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巩固练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巩固练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巩固练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巩固练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巩固练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海禁”等措施,企图依靠远离海洋、抑制民间海上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A.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抵抗劲敌 B.明清的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明清的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2.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3.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 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 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4.清初,统治者沿用前朝的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即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要经过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康熙时起,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官员们反复表白“唯有皇上,不知其他”。这一变化(

)A.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C.提高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5.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机构,本质上反映了(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文臣官员地位提高C.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D.地方权利不断弱化6.“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是……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

)A.内阁制度 B.司礼监 C.奏折制度 D.理藩院7.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边疆治理措施的示意图(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处应该填入(

)A.册封渤海郡王 B.设立奴儿干都司C.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D.平定准噶尔部叛乱8.清代有一中央机构,其办公的地方称“值房”,成员都是兼职,但又地处内廷,“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这一机构是(

)A.中书省 B.吏部 C.军机处 D.宣政院9.清朝疆域在1760年达到极盛,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等负责管理辽阔的藏区;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并在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这实际上反映出清朝(

)A.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B.地方管理体制的一体化C.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0.西藏作为清朝的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的同时,又册封达赖和班禅,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出清朝边疆治理的政策为(

)A.军事征服 B.民族自治 C.武装斗争 D.因地制宜11.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帝在驳回英人所请各项后申饬群臣:“(英王)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或于澳门地方串通勾结,欲滋事端,不可不预为之防。”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A.严禁与海外各国进行通商 B.无力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对西方侵略野心有所察觉 D.已认识到中英国力差距12.雍正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才能上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再装入特制皮匣,皮匣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员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由此可见密折制度(

)A.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降低了行政效率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当时吏治极腐败13.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边界的确定有利于(

)A.西藏地区的管理 B.疆域版图的奠定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统治危机的消除14.曹雪芹的祖上曾任江宁积造,其任务是按年置办御用,赏用绸缎等。但从康熙三十七年,曹寅任江宁织造以后的奏折来看。曹寅似乎有许多特殊的差使,在曹寅给康熙的密奏中,天气问题如雨水、冰灾:,粮食问题如收成,米价;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贪廉等,都有所涉及。康熙赋子曹寅密奏权旨在(

)A.加强皇帝专制独裁 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C.提高行政决策效率 D.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15.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不断强化皇权。清朝进一步强化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南书房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立16.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某中学开展了“确保边疆发展,巩固边境安全”的主题活动。下图为该学校收集的某一边疆地区不同时期的史实。由此推断①应为(

)A.在西藏平定准噶尔叛乱 B.在台湾建立台湾府C.在新疆平定噶尔丹叛乱 D.在东北组织雅克萨之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材料二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大量文书直接送达给皇帝处理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明成祖是如何解决皇帝政务繁忙问题的?(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中枢秘书机构是由哪一个皇帝设立的?(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个发展趋势?如何评价这一趋势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明清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宰相、闭关锁国、土司、重农抑商、文字狱、南书房、十三行、理藩院、八股取士、军机大臣、海禁、达赖喇嘛、会试等。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进行论述。(要求:写出关联词语,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详解】题干中明清政府为了解决境内反对势力、“倭寇”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选择“海禁”等措施,远离海洋,把领海让出来,反映出明清政府没有海权意识,领海意识,说明其海洋意识淡薄,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政府通过“海禁”等措施解决境内反对势力、“倭寇”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不能反映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排除A项;材料中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措施的出发点不光是为了对付西方早期殖民势力还要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C项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在解决境内反对势力、“倭寇”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等问题上的共同做法,没有体现他们的忧患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从明清时期对边境地区的城市及关隘名字变更情况来看,对少数民族的态度由歧视转为包容,这显然有利于民族融合,说明的是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主对臣子的控制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智慧对民族交融的影响,非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排除B项;仅从城市及关隘名字的变更情况来看,是无法得出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在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中并不关心贸易,而是注重“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目标,因此明朝实行海禁,限制海上贸易,同时在海外国家承认明朝宗主地位的基础上开放朝贡贸易,以体现“怀柔远人”,于是形成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B项正确;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扼杀,排除A项;明朝限制而非禁绝民间贸易,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国内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清初文书制度的变化,由“公题私奏”到上奏人与皇帝单线联系,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治腐败根源并不单单是这一制度造成的,排除A项;文书制度致使中央中枢机构权力增强,但不一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清初君主专制强化,材料并没有涉及清初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等中枢权力部门的制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是指决策过程中皇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中央处于支配地位。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受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整个过程中宰相权力不断被削弱以致废除,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A项正确;宋代文臣地位提高,排除B项;宰相权力不断削弱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地方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6.C【详解】根据材料“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是……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可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环节,这就是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设立,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司礼监是明朝时期设立的宦官机构,行使皇权、掌管厂卫,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时处理外藩事务的部门,排除D项。故选C项。7.D【详解】根据材料“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消除了西部边疆的分裂割据状况,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的统一,所以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属于加强边疆治理措施,D项正确;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明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瓶掣签是历经数百年形成的藏传佛教中最为重要的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均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金瓶掣签制是管理大活佛的一项关键措施,不属于清政府加强边疆治理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根据“成员都是兼职,但又地处内廷”、“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可知这一机构是清朝设立的中枢机要机构,但这一机构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机构应该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C项正确;中书省是中央正式机构,清朝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吏部是六部之一,不是中枢机要机构,但它也是中央正式机构,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代时期设立的管辖西藏等地区的机构,不是清代的中央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清政府通过设立将军辖区、办事大臣和大规模改土归流等措施,加强了对空前辽阔疆域的管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地稳定了边疆秩序,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D项正确;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中心思想,排除A项;地方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与“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等负责管理辽阔的藏区”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华文明的多元性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据题意可知,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清朝没有在西藏设置行省,而是利用当地的宗教领袖进行管理,因此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D项正确;西藏地区信仰宗教,利用西藏当地的宗教领袖进行管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并不是进行军事征服和武装斗争,排除AC项;清朝时期没有让西藏地区进行民族自治,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11.C【详解】根据“(英王)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或于澳门地方串通勾结,欲滋事端,不可不预为之防。”可以看出,清代统治者已经看到英国有可能会到澳门挑起事端,因此强调要及早防患,说明清代对西方侵略野心有所察觉,C项正确;材料没有严禁贸易,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统治者有防患意识,而不是无力挽救清朝统治危机,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差距,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材料“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可知,皇帝可以通过奏折广泛收集信息,并且皇帝亲批奏折,可以防止信息泄露,保密性强,密折制度的实行使朝政操作黑箱化,加强了皇权,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A项正确;密折制度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项;封建统治时期,统治者的一切政策根本目的都是为增强皇权、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雍正时期吏治是否腐败,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有利于中国疆域版图的奠定,B项正确;《尼布楚条约》主要与东北地区有关,与西藏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疆域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清朝时期的统治危机并未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14.A【详解】根据材料“在曹寅给康熙的密奏中,天气问题如雨水、冰灾;粮食问题如收成、米价;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贪廉等”可知,康熙赋予曹寅密奏权是为了了解地方情况和监督官员,有利于加强皇帝专制独裁,A项正确;康熙赋子曹寅密奏权旨在加强专制独裁,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和提高行政决策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项;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D项正确;废丞相,权分六部是在明朝时期,排除A项;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在明朝时期,排除B项;南书房设立时期皇权还没有达到顶峰,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主题活动列举了有关中原王朝治理西域的措施,因此①处为清康熙时期治理西域的措施,即在新疆平定噶尔丹叛乱,C项正确;平定准噶尔叛乱发生在新疆,排除A项;台湾属于东南沿海,不属于西域,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发生在东北,而主题在西域,排除D项。故选C项。17.(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直接领导六部。解决:明成祖设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2)职能: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负责承命拟旨;传达皇帝谕旨。皇帝:雍正。(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评价: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抵御外来侵略;适应小农经济发展需要;消极: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皇帝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使决策容易出现失误,也使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妨碍社会进步,给落后于西方埋下隐患。【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洪武十七年(1384)”并结合所学得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直接领导六部。解决:结合所学得出明成祖设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2)职能:根据材料二“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得出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据材料二“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得出负责承命拟旨,传达皇帝谕旨。皇帝:结合所学得出设立军机处的是雍正。(3)趋势:结合所学得出由内阁到军机处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评价:对君主专制加强的评价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积极方面,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抵御外来侵略,适应小农经济发展需要;消极方面,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皇帝不受任何约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