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论文_第1页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论文_第2页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论文_第3页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论文_第4页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探究【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施行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新高考和新课程呈现出的教材容量的增加、任务群教学方式的确立、阅读量要求增加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探究。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展开教育教学,既适应新高考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新高考,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阅读,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高考的改革一直是千家万户关注的焦点,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曾提出:“在新高考后,高考区分度主要在语文。”新高考政策的逐步推进,语文学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致出现了新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之论,也就是说,学生的语文水平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考察过程更偏向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降低知识的难度。一、新高考改革内容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思想的指导下,如今的新高考更注重文本阅读理解和实际语文能力的考查,课本内容不再是考试的唯一依据。语文高考试题往往选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国家重大问题、社会热点事件、城市新鲜变化、学校日常生活等,这就需要学生既要低头读书,还要抬头看路。 新高考政策的出台更加针对的是学习的深度,考试内容与时事热点结合,加大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的分量。 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这一题以历史故事切入,让学生分析改写成小说的文学效果,更显示出新高考对于学生积累的重视和语文素养能力的关注。又如2020年新课标Ⅱ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则精选一篇“扶贫攻坚”新闻报道材料,带领考生认识并关注我国向“小康”社会进军的脚步与成绩。二、新高考新课程新特点 2020年修订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表现出语文学科在新高考背景下的特点:1.新课程教材容量的增加2020年新教材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认真比较新旧版本教材,新教材内整体课文很少有大的删减,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添加了新内容,也就是说课文阅读量、涉及范围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语文新课标共有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涵盖了“整本经典的阅读和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讨论”三种类型的课程。并加上教育部推荐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内课外读物《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的经典。新教材在任务驱动性方面,还增加了与时事相关且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在古代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有进一步提升的表现。我们从这个标准要求可知,新高考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涉及内容包括古代文学、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几乎囊括了所有时间段。并且任务群里的文章内容以体裁的不同进行了分类,面面俱到,涉及面很宽。语文的综合性内容大幅度提升,真正意义上发挥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作用,更是要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欲望与思考能力。还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部所提及到的这些阅读书目以及作家已经在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有所体现,比如2020年全国Ⅰ卷海明威《滑雪越野》、2022年全国乙卷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等等。2.任务群教学方式的确立新课程编排的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区别就是增加了目的性和操作性更明显的“学习任务群”。内容由以往的模糊不清到现在的细致明了,给各位高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学习中注重的并不仅仅是以文本内容为纲,更不求于知识点的全面和体系,而练习内容也并不仅是单纯知识的分解,更是在一个目标群带动下的多文本练习。也就是说,学生不再是基于学习相关的典型课文来提炼相关的知识点,而是更为主动的去通过自我的学习,把相关文本放在一起横向对比阅读或者纵向对比阅读,文本阅读量大幅度提升。新的教材增加与时事相关且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内容,在任务驱动性方面有所增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学习能力,由浅入深,用引领式学习的方式,发展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提高思考能力。3.阅读量要求的增加新高考语文试卷内容的主要由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简答题组和作文三大板块组成,这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快速阅读能力,且答题灵敏,效率高的特点,整份高考试卷中的文字材料数量非常庞大,学生一定要有广博的阅读量,良好的日常阅读习惯和经过培训的解题方法才可以从容面对。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策略,才能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这是新高考题型的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所以总体而言,新课程内容在任务驱动性方面有所增加,增加与时事相关且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内容在古代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有所增加,也可见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提升。语文的综合性内容大幅度提升,真正意义上发挥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作用,更是要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欲望与思考能力。三、语文教学实践策略新高考给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语文的课堂内容与策略要迅速地进行对应的调整与丰富,教师要遵循科学化、艺术化原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抛弃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极端僵化的应试策略,努力寻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深入探究,使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建立正确的评估标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并能使学生更积极地追求成绩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理想的教书育人过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科学地“应试”的过程。下面将结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和新高考的例子,具体阐述从考到教的知识技能迁移探究实践过程。1.教学要重视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锻炼思维品质 阅读不仅仅是新高考的需要,同时更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开阔孩子的阅读视野,似乎成了新高考时代的主旋律。高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养成细化阅读的习惯,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应试技巧,又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要讲求阅读的数量,也要重视阅读的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度化。教学上要凸显统编教材中从单篇、单元到专题的逻辑结构,打磨学生的思维品质。统编教材在每一个单元中都设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思维的逐层递进发展提供了支架,实现有深度的、个性化的学习,提升学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内涵”的深度阅读能力。例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相关资料,探讨诗作的内涵,思考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与同学交流。对于这个任务,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从内容、情感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切入,进行单篇教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深度。布置任务,他们为《登高》绘制海报。创设情境,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说明背景和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再带领学生根据海报,归纳意象、意象特点、意境、诗人形象和思想情感。在单篇教学任务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习得也许是被动的、零散的。然后,教师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对比多篇诗词,加强深度学习,锤炼思维品质。(详见表1)布置任务让学生对比各篇文章中的意象,实现意象的群组化。表1必修下第三单元“诗意生命”对比学习课文意象意象特点意境诗人形象思想感情《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并序)《声声慢》《短歌行》《归园田居》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诗词活学活用,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下,体会古人创作诗词时的心境,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启迪学生交流总结,体会困境人生中的诗意生命。而学生也从“雕虫小技”的境界上升到文化人生的境界,引导学生从诗句中读出生命意识和时代强音。通过阅读、交流、直至运用,共同关注诗意生命这一文化主题的不同情感内核,以及从表达上的差异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语言表达的魅力。2.教学要鼓励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弱化模式套路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创设以真实情境为特征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做一个主动学习、勇于应用的实践者。 比如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板块第15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这道诗歌赏析题,随文定题,重视能力测试,打破了诗歌鉴赏从表现手法、人物形象、作者情感等角度命题的常规方式。“反套路”式的出题方向,让学生没有模式,没有套路。它的解答既要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和侧面描写的的手法看懂两首诗对画眉鸟的描写,又要理解作者在物上所寄寓的情感,考查的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设置具有延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既不能死记鉴赏术语也不能投机取巧,而是踏踏实实地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力求明白其中隐含的意思,疏通诗句中情、景、理之间的关系,切实提升古诗词鉴赏水平与能力。新高三语文复习更应淡化、弱化模式和套路,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注重融会贯通,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只有学习过程中进行个性化阅读,进而上升到比较研究性学习,积极探究问题,思维辨析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语文拿高分的高效途径,就是远离刷题,张开耳目,打开身心,敞开心扉,用心体悟,不断从“生活”和“阅读”中吸纳养分。3.教学要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语文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新颖度,传统的教学情境只会与新高考时代脱节。教师应注重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注重对学生运用新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的考查,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运用。中学语文新教材为学生知识提升也做了准备: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学生的学习资料,而单元写作就是一个从新知到实践的实现过程。新课标中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也是以任务为导向,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单元教学设计中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夯实语文知识积累、提升语文素养。如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第20题,“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词语含义及得名原因的能力,是下定义题型和比喻修辞语文基础知识的变形式考查。这要求学生们能根据学科知识框架,理解分析文本对应点,迁移运用相关知识,给“打笔仗”下定义,并分析鉴赏比喻的修辞手法。 试卷提供的材料中的“眼中风”与“脑中风”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与大脑血管或视网膜缺血或出血有关。然后分析“打仗”和“打笔仗”的相似之处。含义:“打仗”是指正在对立面的两方或几方拿着武器互相攻击,目的是战胜对方。再看“打笔仗”,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论辩,目的是说服对方。由此得出“打笔仗”的含义:以所写的文章为武器进行斗争,围绕不同观点展开辩驳和论证。得名缘由:“打笔仗”一词来源于打仗,其和“打仗”有相似之处,进行“打仗”或“打笔仗”的双方或多方观点、立场不同,甚至对立;双方都用武器攻击对方,只不过一个用的是文章,一个用的是兵器。新高考放弃了对基础知识字词句考察的细节性抓取,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同学们在把握好基础的前提下深度理解、有效整合、精准概括、灵活迁移、发散创新,做到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向关键能力的发展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在新高考的题型调整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探究,紧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提高,培养拥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人文情怀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2]赵宁宁李美玲吴韩菊姚璐张秋玲:《语文建设》北大核心2021年第17期47-51,共5页

[3]HYPERLINK"/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Q&sfield=au&skey=%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