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高级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曾皙弹奏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作者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______,______这样的不良印象。(3)春天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的两句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文化,才是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文化从哪里来?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文化离不开历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经过时间的冲刷凝结成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去年7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当然,怀抱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记在传承中创新。做足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还要在“文化+”上做好文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增强当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将文化资源转换成特色产业,加强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唯此,才能充分彰显各地传统文化的个性,才能让人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特色小镇,留给人们念念不忘的回想。(摘编自陈晨《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材料二: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处是“人造盆景”,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不错,商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文化。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阱”。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摘编自《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是没有灵魂的》)材料三: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与特色。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摘编自李慧《特色小镇如何“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需要外来文化。

B.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

C.材料一认为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在传承中创新。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

D.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的内涵是一致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导致的后果就是特色小镇文化灵魂和个性的丧失。

B.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C.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文化至上。

D.优秀的特色小镇不仅有一个或几个当地特色产业,还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离不开挖掘继承、创新和借鉴。4.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意大利维特尔博小镇又称“教皇之城”,至今到处仍可看到中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生生的历史。

B.我国某地德国小镇,小镇主打异域风情,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

C.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

D.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3D动画《蓝精灵》拍摄地),用动画主题把文化要素注入到所有旅游、消费项目。5.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6.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9.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0.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琯,字昭华,山东寿光人。明崇祯进士,官御史。顺治二年,以荐起原官,巡按甘肃。请开马市以柔远人,下部议行。凉州兵劫参议道廨,捕得倡乱者二十馀人,琯疏言西陲兵骄悍,由明季专事姑息,养奸滋乱,宜用重典。上命悉诛之,并诏后有犯者,首从骈斩,着为令。

四年,授江宁学政。七年,还京,掌河南道。八年,漕运总督吴惟华请输银万,又括诸项羡馀①,得九万三千,请以助饷。琯疏言淮、扬连年水旱,惟华输饷皆分派属吏,仍取自民间,乞赐察究,会巡漕御史张中元发惟华贪黩状,逮治夺官。琯又劾郧阳抚治赵兆麟,甄别文武属吏,荐举多至数十,纠劾仅一二微员,上为责兆麟,并诫诸督抚不得劾微员塞责。九年,授顺天府府丞。

十二年,迁大理寺卿。八旗逃人初属兵部督捕,部议改归大理寺,琯疏言其不便,乃设兵部督捕侍郎专董其事。又言:“逃人日多,以投充者众。本主私纵成习,听其他往,日久不还,概讼为逃人。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下九卿议,改为流,免籍没。又言窝逃瘐毙,妻子应免流徙,时遇热审②,亦应一体减等。上责其市恩,下王大臣议琯巧宽逃禁,当坐绞,上宽之,降授通政司参议。德州诸生吕煌窝逃事发,州官当坐罪,琯持异议。王大臣劾琯,因追议琯前请热审减等为煌地③,坐夺官,流徙辽阳,卒於戍所。上既许归葬,并宥其孥④还故里。

(选自《清史列传三十一》,有删改)[注]①羡馀:盈余,剩余。②热审:明朝开始的一种审判制度,是在暑热季节到来之前,对在押的没有审判定罪的囚犯进行清理发落的制度。③为……地,即“为之地”,代为疏通说情。④孥:妻子和儿女。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B.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C.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D.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顺治,与上文“崇祯”都是年号。自汉武帝开始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漕运,我国古代利用河道、海道等调运物资的一种专业运输行为,主要是南粮北调。从文中来看,是利用河道运输。

C.御史,秦朝以前是史官,秦以后成为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权力很大,可以不经请示处置官员。

D.八旗,是清代统治者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旗人平时皆民,战时皆兵,初期战斗力较强。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魏琯善于治理边事。他采取怀柔政策安抚边民,用严厉的刑罚镇压暴乱,刚柔并济,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

B.魏琯敢于进谏弹劾。他在掌管河南道的时候,体恤民众,对于贪赃及枉法的官员大胆揭露,上奏朝廷。

C.魏琯变革法律条文。他在任大理寺卿时,针对逃人,提出建议,但因为希望减轻获罪官员的刑罚触犯皇帝而被贬官。

D.魏琯能够恪尽职守。他在明朝时就担任官员,清时继续担任朝廷重要职务,在任职期间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1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命悉诛之,并诏后有犯者,首从骈斩,着为令。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15.结合材料分析魏琯被流放的具体原因。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①

孔尚任

院静厨寒睡起迟,秣陵②人老看花时。城连晓雨枯陵③树,江带春潮坏殿基。

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注】①此词载《桃花扇》第一出《听稗》,为剧中侯方域出场时所吟诵。按剧情规定,这出戏演“明崇祯癸未(公元1643年)二月”事,处清兵压境之际。②秣陵:南京旧称。③陵:指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在南京。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上片前两句以环境的“静”“寒”来反映心境,用“迟”“老”描摹情态刻画精神。

B.三、四句实写眼前之景,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哪里还有丝毫帝王旧都的气象?

C.下片前三句,往事和新词形成反差;以丝写梦,体现了梦里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

D.最后两句以物喻人,以燕子不知归处喻人无所归依,表现了作者反抗侵略的决心。17.这首词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一部手机就可联通天下,使我们获得极大的自由;信息时代,一部手机也可将我们牢牢捆绑,使我们丧失许多自由。

读了上面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发言稿,在“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的主题班会上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论点明确,论据恰当,论证严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晚来风急。有一串花朵在窗外。我不知道,这一串花朵是怎么开在我的额头上方的,地。我快闪脑补了一下它的身世。也许应该是这样:大风吹来一些尘土,入了女儿墙的裂缝里。鸟儿随风起舞,(①),不小心落进了那一薄土里。再有几个雨星子落下来,一粒种子就有了生发的空间。长成一株植物,还开出一串花朵。这生命的奇迹就在我的额头上方悄然生发了。楼下的香樟和桂树正在大幅度摇摆。(②)。有大滴大滴的雨敲打着玻璃,视线中的物什渐渐模糊起来。心尖儿上,牵挂着那一串花朵的去向,像心疼一个身世飘摇的同类。顷刻之间,狂风肆意,高楼呼啸。雨声渐疏时,我地开了窗。正好有两朵花落下,我说不清应该描述为惊艳的舞蹈,还是绝望的告别。可我似乎听见,它们呼啦啦地喊了几声母土的魂,就恓惶地扑向楼下的土地,碾作泥尘,护花;或是被另一阵风吹走。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乱舞悄无人声堆慢慢B.摇曳悄无人声堆急急C.摇曳悄无声息撮慢慢D.乱舞悄无声息撮急急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们追随母土而去,落在楼下的土地上,碾作泥尘,护花;或是一阵风儿把它吹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是一个酷爱看书的女孩,惠存了许多经典名著,经常阅读别人的作品。前些日子,读到了我的舍弟写的一段抒情文字: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故乡的低语、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民间的歌谣、婉转的鸟鸣;也是李商隐缠绵的“巴山夜雨”,__________,_________。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22.本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23.请仿照画线部分,在空白横线处补写两句,要求风格一致,形成排比。

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鼓瑟希,铿尔【小题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小题3】莫春者,春服既成【解析】故答案为:

(1)鼓瑟希

  铿尔(重点字:铿)

(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重点字:重)

(3)莫春者

春服既成(重点字:莫)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2~6.【答案】D、C、B、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展开论述。

②首先,通过对比引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③然后运用破立结合法,先列举错误表现再谈正确做法。

​​​​​​​④最后总结全文,表明特色小镇建设要回归文化的观点。、①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

②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

​​​​​​​③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解答】

A.“不需要外来文化”错,材料一原文“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并非完全否定外来文化。

B.两个方面的经验概括有误,应为“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或“以当时特色产业为根基,着力挖掘产业的附加值”,见材料三原文“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C.材料二没有谈创新。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解答】

C.“应坚持文化至上”错误,材料二原文为“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这类筛选文中的信息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解答】

B.从选项“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可知,这是在照搬外国文化,而材料一中作者观点为“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显然,这与作者的观点相悖。故选B。

4.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论证特点要从论点、论证层次、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进行。材料的第二段先提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然后指出错误的表现“重外观、轻内核”、“重商业、轻文化”;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整个材料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方式。

5.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属于筛选文中的信息题。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材料一“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材料二“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材料三“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然后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

7~10.【答案】B、C、、【解析】(1)B.“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错误,原文只说“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并没有交代老黄真的走了。

故选B。

(2)C.“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错,根据文本“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等可知,本文字词平白如话,语言平白素淡,纯朴自然,并非选用优美的字词。

故选C。

(3)根据文中的“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其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文中的“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4)从叙述人称及视角看,文本通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第一人称的作用就是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从塑造人物形象看,文本中“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通过“我”的心理活动直接表达出“我”的想法,同时塑造刘建华这一人物形象;

从情节安排看,结尾处“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与开头“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形成照应,表现人物的狭隘尖刻的性格特点,由隐伏变得清晰具体。

答案:

(1)B

(2)C

(3)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4)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浏览选项逐一分析。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语言特色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与其的关系来分析。

(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事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可以从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1~15.【答案】B、C、C、、【解析】(1)B.句意:逃人再怎么样,惩罚只是抽一百鞭子,而窝藏逃人的却要被处死,没收人口财产给本主,这与叛逆罪没有两样了,不符合法律公平的宗旨。“至再”是“再怎么样”的意思,不可断,排除AC.“与……无异”译为“与……没有两样了”,不可断,故选B。

(2)C.“权力很大,可以不经请示处置官员”错,仅仅是查究检举,处置还是通过皇帝和朝廷。

(3)C.“希望减轻获罪官员的刑罚”错,原文“又言窝逃瘐毙,妻子应免流徙,时遇热审”,为窝藏逃犯的人减轻刑罚。

(4)①“悉”,全部;“诏”,下诏;“骈斩”,全部斩杀。译为:皇上命令全部诛杀她们,并且下诏如果以后有违犯的人,首犯从犯都要全部斩杀,并作为一条命令施行。

②“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乏困”,缺少的资粮。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相互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

(5)通读全文,可以看出答案区间在第三段。“又言窝逃瘐毙,妻子应免流徙,时遇热审,亦应一体减等。上责其市恩”,提出减轻窝藏者及其妻子的处罚,已引起皇帝不满。“下王大臣议琯巧宽逃禁,当坐绞,上宽之,降授通政司参议。德州诸生吕煌窝逃事发,州官当坐罪,琯持异议。王大臣劾琯”,对处置吕煌窝逃事件持有异议,被认为有私情。两件事导致最终的被贬。

答案:

(1)B

(2)C

(3)C

(4)①皇上命令全部诛杀她们,并且下诏如果以后有违犯的人,首犯从犯都要全部斩杀,并作为一条命令施行。

②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相互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

(5)①针对旗人逃人,提出减轻窝藏者及其妻子的处罚,已引起皇帝不满。②对处置吕煌窝逃事件持有异议,被认为有私情。

参考译文:

魏琯,字昭华,山东寿光人。明朝崇祯年间考中进士,担任御史。顺治二年,因为推荐被启用担任原来的官职,并巡视甘肃。他建议请求朝廷恢复马市的交易,以怀柔边远的百姓,部属商议可行。凉州士兵劫持道廨,捕获二十多发动叛乱的士兵,魏琯上奏说西部边陲士兵骄横彪悍,自明朝末期就行事专断姑息养奸,危害百姓,应该用重刑惩处。皇上命令全部诛杀她们,并且下诏如果以后有违犯的人,首犯从犯都要全部斩杀,并作为一条命令施行。

顺治四年,担任江宁学政。顺治七年,回到京城担任河南道长官。顺治八年,漕运总督吴惟华将输送朝廷的万两白银,又包括其他各项盈余,总共九万三千两,送到京城作为饷银。魏琯上奏说淮扬等地连年遭受水旱灾祸,吴惟华把饷银的任务都分派给下属官员,都是从百姓手里收取的,请求进行查看深究。适逢巡漕御史张中元揭发吴惟华贪污渎职的情况,就逮捕查办剥夺他的官职。魏琯又弹劾郧阳抚治赵兆麟,说他在选取甄别文武属员时,推荐选拔的多达数十人,而纠察弹劾的仅仅一两个官职微小的官员,皇上就责备赵兆麟,并且训诫各个官员不得以弹劾小官来敷衍塞责。顺治九年,授予顺天府府丞。

顺治十二年,担任大理寺卿。八旗逃人开始属于兵部监督捕,各部商议应该归于大理寺管理,魏琯上奏说这样不方便,于是就设立兵部督捕侍郎专门监督这件事情。又说:“逃人日益增多,因为投充的人很多。本主私自放纵成为习惯,听任他们到别的地方去,天长日久不返回,都告发为逃人。逃人再怎么样,惩罚只是抽一百鞭子,而窝藏逃人的却要被处死,没收人口财产给本主,这与叛逆罪没有两样了,不符合法律公平的宗旨。”皇帝把魏琯的建议发给朝廷官员讨论,把对窝藏者的处罚改为流放,免除没收财产和人口的罪行。魏琯又建言:窝藏的人如果死在监狱中,妻子儿女应该免于流放,如果遇到热审,也应该减罪一等。皇帝责备他出卖君王的恩典,让王公大臣讨论魏琯要求放松刑罚的问题,认为应当施行绞刑,皇帝宽宥他,降职为通政司参议。德州生员吕煌窝藏的事情暴露,州官应当连坐受罚,魏琯持有不同的意见。王公大臣弹劾魏琯,趁机追查讨论魏琯以前热审减轻刑罚以及处罚吕煌的事情,削夺他的官职,流放到辽阳,最后在戍所去世。皇帝最后允许回家安葬,并宽宥他的子女回到故乡。

(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6~17.【答案】D、【解析】(1)D.“表现了作者反抗侵略的决心”错。“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表面上是疑问燕子今晚陪着谁,实质是说偏远的家乡,今夜那孤独的人是否有人陪。因客居异地而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2)“院静厨寒睡起迟,秣陵人老看花时”,结合“人老”“起迟”“看花”等分析,此时人已经年岁渐长,看到落花,抒发了年岁渐长、梅花凋落的忧伤之情。“城连晓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抓住“坏殿基”“枯”及注释②③等分析,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找不到曾经的帝王旧都之感了,抒发对明朝覆亡的凭吊悲楚之情。结合“客愁乡梦乱如丝”分析,抓住“客愁”“乡梦”分析,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结合“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及注释“处清兵压境之际”分析,烟水依旧,反衬江山易改、岁月更迭、时过境迁,大环境下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漂泊;“燕子今年宿傍谁”,“燕子”也多见于怀古诗,代表着“不定”,命途多舛、居无定所、飘摇颠簸、朝代覆亡……抒发因身处乱世而对离乱往事的惆怅伤感之情。

答案:

(1)D

(2)①对年岁渐长、梅花凋落的感慨忧伤之情;②对繁华落尽、明朝覆亡的凭吊悲楚之情;③因客居异地而对家乡萦绕于怀的思念之情;④因身处乱世而对离乱往事的惆怅伤感之情。

译文:

小院寂静帐内寒,心困身乏睡起迟。秣陵旧人心已老,满怀悲愁看花时。此城连着孝陵树,枯树惨遭拂晓雨:江中春潮频频冲刷,冲垮了明宫殿基。

悲伤往事,寓意新词。背井离乡,愁梦乱如丝。不知茫茫烟水旁,西村的一片茅屋,燕子今年会飞到谁家住?

赏析:

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侯方域抒发自已客居他乡的愁闷和对南明将亡的哀怨。但如果把它抽出来,视为孔尚任的词作,则可掘出更深一层的意思。也不妨说,这首诃是借侯方域之口来抒写作家自己的心声。“院静厨寒睡起迟,袜陵人老看花时。”正值仲春季节,乍暖尚寒,早晨起身赴约,恰是金陵人赏花的好时节。“睡起迟”和“人老看花”虽都应和剧情,但又都给人一种慵懒与迟暮之感,这可能与人物心情有关。如果说这两句对明亡的哀怨还不甚明显,那么下两句从撷取的景物中则可明显感到这种哀思了。“城连晓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陵墓旁枯死的树木,宫殿下毁损的地基,都是破败的景象。南京本是明代的留都,此处有明孝陵殿和明宫殿。孝陵是明朝奠基人太祖朱元璋之陵寝,现其陵树枯死,一片荒凉;明宫殿想当初也是舞榭歌台,现在则是殿基坍塌,满目疮痍了。“城连晓雨”和“江带春潮”恐非只是景语,它暗示了一种使人甚为伤感的历史趋势。“晓雨”“春潮”并没有“暴雨洪峰”那样大的力量,但它终能使陵墓的树枯死,使殿基坍塌,这种现象很值得玩味。换头两句可从两个角度看。“伤往事,属新词”,从侯方域来看,他本是个自负才高的名士,然而却落得“南用下第”侨寓他乡。往事可伤,新词再属,但又能写出的无非是“客愁乡梦”而已。从孔尚任来说,他虽生于清初,但曾与许多明代遗民交往。他对明亡的伤恸有着很深的基础。“属新词”也不妨看做他的沥血之作《桃花扇》。此作虽历经十余年始成,但若从酝酿阶段看,当从少年读书石门时算起。这一“新词”正为“伤往事”而作。“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过片三句由景入情,发抒客中愁闷。“往事”、“新词”、“客愁”、“乡梦”,都可从《桃花扇》第一出《听稗》的一段生儒独白中找到诠释。往事不是别的,而是翻涌在他心中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清军进犯,烽火连天。往事的感伤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内涵。风雨飘摇,家破国亡,他客居异地,难返故乡。这愁,这梦,纷乱如丝,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结尾两句以燕子的归宿比兴,抒写家国情思。“独为避乱之人”已是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亡国亡家之痛以“燕子”“傍谁”喻之。关注燕子,正是萦念社稷的命运。这首词既是剧中人侯方域所吟,当然主要应从人物经历、感情、性格以及时代背景分析,但从作家的经历及他“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写作目的看,此词也还有深人挖掘的价值。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对于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客观选择题,一般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答案】正确使用手机,提升媒介素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正确使用手机,提升媒介素养”。

伴随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时代,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那么如何正确运用手机,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儿。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正确运用手机,可以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手机作为信息媒介之一,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手机的聊天软件、短视频等功能,让我们不仅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幸福感,还可以让我们展示才华,拥有更多朋友。80后农民工李小刚,自学播音腔,自创“砖”,感情饱满而自然地朗诵《再别康桥》等优美诗词,通过手机创制文明短视频,在网上吸粉无数。央视主播海霞禁不住夸赞李小刚“越努力越幸福”,并喊话想多交流。

正确运用手机,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微信支付、电子图书、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能超越它们而自由生活吗?

答案是不能。手机虽好,却也可能是我们的负累,一部手机也可将我们牢牢捆绑。许多人布置工作用手机发微信语音;遇到日常生活中的小难题,用手机查解决办法;就餐时边看手机边吃饭;坐地铁用手机听音乐;甚至年轻人谈恋爱,也非常乐意通过手机视频聊天。可以说,手机已深度介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我们已离不开手机。有人就说,现在不是我们控制了手机,而是我们被手机控制了,这不无道理。

沉迷于手机之中,虽然为一些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沉不下心来学习思考,很多事情浮于表面,不求甚解;面对面交流变少,导致亲人之间的感情淡漠;手机严重损害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人们的视力;还有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这些问题长久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很多社会问题。

手机的使用会给我们带来信息轰炸,手机信息总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用语,网红梗,这是信息化带给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焦虑:大量的网络信息,包括一些无用的信息借助手机等传播而成为人们熟知的东西,湮没了那些我们本该拥有的知识,使人变得越来越庸俗化、大众化,失去了自己的“脑”。

技术的进步无法阻挡,个人的行为可以控制。如果我们不想被手机等工具牵着鼻子走,成为它们的俘虏,就要把自己的行为处理好,制定自己的工作生活计划。什么时间使用它们、什么时候去读书运动,自己做自己的主。一句话,用我们的媒介素养应对手机等信息媒介的捆绑。

“数字极简主义”学者卡尔•纽波特曾建议,“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同学们,只有正确地理性地使用手机,提高自身的素养,才可能会减少悲剧的发生,让生活与网络环境更加文明和谐。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一部手机就可以联通天下,使我们获得极大的自由”“一部手机也可将我们牢牢捆绑,使我们丧失许多自由”,命题材料的写作主体对象为“手机”对提升媒介素养的影响。信息时代,手机让我们获得更大的自由,移动支付、网上订票、政务办理、核酸检测结果查询,手机让我们享受信息时代的便捷;然而手机也会束缚我们的生活,离了手机我们觉得处处掣肘,更严重的是,刷手机得到的海量信息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知不觉深陷信息的泥潭。由此,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否则真的成了手机的“奴隶”。

班会的主题为“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命题材料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使用手机这一媒介的自身体验来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信息时代,人们通过手机等媒介,可以获取古今中外不同时空、不同领域的知识,这种知识还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人们拥有了足够多的自由来获取各种海量信息;但同时,过多的信息摄入和过度的信息依赖,会使我们不自觉地被关入“信息茧房”,让我们被海量的信息牵引,无法抽身,甚至失去独立、深入思考的习惯,从而失去肢体上及精神上的许多自由。

命题材料的目标受众为班级成员,“你”作为写作主体,首先应关注信息时代“手机”带给人们获得信息的自由和手机信息对人们的身体精神的捆绑,进行辩证思维,不可只谈其中一个方面;其次,要“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身体验”,不可空泛地谈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或信息时代“手机”的利与弊等。文章写作要想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清晰,有理有据。

主题班会的发言稿,是命题的的情境任务。作为应用文,发言稿有诸如开头的称呼、问候和结尾的祝福、署名及日期等格式。

参考立意:

1.掌控手机自由,提升媒介素养。

2.莫做手机奴隶,争当媒介主人。

3.别被手机绑定,还给媒介春天。

4.破手机信息茧房,化媒介素养成蝶。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19~21.【答案】D、、【解析】(1)乱舞:随风肆意舞动;摇曳:轻轻地摆动。根据语境“晚来风急”,可以得知应选择“乱舞”。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悄无人声:听不到人的声音,非常寂静。语境是说花朵开在我的额头上,没有声音,故选“悄无声息”。“撮”与“堆”都可以做量词,前者小,后者多,语境指的是薄土,用“撮”更合适。急急:着急;慢慢:不急不缓。语境是雨声渐疏时,作者急于看到花儿,故选“急急”。故选D。

(2)首先比较修改后的句子和原句在修辞上的运用,原文运用拟人手法,“呼啦啦地喊了几声母土的魂”和“恓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