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_第1页
道教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_第2页
道教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_第3页
道教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_第4页
道教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文对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道教文学的研究现状从文学通史通论、体裁分类、作家作品、文学专题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研究现状从论说视域和论说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反思,以期对这一交叉性的新兴课题的研究现状做一全景式的勾勒和评述。<?XML:NAMESPACEPREFIX=O/>关键词:道教文学通史通论研究体裁分类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学专题研究如果要在中国宗教和文学的研究中做出所谓显学和隐学的分判,那么作为一种边缘性的学术范型,道教文学的研究无疑属于后者。如所周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国宗教的研究中,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研究却由于某种原因而发展缓慢和滞后;不但如此,作为宗教文学的道教文学更因某些习焉不察的偏见而被学人长期忽略。虽然如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毋庸讳言,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道教文学的研究与其它学科相较略显单薄,然而学术的创新和发展正有赖于对现有成果审慎的反思和吸收,本文正是基于此一意义而展开对道教文学研究现状的综述的。一学界对于"道教文学"的界定正如一切现代意义的学术规范奠基于概念和范畴的严密界定,对于"道教文学"一词内涵和外延的清晰界说显然是此后展开一切论述的基点。由于道教文学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因而对于"道教文学"一词内涵和外延的众说纷纭似乎在所难免。目前学界对于"道教文学"一词的界说大致包括古存云、伍伟民、詹石窗、林帅月、文英玲和李丰楙六种[i],以下我们将分而述之:古存云第一次自觉对道教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清晰的阐发,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说: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内容有赞颂神明、阐述教义、述说方术、神仙传记、戏剧小说。(道教文学)见于《道藏》,也散见于藏外;有道士的作品,也有文人的创作。[ii]古氏将道教文学的范围从教内扩展至教外,指出凡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内容的文学作品都是道教文学,是最早对于"道教文学"较为周全而严密的界说。继古存云之后,伍伟民在《道教文学三十谈》中亦对道教文学的涵义进行了论说:道教文学,顾名思义有两种理解,一是道教内部的文学,一是反映道教的文学,这就是本书所谓的藏内、藏外文学。藏内文学就是《道藏》内具有相当文学水平和文学色彩以及与文学史关系密切的一些作品。藏外文学,是指明正统《道藏》及《续道藏》、《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等道教丛书所没有收录的文学作品。[iii][!--empirenews.]在伍说中,以藏内和藏外分判道教文学的内容,无疑是对于道教文学外延的更进一步的扩展。如所周知,《道藏》所收录的内容已然溢出了道教的范围,那么依据伍氏的界定,所谓藏内文学亦同时囊括了《道藏》中所收录的前道教时期、甚至其它各家的文学作品,则伍氏关于道教文学的界说与前述古氏的界说相较更为宽泛。在大陆的研究者中,詹石窗对道教文学的界说是最为详尽和周全的,他先后在1990年的《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iv]、1992年的《道教文学史》以及2001年的《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等论著中对道教文学进行界说。纵观詹氏前后对道教文学的三次界说,其对于道教文学的最后定义为:道教文学就是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其形象塑造和意境的创造都是以道教活动为本原的文学。[v]至于道教文学的研究范围,詹氏则明确为:凡是以说明道体本身或者述说道教的神仙及信仰者(包括道士)的事迹、活动以及描写道教的宫观、名山,记录道教斋醮仪式活动和阐明道教教义,并宣扬信奉之效果及自我体道的情怀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可说是道教文学的范畴。[vi]詹说不但对道教文学的外延有较为清晰的界定,而且以"形象塑造"和"意境的创造"对于道教文学的文学特质亦有明确指陈,其定义在逻辑和条理上进一步廊清了道教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在对于道教文学的界定中,港台学者的成果亦理应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台湾学者林帅月1996年发表了《道教文学一词的界定及范畴》一文[vii],在对于前人的成果加以批评和借鉴之后,她指出了确立道教文学范畴的两个前提:(1)作品必须产生于道教成立之后,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产生于前道教时期而具有浓厚道教思想的作品;(2)道教文学作品必须是以"道教活动"为目的而产生的,这是针对作品产生的"目的"来进行考量的,似乎将虽然受到道教影响、但并不以道教活动为目的文学作品排除在外。台湾学者李丰楙在1996年出版的《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的导论中提出"道教文学"的另一个名称为"仙道文学"。他指出:道教文学绝非一种诸如"道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学"的外铄的所谓"影响说",作为中国文学重要源头之一的一种宗教文学,以文学的艺术形式存录宗教体验的道教文学理应成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部分而不应仅仅只是"补充"。李丰楙进一步指出:由于"道教文学"一词所指涉的名义和内涵在学界传统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的语义背景下有边缘化之嫌,又由于道教文学是道教在吸纳和承继神仙思想的本质后对诸如神仙世界、成仙方法等文学式的铺展,因而其"另一个较贴切的名称则是'仙道文学'。"[viii][!--empirenews.]香港学者文英玲在其1998年的论著《陶弘景与道教文学》中也试图对道教文学进行界说。她指出:"道教文学作品,无论是正面或负面地表现道教精神或活动,都会呈现明显的经验性、艺术性以及感情色彩,这就是道教文学的普遍特征。"[ix]文氏关于道教文学的界定至少可以见出两点特出之处:首先,在道教文学表现道教精神或活动的内容中强调了所谓"负面的反映",亦即将抵制并怀疑道教但仍能反映道教的文学作品纳入道教文学的范畴,这显然适当地拓宽了道教文学的外延;其次,将道教文学的文学特质明确归之为经验性、艺术性和抒情性,则进一步澄清了道教文学作为宗教文学的文学特质。由此,在文氏的界定中,无论是道教文学的宗教性还是文学性都得到了较为明晰的廊清。二道教文学研究的概貌虽然对于"道教文学"的界定尚未在学界得到一致的认同,然而这至少证明学界对于这一学科已不再熟视无睹地忽略。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学界试图在各个领域对道教文学展开诸多的探究,我们将以大陆学界为主、旁涉港台学者的研究,对这些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大致勾勒道教文学研究的概貌。(一)道教文学的通史通论研究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中国宗教文学史似乎早就因为某些习焉不察的偏见而理所当然地被边缘化,正是基于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部道教文学通史或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难能可贵地弥补这种缺憾。詹石窗的《道教文学史》是第一部出现的道教文学通史。这部论著以通史的笔调论述了从汉代至北宋的各个时期道教文学的发展脉络,对于汉魏时期道教的炼丹诗、咒语诗、游仙诗、步虚词、玄歌、仙传、志怪和隋唐五代时期的道人诗、神仙传记以及北宋的道人诗词、名山志、宫观碑志等道教文学体裁和作家作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均有论述。其后的《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一书大致延循了《道教文学史》的研究思路,对南宋至元代的道教文学做了逐一的概述。在这一论著中,詹石窗对以王重阳和全真七子为代表的全真道的诗词、以白玉蟾为代表的南宋元代金丹派南宗的诗词、南宋金元的道教散文、元代神仙道化剧分别在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的层面上加以分析。詹氏的这两部道教文学史虽然在时间跨度上尚未完备,然而作为道教文学研究中率先出现的[!--empirenews.][1][2][3][4]下一页文学通史,无疑是有着筚路蓝缕的开山之功的。杨建波的《道教文学史论稿》[x]是继詹氏的两部道教文学史之后的又一部文学通史。该书以史为线索论述了从汉代直至明代的道教文学,对游仙诗、神仙传记、道教诗词、神仙道化剧、道教黄冠散曲、道教名山宫观志等道教文学的内容均有概述,就时间跨度而言无疑是前所未有的。除此以外,著者还基于道教、甚至道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对诸如《淮南子》、《长生殿》、《三言二拍》等作品中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和渗透进行了阐发,其论说视域远远溢出了道教文学的范畴。另外,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xi]和《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与文学艺术"部分、牟钟鉴等著《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xii]的"道教与文学艺术"部分、伍伟民、蒋见元的《道教文学三十谈》以及杨光文、甘绍成等著《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谈》[xiii]分别以概述的笔调论述了道教文学的各种体裁和类型。而《中华道教大辞典》[xiv]将道教文学分为"道教诗词"、"道教杂记、散文"、"道教传记、传奇、小说"、"道教典故"等类并分条目阐释了道教文学的各类体裁作品。以上似可视为道教文学研究中的通论研究。(二)道教文学的体裁分类通过对鱼玄机、李冶、薛涛三位唐代女冠的生平和诗作的分析,指出正是由于道教为三位女冠提供了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从而使得三位女冠的诗作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并为唐代诗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对道教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中,全真教的诗词成就亦引发了学界的诸多兴趣,如黄兆汉的《全真七子词评述》一文[xlviii]对全真七子的词作作了从内容到艺术特征的全面评述;蔡静平《瑶台归去恣逍遥--论金元全真道士诗》[xlix]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金元全真道士诗兴盛的原因,并且指出:全真道士词一方面克服了传统道教词的虚妄怪诞,使词体呈现出自由无碍的羽化之境,另一方面又突破了文人词的典雅精致,促进了词的俗化,标志词在荒诞与空灵、典雅与俚俗之间发展的渐变;左洪涛的《丘处机道教词思想探析》[l]指出丘词是对于全真道成仙证真、内修心性、外修功行、三教合一思想的阐发,其词作亦呈现了清拔的文人词的艺术特征。另外,还有郭顺玉的《元代道教文学的力作--<武当纪胜集>》[li]对这部武当名胜题咏诗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都作了阐发;台湾学者孙克宽《元代的一个文学道士--张雨》一文[lii]对茅山道士张雨的文学成就进行了详尽论述;詹石窗的《诗成造化寂无声--武夷散人白玉蟾诗歌与艮背修行观略论》一文[liii]通过对白玉蟾的题赠杂咏诗、修道歌谣、神仙人物及圣贤赞颂诗、丹功道观意诗等四种诗词类型的分别剖析,指出了其以"艮止为门、先命后性、性命兼达"的修行观为旨归、并指出了这种旨归与白氏诗词理论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在对于道教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学者文英玲的《陶弘景与道教文学》一书,这是目前学界最早一部对于道教文学中具体作家进行微观描述的论著。论者首先考察了陶弘景的生平及其道教文学作品的范围,确立了以《真诰》、《周氏冥通记》、《华阳陶隐居集》三部作品为其道教文学的作品;然后在宗教体验和宗教汇通的层面上分述了其作品的思想特色;最后从体裁特色、意象特色、修辞特色分别剖析了其作品的艺术特征。该书无论在文献资料的引证上还是理论思辩的论说上都堪称这一研究领域的典范。[!--empirenews.]除此,罗争鸣于200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唐五代道教小说研究--以杜光庭为中心》[liv]是研究杜光庭道教小说的一部力作。论者从宗教、文学、历史、文献等视角对杜氏的《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录异记》、《道教灵验记》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论说中对每部作品均分别作了不同的专题研究,其中对于作品的版本、真伪、成书背景、材料来源等历史文献的考述尤为用力。(四)道教文学的专题研究及其它研究如果说在道教文学的研究中,上述如文学通史、文学体裁、作家作品的研究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在属于微观研究的专题研究中则略显单薄。在这一研究中,台湾学者李丰楙用力甚勤,收录于其《误入与谪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学论集》一书[lv]中的《六朝道教游历仙境小说与洞天说》、《魏晋神女传说与道教神女降真小说》、《孟郊<列仙文>与道教降真诗》、《西王母五女传说的形成及其演变》、《道教谪仙传说与唐人小说》等论文无疑为这一研究中具有相当学术份量的成果。在这些论文中,论者以其对于道教各类经典的熟谙引证以及一贯主张的"主题研究"方法的娴熟运用,对于道教文学中诸如游仙、洞天、降真、谪仙等重要主题在道教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共同层面上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种论说视角对于道教文学的细致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在大陆学者的研究中,党芳莉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八仙仙事演变及相关文学研究》[lvi]亦为此类研究。在这篇论文中,作者首先考察了八仙信仰的形成及其演变;然后对于诸如八仙度脱剧、八仙庆寿戏、八仙小说(存目)等八仙文学进行了阐述,最后,该文对《吕洞宾黄粱梦觉》、《韩湘子度文公》、《钟离权十试吕洞宾》等作品进行了个案的剖析。论者试图在宗教史、文学史、民俗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揭橥八仙主题产生、演变、文化内涵及传说载体,就研究的视角而言,在道教文学的研究中无疑颇具新意。除此,在对于道教文学的研究中,还有如龙晦的《论敦煌道教文学》[lvii]的区域性研究以及闵智亭编著《道教仙话》[lviii]、李裕明的《<仙传>辑佚》一文[lix]、徐翠先编著《道教文言小说选》[lx]等道教文学文献资料的整理。需要补充的是,道教文学的研究缘起和发轫于道教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这一研究亦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主要为:(1)从总体上探讨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如:葛兆光《想象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典文学》一文[lxi],伍伟民《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刍议》一文[lxii];(2)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断代史的关系,如张松辉著《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lxiii],孙昌武著《道教与唐代文学》[lxiv];(3)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关系,如柳存仁的《全真教与小说西游记》一文[lxv],钟来因著《苏轼与道家道教》[lxvi];(4)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具体体式的关系,如:黄世中著《唐诗与道教》[lxvii],凤录生著《道教与唐五代小说》[lxviii]。虽然道教文学[!--empirenews.]上一页[1][2][3][4]下一页研究的兴起与这一比较研究颇有渊源,但是这类研究多着眼于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渗透和影响而非道教文学本身,随着"道教文学"这一概念的日益明晰和完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在严格意义上已然远远溢出了道教文学的论说视域,因而笔者并未将此纳入本文的论说视域中。三对于道教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如前所述,在道教文学研究的初兴阶段,学界已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的成果,对于这一交叉性学科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涉及。虽然如此,正如一切的新兴学科在初期所必然要面对的,在道教文学研究的现状中亦存在需要我们反思和追问的诸多问题,在此冒昧提出,以就教于方家。首先,就道教文学的研究视域而言,论说者对道教文学通史、各类道教文学体裁、某些作家、作品以及专题研究等课题虽然都有涉及,但大多只限于浅尝辄止的零星研究,无论在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远未达到一种成熟意义上的学术范型的标准。由此在道教文学的研究中,于宏观的纬度还未有一部在时间跨度上完整、在发展脉络上清晰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通史;于微观的论述中学界、特别是大陆学界对于精细纵深的专题研究等只有凤毛麟角式的阐发;于基础性研究的道教文学的文献整理则寥落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无疑是目前道教文学研究中的极大的缺憾,也是我们在继道教文学研究的发展初期以后所要用力的方向之一。不但如此,即便在道教文学的研究视域并非深广的现状中,在研究课题的分布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冷热不均的趋向。即:某些课题的研究已然被学界在同一视角反复论说而很难再找到新鲜的突破口;与之相反的是,相当多的课题却因为其"冷僻"、"生硬"而被学人长期忽略而有待开发。这种分布不均我们可以凡举道教诗歌和道教戏曲的研究为例。如在道教诗歌的研究中,学界对于游仙诗的研究用力甚多,但对于其它道教诗歌类型如道教赞颂诗、丹道诗、步虚词、青词等却很少涉及。在对于道教戏曲的论述中,如前所述,绝大多数的论说者都致力于神仙道化剧、特别是元代的神仙道化剧、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的阐发上,而这类阐发则反复在全真道与神仙道化剧的思想内容的关系上立意。至于明代的神仙道化剧、还有诸如道情、道教戏曲与道教仪式的关系等则有待于进一步纵深研究。其次,在道教文学研究的论说方法和范式上,目前亦尚有诸多需要我们重新加以审视的问题。[!--empirenews.]其一,在道教文学的研究中,借鉴和沿袭的多是中国文学旧有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往往忽略了道教文学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宗教文学的特质。如"思想、内容及艺术"三分法的研究模式即便在中国文学的论述中也略显陈旧,然而在道教文学的研究中,这种"三分法"却是大多数论说者的固定话语模式,而道教文学在文化含量上的多元性、文学成就上的独特性将会有被这种千篇一律的论说方式化约和消解的危险。基于此,适当地借鉴和运用诸如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推进道教文学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其二,研究范式的革新并不意味着对于传统的完全否弃,对于道教文学的研究来说,传统的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道教文学的研究现状中,对于这一最为基本的方法的运用亦略显不足。多数的论说在文学研究中具有相当功底,然而对于道教典籍的熟谙程度却有所欠缺,这种基础性研究的不足必然将限制整个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正如一切的学术研究必定建立在确凿的论据的基础之上,由此在道教文学的研究中,这类奠基于道教文献的研究和清理的坚实基础之上的论说就显得格外地弥足珍贵,而在这一点上,海外、特别是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三,在道教文学的研究中,对于道教思想本身的深掘明显欠缺。在学界的论述中,道教思想往往只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背景出现,即便是关于道教文学中"思想内容"的探讨,亦多因循道教思想研究的旧说,而对于道教思想的阐发缺乏创发力。如所周知,道教文学是道教与文学之间的交叉性学科,因而道教文学所呈现的就不仅仅只是其作为文学的一面,作为道教思想的重要和独特的载体,道教文学对于道教思想的艺术性的诠解和阐发与那些直接阐明道教教理教义的作品同样重要。由此,在道教文学的研究中,道教思想就不应仅仅作为一种所谓"影响说"的文学的学术背景而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遮蔽,也不应成为对道教思想研究旧有成果的缺乏创意的简单沿袭和重复,发掘出道教文学作品中道教思想的新意亦是道教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任务。要之,道教文学作为道教与文学的交叉性学科,无论对于道教还是文学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由此,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的学科,道教文学的研究对于研究者无论在学术视野的广博还是学术功底的深厚上都提出了非同寻常的要求。虽然道教文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与此同时,目前研究现状的诸多缺失却足以为未来这一学科的全面兴盛提供发展的可能,而或者,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人对于这一学科的关注,道教文学将会最终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成熟形态的学术范型。[!--empirenews.]注释:[i]日本学者游佐昇最早在《道教》第二卷中使用过"道教文学"一词,但由于游佐昇主要基于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而使用"道教文学"一词,因而并未对其进行过明晰的界说。见福井康顺等编《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ii]《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页66-67,北京:新华书店1988年。[iii]伍伟民、蒋见元著《道教文学三十谈》页1-13,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iv]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v]詹石窗著《道教文学史》页3,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vi]詹石窗著《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页5,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vii]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卷六第1期,1996年3月。[viii]李丰楙著《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导论,页5,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ix]文英玲著《陶弘景与道教文学》页113,香港:聚贤馆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x]杨建波著《道教文学史论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xi]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四卷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xii]牟钟鉴、胡孚琛、王葆《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xiii]杨光文、甘绍成著《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xiv]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xv]载《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xvi]张松辉著《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页141-158,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xvii]载《理论月刊》1999年10、11期。[xviii]载《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xix]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5期。[!--empirenews.][xx]载《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xxi]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xxii]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xxiii]桑宝靖著《仙歌考论》打印稿,天津:南开大学2002年。(按:为了更为全面地反映道教文学的最新研究状况,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一些近年来未公开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xxiv]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xxv]载《小说戏曲研究》第四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xxvi]李丰楙著《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xxvii]孙昌武著《道教与唐代文学》页290-30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xxviii]苟波著《道教与神魔小说》,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xxix]《民间文艺季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xxx]王青著《道教神话研究》打印稿,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xxxi]载《文学遗产》1980年第3期。[xxxii]载《中华戏曲》第一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86年。[xxxiii]载《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xxxiv]载《青岛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xxxv]见黄兆汉著《道教与文学》,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xxxvi]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xxxvi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