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制度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制度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制度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制度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制度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殷人认为天命素定,但周公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明确意识到“天命靡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思想在周公那里被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并较为理性地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身上的,而是根据王者的“德行”而转移的。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

)A.否定了夏商君主的治理效果 B.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C.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 D.使民本思想贯穿于周朝始终2.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西周实行这一度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 B.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C.形成开放的治理结构 D.确立严格的等级秩序3.郡县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依据以下材料,关于郡县制的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内容出处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①最初郡的地位低于县

②郡县的设置与战争有关③商鞅创立,秦始皇在全国推广

④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4.清代大吏带兵备衔的道是行政与军事相兼的职官,具有无所不统的地方事权并负有巡查地方的重要责任。各道辖有数量不等的府和直隶州,但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级正式政区,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级准政区。清代道的设立(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造成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C.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D.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发展5.东汉明帝时,青州刺史王望,因本州发生旱灾,“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禀粮,为作褐衣。事毕上言,帝以(王)望不先表请,章示百官,详议其罪。”幸亏尚书仆射钟离意引《春秋》大义论之,“帝嘉(钟离)意议,赦而不罪”。在这种“以便宜”制度下(

)A.奖惩由君主的好恶决定 B.君主专制下的权利下放C.朝廷失去控制地方能力 D.官员的能动性得以发挥6.据《管子·桓公问》的记载,“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设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淮南子·主术训》也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的记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

)A.蕴含着原始民主因素 B.受制于社会舆论导向C.重视社会道德的构建 D.强调君民关系的和谐7.下图中的机构名称应为(

)A.尚书省 B.枢密院 C.锦衣卫 D.军机处8.明万历五年,广东罗旁一带的战事结束后,统治者将此地改名为“罗定”,取“罗旁己平定”之意,这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观念。下列地名与之观念相同的是(

)A.南宁、永定、怀柔 B.北平、保定、成都C.广宁、从化、杭州 D.顺德、延安、沈阳9.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

)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 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 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10.西周的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不论是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西周实行礼制的目的是(

)A.提高乐舞水平 B.解决分裂隐患 C.维护等级秩序 D.巩固专制统治11.清代,总督主军政,巡抚掌民事,布、按二司分割巡抚权力,提镇武职牵制总督权力。咸丰以后,督抚侵害布按之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湖南巡抚骆秉章委署湘乡知县,不经布政使文格,文格无可奈何。这一现象(

)A.反映了晚清官场的黑暗 B.说明了地方制度的变革C.直接由鸦片战争所引发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弱化12.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国令尹子期请求楚平王出兵讨伐吴国,“王弗许,曰:“吾未抚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备,未定国家,而用民力,败不可悔'。”这反映(

)A.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B.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C.天命观念逐渐弱化 D.军事思想蕴含着理性色彩13.阅读下列官制示意表,由此可知商朝(

)商王内服官外服官政务性职官,如尹、百姓等事务性职官,如牧、多工等宗教文化类职官,如卜、巫等军事性职官,如师长、多马等宫廷内职官,如宰、寝等侯伯甸男卫邦伯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已出现较系统的国家机构C.内外制衡实现权力集中 D.缺乏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14.阁臣叶向高在奏疏里说:“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抑亦所居之地使之然哉!”这反映出(

)A.清人不满阁臣是无权之官 B.票拟权削弱了君主专制C.阁臣辅政过程中经常越位 D.内阁制制度上存在缺陷15.汉武帝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分别为武帝朝的第三位、第五位、第八位和第九位丞相,但是都谨小慎微,无任何建树。这源于当时(

)A.刺史制度的设立 B.选官制度的弊端C.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 D.君主专制的强化16.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推动了文化认同 D.淡化了血缘关系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最初为三十六郡,县总数在一千左右。到西汉,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增加,西汉末有郡国一百零三。东汉末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镇压农民起义,授与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以与农民军对抗。此后,州演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数膨胀,平均每州只辖二个多郡,每郡只辖二个多县。隋炀帝大举并省州县,同时又改州为郡。并省之后全国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唐承隋制,但郡被改为州。唐太宗时,按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以观察使监察地方。为了扑灭安史之乱,唐玄宗时不得不在全国普遍设置方镇,任命一大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节度使。唐后期,经常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这样,观察使的监察范围——道与节度使的军管区域——方镇也就合二为一了,州县以上新的一级政区道(方镇)就渐渐成形了。材料二

宋初取消方镇。后来,宋代依据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于是在州以上又出现了路一级的新型行政区划。各路设有负责转输地方财赋的转运使,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刑按察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这些官员的衙门通称诸监司,“监”是指以诸使兼理“监察”州县之职的意思。这些监司的行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致,即使有两司的路一致,治所(行政中心)有时也不在一地。——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至唐地方政府层级演变的基本历程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路”级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作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摘编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结合所学对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你的看法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观点明确,阐释史论结合,运用史实准确,表达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公提出的“天命靡常”思想是在总结夏商灭亡时得出的,他看到天命并不恒定,而是有德者居之,这一思想是周公为周朝的确立寻求合法性的依据,C项正确;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A项说法无法得出,排除A项;董仲舒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材料“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可知,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同时将同姓不通婚做为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说明西周实现的是在非同姓贵族之间通婚,其目的是加强统治范围,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格局而规定的通婚原则,而非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格局而规定的通婚原则,未体现开放的治理结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格局而规定的通婚原则,未体现严格的等级秩序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根据材料“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最初郡的地位低于县,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伐邽、冀戎,初县之”“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郡县的设置与战争有关,②符合题意;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武王,郡制起源于秦穆公,经过法家历代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③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4.A【详解】依据材料“清代大吏带兵备衔的道是行政与军事相兼的职官,具有无所不统的地方事权并负有巡查地方的重要责任”,可知清代在省—府—县三级编制外又增设负有巡查职权的非正式的政区—“道”,意在加强对地方监察和控制,A项正确;机构重叠的“冗官”或者不作为的官场风气等往往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材料没有提及这些因素,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无法判定材料所述内容是否会制约地方社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依据材料“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禀粮,为作褐衣。事毕上言……”,可知古代便宜权,是经朝廷授予,被授予的官员以方便、适宜来斟酌处理的意思。只要通过朝廷授予便宜权,被授予者就可以按照便宜权而灵活处置。便宜权授予本来是为了处理来不及上报的事情,所以多用于军事、司法及赈灾。有利于发挥官员主观能动性,D项正确;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下,以制度予以规范,排除AB项;便宜权的授予目的是稳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根据材料,《管子·桓公问》记载黄帝建立明台的咨议制度,就是为了从上面搜集贤士的意见;尧实行衢室的询问制度,也是为了从下面听取人们的呼声,《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舜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这些都是古代政府和君王听取百姓意见建议的做法,蕴含民主因素,A项正确;材料体现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注重听取民众意见,但未提及民众意见对国家政策和君王决策的影响,故不能得出政治受制于社会舆论,排除B项;材料所述做法是为了听取民意,而非构建道德,排除C项;中国古代君民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仅凭君主听取民众意见,不能得出君民关系和谐,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D项正确;隋唐的尚书省、宋朝的枢密院、明朝的锦衣卫,三个机构都不属于清朝,排除ABC项。故选D项。8.A【详解】根据材料“明万历五年,广东罗旁一带的战事结束后,统治者将此地改名为‘罗定’,取‘罗旁己平定’之意,这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宁是取“南方安宁,长治久安”之意,永定是取“冀自今以往永远平定,故以名县”之意,怀柔是取“招来安抚”之意,南宁、永定、怀柔符合题意,A项正确;成都取“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之意,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沈阳是因为沈阳地处沈水之北,在我国古代的方位取名当中,有“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说法,因为这个地方在沈水的阳面,因此就被称为“沈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青铜器的纹饰由商代比较繁缛、神秘饕餮纹和夔纹向西周晚期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的窃曲纹和重环纹转变,这是由于西周晚期人们思想不断解放,更加注重整齐有序,人文意识不断发展,神秘色彩不断简化,D项正确;青铜器由比较繁缛、神秘转向简约、单一,由上古神兽转向动物鳞甲,神权色彩淡化,排除A项;商代和西周晚期都重视青铜器,都深受礼乐制度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周晚期青铜器纹饰变得简约单一,并不代表审美观念世俗化,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结合题干“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可知,西周时期用鼎方面有等级之分,而题干又告诉我们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可见西周实行礼制主要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A项是属于乐制的范畴,不属于礼制,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礼制的实行是为了解决分裂隐患,材料体现出礼制的实行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是中国古代早期,此时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专制统治还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1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地方事权分化,设置官员互相牵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中督抚对布按之权的侵害正是地方势力增强的表现,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弱化,D项正确;官场的黑暗表现为吏治腐败与官场斗争,材料不涉及这一方面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督抚权力加强,地方制度并未出现变革,排除B项:材料中督抚权力加强的现象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与鸦片战争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楚平王在讨伐吴国的过程中,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未抚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备,未定国家”,因此没有同意令尹子期的讨伐吴国的建议,说明军事思想蕴含着理性色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强调的是军事上的理性色彩,排除A项;材料与个人品格养成无关,强调军事上的理性色彩,排除B项;天命观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其一,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其二,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示他的意愿。其三,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材料显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3.B【详解】依据材料“官制示意表”,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商王之下,有着内服官和外服官,且有着相应的职责,说明商朝时期已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排除A项;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商周时期,有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依据材料“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可以看出在叶向高看来,内阁阁臣本是侍从机构,并无实权,却强做有权之事,最后必将失败,反映出内阁制度本身存在弊端,D项正确;阁臣叶向高是明朝人,无法得出清人对内阁的态度,排除A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法制约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是通过阁臣辅政来说明内阁制的弊端,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根据“分别为武帝朝的第三位、第五位、第八位和第九位丞相,但是都谨小慎微,无任何建树。”可得出丞相权力受到限制,皇权不断加强,D项正确;刺史主要监察地方,而不是中央的丞相,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是选官制度的弊端,排除B项;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也是加强皇权的措施,因此不是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下诸侯,不管是王族、功臣还是古代帝王后代都是从周天子处得到赏赐,这样易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和商朝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强大,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商周时期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17.(1)基本历程:①秦——东汉末:由(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②魏晋南北朝——唐前期:由(州,郡、县)三级制变成(郡/州、县)两级制。③唐后期:由(郡/州、县)两级制变成(道/方镇、州、县)三级制。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幅员扩大。(2)特点:“路”不设置统一的机构、长官、行政中心;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影响: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影响行政效率与地方治理能力。(3)规律: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详解】(1)基本历程:根据材料一“秦朝最初为三十六郡,县总数在一千左右”可知,这一时期地方体制是郡、县两级制;根据材料“州演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可知,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是州,郡、县三级制;结合材料“隋炀帝大举并省州县,同时又改州为郡”可知,隋朝行政体制是郡/州、县两级制;根据材料“按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唐玄宗时不得不在全国普遍设置方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地方行政体制是道/方镇、州、县三级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至唐地方政府层级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幅员扩大。(2)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