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适应性测试写作命题思路的融通交汇_第1页
高三适应性测试写作命题思路的融通交汇_第2页
高三适应性测试写作命题思路的融通交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高三适应性测试写作命题思路的融通交汇在分析国内外高考写作命题思路的基础上,审视2023届四省高三适应性测试卷写作命题的走向。高考论述类文本写作重视对学生辩证思维的检测,已成为更大范围的共识。如何引导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文章提供了案例分析和思路引导。关键词:高考写作;辩证思维;思考路径2023届四省(安徽、黑龙江、吉林、云南)高三适应性测试卷中的三道作文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三道写作题的命题思路,对2023年的高考写作复习或将起着诊断和导向作用。本文拟将这三道作文题放在更加开阔的视野里,结合其他省市高考写作命题情况,思考未来高考作文的基本走向,为高中写作教学和高三复习提供一些建议。一、百川灌河:命题思路的融合

我们先看下面一组谚语: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是甲组说得对,还是乙组说得对?好像都有道理,好像都意犹未尽。也有的说,都对,也都不对。接着看一组提问:1.文化让我们更加人性化吗?2.技术是否让我们从自然中解脱出来?3.交流、讨论是否意味着放弃暴力?4.文化多样性是否阻碍了人类的团结?5.我们能否对艺术无动于衷?6.是否必须遭遇不公,才能了解何谓公正?如果我们习惯了日常生活简单的道理和说教,熟悉“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是成功之母”“爱拼才会赢”这些单向度的道理,面对这些提问,内心可能有些惶惑:他们,都在讨论什么啊?再看一组作文题:1.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2.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3.有人认为,世界需要交流沟通,就需要采取合适的劝说方式和技巧来改变他人的想法;有人认为,人总是坚信自己的想法,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是徒劳的。对“要不要改变他人的想法”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思考?4.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5.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对此,你怎么看?最后,我们来看四省适应性测试卷的三道作文题:1.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你对此有何认识与思考?(吉林)2.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蒸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黑龙江)3.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安徽、云南)第一组是中国谚语,第二组是法国作文题,第三组是上海高考卷和模拟卷作文题,第四组是2023届四省高三适应性测试卷的作文题,四组材料都集中到对矛盾话题的辩证思考上,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如果这些试题像地面的春草,我们会发现它们生长的土壤各异,但有些重要的营养成分是相似的。如果这些试题像河床里的春水,我们会发现本次适应性测试的三道作文题,已经从冰层里冲刷出来,以凌厉的姿势浩荡前行,交融激荡。二、辩证思维是面对复杂世界的基本思想武器第一组谚语,每一组内部看上去语义相反,其实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适用对象。列宁说,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如果将一句谚语适用的范畴、领域、情境转移,可能就不适合了。譬如上例中“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指的是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侧重的是不愿苟且偷生,不向非正义力量屈服的高尚气节。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指的是“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侧重的是要在困窘中坚持下来,与非正义的力量做韧性的斗争。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应对的是暂时的、能战胜的困难,隐忍以行,积聚力量,以图将来。“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应对的是生与死的抉择,义和利的判别,这是更严峻更决绝的选择,人不能出卖良知、战友、祖国,不能被叛公理、正义,仅仅为私欲而偷生。强调的是舍生取义的果断。一种选择面临的是对生命尊严的摧毁,因而英雄能重义轻生,为信念和正义勇敢献出生命;一种选择面临的是处境艰难,因而能在不损害生命尊严的前提下备尝艰辛、甘之如饴。上面所列观点相反(相对)的中国谚语都可作如是观。包括黑龙江省的写作题。题中“退一步海阔天空”提倡的是当个人名利益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大气大量,退一步,体现的是宽广的人生视野和宽宏的人生气度。“不争馒头争口气”强调是人要有骨气;这里的争气,不是为个人名利去斗争,而侧重于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一指向个人私欲利,一指向人格尊严;个人私欲宜退让,公理尊严要捍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指的是民间的、大众的智慧的叠加,也能相当于精英的智慧,强调的是普通人不要轻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个体责任感的缺失导致群体的无能。两句看似矛盾的谚语,针对的是不同的情境,侧重阐释的是不同语境下的观点,两句话并不矛盾。这一现象提醒我们,不能以单向度视角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不能以简单的判断覆盖错综的问题。任何格言、谚语,都是特定情境下产生,适合某一类境况的,都是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类问题的判断,而非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所以,看到这类表面矛盾的表述不要惶惑,要用辩证思维去应对。第二组法国作文题,它以疑问句呈现,其实暗含了两个矛盾判断,我们简析如下。1.文化让我们更加人性化吗?——文化能化育众生,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使人更具美好的品性。/文化能提升人的知识水准,也能造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技术是否让我们从自然中解脱出来?——科学技术能提高生产力,让人类从劳碌中解脱出来,如洗衣机电饭煲的发明是也。/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人成为机器大生产的一部分,富士康员工是也。3.交流、讨论是否意味着放弃暴力?——交流、讨论能充分释放矛盾双方的意见,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消释暴力。/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冲突,在力量的较量和消长中,以斗争、暴力、战争等形式解决问题。

法国卷以疑问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质疑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简单的判断。质疑不是武断的否定,而是要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另一层面。世界是立体的,多层面的,人类不是单细胞动物,我们必须左看右看前看后看上看下看里看外看,才有可能在纷纷扰扰中看出一点点门道来。那些果敢坚定的判断确实能表达你顽强的意志,但同时也许隐喻了你容易被欺骗,因为未经思考的坚定恰恰暴露了思维的简单幼稚。相比单纯的斗士,文明的社会更需要辩证理性思考的公民。第三组上海卷(包括模拟卷)作文题,有的是提供一则判断,然后让学生表达对这一判断的认识和思考;有的是呈现两种不同的、矛盾的观点,让学生辨析。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仅举一例简析。“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是一种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现象,材料然后呈现两种观点: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呢?面对这种设问,我们不能简单选择性作答,即不能单向度地说“我感到担忧”或者“我觉得正常”,而要去分析每种判断背后的原因。命题者想要检测的是考生面对这类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真的问你选择什么。下面的分析和解释才是判分的依据:长大后看重结论而不喜欢发问,说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感,消减了创造欲;成人世界看重结论的功利心理会让整个社会失去创新活力,所以我担忧。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所以爱发问,人长大后必须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重要的当然是结论,即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继续漫天发问,现在,该轮到大人解决问题提供结论了。这不是很正常吗?——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继续思考:长大了看重结论不是坏事,但不能因为提供结论的责任让人丧失了对这个世界发问的动力,须知,没有对世界的持续的好奇心,没有发问的强大的内驱力,人们找不到关于这个世界的好的结论。最后,是本文要讨论的一组写作题。黑龙江作文题上面已讨论,思路与其他三组属于肉眼可见的一致。吉林卷作文题讨论的是“倡导简约与肯定繁复”的问题,这也是一组看似矛盾的概念;应该遵循上文分析的思考路径:“倡导简约”是一种审美追求,言约意丰,虚室生白,是中国文化中以简驭繁的最好案例;“繁复”是另一种审美追求,雍容华美,仪态万方,在繁复中显出变化与丰富的层次之美。“简约”不是无趣的简单直白,“繁复”不是啰唆的叠床架屋。欣赏“简约”并不排斥“繁复”,因为“简约”需要厚实的内蕴支撑;欣赏“繁复”并不拒绝“简约”,因为“繁复”的形式一定饱含了充盈的内容,所以“简约”“繁复”的基质是一样的,即有内涵、耐咀嚼、丰盈充实——“简”“繁”只是外显形式,离开丰富内涵的“简”“繁”都不值得欣赏。安徽、云南卷作文题,援引试卷内文本信息,这种做法的优劣本文不展开讨论,我们只从材料呼唤的思维形式这一角度分析。“祖国之美”由“名山胜迹、澎湃江河”和“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共同组成,请注意,这里也出现了一组貌似矛盾的概念:“有名”与“无名”。材料暗示的主题很明确:个体各具特色,方能形成包容、博大的整体。就像“简约”不排斥“繁复”一样,“名山”也不拒绝“寻常巷陌”,也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并不否定“三个和尚没水吃”。以上分析告诉我们:世界是丰富的,观察世界的眼光必须是立体的。写作命题在呼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命题思路如此“昭然若揭”,师生的写作训练还停留在糊里糊涂积累一些五花八门的素材上,能不慎乎?三、命题思路改变带来的启示首先,铸就好的思维品质的基础。日常教学中,不要单向度地说教,任何看似牢不可破的判断,我们先要教会学生质疑:是这样吗?真相即如你所说的这样简单?勤劳就能致富?勤奋就能提高成绩?官二代富二代在依赖父辈?——不要急于回答,主要是激发学生打开不一样的思路。其次,准确认识辩证思维。有人说,思辨性话题会让学生养成诡辩的习惯,造成学生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不真诚、不真实,如果正说反说都有道理,最后就会导致学生的油滑世故。——这种担心是对思辨的巨大误解。思辨,绝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是对公和婆的观点全面了解之后作出的全面的、唯一的判断,是对世界更精微更准确的认知。运用辩证思维得出的答案是唯一的,请参看上文分析,不再赘述。第三,思辨类写作教学,可以从本文开始列举的第一类矛盾的谚语训练开始。如果能对几十则矛盾的判断进行辩证分析,应对思辨性话题的写作,基本有把握了。当然,这种训练是艰苦的,需要大动脑筋的。只要路径正确,就要坚持走下去。“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第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