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6-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15高中历史选修12含解析_第1页
三年高考2016-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15高中历史选修12含解析_第2页
三年高考2016-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15高中历史选修12含解析_第3页
三年高考2016-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15高中历史选修12含解析_第4页
三年高考2016-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15高中历史选修12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2018年高考

01.(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保护公民权利,

维护城邦利益,推动了雅典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梭伦取消了所有涉及个人劳役的债务,所有因债务而遭奴役者均被释放,并禁止将来再有任何奴役制

度。梭伦立法是一种革命,所有自由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都要受同样的约束和惩罚。他使在习

惯上早已被认可的私有财产制合法化。他通过开放公民权利以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凡外邦人具有各行业专

长、欲携眷永久定居雅典的,可获得公民权利。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

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第四级则免税)。他的法律规定在雅典发生暴乱时采

取中立的人将丧失公民资格,因为他认为大众对国事漠不关心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凡殉国者的子女应由国

家抚养与教育,这项法律成为雅典人多年勇敢作战的主要原因。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

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梭伦围绕公民权利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自由;自由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私有财产制合法化;开放公民权利;实行财产等级制。

(2)特点: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或“荣誉与税捐相适应”);

将公民权利与城邦利益向结合;采取中庸之道:确立法律的权威。

(3)作用:稳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利益;

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

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

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分析回答。

(3)依据材料从稳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独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

利益,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思考回答。

02.(江苏省苏锡常镇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希腊有些城邦,贵族委托一个德高望重的公民负责改革法律,以消除最明显的不公正现象。雅典的梭伦就

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出身贵族,所以他有资格当选首席执政,但他不是那些作威作福的贵族显族。他的家境中平,早

年曾兼营贸易,与商旅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为饱学之士,被时人誉为“七贤”之一。他同情平民,又曾在雅

典与邻邦麦加拉的战斗中勇立战功,率众攻克应属雅典的萨拉米岛,因此他在群众中很有威望。

——摘编自吴于魔、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梭伦:“我给予民众足够的好处,而毫不剥削也不增加他们的权利。对于那些具有实力,并且利用自

己的财富施展实力的人,我也注意不使他们受到丝毫损失。”“对于民众如果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

他们,他们对首领也会极其顺从。”

一一摘编自[法]阿尔德伯特《欧洲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从梭伦的出身和经历分析,雅典贵族为什么委托梭伦“负责改革法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是如何给下层平民“足够的好处”但又“不过分放纵”的?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主要原则?

【答案】(D出身贵族,与商旅为伍,饱有学识,同情平民,勇立战功。

(2)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成立陪审法庭:恢复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财产等级制规定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公职;第四等级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

(3)阶级性原则,一分为二原则。

【解析】(1)依据材料一“梭伦出身贵族、家境中平、与商旅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为饱学之士、同情平

民,又曾在雅典与邻邦麦加拉的战斗中勇立战功”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所学从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成立陪审法庭、恢复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以及

财产等级制规定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公职等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所学从阶级性原则,一分为二原则思考回答。

0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鞍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校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校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

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稚典城邦)笠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

法律经宗教仪节而斌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

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校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一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

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于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

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极。……商鞍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

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一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答案】(1)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维护城邦利益;实行法治;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

义。

(2)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3)价值取向:梭伦改革中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商鞍变法中国家控制民

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解析】【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据材料一中“梭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

生活中的地位”得出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他把国家(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得出维护城邦

利益;他的法律“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得出实行法治;”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

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得出强调责任适度,倡导公正;“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

与人道”得出注重人道主义。

(2)目的:由材料二“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

家”得出达到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由材料二中“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

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得出严刑峻法,什伍连坐;“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得出实行小家

庭制,奖励耕战。

(3)两次改革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综合两则材料看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重视保

护公民权利和地位;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2017年高考

01.(江苏省盐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

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

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思

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

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成功的改革,改革者必须注意的策略是什么?

【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

思想:重农抑商

(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

举例:财产等级制等

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

(3)先进的理念;协调或兼顾各阶层利益,处理好国家富强、民众裕乐的关系。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以此为教,则票焉得无

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以概括出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由“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

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概括出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第二

同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概括出重农抑商的砂策。

(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

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可以概括出梭伦改革的理念是中庸。第二问只需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来说明中庸

的积极作用。如实行财产等级制,既照顾了贵族的利益又兼顾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权力,可以缓解社会矛盾,

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执政者的理念以及国内各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答案。

02.(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20周周测文综历史试题)[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122年,盖约当选为罗马保民官后提出了以下一些改革法案:

措施内容或结果

限定每家占有的土地,凡超过的全部交还国库,然后分块分配给贫穷农民世袭使用,

一、土地法

但禁止出售和转让

二、粮食法规定从国库中拿出粮食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贫困的居民

三、修筑道路法使城市贫民得到工作的机会

四、亚细亚行省法把新设的亚细亚行省交给骑士承包税收,以满足骑士阶层的要求

五、审判法在原来由元老担任的300名法官外,另增加,300名骑士出身的法官

给拉丁人和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但罗马公民不论哪个阶层都不愿让非罗马

六、公民权法

人分享公民权。因为引起普遍的不满,他在竞选第三任保民官时落选了

(1)根据材料,分析盖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盖约改革。

【答案】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和骑士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使盖约获得了更广泛的支

持者;但是限制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和提出公民权法也成为他落选的重要原因。

评价:盖约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以及公民平等的

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盖

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主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积极方面主要从维护了平民和骑士

的利益,从而得到了平民和骑士等阶层的支持,但是损害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则直接导致了盖约改革的

失败。评价盖约改革主要从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以及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平等思想的提倡等角

度分析即可。

03.(2017届湖北省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雅典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公元前621年,在平民的压力下,贵族表示让步,授权执政官德拉古

进行改革,制定了成文法。德拉古制定的法律,课罪极重,处刑严峻。他仍站在氏族权贵一边,从维护贵

族的利益和安全出发,竟允许债权人可以将逾期不能归还负债的债务人及其家属卖至国外或沦为奴隶。对

纵火、杀人、渎神乃至一般的盗窃,即使只是盗窃水果或蔬菜,也都要一律处以死刑。公元前594年,梭

伦在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梭伦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主要

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田为负债而被到国

外为奴的雅典人。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在政治制度上,梭伦根据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

个等级。

一一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2)对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同:目的都在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性质都是奴隶主阶级为稳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异:德拉古侧重于用严酷的法律制裁债务人和平民,以稳定秩序;梭伦改革侧重于改善债务人和平民的经

济地位,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以缓和矛盾。

(2)评价:两次改革都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德拉古的改革

刑罚残酷,使得平民反贵族的斗争更加激烈:梭伦改革运用中庸手段缓和矛盾,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

础。

【解析】(1)同:根据“公元前621年,在平民的压力下,贵族表示让步”“公元前594年,梭伦在平民的

支持下,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概括,再根据奴隶社会改革的实质回答;异:根据“课罪极重,处刑严峻。

他仍站在氏族权贵一边”“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废除债务奴隶制”概括归纳。

(2)首先从两次改革的实质分析影响,然后从德拉古的改革内容分析,最后根据梭伦改革的内容和结果分

析其影响。

【名师点睛】比较雅典两次改革的异同,主要从背景、内容、结果、性质方面分析,评价改革主要依据改

革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分析。

03.(2017届山西省三区八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

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

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

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

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一一《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

影响。

【答案】(1)措施:梭伦改革: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

工商业。

商鞅变法: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不同影响:制度建设: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

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

经济发展: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首先需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材料一是梭伦改革中有关财产等级制度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内容,材料二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和重农抑

商的内容。“举措”可回答财产等级制、鼓励工商业和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主要指鼓励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

的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需根据所学回答,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促进了雅

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

展。

2016年高考

01.(2016届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三4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在梭伦改革的诸多措施中,有一项是这样规定

的: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并按不同的等级授予相应的官职。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雅典居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③④B.③④

C.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的这项措施沉

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和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故①②错误;③错误,梭伦改革使雅

典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④错误,不是“居民”而是“公民”。所以答案选C。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

【名师点睛】梭伦改革:

(1)时间:

公元前6世纪初。

⑵内容:

①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建立四百人会议;

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废除债奴制等。

⑶影响:

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02.(2016届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高三下联考文综历史卷)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②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

选举结果的公正性④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梭伦改革的措施,在梭伦改革中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越多,

所及的义务越多,而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公正性,这一说法与梭伦改革中所

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不符。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内容

03.(2016届山西晋城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

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

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希罗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

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恩格斯是对雅典谁的哪一改革措施在进行分析评论?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雅典哪一次改革能够体现材料二中希罗多德的观点?结合改革措施扼要说明。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在效果上有何异同?

【答案】

(1)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社会等级。主要观点: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特权和氏族制度。

(2)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削弱了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创立“陶片放逐法”,加

强了公共权力。

(3)目的:相同点是打击氏族贵族势力,维护平民利益。效果:相同点: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局面,赋

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不同点:梭伦改革不是公民的普遍平等,中下级平民不能充分参与民主

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给予中下级平民以平等的政治权力。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可以看出评述的是梭伦财产等级制;第二问由“随着有产阶级日

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可以概括出财产等级制打

击了贵族特权和氏族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

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结合)克里斯提尼

改革的用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和陶片放逐法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和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相同目的是打击氏族贵族势力,维护平民利益。效果相同点可以从对贵族专权的打击和

赋予平民参政的机会。不同点从两次改革对平民参展的范围来比较。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内容及意义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

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

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考点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2018年高考

01.(重庆市黎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李悝(前455——前395年)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后出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政治上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经济上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

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第三是实行法治,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

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

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影响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改革较全面、彻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注重法治,以法律形式推进

(2)影响:打击了旧势力,加强了君主权力,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增强了魏国实力,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传播了法家观念,增强了法家影响力;推动了战国时期由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开启了战国变法的先河,推动了后来商鞅等人的变法。

【解析】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

括能力。

(1)李悝变法的特点,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结合材料中的“奖励有功国家的人”“发挥军队的作战优

势”和“实行法治,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等

信息,从改革较全面彻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注重法治以法律形式推进等方面来回答。

(2)李悝变法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

策”“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当

时的社会生产力、魏国的实力、社会转型以及其后的变法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来回答。

02.(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

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

“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

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

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

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

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一一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

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

集权:废分封、行县制。

(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应该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秦国自身两个角

度分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情来看,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或者说

是: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由“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

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可知,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2)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耕:由材料中的“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并结

合所学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可知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由材料中的“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

军功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由材料中的“以

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再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由“以国家

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可得出是废分封、行县制.

(3)因素: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看,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实现

了富国强兵。根据其变法的内容和当时所处的时代形势可得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

创新。

点睛:选修部分题目的答题依据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根据材料”,另一个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而且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者越来越钟情于后者,这是因为这既可以考查到考生准确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

力,又可以考查调动所学相关史实和相关技巧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这一题的两个题目就都属于后

者。

03.(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

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馍以弃业,而欲

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

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一一《魏书•李冲传》

(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

原因。

(2)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时期,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时期,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解析】(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即商鞅

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从而在改革的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

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

(2)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可以答为:都打击了旧

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017年高考

01.(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

得成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繇副

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

“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一一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

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

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侧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答案】(1)“取信于民”:重视农桑,奖励耕织;

“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理由:

①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成为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②募役法:免

役钱不断增加,对穷人是沉重的负担,以增加税赋的方式直接为国家敛财、

(3)主要因素:

①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②法制的保障程度;

③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

共同视角:对改革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视农桑、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等方面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

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

(2)本题根据材料二“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青苗法和募役法

加重穷人负担的角度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

(3)本题根据材料“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法制的保障程度、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概括影响两次改

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再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02.(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5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赵国本是晋国异姓卿大夫,属三晋之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而此

时,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它占硕了河西地,又越赵国占领中山,形成了对

赵国的包围。于是,在正式成为诸侯的同年,赵烈侯在相国公仲连的支持下,起用荀欣、徐越、牛畜等人

进行改革。

烈侯以荀欣为中尉,“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力图形成严格有效的官僚体系。以徐越为内史,节财俭用,

用以富国,宽减民力。又接受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反对穷兵跋武,用儒家仁义礼治教化民众。

同时制定国律,明确法令。

改革颇有成效。烈侯死后,敬侯承继功业,赵国得以“兵不倾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

外无诸侯娜国之患”。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突显儒家“王道”思想对旧观念冲击有限,贵族政治痕迹仍很

明显,贵族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中仍举足轻重。

摘编自《论赵国历史上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烈侯改革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赵烈侯改革。

【答案】(1)背景:政治: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国家逐渐

形成);改革图强成为时代潮流;

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法家等思想影晌较大。

(2)积极:顺应了战国时代变法图强和封建化的历史潮流;官僚政治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节俭财用有利于积累财富,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王道”思想的推行,有利于营造宽松的社会

环境,发展生产、凝聚国力;改革有利于赵国国力的增强,影响了战国时期诸候争霸的格局。

局限:改革很不彻底,对奴隶制和旧观念的冲击有限,制约着赵国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1)从“它占硕了河西地,又越赵国占领中山,形成了对赵国的包围。”可以得出战国时期周王室

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从“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可以得出改革

图强成为时代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在当时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法家等思想影响深远。

(2)评价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我们要从积极和不足两个方面来看待这次改革。首先,他的改革顺

应了战国时代变法图强和封建化的历史潮流;官僚政治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此外,具

体措施中涉及了对人民负担的减轻,有助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局限之处也很明显,改革很不彻底,对

奴隶制和旧观念的冲击有限,这些都制约着赵国的进一步发展。

0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

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胆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

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

中大显神通。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

人一败涂地•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

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答案】(1)表现: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

和弩兵出现;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

(2)影响: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

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

【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农民被征入伍”、“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

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兵种、兵员主体、武器等

方面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2)本题依据材料“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

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战争规模方式、社会阶层的流动、君主权力加强、统一的进程等方面简述春秋

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2016年高考

01.(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四)历史卷)《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

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

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D.奖励耕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

农为本,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对农业的措施是奖励耕织,故D项正确;A项军事措施;B项

是地方行政制度;C项是法律措施。所以答案选D。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

【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1、性质:

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特点: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

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

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

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02.(2016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商鞅为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的场景描述的是商鞅同旧贵族斗争的情况,因此A、B两项应是从图片中能够反映出的历史

信息。从图片中秦孝公与一部分官员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明显站在商鞅一边,因此商鞅变法得到一定的

支持,C项正确;D项从图片中看不出,历史史实是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背景

【名师点睛】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

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

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

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

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03.(2016届贵州习水县一中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

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

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

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

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

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

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

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

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答案】(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

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提到,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他(梭

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

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o

(2)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归

纳能力。可以从政治、经济方面入手比较,突出背景、性质的差异。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

铁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影响是梭伦

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软变法-一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本题设问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

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商鞅变法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梭伦改革维护奴隶主阶级。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梭伦改革•内容性质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相关知识。异:目的: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

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内容: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

农抑商,加强对人民严格控制。特点: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

要。影响: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性质:梭伦改

革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同:政治目标:维护统治阶级的利

益,使得社会趋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使得国力大增;使得国家或者城邦在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甚至可以

进行兼并或者称霸。

考点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8年高考

01.(上海市虹口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

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A.B.

【答案】C

【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

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是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至洛阳,故答

案为C项。A项是周平王东迁洛邑,B项是宋朝迁都临安,D项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均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

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首先是理解每一幅王朝迁都图反映出的历史事件,然后再联系所学有关史实,可知北魏

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学习先进文化有关,据此确定答案。

02.(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8年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

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

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

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均田制,但不能说明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

现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故B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故C

错误;材料“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说明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

家的租役,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其民调,一夫

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均田制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

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03.(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十中学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

俗,信为甚难。增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

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

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

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陈

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

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1)政治改革上考虑,迁都是为了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

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经济:北魏原都城平

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防御上考虑: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

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文化上: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

(2)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

合.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

略来达到目的.

【解析】(1)根据“文轨未一”“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蜻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政治、经济、防御、文化等角度分析,政治从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的阻力,取得

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持分析;经济:可从平城气候干旱,不利于农业发展分析;防御:可从平城的位置偏

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分析;文化上:可从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分

析。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和促进民族融合等

角度回答。启示:可从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分析。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

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

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

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

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

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⑵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1)问中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内容来回答即可;第二

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向少数民族学习。

(2)问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

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

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

(3)问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

新鲜血液”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

析回答。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孝文帝改革

【名师点睛】意义作用型非选择题解题技巧:这类试题常以“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意义”、

“重要性,,、“作用,,、“积极影响”或“用…说明…意义”等形式为设问方式来考查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及

答题技巧。解题具体步骤是:

1.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

2.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

间还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选择好恰当的关键词说明。关键词主要依据教材语言。

02.(陕西省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三学月考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图二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

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

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

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

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答案】(1)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

(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

相结合。

【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代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

的利益,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据此分别进行分析概括。

第(2)问,依据材料二的“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材料三的“为田开阡陌封藐”、材

料四的“迁洛之举”可分别概括改革的内容。

第(3)问,材料一反映了改革中新旧势力的思想交锋,说明改革阻力大;材料四反映了孝文帝巧用计策

进行迁都,也说明了改革的阻力大。因此,改革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态度。

0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考试(八)文综历史试题)【历史一选修1:历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国家兴自北土,移

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文可治……嵋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才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材料二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

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碍。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

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

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结合所学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社会风俗的作用。

【答案】(1)迁都原因:倾慕汉族文化;统治中原的需要;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地理环境的影响;减小改

革阻力。

(2)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

族统治模式转化。

【解析】(1)根据材料,分别从汉文化先进、统治中原、农业生产、地理环境以及改革阻力等方面分析。

(2)可从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汉族地主支持、政权统治模式等角度分析。

04.(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

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