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及法律对策本科学位论文_第1页
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及法律对策本科学位论文_第2页
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及法律对策本科学位论文_第3页
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及法律对策本科学位论文_第4页
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及法律对策本科学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PAGEi前言1993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实施10多年来,为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期,这种新旧体制的交替在竞争秩序上表现得尤其明显,许多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出现。由于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只用列举条款规定了有限几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每种行为都有明确的适用界限,致使许多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纳入到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该法及时维持市场秩序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例如,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仿冒商品名称、包装或装潢以外的商业标记引起市场混淆的行为;也有虽未引起市场混淆,但单纯的攀附知名商品或知名经营者的声誉,搭他人的便车,进行不正当竞争;这些行为纳入到现行法律调整存在困难或没有依据,但对竞争秩序危害很大。因此,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需要修订完善,以使各种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法律的规制之下。目录摘要 1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11、1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不正当”的多角读分析 11、1、1违背经济公平 11、1、2违背商业伦理道德 21、1、3违背法律正义 21、2我国立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3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42、1不正当竞争的道德标准 42、1、1不正当竞争道德标准的国际规定 52、1、2不正当竞争道德标准的国内规定 52.2不正当竞争的事实标准 52.2.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52.2.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 62.2.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 62.3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标准 62.3.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62.3.2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72.3.3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客体。 83、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进一步完善 83.1明确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 93.2加大执法和打击力度,提高《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地位 103.3强化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管理 103.4设立具有高度权威的专门的执法机构 11结语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6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论文PAGE16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及法律对策摘要:

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为了防止和消除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从而达到保护和鼓励"竞争"这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目的。因此,如何认定和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关键词: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完善我国由于立法起步较晚,于1993年才颁布施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填补了我国对不正当竞争及垄断行为方面的空白。施行十余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鼓励和保护正当竞争,惩治不正当竞争,增强竞争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加入WTO、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外知名品牌走进中国,造成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局面,导致本法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需求,不能很好地维护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竞争秩序。特别是一些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形式的出现,扰乱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1、1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不正当”的多角度分析1、1、1违背经济公平美国学者贝尔指出:“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它必须证明它的分配原则是合理的;它必须证明自由和强制的兼而并用对于推行和实施它的分配原则来说是必要的,是天经地义的”。[1]这表明,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建立道德秩序,以道义良知证明其对自由限制的正义性和运作的合理性。在市场活动中,经济正义规范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方式,要求它遵循公平、公正的伦理准则,实行文明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这样才能按照正确的伦理取向赢得经济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活动具有正义性。对于从事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其经济活动自然要以营利为目的,但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必须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维护人的权益。因为这类部门承担了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经济稳定有序的直接社会责任,因而对它的伦理评价标准,就不能单纯是营利,而必须有伦理准则来规范其经济行为,切实处理好“经营”与“做人”的关系,克服与消除种种否定社会效益、破坏生态环境和无视人的价值等有损于经济正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它离不开体现经济正义的伦理准则的规范。没有经济正义的精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难以建立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如此,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也会有此过程。1、1、2违背商业伦理道德从起源上看,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是为了克服知识产权法权利救济上的缺陷,作为一种补充性保护机制出现的。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之所以能起到一种补充作用,决定性因素在于,其引入了道德标准作为一般条款,将诸如“诚实信用”、“善良风俗”、“诚实惯例”等原则作为衡量行为合法性的标准。商业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下是社会道德的主导内容,是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市场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2]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诚实信用、商业道德。可以看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精髓就是维护商业道德,确立竞争道德规则,消除自由竞争的过火行为。这种过火行为滥用了竞争自由,实施不道德的竞争行为,破坏了竞争道德。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款要求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这一规定使道德直接法律化。将道德标准引入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道德标准引入法律只是完成了“道德法律化”的过程,而“道德法律化”要求道德不仅要在法律中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转化为可以具体适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1、1、3违背法律正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平等、公平的理性原则,既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经济正义的内在属性,同时也是法律运作的基本原则。在各项经济立法,特别是在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诸多方面,如诚实信用、平等竞争、公平交易、契约自由等优秀的思想道德,都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使之制度化、法律化,从而在法律规则和原则体系上展现经济正义。我国已制定的经济法律制度,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反不正当竞争法》确认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守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原则,把经济正义原则法律化,赋予其法律的强制力。显然,这些经济立法都共同的把体现平等、公平、守信等经济正义的原则转变为法律规范,以法律的强制力维护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平等、公正、诚实求真的经济正义原则。1、2我国立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它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这一定义性规范是从行为主体、行为的违法属性以及危害后果的角度界定不正当竞争的,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第5条至第15条又具体列举了11种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那么实践中如何去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果认为其界定不限于该法所列举的行为类型,还包括“违反本法规定”中的原则性规定的行为,即违反第2条第1款“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规定的行为,那么这就要求执法机关运用自由裁量权根据原则性条款加以认定。如果认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是指11种该法明文列举的违法行为,法律没有列举的行为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采取了严格的法定主义,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理由。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采取的是概括与列举结合的方式,其优点是:“第一,列举虽然具体易于认定,但任何个别列举总不可能永无疏漏,概括的定义提示了所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共性,为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提供了原则依据;第二,《反不正当竞争法》还规定了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遵循这些原则的行为属于正当竞争,反之则属于不正当竞争。该法既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规定,又有正反相结合的规定,为认定处理该法没有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法律依据。”相对于立法比较完善的德国就采用这种立法方式,不但内容较为详细,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在第8条关于“清仓销售”的规定中,就涉及6款12个小项的内容,一个条文大约有800字,[3]又如第17条关于商业秘密或经营秘密的泄露中,不仅对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了规定,而且对行为的主体、情节严重的情形、对行为未遂也应予以处罚等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采用了“一般条款加行为列举”的立法模式,“一般条款”是高度概括,而“行为列举”又是如此具体详细,这样既可以使人们对法律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目了然,又可根据“一般条款”的规定囊括包罗法律未曾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种法律结构既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又克服了制定法具有的封闭、僵硬的局限性,使法律能够灵活适应市场经济情况的变化。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采取的是严格的法定主义,理由是:第一,“违反本法规定”几个字有着特殊的立法意图,专指违反第二章的规定。倘若《反不正当竞争法》有意承认法条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外的行为,就会写上诸如“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之类的兜底性条款,但《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没有这样做,其意图就是只承认第二章所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要求其类型具有法定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易判断,而且,确定一种行为是否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极其严格。因此,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围确定上,只允许法律判断,不允许执法机关在法律之外进行判断。第三,在主管机关上的考虑,我国没有像外国那样建立级别很高并且有很大独立性的执法部门作为主管机关。考虑到我国执法机关的实际水平,不能给予其这种权力,让一个基层的执法部门对需要根据经济形势进行判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认定是无法想像的事。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明文列举了11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没有关于“其他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种兜底条文。可见,我国采用列举式立法例,而且采用封闭性的立法结构。它并没有依循往常立法的通例,而且其中有些内容比较原则和抽象,有些行为特征规定较模糊,外延界定不清。如:第10条关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规定,也只列举了该行为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如此笼统又过于原则化的规定显然不利于执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的操作。我国1993年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部分垄断行为的混合法律,但由于该法对垄断行为的规定是支离破碎的,该法还称不上是完整的合并立法。[4]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按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从我国反法对不正当竞争的定义来看,并没有明确提出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主观故意性,但从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和实质来看,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主观故意行为。当然,不正当竞争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具有不同的标准。2、1不正当竞争的道德标准不正当竞争的道德标准即竞争行为违反市场竞争中的道德观念.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维护商业伦理的法律。[5]市场竞争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但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也是一种违反道德的行为。2、1、1不正当竞争道德标准的国际规定从国际惯例上来讲,是否违反“诚实惯例”是判断竞争行为是否正当的基本标准。从狭义上讲,竞争是指同行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力求有利于自身发展,而达到影响和不利于竞争对手发展的行为。是构成不正当竞争,关键要看在竞争手段上是否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从广义上讲,竞争泛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上的一切活动行为,也就是说竞争并不限于同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同样可以产生竞争诚实惯例标准首先是一种道德标准,在世界众多国家的反不正当竞争竞争法及其判侧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认为:“凡在工商业事务中违反诚实的习惯做法的竞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6]大多数欧洲国家民法典包括诚实信用的一般条款,许多具体规则都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化。[7]2、1、2不正当竞争道德标准的国内规定在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合同法中都引了诚实信用原则,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可见,诚实信用原则是国际国内通用的判断市场竞争是否公平正当的道德标准。2.2不正当竞争的事实标准反不正当竞争的事实标准即竞争行为事实上客现地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在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实践中,必须注重违法当事人的违法实际,也就是当事人实施不正当竞争的事实。虽然有些竞争行为已经构成不正当竞争,给市场竞争秩序造成很大的危害,但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完善性,从法律上讲还不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因此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不正当竞争的事实标准由以下方面构成。2.2.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任何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者,影响市场竞争的单位、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正当竞争的主体,因为都可能对竞争过程、竞争结果产生影响,从而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2.2.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章规定了11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其表现共有19种。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已远远超出了这11类的范围,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产生,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已难以界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当然,这是由法律的不周延性和法律的滞后性所决定的。如生产、销售假冒名优商标的违法行为,介绍、促成商业贿赂的违法行为,政府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实施地方保护的违法行为等。还有一些违反诚实、信用和公认的商业道德准目的行为,从事实上讲都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2.2.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事实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都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准则的行为。不正当竞争法号称经济宪法,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性,首先体现在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竞争秩序混乱,造成不公平竞争,他削弱和窒息了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应有的活力和作用,严重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对其他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很简单的事实,非法经营者成本低,质量差,售后服务几乎没有,强占大量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合法经营者的利益受损,消费者利益受到伤害。2.3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标准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理只能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及其规章,目前主要依据的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串通招标行为的暂行规定》,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由于我国法律规定法无明令禁止不违法,因此在执法事件中.只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2.3.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据此,反法调整的主体首先是办理了法人执照的经营者。这里经营者是合法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如果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构成了不正当竞争的主体。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本意,不正当竞争的主体除法人企业外,还包括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了营业执照的各类合法主体,即各类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营业单位,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合伙企业,以及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个体工商户,这类主体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都是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组织,只要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必然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约束。但是不正当竞争的主体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界定的经营者,仅从字面上理解必然有一部分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组织和个人不能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范围。例如该法第七条是对滥用权利的禁止,它针对的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以权经商、地区封锁、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而政府并非本法所称的“经营者”。又如在商业贿赂行为中,实施商业贿赂的业务员,收受商业贿赂的业务员、经理、医生、院长等。这些人显然不是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但的确实实在在地参与和促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反法又如何来调整这些现象呢?孔祥俊先生认为,反不正当行政法上的经营者,实质上应该包括参与或者影响市场竞争的任何人。[8]孔先生的这种见解是符合立法宗旨的,但在执法实践中执行起来确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从法理学上讲,法无明文规定不违法。同理《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明确吧参与或者影响市场竞争的人纳入反法调整的范畴,故在执法实践中,反法对这一类不正当竞争的主体就显得无能为力。2.3.2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规定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每种行为都有明确的适用界限,致使许多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纳入到先行法律的调整范围,使该法及时维持市场秩序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例如:(1)利用媒体、广告,进行产品质量、功能、效果等各项指标对比,以表明本单位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更优,打击特定或不特定竞争对手。(2)由经营者出资,媒体出面,聘请“专家”进行与经营者商品相关内容访谈、咨询,向视听众消费者进行名为知识性,实为广告推销宣传的解释,在活动中鼓吹自己,贬低对手。(3)单位组织煽动、资助消费者投诉扩大化,激烈升级,制造声势,进而达到排挤、打击对手的目的。(4)互为竞争对手性质的单位,一方以利益引诱手段,从竞争对手处挖去项目关键人员,以釜底抽薪方式,造成对手项目的瘫痪,或聘(挖)来人才后,在对手项目基础上加以改造,使该商品以另一面目出现在市场,以拖垮对手。(5)由经营者资助,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举行所谓检查,区域性评比,操作出有利于本地方企业(主要是资助单位)的抽检、评比结果,并将结果在媒体上予以公布,以打击竞争对手。(6)商业欺诈行为,即经营者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造成消费者和用户对其商品质量、价格及服务水准的误解,此行为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已有规定。上述六类行为,理论上都符合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主观上都是故意,有着明确的行为目的,在贬低、打击或限制竞争对手;客观上均实施了具体行为、贬低、排挤竞争对手或非本地单位,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侵害了经营者及消费的合法权益。所以,可以依照前文所讲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精神,即根据竞争行为是否存在搭便车、食人而肥、投机取巧或者豪夺等精神进行衡量。这些精神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将其贯穿到一般条款的适用之中,可以给一般条款注入生动而“鲜活”的内容和气息,可以做到“看得见”和“摸得着”。2.3.3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客体。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及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民事侵权性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并非单纯的民事侵权行为,更重要的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同时是它的又一本质特征当然,这种“损害”可能是实际发生的损害.也可能是潜在的尚未发生的损害.是一种广义的并非针对特定竞争对手的损害。3、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国际竞争法法制有了很大的发展。竞争法制的完善在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如世界只是产权组织国际局根据1994-1995年计划编撰了《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根据《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及世贸组织的TRIPS协议多反不正当竞争的规范进行了很好的整理和诠释,反映了反不正当竞争新的国际趋势。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来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必须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上于此相适应,及时吸收先进的国际立法经验,完善现行规定,已急迫地摆到了我们眼前。3.1明确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重新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增设一般条款。我国竞争法采取的是列举式立法例,法律明文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但没有相关“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样的兜底条款,势必会使法律对市场交易种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束手无策。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不正当竞争行为将会逐步扩展到文教卫生等几乎所有的经济生活领域及世界各国和地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调整的范围的扩大,将是必然趋势。因此,应重新界定不正当行为的概念,在采用列举法列举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同时,用概括法明确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的一般条款,使一般条款与具体规定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对于具体条款中没有列举的行为,可根据“一般条款”的精神直接认定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扩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范围。德国的竞争法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限制竞争法所构成。继1896年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后,于1957年制定了反垄断法,称为《反限制竞争法》,又称卡特尔法,该法迄今已进行过六次修改。[9]我国目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中,有5种是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这属于国外反垄断法或限制竞争法的内容。而现实的情况是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普遍存在,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也愈演愈烈,尤其是行政垄断行为,如地区封锁、部门垄断、政府设立行政性公司、政府限定交易等,这些现象都极大地扭曲、排斥或限制竞争,人为地制造垄断、破坏平等、自由的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甚至陷于无效,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调整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尽快制定一部科学严谨、为建立健康高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所必需的《反垄断法》已是势在必行。我国《反垄断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但在新法尚未施行之前,在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时,考虑对竞争关系的保护,不仅对不公平的竞争行为加以禁止,而且对排斥竞争的垄断行为(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也适当地予以规制。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的规定。但随着我国经济生活中垄断行为愈来愈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制定反垄断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反垄断呼之欲出。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应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垄断行为的规定并入将来的《反垄断法》,以使我国的立法体系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不能将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作一体处罚,因为和充分考虑到二者对竞争的危害性不同这一因素。虽然说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都对竞争起保护作用,但各有侧重,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是公平竞争,反垄断法保护的是自由竞争,而排斥竞争的垄断行为的危害性显然大于妨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性。[10]3.2加大执法和打击力度,提高《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地位《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治理主要是以行政程序为主,司法程序为辅。从立法的精神来看,更加注重了事前的预防和救济。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严格执法,不徇私情,秉公办案。现实生活中较普遍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的没有部门来管,执法不平是这些违法行为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执法机关要坚定地履行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和打击力度,使市场竞争行为得以有效地监控。否则,制定得再好的法律也只能是束之高阁的空文。同时,由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规定“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为真正实现立法宗旨,应赋予其相应的地位。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属于一般性法律,在一些问题上其效力低于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地位如此低下,与其立法宗旨是极不相称的。因此,必须把反不正当竞争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将其上升至基础性法律的地位。3.3强化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执法机关,其渎职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工商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管理。首先,行政监察机关应加大对工商行政机关的行为的监督。建立责任追查追究制度,与行政执法机关的领导和主管人员的职务升迁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依据。其次,要疏通群众的举报渠道。群众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举报的权利和义务,对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渎职行为也应该有举报的权利和义务。建议立法中增加“任何人都有检举和举报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渎职行为的权利和义务”、“有关机关必须受理”等条文。一项法律的贯彻执行,必须要有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的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设置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机构可参照国际上通行的立法部门直接直接创设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主管机关的方式,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日本的公正交易委员会、德国的卡特尔局等。一方面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监督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样既解除了工商行政部门的不堪重负,又便于权力集中统一,提高执法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赋予其向监督检查部门的检举权,形成一个以专门机构为中心,有民众参与的,覆盖市场经济全部领域的有效法律监督体系。3.4设立具有高度权威的专门的执法机构为保障竞争法的有效实施,德国等竞争立法卓有成效的国家,都通过法律创设了较高层次和权威的专门执法机构,并赋予其独立的法律地位,对其履行监督、执行竞争法的职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没有规定专门的执法机构,只是在第3条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机构,但其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没有权力审查政府的行政性垄断。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平交易局成立,其具体职能之一就是制止不正当竞争,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该执法机关的组成、权限、活动程序及处理方式等。中国法的实践和西方国家的经验都已证明,在尊重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权并充分发挥其经济管理监督职能的基础上,设立职责齐备、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专门执法机关保障竞争法的实施,是富有理智的最佳选择。因此,我国竞争法体系的完善,仅仅依靠各级工商管理部门,而没有一个专业化的执法机构。很难保证竞争法的实施,更无法有效地制止垄断、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行为。[11]结语不正当竞争行为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与相关法律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能更好的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本文的论证,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及其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给立法者一些帮助。同时本文认为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与治理工作,应该把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主要的和重点的打击对象。只有具备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与秩序,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快地建立、健全和完善。整个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健康、高效地运行。注释[1][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2]参见王先林:《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款释论》,载于经济法网(/show.asp),2003年3月7日。[3]张建华: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点及其立法启示山西大学学报[4]王学政: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理论和立法经验专利文献出版社[5]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6]李昌麟:《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10页[7]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第91页[8]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第89页[9]王晓华:竞争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李春华付中强:中德反不正当竞争法之比较[11]李春华付中强:中德反不正当竞争法之比较参考文献[1]张守文等:《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邵建东:《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赖源河编审:《公平交易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