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1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1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1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1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叙州区二中2023年春期高二第二学月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轼对人生价值的多元取向直接导致他文化性格的多样化,而他人生思考的深邃细密,又丰富了他性格的内涵。千百年来,他的性格魅力令无数的中国文人倾倒,人们不仅歆羡他在现实世界中的刚直不阿的高尚风节、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理性的风范以及笑对人间厄运的旷达。中国文人的内心大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正是苏轼的后一方面,使他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建立了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苏轼早年从蜀地进京,原本也心怀惴惴,但其本身又颇有“盆地意识”,作为这种意识的延伸,他又具有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文同在《往年寄子平(即子瞻)》中回忆当时两人的交游情景时说道:“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顾子(苏轼)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喧呶歌诗叫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为我们留下了青年苏轼任诞绝俗的生动形象。但是,正如苏轼当时在《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兄孜》中所说的:“吾州之豪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他的“豪”,跟他的这位同乡一样,主要是“少年盛壮”、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尚未包含深刻的人生内涵。到了乌台诗案发生前的外任期间,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在多次自许的“狂士”中,增加了傲世、忤世、抗世的成分。在《次韵子由初到陈州(其一)》一诗里,他要求苏辙像东晋周谟那样“阿奴须碌碌,门户要全生”,因为他自己已像周谟之兄周顗、周嵩那样刚直不阿不为世俗所容。细品他此时的傲世,也夹杂畏世、惧世的心情。其言“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似乎又表达想与世和谐的追求。乌台诗案促进了苏轼人生思想的成熟。巨大的打击使他深切认识和体会到外部存在着残酷而又捉摸不定的力量,进而更体认到自身在茫茫世界中的地位。这场直接危及他生命的文字狱,反而使他重视和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狂”也就从抗世变为对保持自我真率本性的追求。他在《满庭芳》中说:“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从他对命运之神飘忽无常的慨叹,可以看出其对生命的钟爱,对保持自我本性的追求,而酣饮沉醉是保持自我本性的良方,正如他自己所说“醉里微言却近真”(《赠善相程杰》)。苏轼“狂”中所追求的任性率真,是一种深思了悟基础上的任性率真。晏几道有“殷勤理旧狂”的奇句,清代况周颐对此的理解为:“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晏几道的任性率真,像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所描述的“四痴”那样,更近乎一种天性和本能,没有经过反省和权衡。据说苏轼曾欲结识晏几道而遭拒绝,事虽非可尽信,但其吸引和排拒却象征着“两狂”的同异。苏轼的“狂”是外铄式的,主要是真率个性的张扬,是主体自觉的肯定和珍爱。(摘编自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性格魅力倾倒了无数人,其洒脱旷达的精神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读者。B.苏轼早年从蜀地进京,受其自身“盆地意识”的影响又具有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C.“乌台诗案”促使苏轼深刻反思个体生命价值,这一时期他更加追求自身的“狂”。D.苏轼与晏几道都在天性上追求任性率真,但前者的“狂”还包含着主体自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起笔指出苏轼文化性格多样化,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其“狂”的一面。B.文章列举苏轼在不同人生时期“狂”的表现,有助于更全面地论证中心观点。C.文章多处直接引用苏轼的诗,并对其加以简单解释和评论,逐步推进论证。D.文章结尾将苏轼和晏几道进行对比,是为了论证两人的“狂”具体不同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青年苏轼的任诞绝俗是其“豪”的表现,这种“豪”是没有包含深刻人生内涵的书生意气。B.整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联系苏轼所生活的时代对其人生思考进行了纵横交错的探究。C.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苏轼产生了畏世、惧世的心理,因此他转而追求与世和谐。D.苏轼在命运飘忽无常时选择以酣饮沉醉的方式保持自我本性,这是其外铄式的“狂”的表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森林的枢纽戎可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啄木鸟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潮。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却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罗伯特•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离西雅图不远的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马考海湾在太平洋东侧,满是石岸而无沙滩。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那种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并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当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键种在英文里的意思与枢纽的意义相近,它所起的作用也和枢纽一样,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B.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实验样地的“关键种”海星后,导致生物量提高,而物种数却迅速减少。C.由于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保护一个关键种比发现更难,可见关键种只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D.如果能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能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较长久地存在下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目的是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B.在提出“关键种”概念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对“枢纽”的解释,再用其英文的构成,准确地说明其含义,这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C.作者以海星的去除实验为例,通过说明海星在维护海滩生态系统多样性上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证明海星就是海洋世界的关键种。D.关于佩因教授的去除实验,文章主要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实验的意义。6.在生态环境中,关键种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举例分析。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木深晓寒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多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缓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我竟然好了。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做草鞋,半天的工夫做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斜,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自己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暗淡和荒芜。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获得心灵的皈依。(有删改)7.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②段写草木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村庄的秘密,表现了草木对村庄的庇护和忠诚,揭示了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B.文章第⑩段说“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进行呼应的同时,又揭示了传统乡村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C.文章行文围绕“我”对草木的情感变化展开,从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到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泉,引发了读者的深入思索。D.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草木在我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追忆中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怀念。8.请以第④段为例概括并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9.文章的标题叫做“草木深”,请探究其中“深”的意蕴。二、文言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师道,字贯之,苏州长洲人。进士及第,为抚州判宫,后知广德县。县有张王庙,民岁祠神,杀牛数千,师道禁绝之。通判许州,累迁都官员外郎,吴育举为御史。奏请罢内降推恩,择宰相久其任,选宗室贤者养宫中备储贰。初,皇祐中,贾昌朝上议置五辅郡,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号为“拱辅京师”,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①,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师道力奏非便,遂复旧制。又以四年贡举,士苦淹久,请易为三年。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议称“陵”,师道以为非典制,数以争,沆恶之,引著令“台官满二年当补外”,出知常州。台谏官共言师道不当去,不报。徙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盐铁判官,道改两浙转运使,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勾国子监。后宫周氏、董氏生公主,诸女御多迁擢。师道上疏曰:“窃闻诸女御,以周、董育公主,并为才人,不自中书出诰。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且用度太烦,须索太广,一才人之奉,月直中户百家之赋,岁时赐予不在焉。况诰命之出,不自有司,岂盛时之事耶?”时大星陨东南,有声如雷。又上疏曰:“今朝廷非无为之时也,而备边防盗,未见其至。虽有将帅,不老则愚,士卒虽多,劲勇者少。小人思乱,伺隙乃作,必有包藏险心,投隙而动者。宜拣拔将帅,训练卒伍,诏天下预为备御。”仁宗晚年尤恭俭,而四方无事,师道言虽过,每优容之。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与谏官、御史数奏枢密副使陈升之不当用,升之罢,师道亦出知福州。顷之,以工部郎中入为三司盐铁副使。感风眩,迁户部,直龙图阁、知明州,卒。(节选自《宋史•范师道传》)[注]①亲事亲从兵:亲事官和亲从兵。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B.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C.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D.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第指科考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而得名。最初只用于考中进土,明清殿试的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B.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C.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或授赠给官员家属的荣誉证书。“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D.工部是古代三省六部中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工程、水利、交通、屯田、土地等事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师道执掌县政,禁绝民间陋习。他考中进士后曾任广德县知县,当地百姓每年在张王庙祭祀神灵,杀几千头牛,他坚决禁止这种做法。B.范师道据理力争,反遭权贵外放。宰相刘沆安葬温成皇后时没有按照典制称“陵”,范师道多次指出其失礼之处,刘沆厌恶他,就找理由把他调出京城。C.范师道为官尽责,多次建言献策。他曾提出罢内降推恩、贡举改三年等建议,他还上疏反对大加赏赐女御,认为诰命不出自有司违背朝制。D.范师道颇有见地,受到仁宗优待。他提醒朝廷加强边防,防止小人作乱,要重视选好将帅,训练士兵;仁宗晚年时对他的建言,总能宽容对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2)一才人之奉,月直中户百家之赋,岁时赐予不在焉。(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警急①杜甫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和亲知拙计,公主漫无归。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注]①广德元年,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师。时高适领西川节度,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寻失松、维等州。此诗乃松州未陷时作。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警急”即警报紧急之意,暗示了战事紧张、时局危急的形势。B.一、二两句,介绍了高适为“楚将”的身份,并赞扬其雄才大略。C.三、四两句写“玉垒”“松州”形势虽然吃紧,但诗人仍寄予了希望。D.整首诗表现了杜诗一贯的思想,关心时政、忧心忡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15.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且挥霍无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第一次说他们“______________”,意在与士大夫以从师为耻形成对照;第二次说他们不被士大夫看重,可士大夫们的智慧比不上他们,最后以反问语气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向人们指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内外因素造成的。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表达(20)(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地上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景观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强烈的视觉经验,而且是持久的心理体认;不仅是一时的观光感受,而且是历史的集体记忆;不仅是文献的书写记录,而且是鲜活的情感脉动;不仅是历史的过往痕迹,而且是民族的灵魂寄托。屈原创造了湘水,谢灵运创造了永嘉,()(),(),(),黄公望创造了富春江。如果没有这些人物,没有这些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那些地名很可能就是一个①的地方而已。一方面,诗人把他们的感情和意念投入到特定的景观之中,使景观成为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景观也将历代诗人的生命记忆和所思所想不断保存、增殖,不断进行再生产。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的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用心和珍视。静下心来,停下脚步,仔细地去品味地名里的厚重内涵,那每一座山、那每一条河流、那每一条大街小巷以及它们所包含的那些前人的智慧、故事、情感、记忆、想象。从中国的文学地名中,铭记那些不可磨灭的人与事,铭记那些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