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朱震亨中医各家学说_第1页
(6)-08朱震亨中医各家学说_第2页
(6)-08朱震亨中医各家学说_第3页
(6)-08朱震亨中医各家学说_第4页
(6)-08朱震亨中医各家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震亨中医各家学说·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学习要求:

掌握:朱震亨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及论治火证、痰证和郁证经验熟悉:学术渊源、痰病历史沿革了解:名字号、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一、生平著作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家学渊源:名门望族、尚儒习医学医缘起:亲友恩师、久病难愈师承脉络:程朱理学、许谦门人改习岐黄,师从知悌垂范后世:师承授受、滋阴学派私淑甚众、代有发挥

刘完素

赵道震赵以德戴原礼王履汪机王纶虞抟徐彦纯穆大黄穆子昭荆山浮屠罗知悌朱震亨马宗素张从正麻九畴常德葛雍馏洪

学术传承一、生平著作亲笔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门人整理《金匮钩玄》《脉因证治》《丹溪心法》《丹溪手镜》《丹溪心法附余》《丹溪治法心要》左图:《格致余论》书影一、生平著作左:《局方发挥》书影右:朱丹溪陵园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素问“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阳道实,阴道虚”程颢理学“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医理互证,丹溪独重“阳有余阴不足”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1.天地日月相应,阳有余阴不足天:大——运行于地之外——阳有余地:小——在天之中————阴不足日:常盈—运行于月之外——阳有余月:常缺—运行于日之内——阴不足人:天之阳气为气——气常有余地之阴气为血——血常不足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2.人之生长壮老,阴气难成易亏(生理)难成: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易亏: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

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妄动伤阴(病理)病因: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病机: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火旺则使阴精耗伤,过而久之则导致阴虚火旺,形成病例上的阳有余而阴不足。

温柔之盛于体,声色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动也?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4.收心节欲茹淡,养阴抑阳摄生(1)收心养心“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2)护阴摄养幼年:不宜过于饱暖,以摄护阴精青年:晚婚,以待阴精充沛;婚后宜节制房事,远彼帷薄,以护阴精;年老:养阴,顺应人体年老阴气渐少、精血俱耗之生理状况,强调养阴,反对服食乌附金石丹剂。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3)顺时避虚脏腑盛衰——对应——四时盈虚天气四虚之时,注意护养脏腑(4)节食茹淡

天赋: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人为:烹饪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老人阴亏,往往“百不如意,怒火易炽”,丹溪强调为幼辈者须克尽孝道,晓之以饮食养生之理,以颐养天年。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二)相火论源:《内经》运气学说流:王冰“少阳相火说”金元医家:相火与脏腑相关丹溪:相火论1.相火名位君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相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动而可见、主从关系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2.相火生理(1)相火位置

肝肾之中(2)相火特性

体阴而用阳(3)相火作用

相火主动,生生不息,动而中节

(4)相火与脏腑的关系寄于肝肾,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3.相火之妄动性质:病理之火病变:损耗真阴(1)妄动原因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2)妄动危害煎熬真阴,耗伤元气,百病由生(3)妄动预防

补水泻火;无欲故静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三)火证论治内火为主(河间:外感之火)病因: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病机:五脏之火升相火妄动火邪内生气机阻逆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1.实火可泻正治:苦寒直折火势。以重肝木,兼调心火为特点。反治:顺其病势而治,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2.火郁当发取法东垣,用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3.虚火可补(1)阴虚火动病机阴精下流、相火妄动(2)阴虚火动治则滋阴降火,补阴必兼泻火(3)阴虚火动治疗阴精虚相火旺,创制大补阴丸治之阴血虚相火旺,四物汤加知柏治之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四)痰证论治源流:《金匮要略》首列专篇讨论痰饮,后世代有发挥。1.病因病机病因:情志忧郁、饮食厚味、外感无汗、滥投补剂;或脾虚水谷不运,或肾虚水液不行,或阴虚火动伤津等导致气机逆乱,津液停滞而为痰病机:脾虚、湿滞、气郁、火炎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2.临床证候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证明确分类为湿痰、热痰、寒痰、风痰、老痰、食积痰、郁痰等类

提出了痰与其他病理因素相互胶结为害的病理及治疗。风痰多奇证(怪病多痰);百病多有兼痰者;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或贮于脏腑,或客于经络,或停于四肢,导致多种病症,且变化多端,如结核、肿块、神志病变等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3.治疗原则(1)实脾燥湿:“实脾土,燥脾湿”,用苍、白术(2)治痰先治气:“治气为先,分导次之”,常用理气药有香附、青皮、陈皮、枳实等。

(3)痰瘀同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吐法:痰在膈上,或在经络之中,或胶固稠浊下法:痰在肠胃间攻法:食积痰治火为先:痰因火盛逆上攻补兼施:内伤挟痰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4.治疗方药

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根据病证用药,如根据痰的性质分湿痰、热痰、食积痰、老痰等治之;按部位分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四肢、痰结核之不同而分别用药。5.痰证预后

痰成块,或吐咯不出,兼气郁者难治;气湿痰热者难治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五)郁证论治1.病因病机病因:多由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节和久病失调等所致病机:人体气血怫郁,传化失常,郁久化热生火病位:中焦2.临床证候六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