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word版)

第七章力

噂本室内自慨诬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

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

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

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

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

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

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

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

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

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

的科学探究精神.

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

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

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

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

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

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

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R本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i.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

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

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

量的关系.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

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

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

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

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的概念和产生

的原因.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I,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探究重

力的影响因素.

十本亭课叼变排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3节,建议4课时:

第1节力1课时

第2节弹力1课时

第3节重力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1节力

i果标要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2.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3.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2.在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准备】磁铁、小钢球、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多媒体

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各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

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

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

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

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

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方

的?圆的?还是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

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

【进行新课】

知识点1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L认识力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物体||作用||物体

人--------------->推----------->车

双手------------4立----------->弹簧

推土机----------->推----------->±'直接接触

起重机-------->吊(拉)--------*货物

运动员—>■踢—>•球,

磁铁一吸引一铁钉一>间接接触

师通过上面的现象,我们知道人推车时,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这是直

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而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加了一

个吸引力,这是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力呢?请同学

们试着归纳.

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师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衡量力的大小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托起两个

鸡蛋的力大约是1N.(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物理

学中的单位就用牛顿的名字命名.)

板书: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演示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手压

皮球,皮球变瘪了.

演示实验2:把吸管插入酸奶饮料瓶中,用较小的力挤压酸奶瓶,会发现饮

料在吸管中上升.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用力拉弓.(让学生

观察跳板、弓的变化.)

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好,下面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踊跃回答,并分析判断力产生了哪种作用效果.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说明

其原因.

演示实验3: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

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

生:篮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

师是什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的呢?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地球对它的作用力(重力).

演示实验4: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

师是什么使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

教师用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

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

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

静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

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

的运动状态.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

不过肉眼无法看到.

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

力能使物体;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答案: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形状发生改变

知识点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师力的作用效果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请大家动手实验: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观察刻度尺

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用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演示实验5:请两个同学(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男生),大个子男

生在门里离门轴很近处向外推门,小个子男生在门外(远离门轴的拉手处)

向里推门,要求两人尽自己最大的力推,看谁取胜了.(如图结果是小个子

男生轻松战胜了大个子男生)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所用力的作用点有关.

演示实验6:用一个钢球沿不同的方向撞击另一钢球,学生观察钢球运动轨

迹的变化.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师这在打台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应用到,同学们有体会吗?我们把力的

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板书: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注意:力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

效果就会随之改变,因此表述一个力要把这个力的三个要素都表示出来.两个完

全相同的力必须是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仔细观察下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用手拉弹簧

/一i用手压弹簧

.l

解析:图中第一次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第二次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

了,显然弹簧的形变与力的方向有关.答案: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

关.

2.力的示意图

师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往往要采取力的示意图的

方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4页图7.1-4)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表示法的特点: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

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红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力的示

意图特点.

板书:物理学中通常将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

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

例题3(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

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作出拉力的示意图.

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

来.本题中拉力用F表示,其作用点在木箱上,可以画在右上角等某个位置,也

可以是中心处.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作出水平线便于参考画出斜向

上30°角,大小标明10N.

答案:如图乙所示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作力的示意图,同时提醒学生在作图时,要注意:同

一图中如果表示多个力时,受力的大小不同,线段的长度也应该不同,即力大的

线段长些,力小的线段短些.

板书:同一图中,表示多个力时,比例要一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作用点的位

置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位置,

则可以通过平行移动力的方向,把它们看作是在同一个作用点上,这对于研究物

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有影响的.

知识点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知道,当我们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

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

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下面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

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

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

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分析,发现: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

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实验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

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表明了什么?

生:现象:两个弹簧都拉长了;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

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操作下列实验:(1)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感觉到

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觉到疼吗?(2)用手拍桌子.(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

因.)

教师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

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

反作用力.

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是成对出现的,有施力物体的同时就有受力物体.

【教师结束语】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初次接触力学

知识,明白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

形状改变.而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

可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

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

好,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将抽象

的力的概念弄懂、弄透,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难学,有亲近感、成功感.

2.本节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实验中,教师

要大胆放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探究,体会力的实质、特点、作用效果及影

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

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透过现象提炼实质的综合概括能力.

数学板书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襄生作用的

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筒稼牛”符号时

3.力的作用效果用河以改变物体的瑕枚,

②<以改变物体的运魂状淼.

4.力的三要素:①大小歹②方向?③作用点*《这三者都

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定义:;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杷力

的三要素C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

5.力的示意图点[表示出辗的图球.

注意:同一图中表示第个力附,比例

、要一致

6.力的作用是相互视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孑

②力是成蝴出现的,有鲍力物体的同畸就有

受力物体,

第2节弹力

求课标要求

.J_____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L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

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

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

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

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

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

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

并思考.

知识点1【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

1.弹性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

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

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

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

来的状态的性质.

2.弹力

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

呢?

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

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

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

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

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

弹性形变.

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

3.塑性

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

复原形.

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

于弹性.

板书: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

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

(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

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

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

4.弹力的性质

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

是谁呢?

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

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

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

动状态.

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

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

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

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

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

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

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

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

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

形变的方向相反.

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

并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

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

力越大.

师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

师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

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

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

学生举例:

①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②跳水运动中1m板和3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

③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④撑竿跳高运动员利用撑竿形变后产生的弹力把人弹得更高些.

⑤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

板的弹力.

⑥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板书:

弹力的性质

①产生的原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②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要发生弹性形变.

③施力物体:弹簧、橡皮筋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④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发生弹性

形变的方向相反.

⑤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教师说明:(1)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发生形变,这是力的一种作用效果.

(2)弹力是一种效果力,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形变往往难以察觉,故判断是

否产生弹力可依据两点:①物体间是否接触;②接触处是否存在着相互挤压或拉

伸(即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

例题1(多选)(用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B.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C.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D.坐在凳子上的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人的形变而产生的弹力

解析:物体的形变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塑性形变.弹力发生在

直接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故A正确;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会

对与它相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所以B错;支持力、压力、拉力是从力产生的效

果来加以区分的,从力产生的本质上看,它们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所以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故C正确;人受到的支持力的施力物体不可

能是人自己,人坐在凳子上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凳子的形变产生的弹力,故D

错误.

答案:AC

知识点2弹簧测力计

师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既然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

有关,那么就可以根据形变的大小来比较、确定弹力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设

计一个通过改变弹簧伸长长度来表示出力的大小的仪器一一弹簧测力计(如图,

展示弹簧测力计).好,下面我们探究一一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1.制作弹簧测力计

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制作的过程:

(1)将一块光滑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

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

号“0”.

(2)将0.5N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N、1.5N、2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

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师现在请大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可

以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动手测量,回答:是相等的.

发现规律: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师为了使测量更精确些,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

样我们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就成功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了.由

此可见,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并讲解.

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多媒体课件)

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大量实验表明,在弹

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1与弹簧所受拉力F成正比,其关系式为F=k

△1,k为比例系数,其大小与弹簧本身有关,所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就

不成正比了,因此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板书: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

受的拉力成正比.

师如果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

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板书: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外壳.

师请大家观察后思考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弹簧

测力计,有什么不同?

教师拉动挂钩,引导学生观察,同时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们演示实验“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

力”,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思考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操作要求。

一位学生演示操作,其他学生分析讨论、回答:

生1: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拉力的大小,以免拉力太大,损坏弹簧测力计;生

2:拉弹簧测力计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

生3:读数时视线应该正对刻度线.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讲解.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课件)

①首先看清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

的量程;

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读数时快速准确;

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若没有,则需要校零;

④使用前,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⑤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确保测量准确;

⑥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

«

簧I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

测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整到零

计2

的?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使使弹簧测力计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

用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法I弹簧测力计稳定时才可读数,且读数时视线应

正对刻度值,与刻度板面垂直

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此

时被测拉力的大小是.©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应是一个范围,即刻度盘上所标的最小数值到最大

数值的测量范围:0~10N;分度值则是每一小格代表的数值,从刻度盘上可以看

出,0~2N之间分成了5个小格,则1个小格代表0.4N;此时指针正指在6N的位

置,所以被测力的大小为6N.

答案:0~10N0.4N6N

例题3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

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ONB.2NC.4ND.8N

解析:如果不将外壳固定或者在外壳上加力,作用在挂钩上的力是不会使弹

簧伸长的,所以外壳上的力对弹簧起固定作用,而不是对弹簧起拉伸作用;作用

在挂钩上的力才是使弹簧伸长的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拉伸弹簧使弹簧发生形

变的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力的和,也不是两端力的差.

答案:C

【教师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弹性和弹力,了解了弹簧测

力计的构造,知道它的制作原理,进而熟悉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请同学们

课后用自己做的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在网上查阅更多与弹簧测力计相关的

资料.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二教学反思

1.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要学习.日常生活中应用弹

力的地方也很多.从弹力应用的广泛性和关于力的初步知识的完整性出发,我在

本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了解弹力”的内容.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对弹力的概念的理

解,但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至于它的三要素只简单提到.我的突破方法

是充分利用手中的器材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教

学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突破方法是每人手上都有弹簧测力计,并去使

用它,同时给出一些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资料放在屏幕上给学生看,让

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并在学习中交流.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

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弹簧测力计

的使用,我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

2.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课前让学生

做足了准备工作,同学们自己带了实验器材,例如:橡皮筋,弹簧,钢尺,海绵,

小面包,橡皮泥等.我也为大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们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去

按一按,压一压,感受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体验到

自己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

”:教学版书

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

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弹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

L力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了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

形状的性质

性'①产生的原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强②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要发生弹性形变

幺③施力物体:弹簧、橡皮筋等发生弹性形变的

篦物体

应望④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

iI形变的方向相反

用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

成正比

>

构造: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外壳

弹'①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

Z簧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测使②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力肯③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

李致,使弹簧测力计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

法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④弹簧测力计稳定时才可读数,且读数时

、视线应正对刻度值,与刻度板面垂直

Z生活中的物理

无处不在的弹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弹簧形态各异,处处都在为我们服务.常见的弹簧是

螺旋形的,叫螺旋弹簧.做力学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扩胸器的弹簧等都是螺旋

弹簧.螺旋弹簧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扩胸器的弹簧就比弹簧测力计的弹簧粗且

长.在抽屉锁里,弹簧又短又细,约几毫米长.有一种用来紧固螺母的弹簧垫圈,

只有一圈,在紧固螺丝螺母时都离不开它.有的弹簧制成片形的或板形的,叫簧

片或板簧.在口琴、手风琴里有铜制的发声簧片,在许多电器开关中也有铜制的

簧片.在玩具或钟表里的发条是钢制的弹簧,在载重汽车车厢下方有钢制的板簧.

它们在弯曲时会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倾向,弯曲得越厉害,这种倾向越强.有的

弹簧像蚊香那样盘绕,例如,实验室的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内、机械钟表中

都安装了这种弹簧,通常我们把它称为“游丝”.

第3节重力

‘静’辞标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锤线的应用;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

知识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重心、重锤线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重锤、细线、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刻度尺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

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

落地.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

的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

特点?

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一一重力.

【进行新课】

知识点1一认识重力、重力的大小

1.认识重力

师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

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

引力.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

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师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

体受到重力吗?

生:没有.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受到地球的吸引•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

原因是地球的吸引.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地球.

板书:(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2.重力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凡是力都有大小,那么重力的大小如何呢?重力的大小通常

叫重量.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小.请大

家猜想,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

生1: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生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生3: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生4:可能与它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

生5: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多媒体课件)

(1)需要测定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实验次数质量(kg)重力(\)重力/质重:(N/kg)

1

2

3

4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析数据(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参照教材P10页提供的方法做图象进行分

析),并得出结论.教师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

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

教师总结: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

受到的重力为9.8N),这个定值用g表示.

(3)用公式表示为:G/m=g(或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

注意: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就地球上某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常数.但物

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因为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上g

值最小,在两极上g值最大,g=9.8N/kg是个平均值,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g

在不同的星球上数值也不同,如在月球上,g月=1g地.

6

板书: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

(2)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

(3)用公式表示为:G/m=g(或G=mg),g取9.8N/kg.

例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块质量为0.5kg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N.若

它遇热融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根据公式6=11^可得,冰的重力G=0.5kgX9.8N/kg=4.9N.若冰遇热融化

成水,水的质量不变,受到的重力也不变.

答案:4.9不变

知识点2重力的方向、重心

1.重力的方向

师好,我们再来探究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如何呢?请大家猜想.

生:向下,向上,水平方向...

教师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

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

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板书: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师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所谓

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方向垂直并指向地球中心.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支持面向下,

其方向与支持面的情况有关,而竖直向下是唯一的、确定的方向,不随支持面的

情况而变化.注意不要把竖直向下等同于垂直向下.

师重力的方向有一个重要的应用一一重锤线(教师演示实物).请同学们

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生:重锤线总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

师请大家说说重锤线的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建筑工人砌墙时用重锤线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即是否与水平地面垂直.

师如何用这个重锤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示用“水平仪”)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平仪”,并讲解“水平仪”的工作原理.

水平仪(多媒体课件)

(1)水平仪的制作:

找两块木板A、B,相互垂直钉在一起,如图所示,在A木板中间画一条线,

在线的上端钉一个钉子,将重锤线拴在下面.便可用它来检查窗台、桌面是

否水平.

(2)水平仪的工作原理:

当把它放在桌面上时,如果重锤线与所画的直线重合,说明桌面是水

平的,若不重合,被检查的桌面就不水平.因为A木板与B木板互相

垂直.若桌面水平,B木板就是水平的,A木板上的刻线就在竖直方

向上,由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锤线总是竖直向下,这时两

线重合.桌面不水平时,B木板也不水平,刻线就不在竖直方向上,

重锤线就不能与它重合.

生:这里说的“下”指的是地球的中心.

2.重心

师最后,我们来研究重力的另外一个要素: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好,先看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教师在刻度尺的重心处标上记号,引导

学生理解刻度尺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处)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对重心的六点认识”,并讲解.

对重心的六点认识(多媒体课件)

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②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

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铅球的重心就在球心;

③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

质量分布有关;

④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图甲所示,一个

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

图甲图乙

⑤薄板重心的求法(悬挂法):薄板的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求出,如图乙所

示.先在A点把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

一竖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

点把物体悬挂起来,同理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

上,AB和CD的交点0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

⑥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

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

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

移.

板书: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

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知识点3重力的由来

教师演示教材P12页《想想做做》实验.

(也可以让几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然后谈感受)

学生完成实验后,谈感受:我感觉到手被向外拉,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

跑掉.学生观察实验,感受到手被向外拉,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橡皮正是受到手的拉力的作用才不会离开手.其实,早

在300多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宇宙间任何两

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

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地球吸引月亮的这个力使月亮绕地球转动而不

会跑掉;地球上物体与地球之间也有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

使物体下落.

板书:(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

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因此不能说重力就是物体的吸引力,

更不能说重力就是万有引力.

【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重力.知道了

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个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重锤线.还知道

了重力的作用点一一重心的位置.好,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整F教学反思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

经验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对部分猜想假设进行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

目标,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

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在解决重力的方向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通过

让学生了解:重锤线、水平仪,使学生体会到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感受到物理

就在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在“重心”教学过程中,由于重心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

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

度尺上的几何中心处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

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

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是集中在物体上的一点上;

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真正

做到了感知一一分析一一再感知,具体一一抽象一一具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

果.

教学顺书

1.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

2.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

E——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二mg(g=9.8N/kg)

13.

要方向:竖直向下一应用:重锤线、水平仪等

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4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

第八章运动和力

山卓丙宜慨近二]

本章首先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然后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认识运动和

力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了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学习了力学中最常见的力一

摩擦力(阻力),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的方法.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为“牛顿第一定律”,本节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力可以改变物体

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出发,引出问题“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并进行

实验和推理;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最后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出一切物体都具

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一,惯性,并介绍了惯性的利与弊.

2.第2节为“二力平衡”,本节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不受力的物体实际

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合力为零时即二力平衡时物体运动规律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

所得到的结果,即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

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第3节为“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

以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R山阜教学目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物体的惯性

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二

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活动体会一切物

体都有惯性;学会分析物体平衡时的受力情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影响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

论的一般方法.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

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

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

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惯性解释日常现象,二力平衡的分析与应用,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星课时至排"二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3节,建议6课时: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

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第2课时惯性

第2节二力平衡.........................................1课时

第3节摩擦力...........................................2课时

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第2课时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受辞标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和科学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与讨论、分析与概括等教学

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具准备】长木板、斜面、毛巾、棉布、小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

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