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_第1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_第2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_第3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_第4页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斗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构造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构造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那么梁头搁置于斗拱上。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开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荣威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主要方面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5.工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周至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至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大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木构造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一的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第一章古代建筑开展概况1.高颐墓石阙西阙:第二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工记?,“匠人营国,九千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环城的城墙九千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皇宫南面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皇宫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皇宫后面是市场。这个可以比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紫禁城南面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紫禁城的南半局部〔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2.唐长安的城市规划特点1〕宫城居中偏北,基本沿用隋朝的城市布局,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城市重心偏于一边2〕中轴线对称布局3〕道路分工明确,道路宽度有其定制4〕采用封闭的里坊制5〕市坊集中于东西两市3.明清北京城:〔图〕明灭元后大都改称北平,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建筑布局运用中轴线的手法,重点突出,主次清楚,整齐严谨,端庄宏伟。废北拓南,使城内居民分布比较均匀,也使皇宫更加居中,并在宫前形成了较长的前导空间。布局特点:①在元大都的根基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

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在全城中心地带设置钟楼鼓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那么呈方形。宫城四角建有华美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

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弱点:1,严重阻碍了东西交通;2,改造中截断河道,运河漕运不再入城。清代北京:继承明代的整个城市布局,局部变化,大量建设宫苑、喇嘛庙,加强对蒙藏的统治,旗人汉人明显分区。第三章住宅与聚落北京四合院: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与逻辑:A.中轴对称,等级清楚B.秩序通过门来表达,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C.院落内向,墙垣厚重,院内噪声低,风沙少D.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开展:分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特点:1〕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美,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表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2〕三朝五门:朝:朝廷会议,即上朝。门:文武百官上朝的出入口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规模或时间的朝廷会议,五门多指与三朝在同一轴线上的五重门。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唐长安大明宫:外殿三朝: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五门中央为丹凤门明南京:三朝〔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五门〔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清北京: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3〕左祖右社:出自?周礼-考工记?,指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是中国的礼制思想的反映,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4〕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因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称“前朝〞。后寝是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居的地方,因位于建筑群的后部,称“后寝〞。与一般建筑相比,宫殿建筑对传统礼制的象征与标识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森严的等级观念,其中更贯彻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宗法理念的信仰。因而,宫殿建筑往往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3.简述唐代大明宫的建筑设计与规划特色:〔图〕1〕选址:唐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险峻,俯视全城。2〕总体布局:a.宫城平面呈不规那么长方形b.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在长达数里的中轴线上排列着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对称布局。c.全宫分为宫、省两局部,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其北属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环列,依地形灵活自由布置,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宫殿之后建花园为一大创造。3〕主要宫殿:a.含元殿:大明宫主殿,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三间,殿前70余米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龙尾道〞b.麟德殿:大明宫最大宫殿,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等活动的重要场所4.御街千步廊:天安门南面正阳门之北,原有一座三阙的大清门,其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的廊房110间,称“千步廊〞5.试述明清北京故宫的规划布局特点与艺术设计手法:〔图〕1〕宫城称紫禁城,采用象天立宫的总体布局并采用传统城制,中轴对称,外朝内廷,三朝五门,前朝后寝2〕宫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周辟门3〕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局部,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自保和殿后的乾清门以北就是内廷4〕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5〕院落的运用和空间变化,三个空间高潮6〕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比照手法突出主体,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比照色调艺术设计手法:1.中轴线的艺术,宫殿的中轴线与城市的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宫殿在都城中的核心地位。2.空间的处:a.以门为中介;b.以廊庑为中介;c.以屋顶为中介;d.形体的大小,空间的开阖比照反衬。3.象征手法:a.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立法的意义〔例:日晷,神龟,仙鹤〕;b.文字的象征〔“乾清宫〞“坤宁宫〞中“乾〞“坤〞象征天地〕4.建筑单体:a.建筑数字采用奇数,称为天数,通过一系列最高等级数字的创造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b.建筑图案采用龙凤图案;c.建筑色彩:黄、红、金。6.试述北京天坛的规划布局特点、建筑设计特点及其艺术设计手法:规划布局特点:1〕北面墙为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分为两组祭坛:圜丘和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3〕正门在西面,余均不设门4〕中轴线布局5〕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体量上比照,祈年殿崇高孤鹜;地位上比照,附属建筑远离主体6〕主体建筑与环境: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脱俗与天接壤之感,周围遍植柏林,使建筑融于绿色之中建筑设计特点:1.在建筑设计上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与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联系。2.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比照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3.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艺术设计手法:句法:以情调动1.布局: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960m*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轴线串联,轴线上反复用圆。2.比照:方圆比照,高矮比照3.抛开室内环境作法:坛〔平台〕,采用开放性建筑,直接和天发生关系。4.表达“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绿化2〕、主轴线偏东,拉长了主人口到轴线的距离3〕、运用虚扩的手法,强化建筑的高崇、宏大的形象语法:理性的象征1.数字的象征:如祈年殿建筑构件中,就运用数来表达大宇运行的现象,祈年殿中用四根龙井柱象征天穹运转所形成的一年四季2.几何图形的象征:天圆地方3.方位的象征:坐北朝南--最高等级、坐西朝东--次之、坐南朝北--再次之4.色彩的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原为:上檐:蓝瓦--天;中檐:黄瓦--地;下檐:绿瓦--万物〔图〕7.北京社稷坛:北京社稷坛制度也是仿自南京旧坛。其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5间的殿。坛3层,上铺五色土,象征东西南北中天下五方之土都归皇帝所有,五色土按方位铺成“回〞形平面,东方青龙位用青土,西方白虎位用白土,南方朱雀位用赤土,北方玄武位用黑土,中心局部用黄土。坛外设壝(wei)墙一周,墙上颜色也按方位分成四色。〔图〕8.北京太庙:太庙是宗法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是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北京太庙创于明初永乐时,建筑由正殿、寝殿、祧(tiao)庙三者组成,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殿。太庙大殿为11间,规格和太和殿一样,是最高等级的殿宇〔图〕9.曲阜孔庙:布局特点:沿中轴线布置九进院落,前三进为前导局部,后三进为主体分主要建筑:大成殿、棂星门、圣时门、奎文阁、杏坛10.四出羡道:商周、西汉陵墓中通往墓室的斜坡形通道,称为羡道。依据等级区别有四出羡道,二出羡道,一出羡道,其中四出羡道是最高级别,为皇帝所用。〔图〕11.汉武帝茂林:〔图〕12.唐乾陵:〔图〕13.明十三陵:〔图〕第五章宗教建筑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图〕2.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3.道教建筑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明代建造,总体布局分为东神道和西神道,自上而下,最终集合最高处天柱峰。4.伊斯兰教礼拜寺:中国四大尹斯兰教寺:广州怀圣寺;福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开展演变:1〕早期建筑保持外来风格2〕晚期除神龛、装饰题材外,构造与建筑外观已中国形式建筑类型:1〕清真寺〔礼拜寺〕、墓祠、教经堂、道堂2〕布置方法不一定对称3〕建筑内设有:邦克楼、光塔、浴室,不设偶像,设神龛〔朝西〕布局特点:1〕以院落来组织建筑群体、布置灵活2〕不强调轴线对称、不强调多重院落组合装饰特点:1〕殿内不供偶像2〕大量使用空透构件—隔扇门、窗、楣罩3〕装饰题材多采用植物花纹、几何花纹组织图案,极少使用人物、动物等具象纹样5.简述塔的演变与类型:演变:佛塔原为佛徒膜拜的对象,原型为印度翠堵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区别。我国的佛塔早期受印度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开展了自己的形式。类型:一按材料分:1〕木塔2〕砖石琉璃塔3〕砖木混合塔4〕金属塔二按材料分:1〕阁楼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崇岳寺塔〕3〕单层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5〕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6〕傣族小乘佛教佛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6.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阁楼式塔〔塔作为中心存在〕,建于辽代,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老与最完整之木塔1〕平面:前塔后殿式,八角形平面,副阶周匝〔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胚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层柱,内外柱等高〕2〕构造:暗层的处理:构造上增加了柱梁之间的斜向支撑,使塔的刚度大大增强,提高了抗震性能,各层檐柱与其下之暗层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上层暗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半柱径,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3〕科学价值:为柔性构造,开创了中国高层简体建筑的先驱〔图〕7.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作品〔图〕8.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chuang):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juan)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图〕9.石窟: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北京北海:〔图〕1〕沿革:位于北京紫禁城西侧,最早是金中都北郊离宫——大宁宫,元时包入大都,位于皇城内,称太液池,至明清时为主要御苑。2〕组成:以“池岛〞为中心,池周围环以假设干建筑〔沿用秦挖池造山做法,与唐太液池相似〕。琼华岛——白塔;团城——承光殿一组建筑;琼华岛北岸——二层长廊;池东岸——几组宗教建筑。3〕设计手法:a〕平面上,轴线平行;b)立面上,丰富的轮廓〔被看〕,竖向构图中心〔景观点〕;c〕空间构成上,多层次多境界追求,山水、建筑相得益彰,园中有园,濠濮间、画舫斋与静心斋,与宽阔北海形成比照,空间与景物曲折有致,层次深远。2.颐和园〔清漪yi园〕:〔图〕位于北京西北郊,从金代起经两代扩建而成1〕组成:东宫门、万寿山山东部朝廷宫室、万寿山后山、后湖、昆明湖、南湖、西湖2〕特点:〔1〕利用万寿山的天然地势,加以人工改造创造出前山开阔和后山幽深的水院等不同境界。〔2〕高台地势上的佛香阁,有力的体量使全园产生突出的构图中心。〔3〕在借景方面,将西山,玉泉山和平畴运村收入园景。〔4〕浩瀚辽阔的昆明湖,南湖和西湖,符合皇家园林聚集大水面的理水手法。〔5〕创造出兼具北方园林的恢弘大气与南方园林〔园中园的处理手法〕的秀美多姿相融合的历史名园。3.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思想与特点:1〕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越。把人和物严密的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美好的风光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形成了。3〕以神州大地谴责不同的山川为本原,形成以山水为景观的造园风格。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竟趣为目的,排斥规那么,对称,力避人为造作气氛。与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显示人的力量的欧洲园林大相径庭。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之精在于“体宜〞而造园之巧在于“因借〞何谓“因借〞,计成解释明确:因者:随基势之上下,体形之端正,碍木栅垭,泉流石注,互相借姿;宜亭斯亭,宜谢斯谢,不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那么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官,极目所至,俗那么屏之,不分町瞳,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传统的因借理论两点4.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特点及区别:1〕前者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2〕前者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后者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而建的。3〕前者在大范围内以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后者以山石造山为主。4〕前者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后者以单株为主。5〕从园林建筑来看,江南私家园林远比皇家园林尺度小、色彩淡雅和玲珑剔透。6〕从堆山和理水来看,私家园林讲究把假山和小池塑造出山水的野趣,而皇家园林利用自7〕然地形,依山傍湖。8〕从花木配置来看,私家园林以欣赏孤植的花木为主,而皇家园林综合运用丛植和孤植。9〕从空间处理来看,江南园林的空间更讲究通透和层次,而皇家园林的庭院局部常常较为封闭。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第九章清代建筑做法1.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的专业称作大木作。2.面阔与进深: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较短的一边叫做“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沿“深〞的方向每相邻两柱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的深。一幢建筑,沿宽的方向所有间的面阔之和叫“通面阔〞;沿深的方向所有间的进深之和叫“通进深〞。建筑中各开间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叫做“明间〞〔宋代称“留神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的间叫“次间〞;再外的间叫“梢间〞,最外的叫“尽间〞。3.柱: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一、柱的分类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局部的重量。2、金柱: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4、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5、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8、举势:指屋面坡度。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构造〞,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1〕、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2〕、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局部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3〕、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4〕、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三、柱的“生起〞与“侧脚〞1〕、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留神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2〕、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四、柱的“收分〞与“卷杀〞1〕、收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2〕、卷杀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4.枋: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1〕额枋〔宋称阑额〕: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清代上面的叫大额枋〔宋称阑额〕,下面的叫小额枋〔宋称由额〕,使用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处的叫地栿。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板枋平置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最早见于陕西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3〕雀替〔宋称绰幕枋〕: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5.斗拱: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构造部件,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构造。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构造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拱既有构造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斗拱在宋代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铺作。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间铺作。角科:在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角铺作。斗拱的组成:1〕斗与升:斗与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块。位于拱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拱或拱与枋之间着,清代叫“升〞。位于翘或昂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翘昂,或包括横拱之间者,叫做“斗〞。2〕拱:与建筑物外表平行的弓形构件。3〕昂:昂在唐、宋时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明清时昂的构造作用下降,常常仅起装饰作用。6.屋架:〔一〕举架〔宋称举折〕: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为一凹曲面。屋面上这种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举架〞,宋代叫“举折〞。1〕举架的做法举架的做法均以步架为比例。举架的急缓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而定。如:一般规定檐步架均为五举〔即步架举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5/10〕。2〕举折做法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折下H/40,依此类推。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1〕、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2〕、举架先从檐檩开场,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场,自上而下。〔3〕、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0.5〕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4〕、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二〕推山与收山1〕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又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2〕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三〕梁:梁和柱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不过梁是水平放置的构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架和屋面的荷载,并将其穿到柱上。〔四〕桁、檩:桁、檩放在各梁的梁头上,上承椽子。在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檩〞,宋代称槫tuan。〔五〕椽chuan: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7.屋顶〔图〕1〕庑殿〔宋称四阿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级别最高的一种屋顶形式,常用在最尊贵的建筑上,如:宫殿、陵墓、陵寝、太庙、宗教建筑,称为皇权与神权的象征。特别隆重的建筑上使用重檐庑殿做法。2〕歇山〔宋称九脊殿〕:有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样式,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3〕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4〕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5〕攒尖〔宋称斗间〕: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8.戗qiang:“戗〞指的是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1〕水戗发戗: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嫩戗〔仔角梁〕不起翘或起翘很小。实例:苏州拙政园绣绮亭、怡园小沧浪亭。2〕嫩戗发戗: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实例:苏州拙政园绿绮亭、网师园濯zhuo缨水阁〔图〕中国近现代局部1.中国近代建筑开展状况: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开展阶段:〔1〕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它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场突破封闭状态迈开了现代转型的初始步伐,通过西方近代建筑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酝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成。〔2〕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到20世纪30年代初,近代中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并在这个开展根基上,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间,到达了近代建筑活动的繁盛期。刚刚登上设计舞台的中国建筑师,一方面探索着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形式的结合,试图在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中寻找合宜的融合点;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走向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挑战,要求中国建筑师紧步跟上先进的建筑潮流。〔3〕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这是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的一段停滞期。2.中国近代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1〕洋式建筑:a.折衷主义基调:被动的输入与主动的引进,前者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展开。主要出现在外国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使馆区等被动开放的特定地段,后者是指中国业主兴建的或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洋房〞,早期主要出现在清末“新政〞和军阀政权所建造的建筑上。b.殖民地式〔券廊式〕:一般为一、二层楼、带联券回廊或联券外廊的砖木混合构造房屋。各国殖民进入中国的早期,造的多是这类建筑。它与早期香港、澳门等地的建筑很相似。这种以券廊为特征的外观,先入为主地成为中国市民和工匠心目中洋式建筑的另一种早期模式和摹本。c.欧洲古典式:它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的一个表现,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建筑群体的折衷主义。即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另一种:是单幢建筑的折衷主义。即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西方折衷主义对中国的影响: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开展,恰好与中国各地区城市的近代化建设进程大体同步,许多城市的开展盛期正好是折衷主义在该城市的流行盛期,因此,西方折衷主义成为近代中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干道的奠基性的、最突出的风格面貌,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具有深远的影响。2)传统复兴:概括为两大类:中国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与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中国化〞。这些建筑的普遍特点是:采用新材料、新构造,平面按功能要求设计,而外观那么以大屋顶、斗拱等表现中国固有形式。三种历史主义:把传统复兴的“中国式〞建筑也对应地区分为三种历史主义,即: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和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a.复古主义:竭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坊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b.折衷主义: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檐柱额枋的构架式产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添加壁柱式的柱梁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c.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在新建筑的体量根基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这样的装饰细部,不像大屋顶那样以触目的部件形态出现,而是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这是一种传统主义的表现,确切地说,是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3.近代北京的建筑风貌演进过程及其代表建筑:1〕中西混合样式:1907年陆军部〔沈琪〕2〕西方折中主义样式:清华大学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庄俊〕;开明戏院、真光剧场、盐业银行〔沈理源〕;大陆银行〔朱彬〕3〕传统复兴式:燕京大学校园和建筑组群〔美国,墨菲〕;北平图书馆〔莫律兰〕;辅仁大学新楼〔格里森〕4〕装饰艺术样式:北京交通银行〔杨廷宝〕;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梁思成、林徽因〕5〕现代式:北京大学地质学馆和女生宿舍〔梁思成〕4.近代南京的规划建设:1929年12月,国民党政府公布“首都方案〞,对南京进展全面的规划与集中建设,美国建筑师墨菲为建筑参谋。“首都方案〞规划特点:1〕把城市划分为6区——中央整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2〕对南京的街道系统作了通盘规划,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城市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3〕把住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住宅区和旧住宅区4〕对城市建筑形式有专章规定,在“中国本位〞的思想支配下,竭力提倡“中国固有之形式〞中国式建筑创作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教会学校建筑;纪念性、文化性建筑;政府部门的公署建筑。南京“中国固有形式〞代表作品:中山陵〔吕彦直〕;谭延闿墓园〔杨廷宝〕;仰止亭、光化亭〔刘敦桢〕;行健亭〔赵深〕;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纪念堂、纪念塔〔墨菲,美国〕;中山陵藏经阁〔卢树森〕南京“现代式的中国建筑〞代表作品: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赵深、童寯jun、陈植〕、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中国国货银行〔奚福泉〕;中央医院主楼、中央体育场〔杨廷宝〕4.美国建筑师墨菲在中国的实践:中国传统复兴主义代表人物。北京清华学校、福建协和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北平燕京大学等大学规划设计;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纪念堂、纪念塔;北平图书馆新馆5.地域主义:〔比照西方建筑大师阿尔托“建筑人情化〞〕又称新地方主义。新地方主义也注意挖掘传统文化遗产,但强调表达场所的空间文化定位,反映地方的文化特色,而不停留于对一般古典神韵的追求,因而新地方主义常常具有可以识别、可以感受到的地域标志,以至于地域的宗教特色。代表建筑:敦煌航站楼〔刘纯翰〕,新疆新地方主义建筑群〔新疆人民会堂、新疆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吐鲁番宾馆新楼——维族民居“阿以旺〞精华、库车县龟兹宾馆〕6.重要建筑:英商公和洋行——上海汇丰银行〔新古典主义形式〕、上海沙逊大厦〔和平饭店〕〔装饰艺术派风格〕基泰工程司——南京中央体育场、南京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交通银行齐康——福建武夷山庄、武夷山九曲宾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吕彦直——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卢树森——中山陵藏经阁杨廷宝——南京谭延闿墓园、中央医院主楼、中央体育场、中央通讯社、延晖馆、南京华东航空学院教学楼;北京交通银行、北京和平宾馆、北京火车站〔主持〕梁思成——北京大学地质学馆和女生宿舍〔现代式〕、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林徽因〕、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刘敦桢——南京仰止亭、光化亭柯林斯〔美国〕——马丁堂〔中国第一个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构造建筑〕董大酉you——上海市政府大厦、上海市博物馆、图书馆、上海江湾体育场、体育馆奚福泉——南京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中国国货银行徐敬直、李惠伯——南京中央博物馆林克明——广州中山大学组群邬达克——吴同文宅〔国际式〕莫律兰——北平图书馆〔中国传统复兴式〕格里森——辅仁大学新楼〔中国传统复兴式〕戴念慈——中国美术馆、斯里兰卡会议厅赵冬日——全国政协礼堂〔姚丽生〕、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人民大会堂〔沈琪〕龚德顺——建工部大楼、乔巴山宾馆、乔巴山官邸郭蕴诚——成吉思汗陵〔地域主义〕张镈bo——人民大会堂〔总建筑师〕、民族文化宫钟训正——北京火车站〔方案〕贝律铭——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福斯特——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楼〔高技派〕中西比照一、规划思想的比较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强调“天道〞(自然法那么)与“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3〕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以弥补地方风水的缺乏。4〕数字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这些思想应用于城市规划,在建筑数量与形式方面都有所表现。2.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神权至上的规划思想:西方以神学为中心,上帝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中最好最高的位置。2〕天人别离与征服自然的规划思想:强调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对立,着重于人为创造之美,彰显人类征服自然之伟力3〕“有机生长〞的无规划建设思想: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逐渐“生长〞起来的,建筑群具有优美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统一且多样化,少有城市是按规划建设的。4〕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以各种几何形状作为城市形态设想,城市平面轮廓、构造呈现出一种规那么的几何图案模式。3.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西方以神学为中心,上帝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中最好最高的位置。中国那么以表达人间的统治秩序为中心,君王至高无上,城市中以皇宫和官署为中心。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朴素的“天圆地方〞的人地观,导致了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皇权至上、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有机生长是西欧中世纪城市建设的主线,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逐渐“生长〞起来的,建筑群具有优美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统一且多样化。而规那么布局那么是中国封建城市建设的主线,反映中国封建城市建设与开展成就的主要是都城和一些府城,是政府主观意志的产物,其城市设计突出了皇权的无处不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与自然的大发现使西方人地关系产生彻底的“天人别离〞,人的价值理性得到了充分张扬。西方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思潮,以各种几何形状作为城市形态设想,城市平面轮廓、构造呈现出一种规那么的几何图案模式。中国城市建设也讲求中轴对称和主从关系,但其思想根源却来自儒家文化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宗法礼制观念,以强调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二、城市空间构造的比较1.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构造:1〕以正南北轴线为主轴定位,道路构造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那么;2〕市中心为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十字街口,没有公共场所,呈封闭式格局;3〕建筑作平面展开,城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于郊区或山丘之上。2.西方古代城市空间构造:1〕不一定有轴线,道路呈环形辐射式,布局较自由;2〕市中心为宗教或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现开放式格局;3〕高耸建筑往往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建筑高度,且市中心往往有不太高的山丘三、中西古代城市形态比较一样点:西欧和中国的城市形态基本上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规那么的,中国以都城为代表,西欧以商业交通型城市为代表;另一类是不规那么、蛛网状的。中国的工业、商贸城市都属此类,西欧以城堡型或要塞型城市为代表。这种现象说明西欧与中国城市都同时沿着两条路线并行开展,一条是有意识的布局,以人的意志为主导的开展。另一条是无意识的自组织,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开展。另外,从道路系统来看,中西古代城市的城墙、城门与城市核心决定了城市主要交通线路,通向城门与市中心的道路为主干道。不同点:城市开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从经济角度来看,西方重商主义的经济活动代表个人利益,表现为城市的自发有机开展;中国重农主义的政府行为代表国家利益,表现为城市的秩序规划开展。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形成了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为城市中心。从文化及哲学思想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占统制地位,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反映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