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十二中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十二中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十二中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十二中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十二中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二下生物期末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刺激a点时,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两次,说明兴奋能由a点传递到d点B.b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C.刺激c点时,电流表的指针只会偏转一次,说明兴奋不能由c点传递到b点D.兴奋经过神经纤维和突触时,都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2.下列有关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所有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密切相关B.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中能产生水C.细胞凋亡过程中核糖体仍能发挥作用D.高尔基体行使其功能时,伴随着膜成分的转化和更新3.有位农民在自家庭院里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使0.25亩的庭院创收达几万元。其物质和能量流动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系统中,人的因素非常关键,其中生产者是葡萄B.该系统体现了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C.该系统内蚯蚓和甲烷菌为分解者D.猪在其中为三级消费者4.下列有关生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核移植和动物细胞培养均可获得动物个体B.用于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就是以单克隆抗体作为抗癌药物定向杀死癌细胞C.动物细胞培养出现的癌变一般发生于传代培养过程中D.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依据的原理、诱导融合的方法都相同5.不同的生物膜其功能有差异,与此相关的物质主要是()A.磷脂分子 B.蛋白质 C.多糖 D.胆固醇6.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中存在T细胞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7.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8.(10分)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不包括()A.温度 B.pH C.表面活性剂 D.光照二、非选择题9.(10分)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A、B(B1、B、B3)、C共同构成了_______,图中食物链是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简头表示)。(2)碳元素通过①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______作用。(3)成分C所起的作用是_____(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中的作用是_______。(5)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6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______KJ。10.(14分)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截止目前全世界约有3690万人感染HIV,对HIV疫苗或艾滋病相关药物的研制势在必行。目前科学家对HIV蛋白质的分析表明: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半胱氨酸(R基为:一CH2一SH)。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HIV属于_______(填“原核”、“真核”、“DNA病毒”或“RNA病毒”)生物,HIV侵人人体的T细胞后,在_______的催化作用下合成DNA,并与宿主基因整合进行大量复制增殖,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艾滋病。(2)某科学家为攻克艾滋病,需要用同位素标记法,获得只标记核酸的HIV和只标记蛋白质的HIV来进行研究,但是因工作繁忙,科学家想求助与你,他们给你提供了不含同位素的HIV、T2噬菌体、大肠杆菌、B细胞、T细胞;含有同位素14℃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15N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和相关的试验设备,请你选择你要用到的材料,自行设计试验思路,培养出科学家所需要的两种HI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如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细胞,1、2、3、4、5、6、7表示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免疫过程。其中细胞丙表示___,细胞丁为______。

(2)若甲细胞为T淋巴细胞,当乙细胞被病毒致敏后,过程3中还需接受甲细胞分泌的_______才能进一步增殖分化。

(3)抗体的化学本质为___,因而丙细胞释放抗体的方式为___,相比于1、2、4过程,病毒通过7和6过程使丙细胞释放抗体具有_________的特点。1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β一肽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导氨酸代替,导致功能异常。回答下列问题:(1)将正常的血红蛋白基因导入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可以合成正常血红蛋白达到治疗目的。此操作__(填“属于”或“不属于”)蛋白质工程,理由是该操作___________。(2)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血红蛋白时,可先提取早期红细胞中的______,以其作为模板,在____酶的作用下反转录合成cDNA。(3)检测受体菌是否已合成血红蛋白可从受体菌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__________杂交,若出现杂交带,则表明该受体菌已合成血红蛋白。(4)既可以通过将健康外源基因导入到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对患者进行体外基因治疗,还可以对患者进行更简便的_________治疗。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器官移植中所面临的___________二两大问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但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导是双向的。a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其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d点的膜电位表现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a、d两点间出现电位差,引起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通过突触到达d点时,d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a点的膜电位早已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a、d两点间又出现电位差,引起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即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两次,说明兴奋能由a点传递到d点,A正确;b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B正确;刺激c点时,产生的兴奋不能到达a点、可到达d点,电流表的指针只会偏转一次,说明兴奋不能由c点传递到b点,C正确;兴奋经过神经纤维时,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经过突触时,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点睛】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的难点与易错点分析①在神经纤维上:a.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②在神经元之间:a.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2、A【解析】试题分析:原核细胞中没有核仁,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A错误;有氧呼吸、氨基酸脱水缩合和DNA复制、转录过程都有水的生成,B正确;细胞凋亡过程中核糖体仍能发挥作用,合成与凋亡有关的蛋白质,C正确;高尔基体行使其功能时,通过囊泡作用,伴随着膜成分的转化和更新,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D【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详解】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葡萄,由于该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因此人的因素非常关键,A正确;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B正确;

C、蚯蚓、沼气池中微生物、蘑菇、蜜环菌等都直接或间接从枯枝败叶中获得能量,均属于分解者,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葡萄→蚯蚓→鸡→猪不是捕食食物链,因此猪不是三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D。4、C【解析】

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工程包括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核移植技术等,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分析答题。【详解】A、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得到动物个体,而动物细胞培养只能得到更多的动物细胞或细胞产品,,A错误;B、“生物导弹”是单抗上连接抗癌药物,利用抗体和相应抗原(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利用抗癌药物或毒素杀伤和破坏癌细胞,B错误;C、原代培养过程中细胞能够保持二倍体核型,而传代培养超过50代后,极少数细胞突破自然寿命极限,突变成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C正确;D、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依据的原理、诱导融合的方法都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C。5、B【解析】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生物膜具有能量转换、物质运输、信息传递等几种主要功能,说明了膜功能的多样性。根据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可推知完成这些功能的物质在结构上应具有多样性。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中只有蛋白质在结构上具有多样性。【详解】A、磷脂分子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没有特异性,A错误;B、蛋白质分子有特异性,膜功能差异主要是蛋白质的差异造成的,B正确;C、多糖和蛋白质结合才有特异性,C错误;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没有特异性,D错误;故选:B。6、D【解析】

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分布于血液和淋巴中;在细胞免疫中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详解】A、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血液中,故A正确;

B、在免疫过程中,能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故B正确;

C、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故C正确;

D、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的是浆细胞,故D错误。

故选D。7、A【解析】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A正确;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没有葡萄糖,B错误;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C错误;

D、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其无氧呼吸,酸味会减少,D错误。

故选A。8、D【解析】

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如果将酶直接添加到洗衣粉中,过不了多久,酶就会失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了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并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将酶层层包裹,与洗衣粉的其他成分隔离。【详解】A、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温度会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活性,A错误;B、pH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pH会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活性,B错误;C、表面活性剂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表面活性剂会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活性,C错误;D、光照不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不会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活性,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生物群落A→B1→B2→B3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呼吸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去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解析】

据图分析: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②为生物的呼吸作用,③为化石燃料的燃烧。【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BC三中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必须以生产者为起点,为A→B1→B2→B3。

(2)碳元素主要通过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呼吸作用。

(3)成分C为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去。

(4)气味属于化学信息,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600kJ,若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则应按最低的传递效率10%进行计算,根据能量流动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为600×10%×10%=6kg。【点睛】易错点:若下一营养级得到的能量最少,按最低的传递效率计算,若最多,则按最高的传递效率进行计算。10、RNA病毒逆转录酶首先分别用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2P标记RNA的HIV和只含有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的HIV。另一答法:先用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含有同位素32P标记的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2P标记RNA的HIV;先用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含有同位素35S标记的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的HIV;【解析】

本题以艾滋病的治疗为背景,主要考查了HIV作用机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HIV病毒一般是侵入人体的T细胞,当它侵入T细胞后,HIV病毒的遗传物质会合成一段DNA,整合到T细胞核的染色体基因组中,然后进行表达。【详解】(1)HIV属于RNA病毒,HIV侵入人体的T细胞后,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DNA,并与宿主基因整合进行大量复制增殖,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艾滋病。

(2)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增殖。因此首先分别用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2P标记RNA的HIV和只含有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的HIV,或者采用的方法:

先用含有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含有同位素32P标记的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2P标记RNA的HIV;

先用含有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基培养T细胞,再用上述含有同位素35S标记的T细胞培养HIV,即可得到只含有同位素35S标记蛋白质的HIV。【点睛】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11、体液浆细胞记忆B细胞白细胞介素-2蛋白质胞吐速度更快、数量更多【解析】

本题是关于免疫的问题图像中有抗体产生,表示体液免疫过程,因此细胞甲、乙、丙、丁依次是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1、2、3、4、5、6、7表示抗原的识别以及呈递过程。当抗原二次以上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更强的免疫过程。【详解】(1)由图像可知该免疫过程中产生了抗体,因此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细胞丙能够产生抗体,表示浆细胞,细胞丁为记忆B细胞。(2)若甲细胞为T淋巴细胞,当乙细胞是B细胞,该细胞的增殖、分化除了被抗原刺激之外,还需接受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淋巴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