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05诗词赏析(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_第1页
重点05诗词赏析(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_第2页
重点05诗词赏析(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_第3页
重点05诗词赏析(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_第4页
重点05诗词赏析(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难点05诗词赏析

(建议用时:30分钟)

【命题趋势】

题型以简答为主,主观题居多,重点考察常识记忆、重点语句理解、情景描述、内容感知、情感把握、

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近几年有由考察知识能力向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转化的趋势。

【满分技巧】

首先,重点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设问、夸张、对偶等。

第二。要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反衬、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等。

第三,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抒情和描写。

另外还要注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和古诗词中常见体裁所对应的情感意向。

【限时检测】

(一)(2020•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请简要分析“川迥洞庭开”中的“开”字的妙处。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尾联的画面。

【答案】

1.“开”字生动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的景象,给人一种开阔壮观的感受。

2.诗人和朋友夏十二在岳阳楼上饮酒,醉后凉风四起,吹得人衣袖飞舞。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意思是: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

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这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一个“开”字,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

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2.这道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意思是: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

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这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

之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即可。

(二)(2020•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②,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①从军行:唐人以“从军行”为诗题,旨在标明诗歌题材属于“边塞”一类。②呼延将:这里指敌军

的一员悍将。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百战”“碎铁衣”表现战事频繁,主人公身经百战,铠甲已经破碎,可见其是一位久经沙场

的老将。

B.“城南已合数重围”写守边将土的险恶处境:边城被围,退路受阻。严峻的局势为后面表现将领的英勇

做了铺垫。

C.“突营射杀呼延将”具体描写将领的英雄形象,在突围的战斗中射杀敌方大将,表现其“三军之中取上

将首级”的勇猛气概。

D.全诗没有一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让人看到一位运筹帷幄、智勇双全、大

破敌军的英雄将领形象。

4.品析诗歌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

3.D

4.“独”,单独,独自。千骑之中一骑独前,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突出了将领的英雄形象。

【解析】

【分析】

李白的这首诗就写得辞健气壮,慷慨激昂,有撼人心族的艺术魅力。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

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

酷。其中,“碎”字写得绝妙,颇值玩味。将士的恺甲都己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

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

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3.D.有误,《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写战争过程的叙事诗。虽然全诗以叙述一位突出重围、勇

敢杀敌归来的英雄将领的故事为主,但诗并不是单纯的平淡叙事,而是以三、四句的“突营射杀”“独领

残兵千骑归”的豪迈形象,显露豪壮的气势。所以说“没有一字的豪言壮语”的表述是不合适的。故选D。

4.本题考查炼字鉴赏能力。答题时首先解释该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句子再现有关画面,最后分析运用

该字在表达上的效果及体现的情感。通读整首诗,发现与整个激烈的战争过程相比,“独”字显得格外独

特。所以,要分析“独”字的妙处,先要解读字的本义“单独,独自”;然后分析其语境义“一骑独前”;

最后结合该诗刻画英雄将领故事的意图,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提炼出“给人以顶天立地之

感,突出将领英雄形象”的作用。梳理答题即可。

(三)(2020•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6.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答案】

5.C

6.选择图画一。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

朗的心境。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

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

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

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解析】

【分析】

5.C.有误。“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

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颈联中任选一句赏析即可•如“月下飞天镜”一句。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

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

展现江岸辽阔,一幅“水中映月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云生结海楼”一句。黄昏时分,仰望

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

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卜分强烈。

写出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和喜悦的心情。

(四)(2020•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7.指出并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8.诗中寄寓了什么哲理?

【答案】

7.“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

前奔流的情景。

8.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结合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义分析作用。“不许”“拦”“日夜喧”等词

本是人的动作,这里写山和溪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中的“溪奔”“溪声日夜喧”及下句的

“堂堂溪水出前村”,可知写出溪水并没有被崇山峻岭阻住,喧哗的溪声已形成阵容盛大的气势,日夜向

前奔流。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哲理的理解能力。诗歌写溪水在山中经过万山的阻拦,经过千难万险始终不屈不挠,

终于冲出重围。诗中作者赋予溪水以人的意志,在描写景物之中,蕴含着一种人生哲理,即人们只要有决

心肯努力,就会像溪水冲破崇山峻岭一样,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光明的前途。

(五)(2020•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9.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访”的地点、人物及事件结果。

B.第一联“犬吠水声中”是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

C.第二联写树丛深处有麋鹿出没,中午也没听见道士敲钟声音。

D.第三联写道士居所环境,野竹、青气、飞瀑、碧峰共成奇境。

10.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诗体,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B.中间两联对仗严谨,“树深”对“溪午”,“青霭”对“碧峰”。

C.“愁倚两三松”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走得太久而渴望回家的心情。

D.全诗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形象勾勒出“道士”的生活境界。

【答案】

9.B

10.C

【解析】

【分析】

9.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

表现手法。“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歌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

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因此,“犬吠水声中”并非指主人不想见客,而养狗守护宅院,而是道院无

人。故选B。

10.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此诗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

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尾联,“无人

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突出访道上不遇的主题,“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等待道上回来,同他

畅谈一番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故诗人并非着急回家,而是着急见到道士。

故选C。

(六)(2020•湖北黄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

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

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

1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

A.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B.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市成功遏制了新冠病毒传播,我们得以走出家门,观赏美景。请模仿本诗尾联,

抒写自己所见所感。写作时可不考虑律诗音韵方面的要求。

答: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C

12.A:“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

的蓬勃生机。

B:最爱武大樱花美,花香百里心、扬。

【解析】

【分析】

11.A.有误,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西湖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B.有误,“水面初平”写的是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白云与水面相连接,并不是“水面降低”“与

波浪相连”;

D.有误,尾联并非间接抒情,“最爱”一词宜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故选C。

12.A、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

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

与可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莺燕的动态,写出了春

光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

B、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古诗的能力。可以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如“樱花”等,表现疫情结束后自己轻松、

愉悦的心情即可。

(七)(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你班开展”走进经典古诗,领悟家国情怀”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

完成下面的任务。

(1)吟咏朗诵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你准备朗诵《过零丁洋》。请你从颈联中选出一句,标出停顿(停顿用“V”标示。你可以参照示例,了

解标示符号)。

示例:潮平V两岸V阔

②吟咏之后,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________,因而朗诵时采用的语调是

(2)赏析领悟

绝句

吴嘉纪

白头灶户低草房,

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

偷闲一刻是乘凉。

注释:灶户,指旧时以煮盐(煎盐)为业的人(即盐民)。

①请你分析诗人写“低草房”与“六月”,有哪几个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1)①惶恐滩头V说V惶恐(或零丁洋里V叹V零丁)②悲壮先“低沉”后“激昂”(2)①“低

草房”写出盐民劳动的地点,“六月”写出盐民劳动的时间。这样写,揭示了盐民劳动的艰苦环境。②用

对比手法写出了盐民的劳动更为艰苦,也表现了诗人对盐民的同情。

【解析】

(1)①考查划分诗歌朗读节奏的能力。朗读节奏是正确阅读吟咏诗歌的关键,在诗词曲中朗读节奏,可从

音节或意义来划分,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

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

句则多为四个节拍。该题中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中,“惶恐滩头”和“零丁

洋里”都是地点,“说”“叹”是动词,“惶恐”“零丁”表达的是情感,因此该联的朗读节奏划分应该

是:惶恐滩头V说V悍恐(零丁洋里V叹V零丁)。

②考查对诗歌情感的体会。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

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由此可知,全诗带有

悲壮的感情基调,在吟咏时应该先“低沉”后“激昂”。

(2)①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低草房”一个“低”字写出了盐民生活条件的艰苦;“六月”突出

了天气的炎热,通过这两个词语给我们展示了盐民生活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②考查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阅读诗歌,前两句诗直接描述了灶户生活的艰辛。农历六月,

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大地在火辣辣的太阳的曝晒下,本己闷热得令人窣息,但灶户们此时却不得不守

在低矮简陋的破草房里,忍受着熊熊烈火的炙烤,在熬盐的锅灶旁加柴、添水、搅拌、取盐,劳累不息,

大汗淋漓。这种非人的生活条件连年轻力壮者都难以忍受,更何况这位盐民还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末

句诗中,诗人又透过一层去写,更加典型地概括了灶户劳动生活的苦难辛酸。盛夏之时,常人都到阴凉处

避暑,而这位年迈的盐民却被困在炙人的灶火旁,备受熬煎,好不容易在繁忙中偷得一点空闲走出草房站

在烈日下喘口气,对于他来说,居然算是“乘凉”了。可见赤日炎炎下,竟然比草房内盐灶前的高温还要

凉快得多。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灶户们处境的极端困苦悲惨,令人感到怵目惊心,同时也表

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2020•湖北鄂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专送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

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

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5.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

14.A

15.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

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

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

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解析】

14.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A项“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赏析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

时的情感,不是念家悲己的感情。故选A。

15.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己,致使白

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面对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再加上外在的环境,不停的战乱,使自

己流离失所,以至于忧愁使自己的青丝变白发,又不断脱落,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

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

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苍老形象,这是一个

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九)(2019•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簿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2)举头四望,

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

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

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

的情感。“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

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

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

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尾联,诗人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

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

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

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

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

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十)(2019•山东荷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桥晚跳

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注]此诗是诗人晚年在山阴家居时作。

17.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

17.我无聊的坐在小溪边听着鱼儿跳水的声音,在杂木丛生的树林边等待着白鹤的归来。

18.借景抒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

【解析】

17.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首先要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所展现的画面:“小溪之滨,能听到鱼儿跳水的声音,纵横交错的树林,静候着白鹤飞回。”据此理解作

答。

18.《柳桥晚眺》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家居山阴时作的一首写景小诗。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

绘诗人黄昏时分所眺望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绪,抒发r诗人壮志未酬的淡淡悲情。

(十一)(2019•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蓟(jl)庭,地名。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答案】(1)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

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

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

悲伤。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要结

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分析。(1)“暂”字是暂且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暂且和朋友一起同饮芬芳的

菊香之酒”,结合下句“明朝应作断蓬飞”写出的明II的依依惜别,可见是表现了诗人暂且忘掉离别的忧

伤,尽享欢聚的美好的复杂心理。(2)“断蓬”是飞蓬之意,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这里是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漂泊在外的游子比作飞蓬,表现了和友人的依依不舍,对离别的悲伤。

(十二)(2019•广西贺州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1)广阔无壤的大漠匕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

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

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要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画面。诗句中描绘了边塞独有的美丽,其中的意象有“漠”“烟”“河”“落日”,景物的特点“大”“孤”

“长”“直,,“圆”等,抓住景物的特点,描述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重点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运用的修辞,

注意重点的诗句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诗句的意思“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北归大雁飞

入胡人的云天”。作者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抒写了诗人的漂泊感受,既抒发思乡情怀,也流露

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十三)(2018•湖北孝感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1.本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

里吗?

【答案】

21.思乡

2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

21.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的

思乡之情。

2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

(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

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中

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十四)(2019•海南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暮。

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

书珍贵,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23.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24.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

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

23.一空,考查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语的能力。“烽火连三月”: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半年多,现

在仍然没有结束。所以“连三月”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

心情。二空,“抵万金”: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之情。

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4.赏析诗句。可抓住重点词语赏析,也可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

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

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

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七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遍,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

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

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

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

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