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诗文对照理解古诗内容。3.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情感。学法指导:诗文对照、感悟朗读教学过程:课前交流1.今天的语文课由陈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学习语文,离不开学习古诗文,相信大家一定能背诵很多古诗,也了解不少古代的诗人吧。(出示:李白、孟浩然)这两位诗人大家熟悉吗?2.交流(古诗、生平事迹等)。3.李白有一首诗——(出示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能背诵吗?谁能给大家背诵一下。(评价:字正腔圆、节奏、情感等)4.(出示全诗)齐读全诗。二、质疑导入5.对于这首古诗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不懂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呢?(生提问)6.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疑问会迎刃而解。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7.这是一篇文包诗(板书),我们学过的《李广射虎》《但愿人长久》就是这样的文章。下面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三、初读课文8.检查朗读。(1)同学们自学过课文了,这些生词能读好吗?★自己先读一读。暂时友谊唯一一饮而尽孟浩然指名读2人。(2)生字掌握得不错!同学们注意到了吧?这篇课文还有好多四字词语,如果把它们读好了,课文一定会读得更好。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飞檐凌空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浩浩荡荡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暮”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它在“暮春三月”这个词中应该选择哪种?“暮春三月”是什么时间?(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晚春)。你看,弄懂了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词语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9.指导书写暮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上下两个日子写起来有变化,上面的扁一些宽一些,大字的撇和捺要舒展,下面的日稍窄、稍长。请大家在书上描红一个,在本子上写一个。四、自读课文,理解诗意。1.过渡: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家还知道学习诗文对照的步骤吗?2.播放视频。看了视频后,谁来说说,开展诗文对照学习,一般有哪些步骤?3.下面,请大家沉下心来,浏览课文,看看文中的有些话稍微变一下,就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对学。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配汇报任务。4.交流:这首诗写的是(找出诗中的画面):5.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了这些画面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想象这画面。6.让我们再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把古诗像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五.体会惜别之情1.过渡:通过几个画面我们看到了诗中描写的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场景,读出了诗句的意思。都说“多情自古伤离别”,请大家默读课文,从描写李白和孟浩然举动、话语的句子中能读出哪些情感?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用笔圈圈画画,也可以在旁边简要写写感受。2.大家从文中感受到诗人之间的感情了吗?请结合你关注到的画面和划出的关键词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3.预设:(1)1-2段【引导学生抓住“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体会此刻他俩是心不在焉地观看周边景色,因为要离别了,纵然是良辰美景,纵然是繁花似锦、杨柳依依,也不会像往常一样饮酒作乐,吟诗作对了,从中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抓住“藏”字,引领学生体悟“藏”的是什么?并探究藏的原因,从中体会离别之情是一种令人伤感,令人难过的感情,正所谓相聚时难别亦难,可见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A.表面掩饰的平静,其实内心波翻浪涌。B.正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藏”啊!3.小结: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写在脸上、表现在一举一动、表现在说出的每字每句。我们通过找画面理解了诗意,通过抓关键词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我们像诗人一样把这感情通过诗歌来表达吧!(齐诵)六、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上了诗文对照的方法,读懂了文包诗。课后请大家继续用上这个方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板书设计:25.黄鹤楼送别文包诗诗文对照画情(抓关键词)学情分析1.对于“文包诗”这类文体学生从三年级起已经开始接触,并初步了解了诗文对照的学习方法,但在日常的阅读中此类文章并不多见,类似的写作练习也不多。2.《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3.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读自悟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对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进行了有意识地培养。教学效果分析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教学效果: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1)目标简明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2)过程简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3)方法简便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黄鹤楼送别》教材解读体裁特点——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古诗背景——一次诗意的离别古人的送别诗有很多,而这一篇课文则有些特别,因为这首诗是发生在两位大诗人之间,需要指出的是,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孟浩然年过四十,已是当时公认的大家,而李白则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声名并不如我们现在想像的那样显赫,他看孟浩然,有着一种高山仰止式的崇拜,就像今天我们看他一样,所以文中把孟称为他的“兄长和老师”。除了这样有画意的三月除了这样有诗情的黄鹤楼还有谁更有资格见证当世这两大诗人的分别。文本解读——跨越时空的感悟“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如香而涩的酒,醇香的是友谊,苦涩的是离愁。《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李白与孟浩然那场载入史册的离别,还原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诗”是“文”之源,“文”是“诗”之流。“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但因时空阻隔学生对李孟二人间的这份离别,无法感同身受。可以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穿越“时空隧道”,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本课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黄鹤楼送别》评测练习一、近义词。
迷蒙()有意()敬仰()结识()友谊()依然()
二、比一比,再组词。
洒()绵()炙()孤()
酒()锦()灸()狐()
三、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课文二、三自然段写“话别”。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两人间的深厚友情,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饯行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依依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帐悯。
五、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古诗文中还有许多送别诗,请写出四句。《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一、注重文体,引领学法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采用诗文对照的方法教学,把理解古诗整体意思的难度降低了,让学生放松了学诗文的畏难心理,为后面更好地学诗文打下基础。二、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整篇文章以依依惜别为主线,在感受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学再交流,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为宗旨。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三、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满饮此杯、依然、凝视、伫立、孤帆等,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立足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利用微课等学习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