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及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环境当作资源的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设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环境与资源宜居与乐居环境与资源宜居与乐居工程与景观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学环境环境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建设乐居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解析]参考答案:CA.对应文句: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问题实质:“完全不一样”是不是“有所不同”?B。对应文句: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实质:“成为人的价值物”是不是意味着成为“人的家园”?C.对应文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问题实质:“环境”和“资源”谁的外延大?“不管手段如何”和“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是否一致?D.对应文句: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问题实质:“可能造成"是不是“会造成”?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解析]参考答案:AA.对应文句:“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问题实质:“三个层级”是不是“三个方面”?(“层级”可理解为高层级包含低层级关系,“方面"为内容上的并列关系)B.对应文句: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环境当作资源的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问题实质:“没有摆脱环境当作资源的概念”是不是“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C。对应文句: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问题实质:“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是不是意味着“三者缺一不可”?D.对应文句:“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问题实质:“真正体现了家园感”是不是表明“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解析]参考答案:DA.对应文句: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设乐居的环境。问题实质:“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和“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是不是同时?B.对应文句: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问题实质:“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的做法是不是意味“让家园感具有了可持续性”?C.对应文句: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问题实质:“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是不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D.对应文句: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问题实质::“科学的‘真'的保护”是不是“首先考虑人工美的因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顗,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顗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②”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不加黜责.顗宽裕友爱,弟嵩尝醉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年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协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顗,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或劝其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摘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注】①顗:yǐ,多用于人名.②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译文]周顗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顗,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周顗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二十岁的时候,周顗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侯。中兴建立,官位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周顗上疏辞让说:“我退而省察自身,学问不能通一经,才智不足授予一官,知止知足的确很难,不能安守本分,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名位超过气量。”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庾亮曾经对周顗说:“诸人都把您比拟为乐广.”周顗回答说:“怎能刻画无盐女,来唐突西施呢。”皇帝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亲手写诏交给廷尉,将要杀害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周顗待人宽容友爱.弟弟周嵩曾经醉酒后对周顗说:“您的才能不及我,怎能意外得到重名!”用燃烧的蜡烛投掷他。周顗神色没有变化,徐徐说:“阿奴用火攻击,本来就是下策罢了。"王导非常器重周顗。周顗曾经在王导的座位上傲然啸咏,王导说:“您要想效仿嵇康、阮籍吗?"周顗说:“怎敢就近舍您,就远效仿嵇康、阮籍。”等到王敦谋划叛逆,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的这种举动似有所在,应当没有失实吧?”周顗说:“您年少没有经历事情。人主不是尧舜,怎能没有过失,臣子怎可举兵威胁主上!共同推重拥戴,不能数年,一旦像这样,怎能说不是叛乱呢!”王敦傲慢没有主上,他的意愿怎能有满足呢!”不久王敦的军队败了,周顗奉诏书到王敦那里去,王敦说:“你辜负了我!”周顗说:“您兵车冒犯和顺,我亲率六军,不能不做事情,让天子的军队打败仗,因为这辜负了您。"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正当,不知如何回答。皇帝召见周顗,对他说:“近日发生的大事,宫内宫外都没有受害,诸人都平安,大将军还符合众人所望吗?”周顗说:“宫内宫外自然如英明的诏示,对于臣子等还是没有什么可知道的。"有人劝周顗躲避王敦,周顗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被拘捕,经过太庙,大声厉骂贼人不绝,请求快速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于是遇害,时年五十四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顷雅道陵迟陵迟:衰落。B。复坐门生斫伤人坐:因……犯罪。C。诸人咸以君方乐广方:比拟。D。何乃横得重名横:强行。[解析]参考答案:D(加点的词的正确解释:意外的,不寻常的)聚焦关键词语调动知识积淀判断A。雅道政事日堕,大化陵迟(《后汉书·杨震传》)解释正确B.门生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留侯世家》)解释正确C。乐广时人方之前朝禹贡《后汉书·第五伦传》)解释正确D。重名飞来横(音hèng)祸解释不正确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A.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A.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B。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B。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C.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C.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D。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D。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解析]参考答案:BB都体现了周顗的率性自然.A第一句体现周顗的谦虚,第二句流露了对皇帝不能诛杀王敦的不满。C第一句体现了周顗的宽容,第二句体现了他的忠诚。D第一句体现周顗的率性自然,第二句体现他的忠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顗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贲嵩认为周顗能够使国家风清气正。B。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顗虽身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性格。C.周顗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顗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顗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D.王敦构逆,周顗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顗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身之祸。[解析]参考答案:B(概括和分析,不正确)A.相关文句: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顗,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②”判断:符合文意。B.相关文句: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年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协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判断:不符合文意。[错误点:文本“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选项“对皇帝进行批评”,实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C.相关文句:顗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判断:符合文意。D.相关文句:及王敦构逆,或劝其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判断:符合文意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解析]⑴参考答案: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赋分点:折、校、宗](难点:陵折,音:língshé解释:欺凌、折辱.《史记·外戚世家》:“脩成子仲骄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参考答案”硬伤:赋分点中应看“陵折"一词,而不应舍弃“陵”只看“折”,否则很难译出正确文意,“陵折”音:língshé解释:欺凌、折辱。《史记·外戚世家》:“脩成子仲骄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陶然"喜悦、快乐貌。韩愈《送区册序》:“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备考答案】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欺凌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不加黜责。[解析]⑵备考答案: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赋分点:纠、亮、黜](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译诗]
初见嵩山张耒我常年在外颠沛流离,困顿不堪,幸好旅途依赖青山得以慰藉,它们使我心情舒展开怀.今日傍晚时分,凛冽的北风刚刚吹走一场冷雨,我初见到闻名天下的五岳之一的嵩山,只见几座峭拔清瘦的山峰于云雾缭绕之中耸现出来.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解析]【参考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解析]【参考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参考答案”硬伤:“清瘦”释义为瘦的婉辞,谓“消瘦”,这里设问题问“有何精神内涵",而“清瘦”与“精神内涵"没有内在关联,考生得看注解,但注解到“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后再没有补充考生不易作答。而恰恰应补充上“张耒晚年罢官后,日子非常清贫困顿,但他却不改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刚毅质朴的品行。”】【备考答案】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正是从层层乌云的遮掩中隐现出一位志趣高洁、傲骨铮铮的传统士大夫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解析]【参考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2)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乙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最后的黄豆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我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ﻫ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铜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ﻫ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这后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色。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ﻫ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我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ﻫ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父亲长嚎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我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我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ﻫ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ﻫ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爷爷爱吃黄豆爷爷学手艺挣下大染坊爷爷爱吃黄豆爷爷学手艺挣下大染坊父亲抽大烟、赌博败了家爷爷留下金黄豆我允诺死后捐出全部家产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好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的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解析]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人物行为的寓意分析正确。[赋分:2分]B.“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长得快”,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赋分:1分]C。“语言平实”“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赋分:0分]D.“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赋分:0分]E.手法分析准确,爷爷和父亲,我和父亲,得染坊的乐和失染坊的痛都有对比,平坟头的行为也都深有寓意。[赋分:3分](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参考答案】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重要信息转化】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ﻫ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3)小说中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解析]【参考答案】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重要信息转化】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反映“爷爷”专注;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反映“爷爷”执著和顽强;(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解析]【参考答案】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基本义);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引申义).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四、实用类文章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克罗齐的求索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额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发生过的一切。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是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在克罗齐的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①灾难中孕育出克罗齐成功的种子①灾难中孕育出克罗齐成功的种子②自主学习和研究、发现历史和艺术的关系③出版《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贡献④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⑤修正完善理论学说,注重研究方法⑥⑦主编刊物抵抗法西斯主义⑧⑧“我将死于工作.”的人格理想.(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B。克罗齐把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解析]相关域: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A项中“全方位”分析错,本文只是“择取”。赋分:0分)相关域: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理解正确。赋分:2分)相关域:同A项。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正确.(赋分:3分)相关域:“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没有依据,赋分:1分)相关域: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额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发生过的一切.(“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并非“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赋分:0分)(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解析]【参考答案】(6分)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重要信息转化】原文二段:“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原文三段:“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原文四段:“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原文五段:“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原文七段:“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参考答案】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观点三:辩证理解。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方法点拨】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赞同还中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行“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并非“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D项“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有误。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资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B。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忙里偷闲,理一理凌乱的思绪。C.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解析]参考答案:A成语意义感情色彩聚焦语境词语判断A.方寸之地:形容很小的地方。中性地域狭窄不恰当B.忙里偷闲:在忙碌中抽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胃癌初期症状诊断与护理策略培训
- 课程评估指南培训
- 创业小组个人介绍
-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六级政治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北师大版初二道德与法治上册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 协议书存款和阳光存款
- 2025版癫痫常见症状及护理心得
- 太和美术馆介绍
- 固相合成载体介绍
- 2025版败血症早期症状解析及紧急处理护理培训
- 电动机的PLC控制编程实例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电器及PLC控制技术-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装备制造大类
- 国企改革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移动室分设计优化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粤教花城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医院装修工程危险源辨识与安全措施
- 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废旧锂电池及极片废料综合处理项目环评报告书
- 河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 服装搭配手册指南
- 2025至2030中国手术防粘连液经营风险与未来规模预测报告
- 水电站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国企运维岗笔试题目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