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二轮复习 第28课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案(浙江专用)_第1页
2023届二轮复习 第28课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案(浙江专用)_第2页
2023届二轮复习 第28课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案(浙江专用)_第3页
2023届二轮复习 第28课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案(浙江专用)_第4页
2023届二轮复习 第28课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案(浙江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课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生活来源内容纲要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选必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近代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近代交通的变迁;近代的疫病与医学进步选必3近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一、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2.表现(1)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经营方式主要史实商品交易所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创立银行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证券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百货公司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贸易公司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3)商品品种的增多原因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表现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来自东方的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殖民者掳掠黑人奴隶的场所,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4)国际贸易格局变化①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形成17世纪,英国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荷兰,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表现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②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新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2.近代以来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表现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际贸易的特征(1)海外贸易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西、葡、荷、英等国的海外贸易是其殖民政策的重要方面,并且这些国家的海外贸易是借助国家权力进行的,常常以武力征服为先导。(2)海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连接在一起,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使贸易的规模与范围迅速扩张。(3)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商品结构中除奢侈品外,工业原料和食品的比重开始增加,但奴隶贸易仍然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4)海外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在暴力掠夺、征服殖民地和贩卖黑奴的过程中,西方殖民者将获得的大量金银转化为发展资本主义的货币资本。(5)海外贸易的融资机构逐渐出现。例如银行制度逐步建立起来。3.工业革命以后(1)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2)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三、城市化1.近现代城市化的表现近代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居住条件的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背景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表现(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城市服务社区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生活服务(1)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2)文化娱乐: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3.基础设施的发展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历程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煤气灯、电灯的相继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发展历程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的正常生活与交往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便利市民的生活和联系。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环境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其他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四、交通1.水路交通(1)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2)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新航路的开辟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概况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②哥伦布到达美洲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对交通的影响(1)开辟新航线:先后开辟了欧洲至美洲、欧洲绕非洲到亚洲、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等航线,完成环球航行,实现全球海路的贯通,初步构建全球交通网络。(2)缩短航程、密切联系: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建立直接联系,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新航路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全球交通联系和人员往来更为密切。(2)开凿运河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1)火车与铁路交通条件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发明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影响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3)汽车的出现与发展: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工业革命对交通的影响(1)解决了交通运输中的机械动力问题,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变革。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对交通工具的变革起到巨大的作用,产生了蒸汽机车、汽船等,人们迎来了“铁路时代”,便利了人们的交通出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联系。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其标志性成就,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问世,推动了社会进步,加强了联系。(2)科技实现突破,出现一系列发明,人们的出行方式多样化,便利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五、疫病1.主要疫病天花18世纪,肆虐欧洲,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2.影响(1)17世纪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2)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3)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3.近代控制疫病传播的医学成就(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2)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角度1: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2022·浙江丽水月考)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收益与经营管理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风险中解放出来。这促使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敢于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殖民的事业中去。东印度公司这种管理模式()A.反映了商业革命的成果B.是价格革命的最重要表现C.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常态D.是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收益与经营管理分开,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这是商业革命的成果,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模式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不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常态,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是封建专制政府,排除D项。角度2:国际贸易格局变化(2022·浙江宁波期中)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英法美德经济实力趋于均衡B.世界贸易形成多极格局局面C.英国建立了“世界工厂”地位D.法国致力于国内市场的开发解析:B从材料中世界贸易的占比可得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比不同,并没有哪一个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反映出世界贸易形成多极格局局面,B项正确;从数据看不出趋于平衡,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是“世界工厂”和法国的政策,排除C、D两项。近现代城市化角度1:近现代城市化的表现(2022·浙江杭州期中)1917—1985年,苏俄(联)人口增长了0.6倍多,从1.63亿增加到2.738亿。其中城市人口从0.291亿增加到1.775亿。据此可知苏俄(联)()A.城市化进程较为显著B.鼓励人口自由流动C.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D.支持公民多生多育解析:A根据材料“其中城市人口从0.291亿增加到1.775亿”可知,这一时期苏俄(联)的城市人口增加显著,说明城市化发展较快,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鼓励人口自由流动,排除B项;当时苏俄(联)并未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排除C项;支持公民多生多育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角度2: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2022·河北张家口三模)1848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到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了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欧洲国家的这些举措()A.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B.摒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D.推动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解析:C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因此,欧洲国家的这些举措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摒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社会阶级结构变化”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课时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22·吉林长春月考)1613—1617年,半数印第安人由于感染不断暴发的瘟疫和其他传染病而死亡。1649年,北美佛罗里达再次暴发了一场流行性传染病——黄热病,也造成大量印第安人死亡。据此可推知,传染病在美洲的流行()A.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B.促进欧洲人口快速增长C.加速了美洲殖民地化的进程D.开启了物种的洲际交流解析:C随着传染病的流行,大量印第安人死亡,减少了殖民活动的阻力,加速了美洲殖民地化的进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先进生产方式,排除A项;美洲印第安人的死亡和欧洲人口的增加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洲际交流逐渐开启,排除D项。2.(2022·浙江台州月考)1694年,英国为“九年战争”筹款,国会同意国王授权威廉·彼得森等创立英格兰银行,前提是长期借钱给政府。拿到特许权后,金融城中1208位股东(其中有伦敦市长、市政官、商人、医生、鱼贩等)只用两周筹资120万英镑,以年息8%贷款给政府,政府把这笔钱全部支取。这说明英格兰银行的成功主要得益于()A.公众与政府间的信用关系B.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确立C.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制约D.政府和民众的危机意识解析:A根据“国会同意国王授权威廉·彼得森等创立英格兰银行,前提是长期借钱给政府。拿到特许权后,金融城中1208位股东……贷款给政府,政府把这笔钱全部支取”可得出,政府批准设立银行,而公众把钱贷款给政府获得政府的支持与信任,因此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公众与政府间相互信任,A项正确;英国霸主地位确立是18世纪中期,排除B项;材料与国王权力受限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相互信任,而不是危机,排除D项。3.(2022·浙江绍兴月考)17世纪初,荷兰先后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公司由商人和富于冒险精神的新教集资筹建。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宣战、媾和,有权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荷兰特权贸易公司的成立()A.加快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B.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C.拉开了荷兰殖民扩张的序幕D.推动了欧亚直接贸易的兴起解析: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特权贸易公司依靠国家给予的特权,掠夺国外的资本,使之流入本国,这有利于加快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荷兰殖民扩张的序幕与荷兰特权贸易公司的成立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推动了欧亚直接贸易的兴起”,排除D项。4.(2022·四川成都三模)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辟了墨西哥与中国之间的跨太平洋商业通道。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美国发展了对华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这一跨太平洋国际贸易。这两条贸易通道的开辟()A.巩固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B.适应了欧美国家商品输出的需要C.缩小了拉美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差距D.促进了全球新兴贸易网络的发展解析:D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和美国开辟的对华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这一跨太平洋国际贸易都是跨洲贸易,是全球贸易的一部分,促进了全球新兴贸易网络的发展,D项正确;工业革命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16世纪后期的欧美国家尚未进入商品输出阶段,排除B项;西班牙主导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对墨西哥的掠夺,因此并不能缩小拉美和美国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排除C项。5.(2022·四川绵阳期中)有学者指出:17世纪,荷兰人出现在东南亚摩鹿加群岛时,以旧武器交换丁香和豆蔻花,当地国王起初要求的每625磅(香料)支付100两白银也被荷兰殖民者强制降到50两,且在很多情况下,公司不支付货币,而是支付当地居民不愿使用的商品。由此可知,早期殖民贸易()A.推动了欧洲传统商贸中心转移B.推动世界市场初具规模C.反映了东西方贸易的不公平性D.延缓资本原始积累进程解析:C根据材料“以旧武器交换丁香和豆蔻花”“公司不支付货币,而是支付当地居民不愿使用的商品”可知,当时荷兰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存在欺诈现象,体现了东西方贸易的不公平性,C项正确;商业革命推动商贸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推动世界市场初具规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荷兰在东方地区的贸易能获取巨额的利润,有利于加速荷兰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排除D项。6.(2022·安徽蚌埠开学考)16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被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国际贸易中心取代;1531年第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巴黎开业;咖啡、香料、奴隶、鸦片都成了商船上的货物。上述材料表明()A.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B.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C.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D.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解析: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来即新航路开辟后,商路、贸易中心、商业经营方式和商品种类等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商业革命出现,表明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A项错误;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B项错误;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只是其中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错误。7.(2022·河北沧州月考)钱乘旦主编的《英国通史》中写道:“1850年,英国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28%,包括煤的60%、铁的50%、钢的70%、棉纺织品的50%。1860年英国控制了世界贸易的25%,在工业品的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更大。”这说明当时英国()A.取得了“世界工厂”地位B.凭借经济实力成为世界霸主C.垄断了改良蒸汽机的生产D.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解析:A材料说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也就是说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A项正确;七年战争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主,当时轻工业是英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D项。8.(2022·浙江温州月考)1851年时,全法国只有巴黎、鲁昂、南特、波尔多、马赛和里昂6个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到1896年,10万人以上的城市增加到14个。1851年,仅有3%的法国人住在经济发达的塞纳省,及至1911年,居住在塞纳省的法国人已占法国总人口的10%。对该变化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法国()A.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B.经济水平迅速赶超英国C.政治变革促进经济发展D.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解析: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51—1911年间法国已经进入工业化时期。此时法国城市人口的增加明显是因为工业化的推动,说明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D项正确;这一时期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的应该是英国,然后是美国和德国,排除A项;法国的经济水平没有能够迅速赶超英国,排除B项;这一时期法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工业化带来的,并不是因为政治变革,排除C项。9.(2022·江西抚州期中)19世纪初,曼彻斯特的大资本家们大多住在伦敦或自己的庄园,在他们看来,工业城市里“没有惬意的骑马兜风,没有闲暇的漫步,只有嘈杂、匆忙和杂乱”;普通人在这里“看不到同情”,缺少“强大的社会道德约束”,有的只是“金钱关系”。这一状况反映出()A.大机器生产导致的社会倒退B.生产关系领域发生的新变革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D.两极分化最终造成阶级对立解析:C据题意可知,19世纪初,从大资本家到普通民众对于城市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印象,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C项正确;“社会倒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生产领域的变化,排除B项;“阶级对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10.(2022·河南三门峡月考)下图所示为欧洲1300—1900年分区城市人口统计。图中数据可用于说明()A.交通工具的进步加快了洲际人口流动B.工业革命改变了城市的分布格局C.电气革命的滞后阻碍了欧洲人口增长D.信息化使人类对能源的依赖减轻解析:B观察图表可知,1750年后,煤矿产地附近的城市人口明显增长更快,这主要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城市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城市的分布格局,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交通状况,排除A项;C、D两项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11.(2022·浙江宁波月考)下表是18世纪英国修建运河的情况表。据此最能说明()1720年兰开夏至利物浦的运河1761年布里奇沃特运河,连接沃斯利煤田与曼彻斯特1762年曼彻斯特至利物浦的运河1777年大特朗克运河,连接利物浦、赫尔、布里斯托尔三个港口城市1793年大联盟运河,连接伦敦、伯明翰,并与大特朗克运河联通A.运河的修建促进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B.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推动交通发展C.运河交通发展加速英国殖民扩张D.运河交通促进了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衔接解析:B根据材料时间可得出,当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时期,因此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推动交通发展,B项正确;运河与工业资产阶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运河是针对国内的,而不是对外,排除C、D两项。12.(2022·浙江绍兴月考)1890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铁路线长达72213英里,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43%。美国铁路网的形成,使得西部农产品、木材、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通过铁路网运送出去,西部开发需要的工业品也通过铁路网运送过来。一些乡镇、港口、矿山受益于铁路运输发展成为城镇,偏远地区通过铁路网与大城市建立起经济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铁路网()A.促进了美国市场的自由竞争B.制约了垄断组织的发展壮大C.推动了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D.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解析:C美国的铁路网促进了东西部经济交流,带动了铁路沿线城镇发展,推动了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C项正确;材料强调了美国市场的东西互补,并未促进美国市场的自由竞争,排除A项;铁路网的建立助推垄断组织的发展壮大,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美国生产力发展无关,排除D项。13.(2022·湖南湘潭联考)19世纪,英国利用自己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旧交通运输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造,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铁路网、内河网、公路网同殖民地的铁路网、内河网、公路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新的、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对此现象解读较合理的是,英国全球交通运输体系()A.直接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发展B.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求C.促进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D.使贸易经营方式开始近代化解析:B英国构建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主要是服务于其商品输出的目的,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求,B项正确;全球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首先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贸易经营方式已经发生转变,排除D项。14.19世纪以来,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为此,德国政府于1876年成立了帝国卫生委员会,以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贫富差距 B.完善福利制度C.稳定社会秩序 D.构建医疗体系解析:C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德国政府针对“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传染病的救治,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染病的救治工作,未涉及贫富差距的消除,排除A项;材料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医疗体系”的构建,只是强调成立“卫生委员会”“颁布立法”,排除D项。15.(2022·重庆检测)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在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法。该方法于1805年传入中国,在之后的30年间中国的接种人数达到100多万。这表明()A.交流互通推动了医学发展B.中医为医学发展贡献良多C.西医的科学优势更为突出D.理论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解析:A依据材料“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在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可以看出,中西方交流推动医学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交流推动医学的发展,不是强调中医的贡献,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西医的科学优势更为突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理论创新,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16.(2022·浙江台州月考)小麦是英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英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同时,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初,农业在英国国民净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5.2%。英国的耕地总面积约为1840万英亩,1870年的小麦产量为3070万公担,本国生产的粮食基本能满足79%的人口的需要。1895—1904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占6.2%,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在英国政府看来,只要能保持其殖民体系,英国农产品供给就不存在问题。到1910年,英国小麦产量为1540万公担,1870年到1910年英国进口小麦增长了近3.5倍,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到国内消费量的79.7%。到1914年,英国耕地面积变为1430万英亩,本国生产的粮食仅能满足35.6%的人口的需要了。——摘编自任艳、常伟《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等材料三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谷物和豆类进口的67%来自美国。——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英国“饮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到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怎样的粮食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英国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解决日本人吃饭问题的措施及影响。(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