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精讲精练
八年级下册语文精讲精练1藤野先生
【课文背景知识】
这是鲁迅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一篇回忆录,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
“3.18”惨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
害,离开北京到了厦门,此时他整理、撰写了10篇回忆性的散文,以针徒时弊,抨击那
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本文即写于此时。
1902年鲁迅去日本学医,目的是想将来以行医来救国救民,在《自题小像》中发出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后来,他的这种美好愿望被现实粉碎,特别是在仙台医学校
学医期间(1904—1906年)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他以很大的
刺激,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艺来唤醒民众。
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先生。
【字词综合运用】
1.生字
绯红fyi发髻ji驿yi站畸jy形不逊xiin瞥piy见深恶wu痛疾抑yi扬顿挫cui
2.生词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是指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
照。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匿,隐藏,不具名或不写真名。
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毫无消息。
瞥见:一眼看见。
深恶痛疾:也作“深恶痛绝”,指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3.词义辨析
疑惑疑问
都有怀疑、不明白的意思。“疑惑”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疑问”是名词,指有怀疑的问题,或指不能确定、不能解释的事情。
教诲教导
都是动词,都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使人懂得某种道理,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意
思。“教诲”着重指耐心、亲切地开导、启发,常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教
导”着重指指导、引导,指明方向,带尊敬色彩。“教导”也可作名词,指教育指导的内
容。
瞥见看见
都含有看到的意思。“瞥见”指一眼看到,“看见”则可以时间较长。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用感情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难点
难点是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及体味语言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
作者巧妙运用反语、引用等修辞方式,并恰当地使用了副词,通过这些方法,表达了强
烈的思想感情。如“精通时事的人”“标致极了”等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
的鄙夷和反感:“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是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
一种轻蔑的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
“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他们也何尝不酒
醉似的喝采”中,副词“也”、“何尝”“不”等充分加以肯定,强烈地表达了对反动统
治下人们精神麻木的悲哀和痛恨。
【知识延伸检索】白描手法的运用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
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
的思想感情。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有如下特点。
-、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词句品味鉴赏】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什么意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起句劈空而来,将文意引入东京,“无非”,“只不过”
的意思,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作者满怀热望来到东京,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
救国救民的志向、抱负来到东京,而东京只不过是这样,叫人大失所望。其次,引出下文
的描写。第三,与第三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呼应,埋下伏笔。因此,这一
句是寓新奇于平淡的传神之笔,具有劈空抓来,就势掷去的艺术力量。
△如何理解句子“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这是对藤野先生的最高评价,说明藤野先生在作者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然而,作者并
没有把这种崇高的感情,看作是藤野对作者个人的恩德,在作者看来,藤野先生的行动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大而
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医学作为一门科学,•门学问,应该
用于造福人类,这种精神是伟大的。这段议论表明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
爱、对人类的热爱融汇在一起了。这样既突出了藤野先生精神境界的高尚,又使藤野先生
的形象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臻于完美。
【课本难题解答】
课后习题七:试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副词对表达意思的作用。
1.实在标致极了。
2.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
3.居然睡安稳了。
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5.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副词在句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些副词的作用,对
提高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很有好处。
1.“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实在”力口强“标致”,
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这就更强烈地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2.“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
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3.“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
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
子的幽默感。
4.“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
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5.“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
的。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
恶,为后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发髻ji驿站yi深恶痛疾wti匿名ni
B.陌生mui诘责ji&抑扬顿挫cui教诲huiC.烂漫献m解剖p6u烟尘斗乱diu畸形
jy
D.芦荟hui仿佛fi油光可鉴jidn杳y4。
2.给下列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A.镜子B.借鉴C.当镜子照D.审查
(2)深恶痛疾()A.疾病B.痛苦C.痛恨D.急速
(3)出言不逊()A.避让B.谦虚C.恭敬D.差
(4)托辞()A.委托B.推托C.依赖D.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座富士山。
B.还要将脖子扭儿扭,实在标致极了。
C.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凉,似乎想说话。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下列句子如果不用反语应该怎么说?请写出来。
(1)还要将脖子扭儿扭,实在标致极了。
(2)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按要求变换句式。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改为肯定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改为一般语序:
(3)拿来我看!
改为疑问句:
(4)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少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改为陈述句: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木,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②不幸在7年
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③责成运
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④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⑤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
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
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①这个语段选自先生所写的《》,而这篇文章出自散文集《》。
②给加线字注音。
A.“寂无”的“寂”,注音。
B.“瞥见”的“瞥”,注音。
③结合上下文,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A.抑扬顿挫:
B.深恶痛疾:
④文中“良心发现”的具体含义是
⑤“我”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表现在:
a.
b.
c.
⑥作者对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感到不幸,其原因是()。
A.因为讲义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很重要的。
B.讲义被藤野先生用红笔添改过,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C.讲义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的希望。
D.因为讲义凝聚着先生对中国新医学的希望。
⑦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⑧本段的段意可概括为
【创新能力训练】
我认识的鲁迅先生
巴金
①像先生这样懂得所谓“人情世故”而且知道旧社会很深的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能够跟
青年人做朋友而且有亲密的关系呢?
②也许有人不了解,其实先生跟别人•样,在年纪轻的时候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不同
的是他由壮年到老年,还是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跟年轻人在一起,他也显得年轻,而且
跟年轻人一样地纯真。
③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
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④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陕西、厦门、广州,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
自动地替孙伏园打铺盖卷。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
⑤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地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
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有待席终便拂袖而去。这个
青年编辑就是《译文》期刊的编辑黄源。
⑥这以后《译文》停刊了,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常
常去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这是很自然地说出来
的。
⑦正因为先生对每一个青年朋友这样深切地关心,所以在柔石等五位烈士牺牲以后,他
会写出像《为了忘记的记念》那样充满悲愤的文章。
1.本文开头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2.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第③段在本文的作用是,这段话运用的写法,目的是突出鲁迅对的态度。
4.第⑤段“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一句中“拂袖而去”写出
了鲁迅的心里,这句话的含义是,作用是。
5.对第⑥段中“很自然地”应如何理解?
6.第⑥段中开头两句话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2.C、C、B、B3.C
4.(1)将“标致”改为“难看”(2)将“正人君子”改为“反动文人”
5.(1)东京也就是这样(2)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
心里是伟大的。(3)怎么不拿来给我看?(4)这在母亲的心里是非常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
事情。
6.①鲁迅藤野先生朝花夕拾②A.jiB.piy③A(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B.厌恶、
痛恨到了极点④指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了触动⑤a.装订收藏讲义b.悬挂先生的照相
c.多写文章⑥C⑦A⑧写“我”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鼓舞以及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创新能力训练】
1.设问
2.鲁迅对青年是十分关心爱护的
3.过渡对比青年
4.气愤鲁迅看不惯这种背后指责的作风,表现出鲁迅正直善良的品质。
5.表达鲁迅先生感情诚挚
6.删掉不行,后面鲁迅说话没有了针对性,使前后内容不连贯。
2我的母亲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野蛮(mdn)责罚(z疝fd)管束(shii)绰号(chui)
气量(liding)宽恕(shii)遂(sui)掷(zhi)
抽屉(ti)嬉戏(xg)笙(shgng)庶(sh心)
翳(yi)糜(m&n)文给给(zh6u)
(2)形似字区别
(3)多音字辨析
(4)解词
文经绐: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广漠:形容地方广大空旷。
翳: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下流:木文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①责问。②询问。本文选用义项①。
气量: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重点句子分析】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中的“野蛮”并无贬意,
“野蛮的孩子”主要是指那些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的孩子。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的爱好、快乐,也写出了环境
与教育对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除了看书之外,是贫
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
贵,而且影响巨大。所以,前三段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
文末相呼应。
(3)本文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可在阅读本文时,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
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那么,作
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含感情:“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
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
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
情。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骅(xgg),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
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
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
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
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
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2)文学常识
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构成的。根
据谓语的不同构成情况,主谓句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
句。动词谓语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做谓语,如“你改悔吧!”形容词谓语句由形容词或
形容词性短语做谓语,如“我的母亲气量大”。名词谓语句由名词短语或名词性短语做谓
语,如“每人一盏灯笼”。主谓谓语句由主谓短语做谓语,如''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
么?”这几类主谓句中,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最常用,要着重掌握。
非主谓句是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是动词
非主谓句,如“站住!”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构成的是形容词非主谓句,如“好!”由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是名词非主谓句,如“多美的景色呀!”
(3)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四十自述》,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
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部分(第1-4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
和惋惜之情。
第二部分(第5-7段),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
第三部分(第8T2段),写母亲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3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2)中心意思
作者叙述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叙
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3)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真切,毫无夸饰之辞,结构自然流畅,充分显示了自传的语体特点。
【课文写作特色】
1.深挚母爱,怀念母亲。
2.对比鲜明,褒贬分明。
3.语言质朴,直白坦诚。
【课本习题提示】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
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
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
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
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
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
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
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她妈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
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
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
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
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
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
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
“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
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建仁慈。而在教子方面,
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
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
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
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
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
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
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
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
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念;没有一个人
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
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
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
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美、不自夸的品
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
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
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A.厌恶(wti)管束(sU)广漠(mi)质问(zhi)
B.责罚(z(眼翳(yi)调度(dido)轻薄(bi)
C.庶祖母(zh豆)嬉戏(xj?)抽屉(ti)野蛮(mdn)
D.文给绐(z6u)绰号(chut)牢骚(stlo)宽恕(shii)
(2)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我母亲待人最(A.慈详B.仁慈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②在这(A.广漠B.茫茫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A.约束
B.管理C.管束)过我。
③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A.请D.找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
发一点钱。
(3)下列句子画线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
B.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C.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给给的。
D.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4)请给下面的语段标出标点。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糜先生也掷铜钱吗
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5)“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
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句中加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不”是双重否定,表明作者对自己在童年时代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的强
烈惋惜之情。
B.“一点”表明作者童年时学到的东西不多。
C.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
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D.加粗词语用双重否定强调作者童年时代就很有成就。
(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
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
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
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①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②对文中加粗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
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
“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③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
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
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
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
D.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
④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⑵①B②AC③C
(3)B
⑷有一天,,,,,一班孩子“掷铜钱”,,,,,走过,见了我,笑道:铜钱吗?”,,,,耳热,
,,,,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5)C
(6)①是对上文的总结。②D③A④总结⑤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
能宽恕人、体谅人。
3我的第一本书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幽默(mi)凄惨(q#cdn)奥秘(mi)卜(bti)
马鬃(z6ng)磨蹭(cang)掺和(chUnhui)
驮(tui)枉(wing)翻来覆去(fti)
(2)形似字区别
(3)多音字辨析
(4)解词
幽默:言谈、举动有趣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酷似:极其像。酷:极,程度深的。
【重点句子分析】
(1)文章开头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
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2)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
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什么?
“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指无论当时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只要
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感受父子之情,同学之情,那么什么困苦都会
忘却。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3)题目“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
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4)整篇文章通过“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写出了“我”的什么独特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其次是同学、朋友之情。最后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牛汉,诗人。
(2)阅读知识
整体感知内容,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
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知,就是粗略地对
文章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后一个阶段为理性认知,就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全
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
感性认知可采取以下方法:①了解背景,明确用意;②把握感情基础基调,体会精神面
貌;③理清思路,掌握线索。理性认知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②把握
文
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引出本文话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写“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11T3段):写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
运。第四部分(第14段):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2)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
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写作特点
结构严谨,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课文写作特色】
1.深刻体察,感悟独特。
2.前呼后应,铭记之情。
3.幽默情趣,忍俊不禁。
【课本习题提示】
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
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
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木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
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
点乐趣和温情。
--、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
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
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
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
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
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
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
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
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
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
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
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
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三、希望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
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凄惨(cdn)马鬃(z6ng)催眠(min)藏书(cdng)
B.磨蹭(c&ng)载成两半(cdi)脊背(jD梦幻(hudn)
C.掺和(chtln)欣慰(wAi)卜劳恩(bii)翻来覆去(f£i)
D.嘲笑(chdo)塾师(shil)嵩敬(ching)冤枉(wdng)
(2)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
的课本生气。
凄惨:
②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
年的诗。枉:
③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幽默:
(4)对题目“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第•本书”仅指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B.“我的第一本书”不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C.“我的第一本书”指父亲给“我”上的第一课。
D.“我的第一本书”指“我”和乔元贞的友谊。
(5)课文结尾提到“人不能忘本”中的“本”指什么?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B.“本”在文中既指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C.“本”指的是“书本”的“本”,意即不能忘记人生的第一本书。
D.“本”在文中指的是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
(6)朗读全文,复述有关“第一本书”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在这本书上还
深减着哪些情意?
参考答案
(DC
(2)bu卜劳恩bo萝卜hong哄堂大笑hong哄人hing起哄
(3)①凄凉悲惨②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③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
(4)B
(5)C
6)在这本书上还深藏着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4列夫•托尔斯泰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黝黑(y6u)滞留(zhi)愚钝留tm)禁锢(gtd轩昂(xutln)
犀利利旷)侏儒(zhUrU)酒肆(si)尴尬(gUngo)炽热利hi)
滥造(Idn)藏污纳垢(giu)正襟危坐行而)颔首低眉(hdn)黯然失色(dn)广袤无垠(mdo)
胡髭(zjf)长髯(rdn)脸颊(jid)一维鳍(lift)胡发(qudn)胡亮(z支ng)甲胄(zhiu)剑鞘
(qiao)粲然(cdn)
(2)形似字区别
(3)多音字辨析
(4)解词
髭:嘴上边的胡子。
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子。
S:弯曲的头发。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愚钝:愚昧迟钝。
犀利:锋利,锐利,指刀、剑之类。也形容言词尖锐明快,目光锐利。
尴尬:①左右为难,不好处理。②神态不自然。本文选义项②。
炽热:火热,热烈。
粲然:形容有光泽。
甲胄:头盔。古代作战时戴的帽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粗制滥造:指制作东西马虎草率,不顾质量。
藏污纳垢:原是一种比兴手法,说明君王要有所作为,就应当忍辱负重。后比喻包容种
种坏人坏事。垢:脏东西。
郁郁寡欢:心情苦闷的样子。
无可置疑:也作毋庸置疑。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意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
黯然:阴暗的样子。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思想不敏锐或对事物漠不关心。
【重点句子分析】
(1)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主要使用了夸张和比
喻的修辞,如脸庞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来比喻,黝黑脸膛是“皱似树皮”,大胡子
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些句子中不仅有比喻,而且比喻中有夸张,比喻和夸张联袂运
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让我们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
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又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上来。
(3)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
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
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
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
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
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是这样描述
的:“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
孩子一般的善良。,,,,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
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
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5)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
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作者说,“具有
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
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
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
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
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
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
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途中。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文艺评论家。作品有《初次经历》、《象棋的故
事》、《罗曼•罗兰传》、《巴尔扎克传》。本文选自《三作家》。
(2)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19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
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他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
家庭教育。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小说。结婚后渡过了一段
宁静、和谐的生活,但在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
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
的立场上。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
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的文艺观也发生转变,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
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
去。后来,他于1910年11月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
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
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中心意思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
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3)写作特点
比喻、夸张联袂使用,细节描写突出。语言铺排,韵味无穷。
【课文写作特色】
1.平庸丑陋外貌,反衬犀利深刻灵魂。
2.比喻夸张,巧妙运用。
3.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课本习题提示】
一、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
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
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
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
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一一胡子、眉毛、头发,都不
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
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
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
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1.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
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
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此
做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
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2.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
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
和要求。
3.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
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
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
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
恐,政府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三、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缗结灰白的髯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
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
生无尽的联想。
四、这是一道拓展题,是从课文内容拓展开去,让学生较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
生追求及精神境界,并对人生做出思考,其答案不求统一,以下观点仅供参考或只作提
/JXo
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
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
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
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
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
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
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
死于途中。
【同步达纲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6u()黑脸膛。
②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③这幅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zhi()留着愚钝和压抑。
④这位客人不无gungd()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2)下面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粗织滥造藏污纳垢郁郁寡欢鹤立鸡群
B.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致疑C.暗然失色广袤无垠气宇轩昂引人注目
D.平淡无奇能工巧匠小巧玲珑入木三分
(3)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
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惶诚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
牢。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袤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粗制滥造:
(4)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②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③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
它们可以,”,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臧的秘密,不一
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5)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句话是“托尔斯泰这对眼睛
里有一百只眼珠。”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夸张的修辞,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B.运用夸张的修辞,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灵活。
D.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6)本文主要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通读全文,试分析全文结构,并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
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
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
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
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
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
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
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
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
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
量着主人的脸。
①解释下列词语。
无一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单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③从文中来看,托尔斯泰的身体特点是,言行特征是,
待客的方式是o
④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段属于段。
参考答案
(1)①jid黝②1遥③滞④尴尬lidng(2)D(3)①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惶
恐不安。②束缚,限制。③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广阔无边。④指制作东西马虎草率,
不顾质量。(4)①比喻②比喻、夸张③排比(5)A(6)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
段),刻间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第2段,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第3
段,进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
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第6段,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
的不幸。(7)①无一例外:全都,没有特殊的。泰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
人所敬仰的人。②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③矮小敦实进门就•路小跑
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来客友好地微笑,用轻松愉快的口气讲话,同时向客人伸
出手来友好地微笑、迅速又随便地讲着欢迎的话,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④过渡
5再塑生命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搓捻(cu6ni6n)怦怦(pgg)繁衍(y&n)迁徙(xi)觅食(mi)栖息(q衿小憩(qi)枝梗
(yU)穿梭(su6)花团锦簇(cd)
冥思遐想(ming)(xid)期期艾艾(di)困惑不解(hui)遨游(do)
(2)形似字区别
(3)多音字辨析
(4)解词
搓:两个手掌相对或一个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反复揉擦。
捻:用手指搓转。
预兆:预先显露出的迹象。
小憩:短时间休息。
企盼:盼望。
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迁徙:搬家,改变居住的地方。
不求甚解:原来有不咬文嚼字的意思,现多指只满足于一知半解。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接受不完。
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状:描述。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冥思遐想:漫无边际的深思想像。冥:深。
遨游:漫游。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重点句子分析】
(1)课文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这其中又包含三个方面的
内容:a.莎莉文教育海伦认识每一个事物都有名称。b.莎莉文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大联考试题及答案
- 山东线上考试题库及答案
- 山东兵检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外部招聘合同样本
- 软件与应用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入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学
- 乳山国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融媒实务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养老机构退出运营合同协议
- 2025货车司机劳务合同范本
- 202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液相色谱柱使用记录
- 项目检查汇报报告(52张)课件
- 直螺纹套筒现场平行检查及记录表
- 精选芭蕾舞男女演员之间的潜规则汇总
- JJG 856-2015 工作用辐射温度计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新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 J-STD-020D[1].1中文版
- 益美高引风式冷却塔特点介绍
- 1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
- 相亲相爱 简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