

8.与r对策物相比,K对策生物一般出生率________,寿命()

A.低,长B.低,短C.高,长D.高,短

9.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A.草原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淡水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10.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馈控制和多元重复控制同时存在,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以有效地保持。

B.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长,层次越多,自动控制的机能越完善,所以食物链应无限延长。

C.生态系统控制是有既定目标的控制。

D.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自然生态系统差,是由于其作物品种多、产量高。

11.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12.自然界中某个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首先反映在()。

A.其数量上B.食物链上C.营养级上D.消费者身上

13.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当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纳量时,则趋向于()。A.减少;减少B.减少;增加C.增加;减少D.增加;增加

14.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

15.表达人口增长的因素是()。

A.人口数量B.死亡率C.迁出率D.迁入率

16.下列关于阴性植物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耐干旱B.光饱和点高C.光补偿点低D.光补偿点高

17.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B.氧化亚氮C.二氧化硫D.一氧化碳()

18.有关种群容量,下列说法中有误的是()

A.种群容量指的是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

B.温、光、水、养分等因子或食物、空间等资源所构成的环境决定了种群容量

C.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减少

D.食性、行为、适应能力等种群的遗传特性也决定了种群容量

1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A.疏选结构B.紧密结构C.稀疏结构D.通风结构

20.下列能源燃烧时,易形成酸雨的是()。A.石油B.煤C.天然气D.煤气

21.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这是由于()。

A.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其他科学直接引入的

B.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C.生态学研究层次不同引起的

D.生态学与其他科学相互交叉

22.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气候顶级B.偏途顶级C.土壤顶级D.地形顶级

23.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在()

A.热带B.亚热带C.暖温带D.寒温带

24.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在食物链传递时损失最小,人类应该采取的食物结构是()

A.牛奶、牛肉B.禽蛋C.水产D.谷物

25.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中有()。A.一种生活型B.两种生活型C.三种生活型D.四种生活型

26.下列有关有效积温公式K=N(T-T0)叙述正确的是()

A.K是变量

B.K只随N的变化而变化

C.K是常数

D.K与N、T、T0无关

27.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A.成群型B.均匀型C.随机型D.聚集型

28.下列能源燃烧时,易形成酸雨的是()

A.石油B.煤C.天然气D.煤气

29.下列有关自然种群的不规则波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周期性的或少见的数量波动B.周期性的或常见的数量波动C.非周期性的或少见的数量波动D.非周期性的或常见的数量波动

30.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二、填空题(20题)31.种群衰落和灭亡的速度在近代大大加快了,其原因常与______环境的改变有关。

32.水的主要蓄库是__________。

33.长江流域夏季__________和秋季寒露风是造成水稻空瘪粒形成的主要原因。

34.植物的叶片有角质层防止蒸腾,其输导组织也较发达,但其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并与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这是______湿生植物的主要特征。

35.氮进入生态系统的三条途径是生物固氮、高能固氮、______。

36.人类的某些活动,导致土壤、水和大气等非生物资源的恶化,正在继续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同时也使______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37.通常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的丰富度和种的______两方面含意。

38.一般来说,充分有效辐射只占地面所接受的总辐射的______。

39.植物叶面积(单面)总和与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之比,用______来表示。

40.自然种群有三个特征,它们分别是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_______。

41.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______、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

42.形成生殖隔离的因素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43.______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44.物种成分混杂,群落内植物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使整个群落的郁闭度增加,通风、透光性能减弱,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植物枯枝落叶加厚,使土壤质地发生变化。这些环境的变化,为新种的迁入和定居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是群落发育______期的特点。

45.在大气上空的()能吸收过滤掉紫外辐射中最强的波段,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46.系统输出的一部分(物质、能量、信息)又反过来作为输入对原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叫______现象。

47.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现象称________。

48.根据对光照强度的适应,陆生植物可分为阴性植物、耐阴植物和______植物三种类型。

49.水生植物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类。

50.大多数生物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比保持______。

三、判断题(10题)51.环境变化对成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A.正确B.错误

52.一个物种可以同时占有两个或更多个营养级。()

A.正确B.错误

53.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54.

()

55.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驯化生态系统()

A.正确B.错误

56.森林生态系统中如果某种鸟类减少,某些昆虫因失去其消费者而爆发性增加,树木的枝叶因昆虫吃食而受到危害,鸟类就会更加减少。()

A.正确B.错误

57.在稻田里,如果水稻植株密度低,个体发育条件好,有效分蘖多,每穗粒数多,稻粒大;如果种植密度高,个体发育条件不变。()

A.正确B.错误

58.仙人掌的叶片呈针刺状,这是长期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果。()

59.酸雨是指空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使雨水pH小于7而形成的。()

A.正确B.错误

60.次生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复生。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森林群落对水分的影响。

62.丹麦植物学家瑙基耶尔(ChristenRaunkiaer)按照更新芽或休眠芽的位置,把高等植物分为哪几种主要的生活型?

63.简述温度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64.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65.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五、论述题(5题)66.论述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及类型。

67.论述生态系统发展趋势。

68.论述全球初级生产量分布的特点。

69.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70.论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六、单选题(0题)7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参考答案

1.D

2.A

3.B

4.B

5.C

6.A

7.D

8.A

9.D

10.A

11.B

12.B

13.B

14.B

15.D

16.C

17.C

18.C

19.D

20.B因为酸雨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以煤是最容易引发的,煤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21.B

22.A

23.B

24.D

25.B

26.C

27.C只有当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随机型。

28.B

29.D种群数量的年间波动,有的是规则的(周期性波动),有的是不规则的(非周期波动)。不规则波动是非周期的或常见的数鼍波动。

30.B

31.栖息栖息

32.海洋

33.干热风

34.阳性阳性

35.工业固氮工业固氮

36.生物多样性

37.均匀度

38.50%

39.叶面积系数叶面积系数

40.遗传特性遗传特性

41.植被植被

42.合子前隔离;合子后隔离

43.生态位生态位

44.末末

45.臭氧层臭氧层

46.反馈

47.协同进化

48.阳性

49.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50.1:1

51.B

52.A

53.Y

54.N

55.A

56.B

57.B

58.Y

59.B

60.B

61.(1)群落能截留降水保蓄水分因而能创造群落内部特殊的空气和土壤湿度条件。(2)使降落在群落中的水分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被林冠阻留直接蒸发返回大气降水的大部分到达地表这到达地表的水分大部分渗入土壤被土壤保持或渗入地下形成潜流只有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土壤水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和蒸发而保留在群落内。(3)由于群落能阻挡降水增加土壤水分的入渗大大减少地表径流减少了对表土的冲刷。(4)群落中植物根系交织成网对土壤有固结作用可提高群落内土壤抗冲刷的能力。利用群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小(1)群落能截留降水,保蓄水分,因而能创造群落内部特殊的空气和土壤湿度条件。(2)使降落在群落中的水分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被林冠阻留,直接蒸发返回大气,降水的大部分到达地表,这到达地表的水分,大部分渗入土壤,被土壤保持或渗入地下形成潜流,只有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土壤水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和蒸发而保留在群落内。(3)由于群落能阻挡降水,增加土壤水分的入渗,大大减少地表径流,减少了对表土的冲刷。(4)群落中植物根系交织成网,对土壤有固结作用,可提高群落内土壤抗冲刷的能力。利用群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小

62.(1)一年生植物;(2)隐芽植物或地下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上芽植物;(5)高位芽植物。(1)一年生植物;(2)隐芽植物或地下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上芽植物;(5)高位芽植物。

63.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

64.(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65.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66.(1)强调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合理投入。(2)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纽带(中心环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建立起种养的有机结合农工贸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在合理利用化肥、农药等石化产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作用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投入。(4)通过改善系统内部结构和投入产出调整和安排好农业产业结构和各业内部的结构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提高(1)强调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合理投入。(2)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纽带(中心环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建立起种养的有机结合,农工贸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在合理利用化肥、农药等石化产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作用,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投入。(4)通过改善系统内部结构和投入产出,调整和安排好农业产业结构和各业内部的结构,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提高

67.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则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接近于1净生产量减小。(2)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分化物种的生活史复杂化食物网复杂化。(3)营养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则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接近于1,净生产量减小。(2)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分化,物种的生活史复杂化,食物网复杂化。(3)营养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

68.①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地球表面生态系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型: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前者约占地球表面的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后者正好相反。水域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的2/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1/3。②陆地上的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③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又有从河口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的趋势。④可根据生产量的高低将全球初级生产量进行等级划分。

69.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有三个阶段。①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干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②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黏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种皮坚硬或是浆果,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洄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③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距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新区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藓群落或杂草群落。随先锋植物进入新区的还有昆虫、螨类等开拓性动物。

70.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斥现象。(4)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不同的: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